书城励志只管向前奔跑
3459900000013

第13章 知道了方向就会找到路(4)

“绝不能一开始工作就抱着‘混’的想法,不是说事在人为吗?我就要打碎眼下这些令人颓唐的灰色的论断。”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中午,站在操场上,我攥紧了拳头,一股热流在胸中骤然奔涌。

在众人惊讶、不解、怀疑的目光里,我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大家已冷漠的工作中。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悉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去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努力探索全新的教学途径。为此,我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我因材施教,扬其所长,让每个学生不仅都能发现自身的亮点,还要学会扩大这些亮点。

很快,我教的班级成了全校瞩目的焦点,学生不仅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开始有不少家长来找校长,要求把自己的孩子转到我的班级来,我班的人数很快膨胀到八十多人。

三年后,奇迹摆在了大家的面前:我的班级一下子走出了二十名大学生,相当于全校过去五年考取的总和。更令人欣慰的是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由衷地告诉别人——自己三年高中没有白念,而是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当有人说我的成功在于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承认。但我要说,最重要的是先撕去那些泯灭热情和信心的灰色的标签,给自己、给别人都贴上一枚枚充满尊重、信任、进取、拼搏等等红色的标签,那样,我们每个人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身上有着极大的潜力,根本没有理由自暴自弃,更没有理由让灰色的情绪蔓延而熏染了别人……

好多次,我都想大声疾呼:“快给平淡的日子注入鲜活的空气,快揭去那些自制的或随意张贴的灰色的标签……”

每一种生活都可以是芬芳的

品学兼优的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投身商海发大财,也没有跻身政界去求得一个显赫的官职,而是毅然地选择了静静的瓦尔登湖。在那远离尘嚣、远离现代文明的湖畔,搭建了一栋简陋的小木屋,屋后栽树,屋前种菜,自己开荒种粮食,过起了近乎原始的简朴生活。

当然,更多的时侯,他只是久久地坐在瓦尔登湖畔,静静地看书、思索、写作,尽管他写的书,出版商并赏识,他的手稿在当时得许多人眼里不过是一堆废纸,但他仍不改初衷,依然坚持每日静思、写作。他44岁因肺病死去,一生中没有一个女人爱过他,他生前做什么似乎都不成功,似乎他的整个人生都糟糕透顶了。直到多年以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他那些睿智的思想,足以跨越时空地营养人类。

梭罗博物馆曾在网站上,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结果超出92%的431439位世界各国身份、职业、信仰等均大不相同的被调查者,均不约而同地点击了答案――否。梭罗博物馆进一步追问大家为什么认为梭罗的生活是幸福的,被调查者的解释虽然千口千词,但有一点却惊人地一致――因为梭罗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

那么,是不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就一定会拥抱幸福呢?显然,问题绝非有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无论是曾经满怀欣喜地投入了自己喜欢的生活,还是被迫地选择了后来的生活,很多人在回首人生时,常常会流露出太多的不如意――一位曾在官场中呼风唤雨的大人物退休后,连连感慨:“原来觉得自己最适合当官了,几十年随波逐流地沉浮于宦海,身心疲惫了大半辈子,到老了,方知晓那绝对不是自己心中想要的生活。”还有一位身家过千万的知名企业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限惋惜地说:“自己年轻时最喜欢的是音乐,原本想要挣点儿钱,以便更好地投资自己的兴趣的,结果成了商人,音乐只是从前的梦想了。”还有很多人,在回忆人生的某些阶段时,经常会不无遗憾地发现:他们原本有过美好的人生理想,但在生活巨大漩涡的裹挟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却了最初的想法,拥有了一份自己未必喜欢的生活,尽管其中不乏成功的喜悦,但总是缺少自己想象的那种幸福的感觉。

前不久,时逢当年的大学同窗林凡从偏远的林区小镇来省城买书,几位如今在省城里都混得都有点儿模样的同学借机小聚。酒酣之际,每个人都坦露了心怀:在报社当记者的,不住地抱怨自己写稿子要看很多人眼色,该写的稿子不能写,不愿意写的却要硬着头皮地写;搞房地产的,连连感慨这年头的人事关系实在太复杂了,伤神累脑地忙了半天,不知哪个小差错,就导致前功尽弃了;在银行当个小官的,更是一脸苦相地后悔当初不该短视,选择了现在三天两头要裁员的行业……感慨、牢骚都发过了,不约而同地,大家都将羡慕的目光投向了始终微笑着、不发一言的林凡,都说还是林凡活得幸福――虽然一辈子在偏远的林区小镇教书育人,但那是在干自己喜欢的工作。

林凡笑了:“当初,也没有人逼着你们做那样的选择啊。其实,我的生活,也并非你们想象那样幸福无边,我也有许多的烦恼,我也曾羡慕过你们的生活,只是后来我知道了――每个人无论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无论情愿的还是不情愿的的选择,只要身在其中,就要学会喜欢,学会从中品味幸福。”

听了林凡的话,大家释然了许多――-是啊,不管是自己选择的,还是命运安排的,哪一种生活里面都包含着无数的苦辣酸甜,幸福或糟糕,都是经营的结果。只有自己学会热爱眼前的生活,学会从中创造快乐,学会从中享受快乐,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一位诗人说得好――每一种生活都可以芬芳的,只要发自内心地喜欢。

你也可以有一个芬芳的心愿

2006年4月的一天,她看到一部震撼心灵的纪录片,片中讲述了非洲有一种疟疾平均每30秒钟就要夺去一个孩子生命。只有5岁的她不由自主地搬起小手开始数数,数到30,她惊恐地喊道:“妈妈,我们不能让那些小朋友死去!”

妈妈告诉她:“有一种泡过杀虫剂的蚊帐可以保护小朋友不被蚊虫叮咬,但他们买不起。”

“我们可以帮他们啊!妈妈,我以后不买零食,不买芭比娃娃和故事书了,我们捐钱给非洲的小朋友买蚊帐。”她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在妈妈的帮助下,一顶足以保护4个人的大蚊帐,很快便通过美国的一家慈善机构――“只要蚊帐协会”送抵非洲。

她没有因为成为“只要蚊帐协会”最小的捐赠者而欣然,而有些沮丧地想:“还有那么多孩子需要蚊帐,自己的力量太微小了。”

忽然,她想到了募捐。想到了就去做,为了发动更多的人来帮助非洲的小朋友,她设计了自己用歪歪扭扭的字签名的证书,发给每个捐款的人。

很快,她便成为人们赞叹的“爱心天使”。2006年8月,她用募集来的100美元购捐了10顶蚊帐,并被“只要蚊帐协会”授予“蚊帐大使”。

她的爱心传递活动还在继续。社区的牧师在教堂里讲诉了她的故事,还动员她和她的爱心支持者在圣诞节搞了一场感人的募捐会演。此后,她还到各地去宣讲用蚊帐救人的故事。随着捐赠者越来越多,她的个人情况、募捐事迹等都被放在了“只要蚊帐协会”网站的首页。她的行为吸引了世界众多人们的目光,捐献蚊帐的人越来越多,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也收藏了她寄来的证书,并将图片放在了个人网站上。最为神奇的是,她还给比尔·盖茨写了一封募捐信,由此,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向“只要蚊帐协会”捐献了300万美元……

2008年7月,为了拍摄一部名为《孩子救孩子》的公益纪录片,她第一次踏上了非洲大陆,在加纳斯蒂卡村,她看到了非洲孩子们在蚊帐上用红笔写了她的名字,并手舞足蹈地用土语亲切地喊着她的名字。而此时,只有7岁的她已经募集了6万美元,可以购买6000顶蚊帐,足以拯救近两万人。

她的名字叫凯瑟琳,如今已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她爱的行动依然在继续……

一位记者在报道凯瑟琳的事迹时,由衷地感慨道:“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一个有了想法就去行动的孩子,告诉我们――只要愿意并努力,谁都可以创造神奇与美好。”

没错,一个人只要有了芬芳的心愿,就一定会向世界绽放醉人的馨香……

芬芳的100美元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世界巨富洛克菲勒像往常一样简单地用过早餐,便开始忙碌地处理起一天的繁重工作。

突然,他的目光停在一封陌生的来信上面。写信人是纽约市的一个自称叫保罗的乞丐。信中,保罗向洛克菲勒提出借100美元,以渡过眼前的生活难关,并承诺等他以后有了钱会加倍偿还的。洛克菲勒望着那几行七扭八歪的字,轻轻地笑了笑,他以为保罗所谓的借钱,只不过是在向他变相地乞讨而已,但他还是按信上留下的地址,亲自给保罗寄去了100美元。

没想到,一周后,保罗写得十分认真的借条竟翩然而至。洛克菲勒轻轻扫了一眼借条,微微一笑,便将其随手放到了一边,他心里并没有想过要保罗还钱。不过,保罗的郑重其事还是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数年后,洛克菲勒早已忘却了当年保罗借钱的事,但一张来自休斯敦的汇款单和一封特别的感谢信,给曾经的往事续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保罗在信中告诉洛克菲勒:当初向他借款是因跟几个乞丐打赌,因为他的同伴都认为像洛克菲勒那样的巨富根本不会相信他的话,更不可能随便借钱给他这样街头随处可见的乞丐的,他在寄出那封借钱的信后就认准自己输定了。当他很快便收到洛克菲勒亲笔签名的汇款单时,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极其认真地给洛克菲勒写下那张欠条。接着,他开始思索该怎样经营自己今后的人生。

几经挫折,他成为休斯敦一家著名船厂的职员。今天,他终于能够欣慰地兑现当年的承诺了。他在信中一再感谢洛克菲勒――“是您当年对一个乞丐慷慨馈赠的那份信任和尊重,温暖了我的那个冬天,甚至可以说是温暖了我的后半生,即使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花掉那100美元……”

洛克菲勒一生向社会慈善和福利事业慷慨捐赠不计其数,但这一件芬芳的小事,却让我久久地感动不已,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富有者那颗澄净的心,看到了超越了身份、地位、名望等等世俗的东西以后,那心灵与心灵的相握所飘逸出的那些醇香岁月的美好。

不怕拒绝

偶然翻阅杂志,读到一位“推销大王”传奇的经历,在赞叹其非凡的业绩之余,更赞赏他面对别人询问自己成功的秘诀时,那耐人寻味的四字答案——不怕拒绝。

由此,我想到了大学的一位同窗。刚入学时,他的写作水平在中文系里,连中游都排不上。大家预测了一大串将来有可能成为作家、诗人的才子才女,也没排到他。

可他偏不服输,发誓非要成为作家不可。于是,他便一次次地投稿,一次次地接到退稿笺。看到他苦心写就的稿子一回回地被编辑拒绝,好友便纷纷劝他,别在那条小路上挤了。他却摇头道:“今天,我收到的是拒绝,明天,我收到的就会是欢迎。”很多已发表过作品的同学,都因为受不了后来的一次次失败,打碎了当作家的梦幻,他还在痴心不改地坚持着。大学毕业五年后,他终于成了我们那几届中文系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作家,真的象他说的那样,他现在是约稿不断,应接不暇。

我的这位同窗的经历,正好验证了那位“推销大王”所言——不怕拒绝。

是啊,一生中,我们每个人不知要品尝多少次被人拒绝的滋味啊。当你带着热切的希望踏进考场,焦灼的等待之后,却是名落孙山,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下再去一试,依然是望着大学的校门兴叹;当你苦口婆心地反复宣传、推荐一响新产品时,人家只是冷冷地回一句“走吧,没人买的”;当你推敲了又推敲,终于写成了一篇自以为很不错的小说,投寄了一家又一家刊物,结果却是一样的“从此杳无音信”;当你揣着各种证件,满怀信心地走进那家其实招聘的要求并不高的公司,在一番问答之后,对方只是甩过来冷淡的一语“你这样的人才,我们不需要”;当你对那个女孩暗恋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将那足以感动自己的情书呈上,接到的却是“请去找别的更好的女孩吧”之类的托词;当你在雨中将伞递给一位陌生的少女时,她却心怀疑虑地盯着你摇头,然后加快步伐,逃也似地躲开了……哦,太多太多了,几乎我们每一天都能碰上不少这样或那样的拒绝,可以说,无数的拒绝,就围绕在我们身边。

面对这如许的拒绝,正确的回答其实只需两个字——不怕。

不怕拒绝,意味着一种执着,一种坚韧,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毅。初遇拒绝或几经拒绝,便放弃了初衷,是很难成就大业的。

不怕拒绝,意味着持有一份坦然,一份从容,一份对自己最大的信任。那是相信自己的目标,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方式,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不怕拒绝,需要有大山一样的刚毅,大海一样的胸怀,需要“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勇气,需要淡然相对“十年冷板凳”的孤独,需要“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豁达,需要能“把一百次失败看作是一百次成功”的聪颖,需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