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只管向前奔跑
3459900000012

第12章 知道了方向就会找到路(3)

“那倒不是,我只是以为您现在学画画好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有那样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多享受享受呢。“女孩直言不讳道。

“难道我学画画不是一种享受吗?孩子,要知道这个想法在我心底都埋藏快六十了,今天能够实现它,那就是最幸福的享受了。”祖母一脸的认真。

“学绘画是很辛苦的。”女孩善意地提醒道。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享受自己喜欢的乐趣,哪里还有什么辛苦呢?”祖母不以为然地道。

从此,祖母竟像个小学生似的,每天准时准点地去上课,每天都要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的作业。偶尔,她还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儿孙们看看,乐呵呵地接受一番大家的表扬。有时,祖母还会很认真地谦虚道:“别竟拣好听的给我说,也给提点儿意见。”儿孙们便说:“真的已经很不错了,您只是借此找些乐趣,又不打算去搞什么画展。”

“你们怎么知道我不想搞画展呢?难道你们以为我现在已经晚了吗?”祖母生气了。

“不晚不晚,永远不晚。”儿孙们忙哄她,老人孩子似的笑了。

80岁生日那天,祖母真的在小区里搞了一次个人画展,几十幅算不上精美的画,让祖母辛苦好长时间,也幸福了好长时间。

画展结束后,祖母又冒出一个宏伟的想法:她想写一本书,把她这几十年里难忘的经历写下来。

看到我张大的嘴巴,祖母拍了我一巴掌:“你以为太晚了吗?”

“不,永远都不晚。”一种不止是敬佩的感觉猛然扣动了我的心扉。

是的,老去的只是光阴,只要始终葆有一颗年轻的心,只要努力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永远不会晚。

亮出你的思想

那年,他以绝对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许多人都为能聆听其教诲而倍感自豪。

对导师布置的第一个研究课题,他非常重视,不分昼夜地泡在图书馆或资料室,不辞辛苦地查阅了古今中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资料,做了数百万字的读书笔记,那浩繁的文字资料让他都有些眼花缭乱了。为了写好自己的第一篇博士论文,他不厌其烦地上下求索、引经据典,罗列了大量的典型材料,仅论文后面的注释附录就达一百多条,他把自己丰富的阅读视野和知识储备展示得淋漓尽致。

他不无骄傲地将精心撰写的论文交到导师的手中,满怀期待着导师能够给予一番赞赏。可导师拿过论文只是简单地翻一翻,便随手扔到一边,淡淡地命令他“重写”。

他愕然不解:“老师,我还要读哪些书籍?”

“重要的是读好你自己这本书,无论它浅薄还是深刻。”导师一语平静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读好自己这本书?”他望着被导师断然否定的“得意之作”,仍心存不甘地面带困惑。

“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你旁征博引了别人那么多的观点,材料可谓丰富至极,但那充其量也只是重复别人的见解而已,你独特的思想是什么,你亮出自己鲜明的思想了吗?”导师进一步点拨道。

犹如醍醐灌顶,聪慧的他立刻发觉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自己辛苦的忙碌,其实只不过是简单地整理、传递了别人的声音,却没有发出自己内心真实而独特的声音。

十余年后,已是北方那所著名大学里著名的博士生导师的他,每次给新同学讲课前,总要认真地讲述上面这个简单的小故事,总要郑重地将深蕴其中的要义传递给更年轻的一代――做人和做学问一样,都要张开自己的心灵,放飞自己的眼光,不要无端地盲从他人,而要以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展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优秀。

找到自己的路

去年国庆节的一天,乡下的小学老师在于千里之外焦虑万分地向我求援――让我这位如今在高校教书的得意门生,好好劝说劝说她那放弃了名牌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业,着了魔似的去外企做推销的儿子,劝他赶紧回到课堂上去。

我嘴上一边安慰着老师,心里一边叹息着――现在的年轻人真不知道心里都想些什么,做事怎么能那样草率?怎么能随随便便地就放弃了多少人孜孜以求的读博士的机会,甘愿去做一个出苦力的推销员?若是仅仅为着眼前的一点儿经济利益,那简直就太短视了。

坐在大学运动场的看台上,我精心准备的一大堆逻辑严谨的理由和具体生动的实例尚未出口,老师的儿子便一脸坚毅地告诉我:“老师,你不用劝我,我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你还年轻,以后的路……”我想说以我和他父亲多年的经验,还是稳妥一些,等拿到博士学位后,再去做他喜欢的工作会更好一些。

“是的,正因为我现在还年轻,才更应该选准自己的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按着别人设计的读书、考研、考博……一路盲从着走下去了,我的人生之路要自己主动地去走,不仅要用双脚去走,还要用自己的大脑去走,而不是毫无主见地让别人牵着被动地往前挪动。而且,我发现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往前走,我浑身都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我相信成功会在前方等着我;纵然失败了,我也充分享受了追求与奋斗的快乐,也会无悔无怨的。”年轻人以一种命运在握的坚定与从容,向我解释着自己不可动摇的选择。

“也许你的选择没有错,但一定要谨慎行事。”我本想要说服他的,反倒被他说服了。

“谢谢老师的提醒,做事谨慎固然重要,但必要的果决更为重要,以往我就是因为总是瞻前顾后地思虑过多而错过了许多难得的时机。”年轻人显然已真正成熟得要让我辈自惭形秽了。

在与老师的儿子对话后的好几天里,我细细地检视了一下自己和周围一些人的生活,我不无惊讶地发现:我们很多人所走的路,其实都并非是自己选定的道路,大都是受了他人观念或意见的影响,虽然走得比较稳当,比较顺利,也不乏成功,但终究不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因缺乏挑战的磨砺,缺乏激情的推动,到后来多是被机械地裹挟着前行,甚至陷入无端的盲动之中,不知不觉地失去了本应该朝气蓬勃的自我。

今天国庆节,大半辈子没有走出偏远山村的我的小学老师,托儿子的福,游览了南方六省市的美景。归途中,她特意在哈尔滨做短暂停留,向我讲诉起她儿子这一年来在事业上创造的不可思议的奇迹时,我的老师满脸的自豪一览无余。

“多亏当初他有主见,没有听我们那自以为是的意见啊!” 我不禁由衷地慨叹道。

“是啊,孩子说得对,最重要的是选准自己的路。”老师和我一样让年轻人给补上了生动的一课。

很多的时候,我们许多人往往懒于动脑,疏于思考,喜欢抄袭别人的已有的成功之路,喜欢为别人设计一些自以为是最正确的人生之路,但很少扪心自问:那些道路是否是最适合自己的?是否是别人最愿意走的?只是想当然地、盲目地随着某些世俗的观念或潮流,让人亦步亦趋地往前走着,劳心劳力地奔波忙碌着,失去了很多的乐趣,甚至完全迷失了自我,还浑然不知。

如是,且让我们每个人都大声地提醒自己――将目光投向自己心灵选定的前方,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坚定而执著地走下去,那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

从父亲那里得到的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一辈子认认真真、任劳任怨,得了不少奖状。临到退休前,工厂倒闭了,他不愿伸手向儿女要钱,快六十的人了,又弄台倒骑驴上街卖烤地瓜,风里来雨里去,挣不多的辛苦钱,可他很满足,脸上总能见到那发自内心的笑意。

儿子在机关里做一个小职员,几次升迁机会没把握住,便怨天尤人,暗叹自己没有家庭背景,要不早就弄个一官半职,在人前人后扬眉吐气了。时间一久,他竟消沉下去,觉得这辈子怎么努力也是白搭。于是,工作敷衍了事,没事儿就喝酒、玩牌,回家跟老婆经常吵嘴。父亲批评过他两次,他顶撞道:“谁让你没能耐呢,你也别指望我有多大出息了。”气得父亲无言以对,仿佛自己真的犯了多大的错误。

女儿高三那年,出了一场车祸,截去一只胳膊,结果那年以十分之差高考落榜。后来,她开始做买卖,时挣时赔,几年下来,一盘点,还欠别人一万多块钱。

父亲下岗那年,她费了好大的劲儿,贷了一笔款,跟一个朋友合伙做水果批发生意。不幸的是,没看准行情,结果一下子陪进去五万块钱。父亲来看她时,她硬是挤出一丝微笑,反过来安慰父亲别跟着上火,她会想办法东山再起的。父亲就拍拍她的肩头,鼓励道:“是的,世间没有趟不过去的河。”

一无所有的她,经过流汗流泪甚至是流血的拼搏,几年后终于成了那座城市里赫赫有名的独臂富翁,拥有数百万资产的私营企业,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着。

她无数次地感慨,说自己拥有一个好父亲,她今天的成功要感谢父亲,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宝贵东西,比方认真、勤奋、执着这些优秀的品质等等。

面对同一位父亲,一个抱怨,一个感激,儿子和女儿不同的取舍,决定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走向。由此想开去,我们在生活中多么需要学会自强,学会从他人那里汲取向上的力量啊。

你也可以有一个芬芳的心愿

老人的小屋在大山的深处,在近乎罕有人至的北极村以北的桦树岭腹部,一条小溪从小屋前静静地流过。

见到老人时,他正悠然地倚靠着一块青石板上,惬意地晒着太阳。

我问老人:“听说您一个人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了?没有寂寞的感觉吗?”

老人乐呵呵地说:“我不知道啥叫寂寞,我只知道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不解地问:“您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是啊,早晨起来,带着我的大黑(一只忠厚的老狗),看看我房前屋后的果树、菜园,瞧瞧我那些欢蹦乱跳的鸡鸭鹅兔,满眼都是生长的快乐。等露水退去了,顺着那条山梁往上走,能看到一大片特漂亮的白桦林,随便找一棵,只要你愿意,就会从那上面一个个像疤痕似的亮眼睛里,读到很多生活真实的秘密。还有,你只需俯下身来,脚边的每一棵小花小草,都会跟你说很多的话呢……”老人说着,忽然将手指放到嘴边做了屏声的手势,把头仰向蔚蓝的天空。追着老人的目光,我看到了一团洁白如絮的薄云,正变幻着形态朝远处飘去。

“真美啊!”我不禁在心中轻轻地赞叹了一句。

似乎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老人才收回那欣赏的目光,不无自豪地告诉我:“多好啊,在这里,不用花一分钱,随时都能看到好风景。比坐火车坐飞机,累得够呛地到外面去旅游要舒坦多了。”

“你天天呆在这里,就没有厌倦过?”我想说这里太沉寂了,是不宜久居的。

老人依然笑着:“天天都会碰到新鲜的事情,天天都有让人高兴的发现,怎么会厌倦呢?你看我养的那些花开得多好,还有那些果树,长得多精神。哦,你再看这几只蚂蚁,多勤快啊。”老人怜爱地指着脚边那几只正搬运食物的小蚂蚁,哲人般地告诉我:“细细地瞧,细细地听,细细地品,哪里都有叫人舒心的好景致。”

“没有想过去山外看看么?”我知道老人有个优秀的儿子在美国经商,很富有。

“也出去走过,但我感觉哪里的风景也没这里的好,天生美好。”老人站起来,硬朗的身板像一棵阅尽沧桑的老树。

“天生美好?”我轻轻地重复了两遍,望着老人那一脸的认真, 一缕淡淡的芬芳,幽幽地在心底升起。

“是啊,天生美好。一棵树有一棵树的梦想,一朵花有一朵花的心事,一条河有一条河的故事,一块菜园有一块菜园的日子,它们都是善解人意的好朋友,你可以跟它们说心里话,也可以默默地听它们讲诉生活的秘密。只要你愿意,肯停下来,肯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你就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的美好,其实很简单,也很丰富,你的心情美好了,你的世界就美好了。”老人的话清清纯纯,就像那一条叮咚着歌谣自信地朝远方走去的无名小溪。

“天生美好”,多么富有深意、又多么富有想象的四字箴言啊!置身于喧嚣的都市,我陡然少了许多疲惫与烦恼,而多了许多的轻松和惬意,因为我拥有了许许多多惊喜的发现,譬如,从原来叫我心烦的收废品的梆子声中,我听到了一种叫坚韧的声音;从拥挤的公交车上,我看到了一种叫热情的东西;从酷暑期的加班中,我真切地感到了“我很重要”;从独自的夜晚里,我触摸到了“时间轻轻的脚步”……

哦,原来有那么多天生的美好,就簇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去发现,谁可以去拥抱,谁的生活都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揭去那些灰色的标签

四年平平淡淡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像一枚极其普通的任人随意抛置的石子,我被抛到那个中等小城的第十中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在那个燥热的午后,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一份憧憬、一份新奇,转了几次车,我找到了那所远离城市中心的、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

爬上三楼,那间门牌欲坠的办公室里,一群老师正全神贯注地围着一盘棋酣战,老远就听到有大嗓门在喊着“出车”、“跳马”、“支士”……进屋半天了,才有人发现我。靠门口的一位正吸着烟的中年老师(后来才知道他是教研组长),问我来找谁。我说谁也不找,我刚大学毕业,来找我的办公桌。

听到我说话,那些观棋者才纷纷从棋局中转出头来,像突然发现了一位天外来客似的,仔细地将我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接着,七嘴八舌地对我毫不掩饰地坦陈相见:

“听说今年分配挺好的,你怎么分到这儿来了?”

“又白瞎了一个大本科生,你毕业前没活动活动?看样子也是太

老实了。”

“这年头老实人吃亏,咱们都一样。”

“年轻人一毕业就进这个学校,等着后悔吧。”

“本市有门子吗?如果有的话,赶紧琢磨调换一下,可别在这儿窝一辈子啊。”

“喂,也别说得那么凄惨,咱这儿也有优点——轻闲呀。”

“轻闲有什么用?没人重视,也挣不了多少钱。”

大家的满腹牢骚和对我的一片关心,好似兜头浇来的一瓢凉水,让我打了个激凌,我不禁追问了一句:“咱们学校真的像大家说的那么糟糕?”

“照这么说吧,过两天你就清楚了,我们没骗你。”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对着天花板吐了个大大的烟圈。

不久,我便对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是本市的一所普通的高中,市里的两所重点高中把几乎所有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都网罗去了,两所次重点高中又几乎将所有的次优秀生都录走了,剩下的“差生”则被打发到十五中这样的学校。来这儿的学生根本不用考虑升学的问题,学校每年只偶尔考上三五个,绝大多数同学就是在这儿混张高中毕业证,学生的家长们对学校也不抱多大希望,不少家长只指望自己的孩子被圈到这儿,有老师看着,免得到社会上惹事生非。很多学生也愿意在这里轻轻松松地打发日子,还可以进行“恋爱演习”。

学生基础差,升学率几近于零,上面领导和社会各方面都不重视,校长和老师们也都觉得没啥奔头,工作也便更没热情了。于是,全校上下一致形成了“混”的思想和“混”的状态。

一想到自己刚步入社会,就要加入小说中看到的“混日子”的队伍中,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悲凉,同时又萌生一份不甘就此平庸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