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
3457800000001

第1章 吕不韦的教育思想

一,吕不韦简介

《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主要内容包括:吕不韦的教育思想;《吕氏春秋》的教育智慧;《吕氏春秋》选编。内容涵盖吕不韦简介;吕不韦的教育思想;重农思想;安贫守道重用贤能;推崇教育;主张知士、爱士与举贤等。

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大,统一天下己成定局,时代和社会都急需一部综合百家、统一思想而成的政治、历史、文化性的学术论着,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吕不韦时任秦国相国,从秦国称雄的角度出发,在思想上要求统一的倾向出发,广泛搜罗门下客人,个个着其所闻,综合百家九流之说,畅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最后汇编成书,名日《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人,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行政管理思想家。原本以经商为生,曾在邯郸经商时,结识在赵国作人质的秦公子异人或称子楚,认为得到此人是“奇货可居”,这样就开始了他的政治投机生涯。后被秦国国君拜为国相,并称之为“仲父”。

在秦庄襄王时期和秦王赢政的前几年,吕不韦抱着“欲以并天下”的心愿,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秦王赢政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吕不韦意识到要发生相权和王权的矛盾,便从多方面做了应付的准备。终于在秦王赢政登基之时,发生了武装叛乱。秦王赢政在追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身世与吕不韦有牵连,于是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下令将其迁往蜀地。吕不韦看到大势己去,自杀身亡。

战国时期,儒墨先起,黄老继之,进而有名、法、岳、农各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等三个总题目,共一百六十篇,二十六卷,二十余万字,于秦王赢政八年完成。书中特别注重吸取儒道两家的学说,而对法、墨两家的观点往往采取批判的态度。《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杂家的代表作,“诸子之位兼有之”,没有形成自己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而是调和了儒、道、法的思想观点,溶而汇之,承纳百家之言。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目的,是为秦朝统一天下进行的思想和理论论证,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早的一次统一思想的尝试,虽然结果失败了,但《吕氏春秋》的历史功用还是为后世所传习的。

二,吕不韦的教育思想

吕不韦的思想,综合了诸家的思想之精华,形成一种比较独立自成体系的“吕氏言论”。在战国后期由分裂走向统一这样的历史转变时期,吕不韦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他两任秦国相邦,主持朝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为秦统一准备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基础。做为他思想精华的集合,《吕氏春秋》为封建大一统的理论作了新的探索。

史实说明,秦始皇的统一与吕不韦的功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吕不韦作为一名由商人晋升为政治舞台主角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固然表现了其不可更变的阶级历史局限性。但总体说来,他对秦统一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一)融合百家思想

作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吕不韦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舍弃其中消极的成分,将有利于积极入世的思想吸收和继承。同时,他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秦国以后的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节欲、运动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的因素。

此外,吕不韦以儒家“仁政”为思想主流,认为这是治政的最高境界,也是衡量治世的标准。儒家主张入世和出世的统一,要顺天意,又要有所作为,甚至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同时以道家的“平和”和“顺天”的思想为基础,取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舍其消极避世的成分,兼容名、法、墨、兵、农、阴阳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比较统一的理论体系,同时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多方面的宝贵资料。汉兴起后,吸取亡秦教训,王霸并用,崇尚无为,与民休息,许多方面与《吕氏春秋》的思想相一致。

(二)吕不韦思想的政治功用

吕不韦是一个有见识的政治家,任相之初,“委国事大臣”,自己并不独揽大权。在军事方面,吕不韦注意起用老臣宿将,调整好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以稳定国内的统治秩序。他起用昭王以来的一些老臣宿将,如老臣燕人蔡泽,曾因受人攻击,早己被迫告老称病。秦王赢政即位后,吕不韦请蔡泽出山,参与朝政,后又请他出使燕国,促成了秦燕连横。王龀、蒙骛这些昭王时的名将,吕不韦也继续委以重任,使他们在兼并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治国用人方面,吕不韦始终注意发现和荐举人才,让这些人才在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吕不韦认为,对人才委以重任后就要赏罚严明,赏罚要不凭关系亲疏、个人好恶,而要考其实绩,做到因功授爵,赏罚必当。尽管在事实上他不可能真正做到事事赏罚严明,但提出这些主张,对整顿秦国吏治、加强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