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凭实力说话
3457700000003

第3章 好心成就好人生(3)

《汉书·疏广传》中记载:后汉人疏广,博学多才,被汉宣帝立为太子太傅。皇太子学业有成后,疏广引身求退。辞官回乡后,疏广却日日与族人故旧宾客饮酒娱乐,不为子孙购置田产。有人不解,问其故,疏广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他是说,如果儿孙有德行、有才干,那么,财富多了却会损害他奋力上进的志气;如果儿孙愚笨没有才干,那么财富多了只会增加他们的过失。而后至终没有给儿孙留下多少财产。

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如果强迫自己禁欲,那只会适得其反。疏广并非无欲,但他能寡欲,也就是限制自己的欲望。他能在功成名就之时,全身引退,不再贪婪名利。他能以善事培养人,对儿孙不购置田产,让儿孙们自己拼搏创业,不留财产以免造成对儿孙的危害。这就是养心养身,达到了这种的境界,确实值得可敬可佩。

不动心是最高的善

《易经1中说过:没有思考,没有作为,寂静没有行动;但只要能够感应,就能贯通天下一切。寂静没有行动,就是静。感应而贯通天下一切的,是心灵的作用。

佛堂上悬挂的幡被风吹得漫天飞舞,两位念经的小和尚为此争执起来,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大师在一旁指点迷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这则禅门公案旨在告诉人们要学会心静。

人生的志向有远有近,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终日在尺寸天地里翻筋斗,很难有大的作为。

人所以会目光短浅,原因就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够忍受寂寞,自然就成不了什么大事。

刚强、正直、勇敢的人,气势宏大,别人无法抵挡。所以我们如果希望得到大智大慧,获得大彻大悟,必须从沉静做起。如果希望一身正气,也必须从沉静开始。

人心在不被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会进人沉静的氛围。人心如果沉静就能虚受,如果虚受就能明白,如果明白就能聪灵,如果聪灵就不糊涂。人不糊涂,就是一副神圣圆通的样子。人心如果沉静就没有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能刚强,如果刚强就能正直,如果正直就能勇敢。

推崇沉静,是成为圣贤君子的人门要诀,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主要功课,也是人生上乘的修养艺术。静能生慧,静能养生,静能明道,静能开悟,静能通神。庄子说过:圣人说“静”,就是说他善于培养沉静,万物不能扰乱他的心志。广成子也说过:“抱守神志以养静,形体自然端正。”大学》中也讲:“不动心是最高的善。”又说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有了“至善”才有了确定的志向,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泰然安稳,随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达到理想的境界。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追求宁静,是现代人的普遍追求和愿望,也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态度。生活节奏太快,负担太累,要休养生息,就得有弛有张,有静有动。但现在科技越发达,都市越繁华,污染越严重,宁静就越发珍贵了。

有爱心就有一切

我们一生到底拥有多少成功和快乐,这要取决于我们到底付出了多少爱,又有多少人在爱着我们。

有一个话题是个女孩子人见人爱,有人问她:“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你?”女孩天真地说:“我猜,大概是我爱每一个人的缘故吧。”

最大的自由是博爱,最富有的财产是仁爱。爱无限宽广,它能到达人的心灵彼岸。

长沙一所医院做了些实验,把新生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都抱起来抚摸3次,每次10分钟;第二组完全不抚摸。结果,第一组体重增加的速度是第二组的两倍。这种治疗法有一个很长的医学专有名词,而我们只需要一个字就可以涵盖它,那就是“爱”。如果没有爱,婴儿长得不健康;如果没有爱,大人也一样痛苦。

一位大学教授和他的学生来到湘西穷山区搞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课题是预测该地区的80名穷孩子将来的前途。学生们认真地做着报告,几天后,这份报告的结果出来了,但它令教授忧心忡忡。学生们在报告中预测,这80名穷人孩子将来无所作为,只能成为社会的负担。

30年后,教授去世了,他的一位同事从他的档案中发现了当年的那份报告。这位同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到了当年的穷山区。他看到,事实并没有报告的结论那么令人沮丧,相反,这里发生的一切让这位同事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调查的80名穷人孩子中,除了22人离开故土,无最新消息外,其余的58人都成就斐然,他们当中有的人成为了教师,有的人成为了医生,有的人成为了个体户,有的人成为了乡长。

教授的同事逐个采访了这80人,追问他们何以能成功?这些人说得最多的是:“应该感谢我们的小学教师。”同事费尽周折找到那位小学教师,此时,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说话不太清楚,可是有一句话同事能听懂:“我爱这些孩子。”

爱是一种情感活动,不是静止的物体。爱是我们生活中很特殊的经验,要想拥有它就得学会爱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爱心,而展现爱心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光明填满心灵最可靠

今天的世界,人们忙着用物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这恐怕是造成很多人在现实追求中有挫败感的主要原因吧。

其实,心灵的饱满胜过物欲的追求。

一位父亲为了要考验3个儿子的聪明才智,想出了一道考题。父亲交给3个儿子每人1000块钱,要他们用这1000块钱去买他们所能想到的任何东西,再将买的东西,设法装满一个大仓库。

大儿子想了很久,决定用1000块钱去买最便宜的稻草。结果,稻草运回来之后,连仓库的一半都装不满。二儿子聪明一些,他用1000块钱买了卫生纸,再把卫生纸的包装拆开来,将一张张的卫生纸揉得松松散散的,希望能装满仓库。但他再怎么努力仍不能装满整座仓库。

小儿子看到两个哥哥的失败后,轻松地走进仓库,将所有的窗户牢牢关上,请父亲也走进仓库中。他把大门关好,整个仓库霎时变得黑暗无比。这时,他从口袋中拿出火柴,点燃了他用一块钱买的小蜡烛。

顿时,漆黑的仓库中充满了蜡烛所发出的光芒,虽然微弱,却是温暖无比。

阳光,是温暖和煦的,万物生长离不开它。那人的心灵呢?人的心灵也需要一份光亮。只有光照亮了内心深处的角落,我们漫长的成长之路才会走好。

好心态要能放得下

俗语说,大丈夫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人如此,做事也要如此。“****”期间有位从部队调到地方工作的师级干部,他因不服“******”横行,而被打成“老****”。当时批判他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但这位干部也真绝,在大热天居然披着棉大衣去看大字报。别人以为他“发寒热”,他却幽默地说:“这就叫心定自然凉。”有位著名演员在受审查的“牛棚”里,不但说笑如常,而且还自编了一套“牛棚健身操”,直到如今,他还在用此法锻炼身体,年过八旬照样到戏曲沙龙引坑高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一种多么放得下的境界啊、这些都是特殊情况下特殊人物的人生处事。

面对现实,许多人偏偏拿得起,放不下。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一位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

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享年102岁。他在论述养生良方时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把愤恨耿耿于怀。”他指出这些心理负担都有损于健康和寿命。

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未老先衰,无精打采,就因为习惯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来,结果生活总不如意。

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名能否放得下。

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2、财能否放得下。

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正如李白在《将进酒》的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3、忧能否放得下。

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是幸福的“放”,因为无忧确是一种幸福。

4、情能否放得下。

人世间最说不清的就是“情”字。凡是陷人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比如丈夫升迁或者发财,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怕男人有钱变坏了;又比如子女升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总之有些人放不下,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所以,做人要学会放得下。

好心态不迷失自己

有12头牛涉水过河。到达彼岸时,最年长的牛队长,便开始点数,唯恐遗漏。“一头,二头,三头……”它数了几次,总是少一头。

“奇怪?还没有过河时,明明有12头,怎么现在少了一头,难道有一头被水冲走了?各位帮忙数一数好不好!”

牛仔们听队长这么一说,便数了起来,但数来数去都是11头。

它们都开始紧张起来。

此时,有名牧童走过,见到这情景,大笑起来。

那牛队长生气地说:“你笑什么?我们都在着急,你还在笑!”那牧童说道:“你们明明是12头,但你们的眼睛只看别人,不看自己,所以数来数去只有11头啦!”

这个寓言足以说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些人的缺点就在于:眼睛中只看到了别人,却看不到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之所在。人总是在恐慌之后失去冷静的判断,使本来容易解决的问题推人极端,不能有效地解决。

过于安逸会丧失进取心

大多数人向往安逸的生活,因为人们在安逸中得到休息和宁静。但长期的太安逸的生活,会使人感到寂寞,同时也失去了快乐。有一只野鸭在天空中飞着。有一天,它飞到了一处家鸭的窝里。家鸭好羡慕野鸭能在天空飞翔,于是,纷纷前来请求野鸭教他们飞翔的本领。

野鸭伸了一个懒腰说:“饿了、你们先喂饱我吧!”

家鸭找了好多食物来给野鸭吃。随后,野鸭喜欢上这里的生活,就这样在家鸭舍里呆了好几个月。几个月后,野鸭发现自己竟然再也飞不动了,转念又想反正有人会喂养它,也就不以为然了。野鸭一直没有教家鸭们怎么飞翔。一天,家鸭们终于忍不住问野鸭:“你到底什么时候才教我们飞啊!”

野鸭笑了笑说:“其实你们也不必学飞了,像现在这样,有吃有喝多好啊以后就让我加人你们的行列,跟你们住在一起好了。”

野鸭只一味地贪图享乐,最后,连它最宝贵的才能也丧失了,变为只能被喂养,却再也无法自力更生的家禽。

空虚心态使人毫无斗志

有一个人死了,在去阎罗殿的路上,遇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求他留下来居住。

这个人说:“我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

主人答道:“若是这样,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地方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有人来阻止你;我这里有舒服的床铺,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会有人来打扰你。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你做。”

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开始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乐。

渐渐地,他觉得有点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去见宫殿主人,抱怨道:“这种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过久了也没有意思。我现在是脑满肠肥了,对这种生活已经提不起一点兴趣了。你能否为我找一份工作?”

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的主人:“这种日子我实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愿下地狱,也不要再住在这里了。”

主人轻蔑地笑了,说:“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

这个故事直白地告诫我们,向往简单享乐的生活,只能导致人的内心空虚。空虚的生活并不让人幸福,只会让人毫无作为,没有斗志,因而生活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勿让你的生活空虚,因为那样的生活毫不实在,犹如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