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凭实力说话
3457700000027

第27章 改掉坏毛病(3)

从心理上看,嫉妒还是一个人内在软弱自卑的表现。嫉妒者因心灵巨大创伤而无力与强者竞争,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只得用贬低别人来求得补偿。在认识到嫉妒的实质后,就要做一个敢于向强者挑战的强者,把嫉妒心变为赶超力,努力超过对方,取得对手以上的地位。否则,只能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狭隘、无能,又会受到他人的鄙视和惩罚,使自己陷人更大的痛苦之中。

4、转移注意力。

有意识地把自己投人到繁忙的学习、工作中去。这样,将精力投人到学习和工作中,反而会减少嫉妒心。另外,也可以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调节到自身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上。当你嫉妒某人时,总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深深剌痛了你,而自己在这方面又恰恰是劣势。这一差异正是你产生嫉妒感的根源。如果调节一下自己的心态,发掘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那以原来失衡的心理就会重新获得平衡。

如何克服习惯性忧虑

有些人在到某些情境,或看见某些物品几乎都会产生忧郁和焦虑,而且这种忧虑之感常常出现,但又难以消除,以致十分苦恼。

例如,工作之余出门旅游,本来是令人心情舒畅的事,忧虑者往往会担心轮船会不会沉没,火车会不会出轨,飞机会不会失事……对于这种心理障碍,医学将这样的心理疾病称为“习惯性忧虑”。

如何克服习惯性忧虑呢?关键是学会自我控制。这里介绍两种方法,不妨一试。

1、即尽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自觉愉快的事情上。

如一个对搭乘轮船感到忧虑的人,往往会担心晕船、船只沉没等。此时,若是思想转移到想象中去,忧虑就可能被克服和消弱。

当然,想象转移并非一次就能完全奏效,必须反复地训练,但绝不可作漫无边际地转移,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仅无助于忧虑的克服,反而极易加重忧虑。

2、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形。

一个人如果嗅某种气味久了,便会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心理学上称此为剌激适应现象。据此,忧虑者如能每天安排一些时间,故意想些忧虑的事,久而久之,在其他时间上反而会摆脱忧虑。

心理学专家认为,故意忧虑的时间不宜安排在临睡前,不然容易诱发失眠症。为了防止形成条件反射,地点也最好避开自己日常工作的地方。当对忧虑能够做到自我控制以后,这段故意忧虑的时间就可以逐渐减少直到取消。

在忙碌中也能消除忧虑

丘吉尔在战事紧张时,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当别人问他是否为那么重的责任而忧虑时,他说:“我太忙了,我没有时间去忧虑。”

查尔斯·柯特林在发明汽车的自动点火器的时候,也碰到这样的情形。柯特林先生一直是通用公司的副总裁,负责世界知名的通用汽车研究公司,最近才退休。可是,当年他却穷得要用谷仓里堆稻草的地方做实验室。家里的开销,都得靠他太太教钢琴所赚来的1500美金。

后来,他又用他的人寿保险作抵押借了500美金。他整天埋在工作中,没有时间忧虑。

为什么让自己忙起来,就能够把忧虑赶走呢?因为,人类的思想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想一件以上的事情。

在同一时间里,一种感觉会把另一种感觉赶出去。也就是这种简单的发现,使得军队的心理治疗专家们能够在战时创造精神治疗上的奇迹。

在战场上,士兵们经常患有“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症”。军队的医生都以“让他们忙着”为治疗的方法。除了睡觉的时间之外,每天都为他们安排满了活动,如钓鱼、打猎、打球、拍照片、种花以及跳舞等等,让他们根本没时间去回想那些可怕的经历。

“职业性治疗”是近代心理医生所用的名词,也就是把工作当做治病的药。

詹姆士‘穆歇尔是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教育学教授。他在这方面说得很清楚:“忧虑最能伤害到你的时候,不是在你有行动的时候,而是在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之后。那时候,你的想象会混乱起来,使你想起各种荒诞不经的可能,把每一个小错误都加以夸大。在这种时候,你的思想就像一部没有载货的车子,乱冲乱撞,毁掉一切,甚至自己也变成碎片。消除忧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让你自己忙着,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世界最有名的女冒险家奥莎强生写有一本自传《与冒险结缘》。马丁·强生在她16岁那一年娶了她,把她从堪萨斯州查那提镇的街上一把抱起,到婆罗州的原始森林把她放下。25年来,这一对来自堪萨斯州的夫妇旅行全世界,拍摄在亚洲和非洲逐渐绝迹的野生动物的影片。9年前他们回到美国,到处做旅行演讲,放映他们那些有名的电影。他们在丹佛城搭飞机飞往西岸时,飞机撞了山,马丁·强生当场死亡,医生们都说奥莎永远不能下床了。可是,他们对奥莎·强生的认识并不够深,3个月之后,她就坐着轮椅,在一大群人的面前发表演说。事实上,在那段时间里,她发表过100多次演说。都是坐着轮椅去的。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她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让我没有时间去悲伤和忧愁。”

奥莎·强生发现,比她早一世纪的但尼生也说过:“我必须让自己沉浸在工作里,否则我就会挣扎在绝望中。”

如果你想改掉忧虑的习惯,那就让自己一直不停地忙着吧、

克服抑郁中的自责

有一位病人,自从有了新的邻居,她就开始变得抑郁。那位邻居习惯在清晨大声地播放音乐。她试图找有关部门禁止邻居的行为,尽管人家很同情她,但却帮不了她。逐渐地,她陷人了抑郁,感到整个生活都毁了,自己却无能为力。她并不认为抑郁是她自己的过错,也不认为自己脆弱。

有时,抑郁是由于家庭或人际关系的冲突、破裂而造成的。抑郁的人感到自己被这种关系所困扰,充满失败感。有时,抑郁的人为给周围的人造成的影响而感到难过,他们将过错归罪于抑郁本身。

许多抑郁的人对自己很奇刻。

抑郁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对消极事件负有极大的责任,因此,我们开始自责。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自我责备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当家里出现问题时,受到责备的常常是我们。因此,即使是受******的儿童都学会了责备自己一这当然是荒唐可笑的。遗憾的是,善于责备他人的成年人,常挑选那些最无反驳能力的人作为他们的责备对象。

塞尔维娅是一个很自责的人,她的妈妈常常责备她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痛苦。久而久之,塞尔维亚就接受了这种责备。每当亲密的人遇到困难时,她就开始责备自己。然而,当塞尔维娅寻找证据时,她发现,造成她妈妈生活不幸的原因很多,包括婚姻问题、经济拮据等。但塞尔维娅小时候无法认识得这么深刻,只能相信妈妈告诉她的话。

郁者的自责是彻头彻尾的。当不幸事件发生或冲突产生时,他们认为这全是他们自己的错。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分自我归因”。它是指当我们没有过错,或仅有一点过错时,我们出现承担全部责任的倾向。然而,生活事件是各种情境的组合体。当我们抑郁的时候,跳出圈外,找出造成某一事件的所有可能的原因,会对我们大有帮助。我们应当学会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而不仅仅是自责。

自责与自我控制

造成自责的原因之一,是自责能够带来希望。例如,如果某件事是由我们的过错造成的,我们将来就有机会改变它。我们对事件的潜在控制感,使我们不必面临实际上的不可控制感。在抑郁状态下,提高对生活的控制感虽然很重要,但了解我们的极限,掌握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也同样十分重要。我们必须注意:在自责的时候,我们不要给自己施加对事件超乎实际的控制感。

自责的另一个原因是,自责能够维持和平,防止我们与他人产生冲突。小时候,如果父母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打我们,是因为我们在某件事上表现得不好,那么我们就能学会接受他们的观点,不去争论。这种态度会沿袭到成年时期。在我们看来,他人似乎都没有过错,不应受到责备。

有时我们发现,自己对某件事并非完全没有责任,但当讨论我们的责任时,就夸大了所应承担的责任。我们过分关注自己的过错,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然而,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在此,我们必须避免这种思维方式。不管怎样,我们应当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但不要过分。只有原谅自己、宽恕他人,我们的疾病才能够好转。

当不幸发生的时候,抑郁的人感到,自己会因某方面的过错而受到惩罚。我们似乎相信:只有我们好的时候,才能发生好的事情;当我们坏的时候,只能发生坏的事情。因此,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会认为,这说明我们一直很坏。

当凯特的孩子患病死亡后,她感到,这一定是上帝对她几年前做人工流产的惩罚。抑郁的时候,被惩罚感就变得尤为强烈。其实,这种被惩罚感,往往与过去对某件事的内疚或羞愧相关联。因此,当不幸的事件降临在他头上时,他便将其视为“惩罚的一部分”。

要克服这些情绪,我们就得学习如何原谅自己。“公正”与“惩罚”的原则是人为的,要接受这一点有点难。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到,无论我们在生活中表现如何,好事坏事都可能发生在我们头上。

善于自我批评

有些人认为,自我批评是促使自己努力的唯一途径。例如,一个人会说:“如果我不批评自己的话,我将无法做任何事情。”这种人认为,自我批评是促使事件成功的最佳方式。这种观念可追溯到儿童时期。或许父母经常说“如果不是我经常管着你,你什么事也做不了”。父母对孩子好的行为不太注意,也很少表扬;但对坏的行为却很快做出批评反应。因此,孩子逐渐学会了自我批评,但却很少鼓励自己。

有时候,自我批评常是不由自主的。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时,我们会感到挫折,进而猛烈地批评自己。

我们之所以过分批评自己,是因为我们过分在意成败得失。

这种是非成败观,使我们没有区分行为的评判与自我的评判。你的行为或许未如你所愿,但这并不能改变你作为人的本质。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或发生的事件表示失望,但我们不能评价自己有价值或无价值。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等于将自己看成是市场里有价格的商品。我们对自己说:“如果我做得好,就值得人们珍惜。否则,我就毫无价值。”然而,我们是有生命、有情感的高级生命体,像评价商品一样评价自己,是很危险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批评的倾向。然而,当我们评价自己毫无价值或软弱时,就很容易滑向抑郁的深渊。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失去了对自己关爱的能力。好像我们被某种情绪束缚住了,使我们对这些情绪过分认同,认为我们就是自我感觉中的样子。例如“我感到自己很愚蠢,因此我是一个愚蠢的人”。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完全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

1、放弃完全否定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应当想到,有些事情是能做好的,但其中的波折和困苦是无法避免的。

2、我感到自己愚蠢,这并不意味着我真的就愚蠢。

3、价值评判更适用于诸如汽车、洗衣粉等物品,而不能用在人的身上。

4、不能认为自己的价值仅仅体现在自己的成就上。

5、正确看待这些消极的情绪,而不至于陷人更深的困境。

6、如果我过分否定自己,那就很可能陷人抑郁。

解脱情感的束缚

现实生活之中,情感的束缚也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细究起来,产生这种心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如果属于严厉型,则孩子易养成固执的脾气。一种抵触情绪的产生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它对人一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从诸多小事上体现出来。

2、刚步人社会的青年,性格可塑性极大生性敏感的人,若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就会因逆反心理而“想不开”。社会环境,往往成了许多青年难以情感束缚的诱发因素。

3、部分青年因为拥有他人难以比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便产生自恃清高的骄傲。这种人往往经不起任何打击和挫折,稍遇麻烦就受失败的情绪控制,从而无法让自己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

4如果人的兴奋难以抑制,那么就会引发冲动,使生活混乱无常。具有这种神经活动特征的年轻人,很容易养成犟脾气,明知这种愤怒、忧伤、烦躁于己于人都无益处,却偏偏要往这个陷阱里钻。

无论从哪方面说,陷人一种极端的情绪而不能解脱,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损害是极大的。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矛盾,而这些矛盾势必直接影响人的七情六欲。实际上,愤怒、忧伤、烦躁等情绪是不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