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凭实力说话
3457700000021

第21章 处事方圆受益一生(1)

为人处事懂得方圆艺术,点点滴滴尽显做人做事的学问。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取得成功。一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脚踏实地做出成就来。

洞察世间的豁达

要拥有禅师般的心,禅师的心是什么?就是一颗大彻大悟的平常心。

夏日,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弟子去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了,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撒下来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了。“没关系,草籽本就吃不完,”师父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阵大雨,小和尚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水冲起来了、”“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正在打坐,眼睛都没抬,说“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禅院已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的院角也泛出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背手禅院前,点点头:“随喜。”

禅师的这份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是洞察世间先后的豁达。

胸怀平常心,才能把事做得更多更好,因为他心无挂碍,像凡人那样活着,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

调整状态,改变自己

人生是由一连串的改变所形成的。

改变就是机会。有机会就是好的开始。

科技进步的速度快得惊人,相对也引导各方面的成长,如果你仍一味地沿用旧的思想、旧的做法去行动,可能会被社会淘汰。所以头脑要放灵活些,很多不该再坚持的观念,何苦抓住不放呢?接受新思想,摒弃不适当的旧观念,改造自己,是美好人生的第一步。

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但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人是社会的一员,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要素。人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于人所处的状态。人的状态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不同。

当你调整状态,改变自己时,你与世界的交换必然发生变化。你与世界的关系变了,你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也就变了。同时,世界也必然要做出反应以适应你的改变。世界就这样被改变了。

刘科在营销部当部长。一天,突然接到人事处的命令,调他到产品供应部。在公司里,供应部的地位远不如营销部。如此一调,等于贬了职,前途必然大受影响。

从前,刘科从事销售工作,整天往外跑,很合乎他的个性。如今要他整天坐在办公室,跟那些器材报表打交道,实在叫他受不了。开始时,他一直闷闷不乐,心灰意冷。他开始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我对自己信心十足,而当上供应科长以后,却情况大变呢?”于是,他悟到一个事实:“这是因为我失去了激励自我的动力。”

于是,刘科开始把全部精力投人到新工作,慢慢地发觉供应科也大有用武之地。而且,这个部门对整个公司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平时大家把它忽略了而已。刘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信心,充满了斗志,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他的积极态度,也渐渐影响到了下属,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两次获得总公司颁发的特别奖金。不久,刘科收到了一张人事命令:调到总公司,晋升营业部经理。

刘科事业上的转变是因为他心态的改变。

适者生存,这是社会规律。世上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改变,如果你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你会被社会抛得越来越远。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改变自己才是出路。

留有余地,平衡人际关系

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男士结婚不久就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用他妻子的话说:“你对我太好了,我都受不了了。”

原来这位男士喜欢关心照顾别人,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等等,都由她一个人包办,别人决不能插手。弄得妻子感觉像住在别人家里一样。好事几乎都被他做尽了。久而久之,妻子终于提出要让他离开这个家庭,因为她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坐享其成不好吗?其实,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他们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初人社交圈中的人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令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中国人讲究回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

在乡下,乡亲们对于给过他们帮助的人总是好酒好肉地招待。好酒好肉是他们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只有拿最好的东西才能回报别人的帮助。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自己不欠别人的。假如别人不接受他们的招待,那么乡亲们也许再也不会求助于他。这是淳朴的本心,但也的确是正确的交往之道。所以,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

人们应当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彼此留有余地,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这也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

寻找制胜的机会

如果一个人缺乏足够的机智来对才华和天资进行有效的引导,那么他还是无法有效地施展和运用自身的才华。

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由于缺乏机智,商人因此流失了自己的顾客;律师因此而失去了客户;医生则因此病人骤减、门庭冷落;编辑为此牺牲了杂志的订户;牧师则丧失了他在讲坛上的崇高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为此一落千丈;政治家也为此失去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机智在商业活动中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一个成功商人来说那就更是如此。在现代的大都市里,有无数的诱惑在吸引着顾客的注意力,因而机智所起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一位著名商界人士把机智列为促使其成功的首要因素,而另外的三大因素是:远大的抱负、专业的商业知识和得体的穿着打扮。

某位先生尽管极具才干,并过着刻苦努力的生活。然而,由于缺乏机智的品质,他的努力几乎完全付诸东流。他好像永远都无法与他人和平共处。尽管除了机智之外,他似乎具备成为一个杰出人物的全部品质。然而,正是这一不足构成了他的致命缺陷,使得他的生活波折重重。他总是做那些不该做的事,说那些不该说的话,并在无意之中伤害他人的感情。所有的这一切都抵消了他的刻苦努力所取得的结果,使得其他的努力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他的头脑里没有“机智”这样一个概念。他一直都在不断地得罪和冒犯他人。

有人曾经说过:“每一条鱼都有它的钓饵。”正如任何鱼都有它的钓饵一样,只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机智,就可以在任何人身上找到突破的地方。

虚无修养身心,坦荡为人处世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宋代文潞公一生以虚空坦荡自守,他老年辞官归隐时,已80岁高龄了。宋神宗见他依然精神矍银,身体健康,便询问他有什么养生之道。文潞公回答说:“没有别的方法。老臣每每万事随缘,不做过头的事情。”这话真可以作为名言熟读一生。

康仲龄96岁高龄时身体健康,记忆力也好。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平生对待一事一物从不动心,只是虚受而已。”

邵雍曾经作诗说:“老年躯体索温存,安乐窝中别有春。万事无心闲偃仰,四肢由我任舒伸。庭花盛处凉铺箪,檐雪飞时软布茵。谁道山翁拙于用,也能康济自家身。”为人处世,万事不放在心上,拿得起放得下,自然能虚受。不论是顺逆穷达,还是生死难易,心中有主见,就别有一番感受,别有一番领悟,因而快乐无忧愁。

史书中记载了邵雍的一件事:

邵雍在家中务农时,一年的收人仅够吃穿,可是他并不以为然。相反,他还将自己的住所题名为“安乐窝”,封自己为“安乐先生”。平时,清晨焚香打坐是他一天必做的功课。晚上有时喝三四杯酒,至三分醉意即止。他每逢高兴时也会做几句诗自我欣赏一番。有时候进城游玩,就乘坐牛车去,自我感觉非常惬意。城里过去相识的士大夫们都能听出他的车铃声。等他的牛车一到,大家就争相出门迎接,连小孩子都高兴地说:“安乐先生到了。”有人更是高呼:“我家先生到了。”一些好客的人趁机挽留他在家里住宿一晚。还有些好事的人,索性另盖一所房子给他,让邵雍作为临时住所,且美其名曰“行窝”。这些事例说明了邵雍平时所作所为感人至深,为人处世坦坦荡荡,真可谓不简单。

根据前史记载:

有一次,范忠宣(范仲淹的儿子)为其门人饯行,同时邀请二程〔程颢、程颐)也来聚会。按当时习惯,名士相聚多要请歌妓陪酒唱曲,以示风雅。所以范忠宣也邀请来当地名妓到场助兴。二程来到长亭宴所后,与诸名士揖让一番便要人席。忽然,瞥见几位艳妆美女立在一旁。程颢一向宽厚,没说什么;程颐却感到受了侮辱,他当即冲着主人一拱双手说:“很抱歉,小弟一时匆匆,忘记了一件要紧事,恕不奉陪!”不等主人答话,回头便走。

程颐向来敬重哥哥,可当他第二天见到程颢时,却满脸怒气地说:“昨天那些人,都是圣人之后,国家的栋梁,又身为一方父母官,不思教化人民,报效国家,倡明圣道,却要狎妓作乐,放纵自己吗?”

程颢本来也反对邀请歌妓。昨天之事,只是勉强应酬而已。

他见弟弟如此认真,便微笑着说:“你呀、你呀、我与诸位饮酒,坐中虽有妓,心中却无妓;你为人这么严苛,固然是诚心,却不能算是明道了啊!”听了哥哥的话,程颐觉得自己的确做得有些过火,还是哥哥的学问大。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既能看出程颐做人的严苛,也能看出程颢见识的高明。程颐在应酬的酒宴上生出愤慨之心,程颢却不动心,足见其修养之高。

诗云:“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当外界繁杂的景象侵扰心灵时,而我依然不动心,就是“安乐窝中别有春”的境界。

虚心是制胜法宝

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经验,这才是成功人士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如何才能把他人的专长学到手,这才是适应他人的关键。

1、肯定他人的长处。

当我们真心实意地向他人学习时,首先应该对别人的长处加以肯定。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亮点,每个人都期待别人来发现并欣赏他的闪光之处。一旦你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他会把这些东西展现给你。

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期待别人的肯定和赞赏。

2、自认无知。

承认无知,你会获取他人意想不到的帮助:

学习他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自认无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样做很难。因为人人都有虚荣心,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

恰恰是虚荣心变成了你前进道路中的最大障碍。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己如何有才能,你的话都是权威和经典,那么你只能遭到别人的唾弃。相反,如果你能承认自己的无知,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3、学会倾听。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假若我们放下虚荣心,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肯定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又是人生中所必须克服的,所谓“以人为镜”正是这个道理。

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有许多东西是我们个人所无法了解的,而通过倾听别人的谈话,我们可以获取许多有用的信息。

学会倾听,绝对不是一言不发。更恰当地说,你应该学会引导对方谈话,诱导他说出他想表露的一些真实的东西和看法。

要想让对方开启心扉,应该首先让他消除自己的顾虑。一旦别人发现和你在一起很安全,而你又打心眼里赞赏他时,他便可能向你开启心扉。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无形之中便赢得了对方的心。因为对方会觉得自己的情感有人理解,便会全身心地支持你。这对你的成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帮助。

当然,有一点值得你注意,当别人向你吐诉心声后,往往期待着你能为他保守秘密。你绝对不能以此为条件去要挟他,更不能随意地把他的经历告诉他人。一旦你失去信赖,就会永远失去别人的支持。

虚己处世

君子贵在虚己处世。姜太公说:“能宽柔又能冷静地对待自己,能谦恭而礼貌地待人,能刚柔相济地处事,能忍耐又能果断地行动,这四种方略就是先世明君治国昌盛的原因。正义胜过私欲时国家就会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就会使国家衰亡,勤劳谦恭胜过怠惰就会使国家吉祥,怠惰胜过勤劳谦恭就会使国家灭亡。”

才在于内,用在于外;贤在于内,做在于外;有在于内,无在于外。这就是以虚为大实,以无为大有,以不用为大用的道理。人们取实,我独取虚;人们取有,我独取无;人们争上,我独争下;人们争有用,我独争无用。这是道家处世的妙诀。争只能获取小得、小有、小用,不争将会获取大得、大有、大用。

庄子说:“山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因燃烧可照明而自招煎熬。桂树因为可以吃,所以遭到砍伐,漆树因为可以用,所以招致刀割。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所以我们不要以精神去寻求利益,不要以才能去寻求事业,不要以私心去伤害公理,不要以自己去连累他人,不要以学问去穷究知识,不要以死亡劳累生命。

河蚌因体内的珍珠而受到伤害,狐狸因身上的皮毛而受到猎杀。把有用隐藏到无用之中,把自私隐藏到无私之中,就能体会到虚空的妙用。

能虚己的人,随时培养自己的机会,处处保留回旋的余地,不仅能全身而退,而且还能培养自己的度量。虚己处世,功不可占尽,名不可享尽,利不可得尽,事不可做尽。如果自己感觉到处处不如人,便要谦下揖让;自己感觉到处处不自足,便要恬退无争。

东汉时期,肃宗即位,立母亲马皇后为太后。皇帝又打算赐封各位舅父,但马太后不同意。适逢天旱,有人上书说是因为未封外戚的缘故,于是有关部门奏请依照旧制赐封。

马太后下诏说:“那些上书建议封外戚的人,都是要向皇帝献媚,以谋求好处罢了。

从前,王氏家族一日之内有五人一起封侯,而当时黄雾弥漫,并未听说有天降好雨的反应。外戚富贵过盛,很少不归于倾覆。她坚持不同意赐封。

皇帝看到马太后的诏书后悲哀叹息,再次请求,太后回答说:“我反复考虑此事,希望能对国家和马氏双方有益,难道只是想博取谦让的名声,而让皇帝蒙受不施恩于外戚的怨恨吗?从前窦太后要封王皇后的哥哥,丞相周亚夫进言,‘高祖有规定,五军功者不得封侯’。如今马家没有为国家立功,怎能与那些建武中兴时期的皇后家相等呢!况且人们所以愿封为侯,不过是希望上能以丰足的供物祭祀祖先,下能求得衣食的温饱罢了。我已深思熟虑,你不要再有疑问!”在这段话里,我们能读出马太后公正无私和识大体的胸怀。

宽能容人,厚能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