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我最想要的常识书
3457600000026

第26章 历史常识(4)

《宋史》的潘美,就是杨家将故事中的潘仁美的原型。此人乃河北大名人,在周世宗时,他已经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年轻将领,周世宗征西北时,命他为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护军。宋太祖赵匡胤未即位时,便对他格外信任。太祖登基时,命潘美召集后周宰辅,晓以大义,使这些人对新朝俯首称臣,甚至连改朝换代的圣旨,也是由潘美晓谕天下的。当时陕西军阀袁彦心怀异志,赵匡胤担心袁彦作乱,命潘美前往西北监其军。胆量和勇气过人的潘美单骑入长安,劝袁彦顺天从命,迫使袁彦入朝。赵匡胤对潘美此举倍加赞赏,称他为孤胆英雄。

此后的数十年中,潘美作为一位南征北战的将领,为宋王朝的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先随太祖征讨淮南叛将李重进,淮南平定后,率师挥戈前往湖南,讨平湖南叛将汪端,接着继续南下,攻克南汉的北部屏障郴州,继而荡平南汉二十万大军。开宝七年(974年),朝廷决定平定江南李煜,潘美与曹彬分率大军进攻秦淮,经数日短兵接战,为曹彬主力杀开一条血路,一鼓破金陵,李煜又成了曹、潘大军的俘虏。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潘美以北路都招讨之职攻打北汉,刘继元大败,北汉亦归宋朝所有。为了安定河东,太宗命潘美留镇太原,他是北宋第一任太原知府。不久北伐契丹,节节胜利,以功封代国公。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大举北伐,欲收复后晋石氏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潘美与曹彬、崔彦进分率三路大军向北挺进。当潘美一路摧枯拉朽,攻下寰、朔、云三州之际,遭遇了契丹重兵,由于指挥失当,加上护军王优坚持错误的战术,致使杨业战死于陈家谷口,宋军由此受挫,使太宗北伐的计划宣告失败。太宗对此十分恼怒,将潘美降官三等。第二年,命他出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不久,改知太原府。

潘美戎马一生,晚年因一失足而使北伐大业败于垂成,心中快怏,一年多以后,便病死于太原,终年67岁。

而《杨家府演义》不仅把一代名将写成权奸,且让这位“权奸”死于忠臣开封府尹寇准的刀下,可谓大缪。据《宋史·太宗纪》,潘美于淳化二年(991年)六月死于太原,而寇准任开封尹,则在咸平五年(1002年),此说有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现藏开封市博物馆)为证。

杨继业是头撞李陵碑而死的吗

关于杨业(杨家将故事中杨继业的原型)的死,民间传说是潘仁美借刀杀人,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宋史》称,关于他的死,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优应负主要责任。

雍熙三年(986年),辽军以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兵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由名将曹彬统帅,西路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主、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又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优,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宋军与辽兵接战于朔州。

当时辽兵势大,不可硬攻,但护军王优邀功心切,主张强取。

他命令副帅杨业进军,杨业以为不可,说道:“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王优拒绝了他的建议,说道:“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还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王优显然对杨业存有蔑视之心,而他敢于这样蔑视杨业,嘲弄杨业也是有来由的。杨业原是辽国盟邦北汉刘氏政权的大将,曾经受到北汉皇帝刘崇的宠信,赐姓刘,归降大宋后才恢复原来的姓名。像杨业之类由敌方阵营归降过来的将领,在当时备受嫡系的排挤及蔑视。

在这种情况下,杨业只能服从。他知道此番出征如蹈死地,将行,对潘美等人流泪而日:“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杨业与王优、潘美约定,请他们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接应。

王优等在陈家谷口设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没见到杨业,以为他取胜继续追击去了。《宋史》中说:“优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过了一会儿,前方探子来报,说是杨业被辽军打败,便带兵撤离。潘美虽加阻止,但态度不够坚决。

杨业力战到谷口,见无人,与辽军鏖战一天,部众已伤亡大半,原以为有人接应,谁知到了陈家谷口却空无一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最后力尽被俘,其子延玉阵亡。

杨业被俘后叹息说:“上遇我厚,期讨贼扞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追,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辽国将帅都劝杨业投降,被杨业拒绝,绝食三日而亡。

后来,民间戏曲、小说描述杨业当时是头撞李陵碑而死的。其实他是绝食而死的。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吗

《红楼梦》不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曹雪芹对于例如贾宝玉爱吃女孩脸上的胭脂,其实是作者带点漫画式的奇妙之笔,是文学艺术高超的创作手法,目的便是烘托主人公的个性和对女儿性情的态度,这样便能鲜明、突出地让读者记住宝玉这个人物。如果读者把这也当做是曹雪芹年轻时的生活写照,那未免也太荒唐了些。

谁也不会否认曹雪芹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时,多少会加入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或体验,甚至会寄托自己对政治、社会、人生的某些思考、愤慨和向往,但就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所要表达的主要性格来说,是绝对不能与作者的生活混为一谈的。

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作者对宝玉的外貌进行了一番描绘,接着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板确。”就是下面这两首。

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第三回)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术高超的创作手法,目的便是烘托主人公的个性和对女儿性情的态度,这样便能鲜明、突出地让读者记住宝玉这个人物。如果读者把这也当做是曹雪芹年轻时的生活写照,那未免也太荒唐了些。

玄奘取经是受命于李世民吗

《西游记》中说唐僧取经是受命于李世民,但是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玄奘当年西行完全是个人行为,并没有受命于李世民。西行的过程也异常艰苦,没有什么神通广大的徒弟保护。相反,跟随他的人死的死,逃的逃。不过,他回国后,倒是受到了李世民的接见。李世民和他谈话以后非常高兴,诏令玄奘在弘福寺将梵文佛经翻译出来。

从历史上来说,到西域取经的事并不是玄奘首开其例。早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听说有所谓“浮屠之教”(也就是佛教)。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让伊存口授“浮屠经”(佛经),当时中原的人还不怎么相信。后来,据说是汉明帝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有个金人在殿廷中飞行,他觉得很奇怪,就在上朝的时候问百官,傅毅回答说,这就是佛。于是明帝派遣郎中蔡情、秦景到天竺去取经,得到了佛经四十二章还有释迦牟尼的立像。《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了这桩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经之事。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回到长安的第: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他带回来的佛教经典如下:大乘~.23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大众部经律论15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部,迦叶臂耶部经律~e17部,法藏部经律论42部,一切有部经律论67部,因明论36部,声论13部,4-.657部,用20匹马驮来。玄奘带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国的金佛像1尊、于鹫峰山金佛像尊等。后将这些陈列品送弘福寺储存。

三藏的法号是唐太宗为玄奘起的吗

按史书记载,对玄奘法师尊称三藏,并非唐太宗李世民所赐,而是他在到达印度后,在那烂陀寺内得到的这一尊称。那烂陀寺是当时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学府。内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经常住有一万左右的人。寺院主持是年已一百多岁的戒贤法师。他的道德学问,为众人景仰,大家不呼其名,称他为“正法藏”,也就是通晓佛学全部经、律、论的意思。玄奘到达那烂陀寺后,受到了戒贤法师的盛情款待。

当时在印度也却有三藏之说,但只有懂得五十部经、律、论的才能配得上三藏的称号。在那烂陀寺内,僧徒主客常有万人,以学习佛教大乘、小乘十八部经书,其中还包括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领域的知识。在这些人中间,能解经论二十部的有一千余人,能解三十部的有五百余人,能解五十部的连玄奘法师在内只有十人,也就是说,在玄奘到来之前,那烂陀寺内能达到三藏尊称的只有九人,但按照当时的规定,寺内必须要有十名三藏法师,但苦苦等待了多年也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第十人,当玄奘法师在寺内研习佛学后,才补上了这个空缺,正式成为了一名三藏法师。所以说,三藏的称谓并非唐太宗李世民所赐,而是玄奘在印度参修佛法时所得。

窥基。窥基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着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

普光。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防和嘉尚。神睹和嘉尚,事迹不详。神防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圆测。圆测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着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

法宝。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着《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被视为别系。

此外还有: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驸马”最早不是帝王女婿的称谓

我们都知道,“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其实“驸马”最初是一个官职的名称,是汉武帝时设置的,名为驸马都尉;其中驸和副是同意,是掌副车之马的职位。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晋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被授官驸马都尉。所以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已经不是实官了。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为额驸。

“内阁”最早是指官僚机构吗

在唐代以前,内阁是女子居室的称呼。因为在封建社会,女子不能与外人相见,她们住的地方一般是在宅院的深处,所以被称为内阁。所以,女子结婚到丈夫家去,就被称为“出阁”。

自唐代开始,文人在朝廷中的位置和作用与日俱增,科举考试中重视诗文便可见一斑。当时皇帝设置的由文人组成的参谋机构多设在宫廷之内,内阁就用来称呼这种设在宫廷内部的机构。

内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度成为最高官僚机构,一度取代了宰相的位罟。

“千金”起初是指女子吗

“金”在古代起初是货币单位,用来衡量贵金属货币的重量,秦以20两为-金,汉代以1斤为一金,所以千金在古代是指很大一笔钱。

根据《南史》记载,南朝人谢庄的儿子谢匪自幼聪颖异常,10岁就能写文章,人皆称神童。宋孝武帝很欣赏神童谢匪,便在出巡时让谢庄带着神童陪伴左右。这种殊荣,让谢庄更加疼爱自己的儿子,他时常抚摸着谢匪的背说:“真是我家的干金啊!”这里的意思是说,儿子就像我家的一大笔财富。后来,人们就称呼自己家喜爱的孩子为“千金”。但由于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干金”多用于称呼男孩子。

“千金小姐”一词,最早出现在元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中。杂剧作为一种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传播了“千金”这个词。于是,“千金”以后就用来称呼小姐了。

药铺石狮子是压药方用的吗

一些地方的药铺柜台上经常摆放一尊很小的石狮子,称为“花蕊”。

民间传说“花蕊”是当年协助神农品尝百草的神兽。后因品尝了断肠草而死去。为了纪念花蕊的功绩,后世就将它的形象作为药铺不卖假药的标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花蕊是旧时未婚先孕的女子的家人为其抓药时难以启齿的暗示之物。

传说在唐太宗的时候,太宗未婚的公主有病,太医诊断为怀了孕,太宗不信,就请当时的名医孙思邈来诊断。孙思邈诊后认为公主是因为在御花园游玩的时候触动了“灵气”,是花蕊扑身,所以将来必会生下一尊石头狮子,并劝太宗“不必惊慌,所生石狮子可送与臣,自有妙用”。此后,公主果然生下一石狮子,唐太宗就将其赐给了孙思邈,并封他为“药王”。而石狮子也因此成了药王为未婚先孕者治疗和保守秘密的信德证物。过去为未婚先孕者到药铺抓药时,将手按一下柜台上的石狮子,药铺的伙计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不作声张,暗自取药,以保护其隐私。

古代帝王也有一夫一妻制吗

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是明朝的第九代皇帝,自幼经历坎坷,九死一生。他即位后,廉洁而贤明,当政期间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清明,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

另外,他终其一生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恩爱夫妻。晚明学者黄景防说:“时张后爱最笃,同上起居,如民间伉俪然。”皇帝、皇后像民间的夫妇一样,每天一同起居,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是非常罕见的,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前i0年由大学士张居正辅政,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神宗20岁时张居正逝世,神宗开始亲政;后期却成为一个“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明清史讲义》)”的皇帝,并创下连续28年不上朝的纪录,在中国皇帝中非常罕见。原因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宠幸郑贵妃无。朝政;也有说法提出是和文官集团的矛盾,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斗争;还有学者认为他是酒色财气过度。身虚弱。但是,这期间中国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战争均获得全胜。

董鄂妃与董小宛是一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