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说,领导干部无论知识水平多高,面对群众讲话,一定要把话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群众能理解、听得懂。即使是讲一些较专业、深奥的知识,也要尽量做到依理说事,就事明理,让群众一听就明白。千万不能在群众面前卖弄学问,让老百姓听了不知所云。有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的讲话、文章,不仅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同时又晓畅、易懂、生动,既引经据典、诙谐幽默,又不失其庄重、严肃。如借愚公移山的寓言,号召中国人民学习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山,写得是多么生动、好读,多么富有教育意义,让人过目难忘。
胡****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强调,“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而“三不”最受广大网友推崇。尤其是“不折腾”这句大实话,大家反响最为热烈。******总理也曾说过一句话:“要说群众能听懂的话。”胡****总书记和******总理身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能够在重要的场合讲大实话,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当前,在我们周围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讲“空话”、“大话”、“套话”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由此引发的种种笑谈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做人民群众工作时,应该学会讲实话、讲真话、讲群众能听懂的话,使自己与群众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的话语,这也应该成为领导干部们的一项基本功。
6.要讲实在话
领导干部在群众面前说话,一定要结合实际,一是一,二是二,有什么问题说什么问题,不说大话、套话、空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这就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要查实情、重实效。只有实事求是,领导者所说的话才能符合客观实际,言之有物,不是空话;只有实事求是,领导者所说的话才能符合真情实感,不悖于自身的行为,言由心发,不是假话,是自己的话;只有实事求是,领导者所说的话才能符合情理,言必由衷,不是大话。也只有这样,领导者所说的话才能为群众所乐听,为群众所接受。否则,就会失去人心,甚至导致自身政治生涯的毁灭。正如列宁所说:“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领导干部要能言善讲
有人说,领导干部要练好嘴皮子、笔杆子。作为领导者,拥有较高的讲话水平,便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在领导科学中有一个“老母鸡”原理,即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不但要“下蛋”(有实干精神,工作好),而且要“咯咯叫”(善于发表讲话,口才好)。其实,在实际工作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咯咯叫”比“下蛋”还重要。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上司了解你的途径很多,但最直接、最现实、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当面听你进行工作汇报。此时,你的思路思想、综合能力、工作政绩等,就全凭一张嘴了。很多时候,领导对你的印象,也就由你的嘴而形成了,所以,领导干部就要能言善讲。
能言善讲是领导者成就大事、走向辉煌的必备条件。从大的方面看,领导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领导者的讲话水平,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效果。领导者讲错话,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形象和号召力,而且会影响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危害。可见,领导者把话讲好,不是一般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是职位使然和履行职责的需要。
领导者能言善讲,有利于以言传道、解惑、育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优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每一位领导者都要继承这个优良传统,发挥好我们的优势。以言传道、以言育人是领导者讲话的重要功能。精彩的讲话,往往主题鲜明、说理充分、分析透彻、论证严密,把道理阐述得清楚明了,富有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哲理性,令人信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号召力,使听众受到感动、鼓舞和振奋,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例如:1981年世界杯女排赛最后一场中日之战,由于中国队已实际取得冠军,姑娘们兴奋不已,在先赢两局的情况下,第三、第四局打得毫无章法,输得稀里糊涂,教练袁伟民一再暂停,面授机宜,却不见成效。怎样才能使女排姑娘镇定下来,获得全胜的真正冠军,不失中华民族之志呢?
在第五局开始前的短暂时间里,主教练袁伟民说了几句话:“要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祖国人民在电视机前看着你们,要你们拼,要你们搏,要你们全胜。这场球不拿下来,你们要后悔一辈子!”姑娘们在这语重心长的话语下,胜了第五局,最终赢得了全场比赛。
领导者能言善讲,有利于展示才华,树立形象,加快成长。良好形象是领导干部赢得人心,树立权威,增强感召力和向心力,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条件。良好形象的有效树立,主要通过讲话和实际行动表现出来。一名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我们可以从他严谨的报告、风趣的演讲、犀利的辩论、从容的谈笑中,体会到他的政治观点、理论思维、文化素养、领导能力甚至艺术修养等,感受到他为人处世的胸怀、品格、气质和语言等方面所展示出来的风采、魅力,反映出一个地方、单位的精神风貌。
总能言善讲,是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做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领导干部要善于讲新话
英国作家王尔德有这样一句名言:“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领导者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者、指导者,讲话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其领导艺术和素质能力。所以,领导者不仅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言必真实,而且要善于讲新话,与时俱进。何为“新话”,“新”从何来?新话来自于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及时分析、把握和洞察,扣得住时代脉搏,跟得上发展潮流;来自于对新理论、新政策的不断学习和领会;来自于新思考、新总结、新办法。只有勤学勤思,理性思考,科学总结,拿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话,这样的讲话,才会新意迭出,启人心智,使人受益。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这方面堪称大师。他的讲话之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敢讲新话,讲自己的话。他讲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新论断、新观点。如“发展是硬道理”、解决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论、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论等。这些新观点、新论断,成为******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新话都是******同志集几十年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经验而得出的,是自己的话。
当然,讲新话并不意味着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并非追求形式的怪异,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新口号,造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新概念,而是要尽可能使自己的语言具体生动,贴近群众,包含深刻的思想,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尽可能使表达形式多样化,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具体是:
1.要有新观点
创新是一切工作进步的动力,是事物发展的要求。领导者讲话也不例外。讲话只有创新,才能打动听众,才能发人深省,才能更好地传达意旨。观点是讲话的生命和灵魂。可以这么说,有新观点,讲话就成功了一大半。领导者讲话,绝不能当“传话筒”,必须善于思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在上级决策部署与本地实际的结合中发现新问题,提炼新观点。关键的问题,就应避免雷同,使讲话既全面又独特,紧紧抓住观众,收到好的效果。
2.要有新语言
新观点这个“灵魂”,是靠新语言“外衣”来包装的。领导者讲话固然要求平实、朴素,但这绝不等于排斥语言生动和创新;领导者讲话固然不需要辞藻华丽、讲究绘声绘色、讲究灵活动感,但也绝不能灰头土脸、味同嚼蜡。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大大增强讲话的可持续性和新鲜感。
如吕日周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官场如磨石:你是个球,会越磨越圆滑;你是把剑,会越磨越锋利。官场如池塘:你是荷花,会出污泥而不染;你是荒草,会人污泥而腐败。官场如草原:你是蜜蜂,就飞向鲜花;你是苍蝇,就寻找粪堆。官场如田野:你是黄牛,就在阳光下劳作;你是黄鼠,就进入暗洞里折腾”还有一个例子:某省领导到基层视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个乡的乡长在汇报中引用群众的话说:“开发开发,一开就发;开发开发,早开早发。”虽然是短短几句话,但因为有新意,所以给人很深的印象,以至这位省领导多次引用乡长的讲话。
3.要有新风格
有自己的风格,才能抓住听众。领导者讲话要有自己的风格,这也是客观实践所决定的。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安排部署工作,每位领导者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干人一面。如果整篇讲话都是文件搬家、照抄报纸,那么听众的感觉便始终处于麻木的、未触动的状态。领导者讲话,应当潇洒一些,使讲话更富有生气,富有感染力、号召力,这是语言表述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全国政协前主席李瑞环讲话深入浅出,亦庄亦谐,干部们爱听,老百姓爱听,知识分子也爱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提倡讲新话、讲短话,不讲无用的话。言必推敲,刻意打造干部群众熟悉、爱听、能懂、好记、易传的新话。
他善于将民间俚语变为鲜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现在是百业待兴,百事待举,要把所有的事都找出来,分分类,排排队。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核桃栗子一齐数,其结果必然是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
他善于用比喻把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领导班子的配备要讲究结构合理。一个班子就像混凝土结构,有钢筋、水泥、沙子、骨料。光是钢筋就没法受压,没有钢筋,混凝土一拉就裂了,所以要讲合理地配比。”
他善于用巧妙的拆字方式说明自己想说明的问题:“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饭’字半边是‘食’字,半边是‘反’字,没有食就会反。”
他善于用生活中的常识做人的工作:“有些人形成了一个习惯,对任何事情都要先定性,先问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我讲过,先生孩子后起名。孩子生下来,先起个小名,这小名不讲究,叫阿猫、阿狗、铁蛋都可以,关键的问题是孩子要养得好,要结实,要聪明,要有本事。”
他善于反旧说而出新意:“过去讲,‘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现在看,要想红旗不落地,卫星必须早上天。”这种思想和语言的完美融合既是一种理论的境界,又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让人耳目一新。所以,他的很多语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新话不会凭空而来,善于讲新话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这要靠长期的理论、业务学习和深入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水平。
领导者要提高讲话水平,首先,要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加强学习,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和追求,不断获取新知识,积累新思想。其次,要善于思考。领导者要多关注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善于思考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矛盾之间的联系,高瞻远瞩,见微知着。凡事要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再次,要勤于调研,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基层,深人群众。只有主动与基层打交道,真心和群众交朋友,才能了解和掌握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才能知道群众愿意听什么,自己应该讲什么。这样,领导者讲出来的话才会有分量、有针对性,才能对基层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讲话越短越精彩
有人曾询问马克?吐温:“演说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这样一个风趣的故事:
一个礼拜天,他到教堂去,适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难生活。当慈善家讲了5分钟后,他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美元,当慈善家讲了10分钟后,他就决定将捐款减至25美元,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之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将捐款减到5美元,慈善家讲了一小时后,拿起钵子向大家哀求捐助,当他从马克?吐温面前走过的时候,马克?吐温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2美元。
马克?吐温原本决定捐助50美元,最后却变成偷走2美元,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细想起来,却是理所当然的。那位慈善家只需5分钟讲完的话却滔滔不绝,拉长到60分钟,致使他的说话形象一落千丈,说话风格令人生厌,这怎能不引起马克?吐温的反感呢?
讲话简练有力,能使人兴味不减。冗词赘语,唠叨哕唆,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
领导干部在会议上讲话,相当多的人总是讲得太长太长。不准备好七八千甚至上万字的讲稿恐怕是不会通知开会的。并非长话一定不好,问题是许多长话信息量太少,大多是上级文件、上级领导讲话、党报文章里复制来的,没有多少关于本地区本部门的情况分析和针对性举措。这样的长话就难怪听众打哈欠、打呼噜。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会议上的讲话成了身份的象征,一把手的讲话称为“重要讲话”、二把手的讲话只称做“讲话”,再往下则称作“中心发言”、“发言”等。“重要讲话”一定得长于“讲话”,“讲话”一定得长于“中心发言”……其实,长而空的“重要讲话”不一定能维护住一把手的显赫,倒是短而实的“讲话”、“发言”往往会赢得会众发自内心的掌声。
如何才能用语言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情?答案也许有很多,但总的来说就是平凡、朴素、简洁。文学大师林语堂说:“绅士的演说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欧文?古柏说过:“只要足够简短,任何说话都不会是完全糟糕透顶的。”
讲话越短越精彩,越短越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精彩的发言无须长篇大论,短小往往更精悍有力。
北伐战争开始时,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在广州邀请瞿秋白向全军政工人员作报告。主持人介绍:请着名理论家和宣传家,曾三次见到列宁的瞿秋白先生作《关于做好北伐战争宣传报道工作》的报告,请大家欢迎。与会者都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作好了详细记录的准备。然而,瞿秋白却只讲了26个字: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说完走下讲台,全场先是愕然、沉寂,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1936年10月19日,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演讲时只讲了一句话:“今天天色不早,就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可谓简洁中见通俗,通俗中显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