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领导艺术
3456500000031

第31章 会用权,懂放权,收发自如有尺度(2)

事后,太祖派人责备李汉超说:“你马上把人家的女儿送回去,把借人家的钱还给人家,以后不许再这样办了。你要想娶妾,也要找一个人家愿意的,怎么能强抢人家女儿呢?至于费用,不够可以跟我要,怎么能向老百姓强借呢?难道这是为官的道理吗?”听了太祖的一番话,李汉超感动得痛哭流涕,立即送还了抢来的小妾,把钱还给了百姓,并且表示今后一定要誓死效忠太祖。

宋太祖对李汉超抢妾要钱的问题处理是很高明的。他知道李汉超本质上是好的,又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因此就当着老百姓的面为他开脱,在背后对他教育。他这样处理,既没有因此损失这员大将,同时又教育了李汉超本人。这就是一种高明的驭人之术,同时也是另一种批评下属的方法,即当面开脱,背后教育。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一个人由于受思想、阅历、学识、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的局限,难免犯错误。领导对待犯错误的员工或者人才,要有一个宽容的态度,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人家改正错误,而且要真诚地帮助其寻找犯错误的根源,帮助其改正错误,不能因为一点错误就把人家一棍子打死。当然,批评也是必要的,但是要讲究方法。对好面子的优秀人才应当面为其开脱,维护其形象和脸面,在背后再对其批评教育,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为领导者,只有在必要时方可采取痛斥下属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善于驭人的领导,往往在痛斥下属之后,不忘立即说上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语。因为任何人在遭到领导的斥责后,都会垂头丧气,信心丧失殆尽,心中难免会想:“我在这家单位算是干到头了,以后恐怕难有升迁的机会了。”如此,所造成的后果必然是属下的自暴自弃。此时,领导者若能“打一巴掌”后“揉三揉”,适时地说一两句鼓励的话,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下属可能会想:领导是不是因为“爱之深”,才“责之切”的?这样一想,他或许会更加努力。

聪明的领导者,在下属犯错误时仍能照旧信任他。只要领导真心实意地帮助下属改正错误,便能获得下属的信任。

朋友之间相处,讲究“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领导与下属相处,要在对方处于逆境时以真诚善待对方。下属犯错误,要批评,但同时也要给予他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下属身处逆境时更应如此。领导可与下属一起研究导致失误的原因,而后以真诚的态度,而不是以命令的口吻提出建议,并表明你相信他一定会取得进步。

有时,领导还要给自己揽一份责任,与下属共担,减少他的压力,赢得他的信任。这样“打一巴掌揉三揉”,下属便会感到熨帖得多。

用好赏罚这两手

“有赏有罚”、“赏罚严明”不仅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提高下属的工作效率,还能树威信、凝聚人心。

领导者为了保护团队的整体利益,或是为了能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就会制定相关的赏罚制度。做得好的,就满足他们经济上、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更多需求,这就是“赏”;做得差的,就会让他们在经济上、物质上或者精神受到一定的损失,这就是“罚”。这一赏一罚,正是领导者一个有效的管理手段。

战国初年卫国人吴起,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在先秦兵家中,他最为鲜明地提出了军队“以治为胜”的思想,并对如何达到“治”提出了详尽的看法。在他的着作《治兵》里面,有一段他与武侯的对话:

“武侯问曰:‘兵以何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寡?’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吴起认为,治军的“有赏有罚”且“赏罚严明”,比拥有百万雄兵更为重要。没有赏罚的军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没有战斗力。

善用“赏”、“罚”是古今中外将帅治军带兵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善治军者,赏罚有信。赏不避小,罚不避大”。在中国军事史上,宋代的岳家军、明代的戚家军都是由于赏罚严明,才使得部队不畏强敌、勇敢善战的。

春秋时期,齐国连吃败仗,齐景公很着急,令田穰苴为将军,领兵开赴前线抗击敌军。因为田穰苴只是一名“下级官”,齐景公担心将士不听他的,就派宠臣庄贾作为监军,以助士气。田穰苴与庄贾约定好次日中午在军门外会合出发。第二天,田穰苴很早就带领部队来到军门外,列好队伍,等候庄贾。快到中午了,庄贾才大摇大摆地到来。田穰苴很生气地问:“庄大人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庄贾因受景公宠爱,一向狂妄骄横,哪里把小小的田穰苴放在眼里,就傲慢地说:“亲朋为我饯行,多饮了几杯而已。”田穰苴说:“眼下敌军入侵,大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士卒战死在边境,百姓的性命难保,你却为酒宴而违犯军法……”庄贾毫不在乎地说:“你不要太神气,才当了几天将军就教训起我来了。”田穰苴毫不示弱,厉声吼道:“违犯军法该当何罪?当斩!”说完就将庄贾的脑袋砍了下来。田穰苴的举动,威震三军,将士们至此俯首帖耳地听从他的指挥。几个月后,田穰苴率部击退了敌人,凯旋时齐景公亲自迎接,还提升他为大司马。

领导者赏罚分明才能带出一支虎狼之师。赏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提高团队绩效和效率。罚是制约,是对不良行为表现的批评、谴责和禁止。赏罚是两种互补的手段,两者的目标具有同一性,但不能互相取代。只有二者合理地配套和运用,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江西一战,是湘军创建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曾国藩的弟子兼朋友罗泽南和金松龄率领的“泽”字营和“龄”字营,不足一千人杀败数千人的太平军,收复了安福,解了吉安之围。但同时也出现了“泽”字营在南昌附近中了埋伏,而金松龄率领的“龄”字营则见死不救的情况。几天后,曾国藩来到衡阳的演武坪上,大声说道:“弟兄们!这次‘泽’字营和‘龄’字营出省与‘长毛’作战,是湘勇创建以来第一次与敌人交乎。旗开得胜,值得大大庆贺。我今天要在这里重重奖赏‘泽’字、‘龄’字二营。营官罗泽南、金松龄各赏银五十两,各营哨官赏银二十两,哨长赏银十五两,什长赏银十两,每个弟兄赏银五两。”

曾国藩接着又说:“今后,我们要到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去和‘长毛’大战,只要大家不怕死,把仗打赢,本部堂每仗都要大发赏银。但事情并不是一切都好。这次在南昌城外,‘泽’字营陷入敌人埋伏,即将全军覆灭,而约好的‘龄’字营居然见死不救,撤离了战场。我们是弟兄,见弟兄危难不救,不仅违反军纪,更是没有良心!我们湘勇里绝不允许有为保全自己实力而不救援自己弟兄的现象存在!”

说到这里,曾国藩的眼里射出肃杀的冷光,大吼一声:“把见死不救的‘龄’字营营官金松龄押上来,给我椎下去斩了!”

曾国薄的弟弟曾国葆提醒道:“哥哥,金大哥的父亲救过我们母亲的命。”曾国藩没有动摇。金松龄腰间还挂着五十两赏银就被推出去斩首了。

“当奖则奖,当罚则罚”,是领导驭人的铁律。然而,这个“当”字却很难把握,具体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尤其是当罚时,有冤情的,有求情的,也有徇情的。对此,领导者不得不讲究策略。所以,惩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予以酌情处理。是否可以网开一面?《三国演义》中曹洪与糜芳等免斩两件事很值得回味。

第一件事是糜芳、傅士仁免斩后被东吴劝降。关羽受命出征,先锋糜芳、傅士仁深夜饮酒,帐后失火,烧掉了不少的火炮、军器和粮草。关羽大怒,喝令推出去斩首,司马费诗苦劝乃免。关羽余怒难消,先摘去其先锋印绶,再对二人各杖四十,罚糜芳守南郡,傅土仁守公安,且警告说:“稍有差池,等我得胜回来,二罪并罚。”不久,东吴袭取荆州,傅士仁、糜芳被劝降。

第二件事是曹洪免斩后舍命救曹操。在与马超的对峙中,曹操命曹洪、徐晃坚守潼关,为期十日,十日内失关皆斩,十日外失关无事。曹洪、徐晃领命后,用心坚守关口。由于马超军队的辱骂与引诱,到了第九天时,曹洪一时性起,开关杀敌,中了马超的计谋,失了潼关。曹洪当死,然而众将极力劝免。次日,曹操与马超对阵,曹操大败。曹操割须弃袍,一路上仓皇逃命,是曹洪的舍命相救,才免去死难。回营后,曹操感叹说:“幸亏没杀曹洪,否则,今日死于非命,唤曹洪来,厚加赏赐。”

同是不杀,糜、傅二人怀恨,最终背信投敌,而曹洪为何却因感恩而舍命救主呢?这里固然有他们之间品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惩罚的真假决定的。糜芳等人严重失职,关羽要斩糜芳是真,放糜芳是无奈,放了以后还要“二罪并罚”,而对糜、傅的斩罚则不明确。由此,两人觉得惩罚不当而含恨投降。曹洪当斩,但由于他是曹操的族侄,曹操对他要斩是假,想免是真。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惩罚不当便会使人怀恨;只有已经受重用的,还将继续受人重用,即使受罚,也不会怀恨背叛,甚至还会感恩效命。

有时候,领导者如果不考虑下属的利益要求,一味地只要他们工作,就犹如“只要马儿跑,却不给马儿草料”一样。久而久之,必然人心涣散,甚至产生背离之心。

五代十国时期,唐庄宗李存勖创建了五代的第二个王朝后唐。李存勖在吞燕灭梁的过程中驰骋疆场15年,堪称一代豪杰。然而,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却变成了内外叛离、置身无所的“独夫民贼”。究其原因,“有功不赏”和“忌杀功臣”是他败亡的主要原因。

李存勖取得江山,是将士们出生人死打下来的,李存勖还多次被将士们从敌军的重围中救出性命。但李存勖在取得政权后,却把这些忠心耿耿的将士的功劳全部抹掉,他曾竖着手指向别人炫耀说:“我得天下靠的是这十个指头。”把全部功劳归于自己一人。而那些和他一起出生人死的士兵所得的奖赏却十分微薄,生活穷困不堪,即使遇到灾荒,李存勖也不抚恤。甚至那些与李存勖驰骋疆场的将军们,也不但未得到他的奖赏,反而被他一个个杀掉,这让所有的功臣都十分寒心,最后终于激起内部的叛变与反抗。

李存勖在兵临城下、快要灭亡的时候,才想起来要收买军心,拿出钱来分给士兵。但此时的“奖赏”反而招来了破口大骂:“我们的妻子儿女早饿死了,要这些有什么用!”李存勖只有神色沮丧地说自己完蛋了。

这个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论功行赏是关系到一个领导者生死存亡的大事情。特别是对于在团队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层干部,领导者不仅要大大地奖励,而且奖励必须及时,这样才能保证队伍的积极性与战斗力。

对作奸犯科者不能手下留情

领导者对下属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小错误可以网开一面,但是,如有人在原则问题上作奸犯科,那就绝不可手下留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正反两面树立起典型。

领导者运用惩罚手段时,应更富有技巧性。“打一巴掌”很重要,但一定要打得响,打得绝。具体说来,打这一巴掌要有如下要求:

打得要“稳”。采用强硬手段,惩罚一个人,也是要冒风险的。这主要在于,被惩罚者有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掌握着关键技术信息,有时有着很硬的后台。如果要惩罚这样的人,就要对其背景多加考虑,慎重行事。惩罚不当终会带来抵制和报复,因此,在惩罚前首先应想到后果,能拿出应付一切情况发生的可行办法。

打得要“准”。批评、惩罚都要直接干脆,直指其弱点,直刺其痛处,争取一针见血。有时候,某员工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或者代表一类人的错误,这时的惩罚一定要选准时机,待其犯错最典型、最明白、最有危害性时再进行,切忌无事生非、不明事实,更不要小题大做。这样才会让受罚人口服心服;也才会真正让众人引以为戒。

大权抓到底,小权放到位

领导者为了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在全局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就需要一批得力的助手为之冲锋。知人善任,也就是在了解部下特点的基础上善于用其长处而避其所短。具有这种能力的领导者才能无往而不胜,无为而不成。一个主管领导,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制定正确的决策上,具体执行则应该放手让下属们去完成,而不能无论事情大小都亲力亲为。否则,轻者身心劳累,重者则因小失大,影响整个工作的正常进行。

汉文帝亲政后,有一次朝会的时候,丈帝询问右相周勃道:“天下一年审理和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

周勃谢罪道:“不知道。”

文帝问:“天下一年钱粮的收入和开支有多少?”

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并吓得汗流浃背,因为不能对答而感到羞愧。这时文帝又询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答道:“自有主管官员。”

文帝问道:“主管官员是谁?”

陈平说:“陛下如果问诉讼案件,就应该去查问廷尉;如果问钱粮,就应该去查询治粟内史。”

文帝说:“如果各个部门都有主管的人,那你管的又是什么呢?”

陈平谢罪道:“臣惶恐得很!陛下不知道臣等才智平平,让臣等泰居宰相职位。宰相的职责是对上辅佐皇上,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则抚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都能履行他们的职责。”

文帝听了以后大为赞赏。右相周勃非常惭愧,退朝之后便埋怨陈平道:“你怎么不在平时教我如何对答!”

陈平笑着说:“您身居丞相之位,难道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如果陛下要询问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也要勉强回答吗?”

这时周勃才明白自己的才能比起陈平差得太多。过了不久,周勃告病,请求免除右相的职务,陈平就独自担任丞相。

领导的工作重点是把握宏观决策,具体实施应该放手让下属去完成。如果在别人做事的过程中,领导老是怕他出错,千叮咛万嘱咐,那就会让别人感到无所适从,更会让他认为领导不相信他的能力,从内心对领导产生反感,进而影响他做事的积极性。

作为领导,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得管。正确的做法是:大权大事抓到底,小权小事放到位。要做到权限与权能相适应,权力与责任密切结合,奖惩兑现。

什么都干的领导是什么都干不好的。应该记住,当你发现自己忙不过来时,你就要考虑自己是否干了些应该由下属干的事情,是否无意中“夺”了下属的“饭碗”,是否该向下放权了。在放权的时候,要讲求方式方法,使人能够较容易地接受。有的领导喜欢以命令的口气让下属做事,以显示其领导的地位。“你今天要给我把文件准备好。”这种命令的口吻多少会让下属感到不快。

放权的技巧是要多发问,少命令。

发问的方式可以使下属感到你对他是尊敬的,你是把他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与他协商问题,这也会让他觉得他是在为公司的工作而努力,而不是在为某一个人卖命。如果将前面的命令转换为以下的发问,效果肯定要好得多:“我们急等着这份材料用,你看今天能准备出来吗?”

身为领导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超过自己权限的事情,而且对有些业务也会不完全熟悉或完全不熟悉。对于这样的事情,领导不该去管,既然是管不好的事情,那还是不管为妙。聪明的领导是不会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