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从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赎
3455200000047

第47章 寻找救赎之道 从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赎(9)(1)

大体说来,“人文精神”就是指将人文精神理解为能够成为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追求、精神中心,对人类、对世界的终极价值的追寻和解释。人文精神既可以体现在物质的层面,也可以体现在精神的层面。孙绍振认为,“人类的文明越是进化,人的个体的主体性越是得到充分的尊重……在审美价值取向中,作家不但把自己当作人,而且把每个人物都当作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家比之科学家更有必要成为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反映经济生活的作品中,有表现物质主义对人的精神文明的挤压的,这是人道主义在我国当代文学中的又一个新现象。譬如刘继明的小说《海底村庄》和《前往黄村》表达了对物化世界的浪漫主义拒斥。邱华栋的小说集《都市新人类》里的许多作品描写了都市中下层的生活景况,写出了物化的世界对人的挤压,以及人性的异化。

近五十年的有关人性、人道主义论争和创作实践所提供的经验教训是:“其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应是禀赋着文化品格的、完整的生命灌注的人。他不是理论模式的图解,也不是非理性的生物体。塑造“完全的人”(莎士比亚语)是其美学理想,或者说是美学范畴的人道主义。其二,人,不是可怜的。他为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所限制,又在限制中能动地改造着社会和自然,在改造的过程中他也提升着自己,以不断地趋向全面发展和完善。其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激情,既是对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赞美,又应是对阻挡社会进步、窒息人的生存、发展的社会邪恶的谴责,在这双重表现中,它热望着中华民族的更生,深信人类光明前景的不可抗拒。”

重视人的精神主体性是极其重要的。人具有主体的地位,刘再复说,“文艺创作要高度重视人的精神的主体性,这就是要重视人在历史运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当人的精神能力被限制,即它的精神主体性丧失了,那么人也就丢丧了在实践中的主体性,这时,人就变成任人操纵的机器,任人摆布的木偶”

当代人的主体性被消解,文学创作走向了平面,但对人的精神却真诚向往。所以王光东说,“一个没有苦难意识和苦难体验的作家,难以成为优秀的作家,难以获得对人类生存的真正认识,因为人类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所追寻的真正“完美”,是不可能达到的,那么,精神的苦难体验也就不会消除”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商品化大潮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席卷着中国大地,“房地产热”、“股票热”、“经商热”、”“集资热”等社会热点风起云涌。金钱以巨大的力量激发了全民致富的欲望。市场经济意识不加限制地扩大到社会精神活动领域,现实社会中所出现的“钱权交易”、“有偿新闻”、“无影灯下的交易——红包现象”,甚至“有偿救人”等触目惊心的事例,不能不说是“市场经济意识泛化的恶果”。而拜金主义、超前消费、游戏人生等观念的急剧膨胀,色情服务、迷信活动的卷土重来,贪污腐化、假冒伪劣之风的日益猖獗等,都使得社会风气不断恶化,人们道德水平普遍下降,使社会曾经稳定的人文生态环境被破坏。这些负面影响不可能不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忧虑。

总之,人文精神只有与世俗的社会功利需求相对抗,才能得到彰显和发扬。“城市精神和生存状态刺激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而现代主义文学又大多集中挖掘个人在现代都市里的经验和观念形态。在这种叙述空间中,城市题材获得了叙述的优势,叙述个人和都市的小说更容易获得现代感觉和生命体验。当然,城市题材本身并不必然产生现代意识,关键在于如何叙述城市,如何叙述城市中的个人的生存状态。”

新世纪的城市小说追求人性的完美和城市理想主义精神。徐坤、张洁、王安忆、邱华栋的小说引发了对精神人格缺失的反思与重塑。例如徐坤的《白话》《呓语》和《斯人》等作品,就充分显露了这种创作意向。以海男、陈染为代表的女性私人写作,突公共叙事,拓展了个人表现空间,从而凸显了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关注。毕淑敏、池莉和张欣等的小说有城市主人翁意识。此外,这些小说家还流露出对世俗的关怀,并为城市精神的追寻提供了独立的视角。如陈丹燕的《吧女琳达》,讲述了一位学美术的大学生兼任吧女的故事。此外,母碧芳的《惑之年》和《无雨的日子》等城市小说体现出了新世纪小说的一种新意向,比如婚恋领域里的前卫与保守的斗争问题,竞争机制尚不健全时期的不公平问题。

三、小说关注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也称为城市灵魂(CitySpirit或UrbanSpirit)。所谓城市精神,指“一个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是其市民占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文化活动、建筑风貌、自然景观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人文品格,是根植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昭示着城市未来的精神风貌。

城市精神是一种根植于城市历史的文化结晶,一种体现城市现实的精神品质,一种引领着城市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念”

城市小说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小说应传承传统的伦理道德,如爱国主义精神、处理人际关系的友善、对弱者充满人道主义的关爱,对真善美的向往。城市精神是新世纪的时代精神,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灵魂。

一个城市需要有精神。

新世纪城市已经完全占据了主流的价值优势,当代城市的冒险精神、个人本位、自由竞争、契约意识等已经得到城市市民的认可,成为当代城市市民基本的生存法则。城市精神文化与文明是城市文化与文明的精髓和内核。当今社会“一方面已初绽城市精神文明的杏蕊:勤劳敬业、正义勇敢,仁爱向善、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坚韧进取等精神熠熠发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但另一方面,城市精神文明的失落也日渐严重:物欲横流、道德滑坡,迷信回潮、知识失衡,黄毒滋蔓、精神空虚等随处可见,使人痛心、令人担忧。因此,当务之急是探寻精粹的社会理想,培育现代的城市理想,进而建设开拓进取、和谐精诚、绿意葱茏、文明兴盛、科学先进、艺术繁荣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精神对城市内所进行的生产、建设、消费等活动都具有正面意义。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价值追求,是内化于城市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符号,是反映人与城市的理念。因此,“城市精神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城市的文化精神。城市精神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昭示着城市未来的精神风貌,引导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形象建设的导向与核心。在每一座现代化城市崛起的背后,都有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这就是现代城市精神。城市既是民族的又是国家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民族文明的积淀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必然会打上深深的民族和国家的烙印。城市精神正是以民族文化为血脉、以国家精神为骨骼、以城市自身性格和气质为特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是现代城市精神之源。也可以反过来说,现代城市精神是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