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敢,就是一种失败
3452300000022

第22章 人生的奉献(2)

泰戈尔曾说,天空没有痕迹,但我们已经飞过。有一种收获是无价。作为一名志愿者,虽然没有丰厚的薪水(我们只有国家统一发放的生活补助),但是他有这个信心和勇气去面对这些。他离开舒适的城市生活,主动去贫困地服务。援疆,无名无利。甚至被人嘲笑为傻瓜。

大漠驼铃

对于骆驼,在他心里,那是一种神圣的令人敬仰的生灵。跋涉于茫茫沙漠,不畏艰辛,甘于奉献。当他远远的望见骆驼时,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但当他走近它时,见到的却使他悲哀和心痛。它似乎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的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的在喘。这就是在沙漠中驰骋的沙漠之舟?站在他一旁的一个人说:“骆驼是最蠢的动物。” “怎么?”他问。“它只会消极的忍耐。给它背上驮再重的重载,它也会承受。它肯吃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默默跋涉,无声无息。”望着这骆驼,他心情沉重。任重道远,倾情奉献。这本该是赞美你的词语,难道这些都埋在大漠深处了吗?他望着大漠,大漠无语。他望着骆驼,骆驼无语。

“你从哪里来?”那人问。

他说:“山东。”

“是来旅游还是来探险?”

“我是援疆教师。”

那人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嘟囔道:“现在还有这样的人?”

他望着骆驼,对那人说:“你看见这骆驼了吗?它傻,但大漠需要它,我就像骆驼。”

是啊!在当今人们都往钱看的时代,一个人抛开优越的环境,选择艰苦的地方,默默的无私奉献,确实令人难以理解。

由于离家很远,思念之苦,寂寞之苦,折磨着他。特别是在节假日,更是难熬。

非典流行的日子,学生一旦发烧或感冒,教师就极为担心。那些天,早晚要检查学生是否体温正常,一旦发现体温升高,便很着急。有几次夜里学生感冒发烧,他和几个老师便把学生送往医院,由于交通不便,路又不好走,一路颠簸而行,路上要走一两个小时是经常的事。

山东离新疆路途遥远,要做三天的火车,一个人旅途寂寞难耐。有一次没买上卧铺票,在火车上坐了三天,实在困得不行,便坐着睡着了。硬座车厢人挤人,拥挤不堪。上一趟厕所都很困难,甚至厕所里都挤满旅客。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只好少吃饭、少喝水。

天山与泰山的遥望

不为名利,远离家人。家庭的担子落在了妻子一人身上,为此妻子吃了不少苦。这么远就他一个人只身去新疆,妻子尹延云很不放心。妻子自己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和老人。负担太重了。妻子在单位是班组组长,肩负着沉重的工作任务,公公身体有病,父亲也年纪已高,四个老人需要她照顾,还有要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但她最终还是支持了丈夫。当她知道那里的学生很苦时,妻子说:“尽量的多帮助那些孩子们,需要钱我就给你汇去!”

孩子还小,上晚自习时,为了安全,每天都是妻子晚上去接孩子回家。天气好还可以,风雨天气和冬天就困难了。还要照顾老人,妻子劳累过度。一次,妻子病了,发低烧。这时正是需要丈夫照顾的时候啊,而自己的丈夫却在万里之外,无法照顾她。连续十多天发低烧,使她吃尽了苦头。她技术考核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评为技术状元。她领导的班组也连续几年评为模范班组。为了丈夫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生动、形象,不局限于课本,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很生动。妻子经常给丈夫寄去一些教学资料。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使丈夫信心百倍,他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探索能力。自强自立,求思进取。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同事,尊敬领导,待人真诚、彬彬有礼,广受大家的欢迎。

丈夫内心始终律动着对父母的牵挂,想起父母及妻子,就让他负疚而感动。

寂寞。这里没有电视可看。但他铭记志愿者誓词: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雪山、草地、戈壁、沙漠、古城、小镇……太多太多的西部美景是观光旅游客笔下的世外桃源,但是要融入这一环境生活,却不是诗情画意了。在这或美或荒的自然环境下,在这艰苦的地区,需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适应服务地的水土,需要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承受不被理解的压力。做好独享寂寞的准备。在服务地的志愿者工作单位是分散的,乡和县的距离和内地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远且交通不便。因为这儿人烟稀少,走在路上都没碰上多少人。和少数民族一起生活工作,新鲜感过后,语言的听不懂和汉语理解上的差异会倍感孤独,闹市中的人追求片刻的宁静,美其名曰享受孤独,在人烟稀少的西部,空旷和寂静随处可寻,人毕竟是群居的动物,要学会排遣寂寞。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对志愿者来说,西部支教的两年,是奉献的两年,更是收获的两年。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这里的孩子们,人毕竟是有精神的,记得孔繁森曾说过: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十月份,是新疆棉花丰收的季节,学校支援农场拾棉花,一干就是十多天。老师和学生住在简易棚里,地上铺上柴草,便是他们的床铺。晚上老鼠、虫子经常光顾他们的“床铺”,吓得学生连哭带叫。他们便起来赶走老鼠、安慰学生。天不亮离开驻扎地行走半小时之多才来到棉花地,望不到边的棉田,白茫茫的一片,花的海洋。中午吃食堂送来的饭,风沙吹来,经常是饭菜里飘着一层沙土。坐在棉花地里,啃着干粮,喝着凉开水,心想:再累再苦也不能吱一声,自己是志愿者,不能给志愿者丢脸啊。去新疆支边两年,那些风沙磨砺的日子似乎在他转身之际就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比从前粗糙了的肌肤和更加无语的沉默——

脚踏实地,教书育人,尽管在临行前已经做好了吃苦的打算,可是,进入新疆之后,我还是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面对着巍峨的雪山,辽阔的戈壁滩,茫茫的大草原,洁白的羊群,奔驰的俊马,我那兴奋的心情渐渐冷却。在这块美丽的热土上,生长的并不是富饶,而是让人心痛的贫穷和落后。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许多地区,尤其是边远的民族地区,与内地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他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们听演讲报告,跟学生个别谈心、交流,给他们讲科学家的故事,讨论科学与人类的关系,给他们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告诉他们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使他们在思想上先与内地学生接轨,树立起远大的学习目标,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开始从最基本的课堂常规抓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做为一名援疆人员,他深深知道,单纯搞好自己的教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我们的使命是促进东、西部的进一步交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自己绵薄之力。

气候寒冷、干燥,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刚到新疆的时候,嘴唇裂口,鼻子出血,眼睛睁不开、流泪不止的现象时有发生,弄得我焦头烂额,痛苦难言。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着一个又一个困难,全身心地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时刻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勤于奉献、甘于寂寞

奉献,是志愿服务的主旋律,累,有时并不怕相反的是过的充实。而最怕的就是寂寞,无聊。尤其是在周末,面对着亘古荒原,有时自己真是寂寞难耐。在西部,尤其是在新疆,地广人稀,几小时见到一个人是很正常的。西部是荒凉的,刚到西部的时候,见到一排排树,就会让我们欣喜不已。在西部,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尤其是不便的地理条件,大部分地区的人民,还在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从沿海到边疆,他所经历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改变。投身西部的志愿者,被誉为“21世纪的第二批傻瓜”,就是我即将踏上列车的时候,还有好多的人对我的行为不理解。经历,经历狂风,经历暴雨,经历寂寞,经历孤独。一个人漫步于小道,总显得几分凄凉,选择了西部,就是选择了奉献。

他被评为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山东援疆教师。

感动新疆

就要离开工作两年的新疆了,学生恋恋不舍,有的学生说:"我考大学是要报考内地大学,倒时我去看你。"在临别寄语上,写着非常多的感激和不舍。

两年的援疆工作结束了,在欢送会上,老师们依依不舍,是啊!两年的时间,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师们在自编自演的歌舞中唱道:

亚克西,亚克西,

援疆老师亚克西。

两年的友谊似海深,

明春老师亚克西。

天山的雪水清又纯,

天山的雪莲真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