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才女的爱情往事
3452000000005

第5章 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1)

俗尘之上的平凡女人

1920年9月30日,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一声尖锐的女婴啼哭声响彻一幢建造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这个女婴的到来,书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页辉煌篇章。她出身名门贵族,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深得慈禧喜爱的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李菊耦。如此显赫的家世让她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显得与众不同,她注定是这个世界上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她就是张煐,又叫张爱玲,译于她的英文名Eileen。

虽然出生于显赫的大家族,但她是不幸的,因为那个时候,她那个庞大尊贵的大家族已经开始没落。她的母亲常年游历在欧洲各地,很少回家。后来她的父亲娶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孙用蕃,就是这个年纪并不比她大多少的继母跟张爱玲以及她的弟弟一起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显然,那时的张爱玲也只是过着极其平凡的生活,也许唯一不平凡的就是她对古典文化的汲取。母亲回国之后曾经教她读诗作画,当时年纪幼小的她就显现出很高的天赋,无论是对色彩还是对文学。

张爱玲就是一个俗尘之上的平凡女人,超凡脱俗的只是她的身世以及才华。作为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必然要接受命运的安排,甚至是挑战。童年的时候,母亲不在她身边,她与继母的关系很平淡,所以一直都很依恋父亲,她对父亲的感情是既爱又恨。她不想离开父亲,但是那颗向往自由的心却又总是扰乱她的思绪。终于在一次战乱中,因为想要躲避日寇频繁的炮火,张爱玲住进了刚刚回国不久的母亲家,一住就是两周。回去之后,她与继母产生了很大的冲突,严厉的父亲知道此事之后,给她来了一顿毒打。随之,那个她深爱的父亲将她反锁在房屋内,很久不让她出门,无论怎样叫唤,怎样发脾气,都没有人敢放她出来。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整整一个秋天和一个冬天,最后她生病到快要死的地步,她的姑姑张茂渊女士前来说情,才使其得以治疗。

天才般的张爱玲就是在那个小房间里,逐渐养成一种自闭的性格,她变得没有安全感,变得脆弱,但同时也变得更加倔强了。自此她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恨意,但是她自己知道,内心里依然是爱着他的。

有过这样的童年经历,张爱玲显然是极为特别的,因为她最终选择勇敢地逃离父亲,没有与他做任何告别。

或许从那个时候起,张爱玲脆弱的内心总是极度想要依恋某一个成熟稳重的大龄男人,那是从心理上折射出来的一种情感依赖。这样一个女子,纵使她有着绝世的才华,纵使她情思颇高,但是依然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

从父亲的家里逃出之后,张爱玲住到了母亲家里。自闭许久的张爱玲无论是在待人接物方面,还是交际能力方面都显得很愚钝,并且执拗。母亲对她极度失望之余给出了两条建议:要么漂漂亮亮地嫁人,要么拿钱去好好读书充实自己。聪明的张爱玲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面那条,因为她喜欢读书,她喜欢知识胜于漂亮衣服。接下来,母亲为她聘请了专门的老师来给她辅导功课,她也学得很认真,不久便考上了伦敦大学,但是最终却没有去成,因为当时第二次世界大已经全面爆发,时局颇为混乱。这或许就是命运,人终究是敌不过它的,即使费尽心思和力气,也都是枉然。

第二年,也就是1939年,张爱玲的母亲生活得很拮据,更加无力照看这样一个女儿,她选择移居新加坡,从此离开张爱玲。于是张爱玲便被姑姑张茂渊收留,自此她便一直跟姑姑住在一起。因为之前考取伦敦大学的文凭在国内是通用的,所以聪颖的张爱玲便选择去上国内的香港大学,专攻文学。她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真正系统而严格地接受文学的熏陶和学习。在香港读大学期间,她在写文章方面渐渐表现出自己天才的一面。这期间,生活中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最快乐的或许就是遇见了一生的挚友炎樱,炎樱原名是Fatima,曾经改名为“貘黛”,她是锡兰人。她的父亲是阿拉伯裔锡兰人,母亲是天津人。作为混血儿的炎樱长得很漂亮。“炎樱”是张爱玲为她专门起的名字。她们俩的感情特别好,这份友谊在张爱玲的一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爱玲曾经在许多篇文章里提到过这个闺蜜,并且在自己的第一次婚礼上,让炎樱以唯一的见证人的身份出席,可见她在张爱玲心目中的地位何其重要。

如此挑剔尖锐的张爱玲,既不合群又古怪,竟然能够与炎樱成为交往甚密的好友,这件事情曾经让很多人奇怪并且质疑。但是通过张爱玲描述炎樱的文章里可以看得出来,这个炎樱虽然不具备像张爱玲那样绝世的才华,但是她也算得上是一个颇为聪明机灵的女孩。而且她的幽默直率十分吸引张爱玲。两个女孩在战乱时期互相搀扶着一路走过来,她们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出去玩,一起谈男人、论女人……总之所有女孩之间平凡的琐事她们也都一起做过。或许,连男人的爱,有时候都是可以一起分享的。

1941年12月1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时日军开始进攻香港,最终香港沦陷,香港大学也被迫停课,形势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年轻的张爱玲,在那个时候就经历了香港的守城工作,她与几个同学一起报名在防空总指挥部报名当防空员。战争停止之后,她又去做临时护士。

张爱玲在香港所经历的战乱遭遇曾经让她刻骨铭心,所有的事情,都在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中有所描绘。可以说,是这段不平凡的战乱经历让她在死里逃生的同时,也收获了颇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尤其是她的著名小说《倾城之恋》里关于香港沦陷之后,男、女主人公范柳原与白流苏逐渐敞开心怀,于战乱中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的详细生动的描写,感动了许多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张爱玲”三个字。

1942年,尚未大学毕业的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开始了她卖文为生的创作生涯。她先后在《紫罗兰》、《万象》、《杂志》、《亦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封锁》、《十八春》等多篇著名的小说。这不仅给她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同时也使她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并且因此邂逅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终日闭门创作的张爱玲不知道她今后的人生里会出现谁,也不确定会不会有一个像范柳原那样的男人来到自己的身边。她笔下的那些女子都像花一样,在最灿烂的时节开放,却又最终凋谢。

我们也许可以从张爱玲的文章里寻到一些她自己的影子,但是那样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有时候刚刚要抓住一点,却又被她巧妙地逃离了。也许她一直就住在遥远的尘世之上的,有时候需要人们仰视远眺,但是有时候她就只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女人,平凡得就如同她笔下的那些女人一样,在俗世之中不断地挣扎。

于千万人当中相遇相知相惜

世界如此广阔,又怎么能够随意遇见一个相知相惜的人?但是他们却做到了,并且于千万人当中,努力地走到对方身边。

1943年10月,在南京办公的胡兰成在闲暇之中,在由苏青主编的月刊《天地》创刊号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十分精彩的短篇小说,名字叫《封锁》,它讲述的是战乱时期,男、女主人公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平时的常态有所不同的行为,仅仅那一瞬间,在公车上的他们就恋爱了,可是却在下车之后便自然而然地分手了。文章那种老练的描述手法、动人的抒情,都让胡兰成惊喜。还没有看完整篇文章的他便已经十分震惊,非常想认识能够写下这样文章的人。他看了一眼文章上的作者署名——张爱玲,并且还为此专门写信给苏青,问这个张爱玲是何许人也。苏青告诉他这是一个颇具写作天分的才女,她的文章都十分独特,很有味道。于是,从那个时候起,胡兰成便记住了这个名字,并且念念不忘。

过了不久之后,胡兰成又意外地收到苏青寄来的后面一期《天地》杂志,并且发现上面又刊登了这个张爱玲的另外一篇文章,同时还附带了她的一张照片。看了张爱玲的照片之后,胡兰成对她越发好奇,甚至还萌发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想念,他恨不得马上见到她,或许是因为她的文章让他找到一种相知的感觉,又或者是她优雅富态的照片吸引了他的目光,让他的心停留在那里。

后来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苏青,他直言说想要认识一下张爱玲,但是苏青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作为张爱玲的好朋友,苏青知道她的脾性,她从来不接待生人和访客。可是胡兰成却一直坚持,他想要试一试,无论张爱玲见或者不见他,去试过了才知道。苏青没办法,于是便把张爱玲的地址抄下来给胡兰成,并祝他好运。

拿到张爱玲地址的第二天,胡兰成便按照地址去拜访她,可是却没有见到她。果然像苏青说的那样,张爱玲并不见来客。然而胡兰成并不甘心就这样走掉,于是他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纸条,留下了自己拜访的原因以及联系方式,并且表明殷切期盼张爱玲的接见。

胡兰成回到家之后一直在想,这个女人真的很神奇,具有如此高的写作天分和才情,却拒人于千里之外。但他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接到了张爱玲打来的电话,说要过来拜访他。那个时候他震惊了,去拜访她的时候,她冷漠地拒人于门外,而今却要亲自上门来拜访。胡兰成有点搞不明白张爱玲了,但是这样的张爱玲却更加吸引他,或许她只是一个矜持的大家闺秀,却又是一个渴望突破束缚的新女性,所以她总是要在行动之前考虑前后事宜。

对于张爱玲来说,胡兰成并不陌生,她是认识他的,并且记得他。作为汪精卫得力助手,胡兰成之前一直在汪伪政府担任宣传部政务次长,并且还在《中华日报》任总主笔。但是后来由于他反对汪精卫的一些做法,并且与汪精卫产生了一些分歧,还被关押过。当时苏青曾经找张爱玲陪同,一起去替胡兰成说情。那个时候胡兰成跟张爱玲并不认识。

就这样,他们在胡兰成的寓所里见面了。胡兰成看见张爱玲的时候,觉得那人一点都不像她,其实之前他并没有看见过她本人。只是从她的文章里看,觉得眼前这个女人总是有点儿不像一位著名的作家,因为她真的很稚嫩,看上去还是一个学生。然而她却又散发出一种骄傲的气场,有点冷艳。张爱玲其实不算是一个外表张扬并且美丽的女人,她的长相也只是在普通女子之中算稍微好看的而已。可是她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高雅端庄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吸引了胡兰成。

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见面,却又仿佛不是第一次。他们聊了将近五个小时,说了很多话,什么都聊,有关于作品的,关于评论的,甚至是关于生平的。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照镜子,对面那个人就是像自己一样。知音难觅,却让他们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

张爱玲在胡兰成对面坐着,说得并不多,只是专心地听着胡兰成滔滔不绝。无论胡兰成问什么,她都如实回答,就连稿费的收入情况都说。他们之间没有间隙,没有防备,就这样完全打开自己的世界,让对方走进来。她坐在他对面,看着他,觉得自己仿佛是在照镜子。他那么懂她,读懂了她的一切,而且又对她充满赞赏与怜惜。

最后张爱玲要回家了,胡兰成送她出门,两个人并排走在路上,那个时候,胡兰成才意识到,原来张爱玲是那么高,而且是太高了。他忍不住说了一句:“你这么高,这怎么可以?”

张爱玲觉得惊愕,因为这个男人如此直白和坦诚。但是同时她也喜欢这样的相处,她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更加近了,好像从来就不曾远过。童年的那些经历,让张爱玲成为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她的乖张以及犀利都是对人的一种防备,然而这一次,面对胡兰成,这个政治背景极其复杂的男人,她第一次如此简单明了地展现出真正的自己。

胡兰成也许是早在第一眼就看穿了张爱玲的一切,知道她骄傲的背后有一个显赫的家世,知道她冷傲的原因是对人的不信任。但是她是充满期待的,她一边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又一边在期待别人走近她。毫无疑问,这一点胡兰成做到了。他在努力地走向她,越来越靠近。是相知,又是相吸。两个人,就这样结合为一个交集点。

他们见面之后的第二天,胡兰成便到张爱玲家里去拜访她。那是他第一次走进她的卧室,不免被里面的豪华所震惊了。张爱玲是一个极其会享受生活的人,她喜欢一些稀奇古怪的装饰和玩意儿,她的房间布置也显得那么另类,或许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自然总是会惊艳于人群之中。晚年的胡兰成曾经回忆说,第一次进去的时候,他感觉到张爱玲的屋子里有像三国时期刘备进入到孙夫人的房间时感觉到的一种兵气。那天他们照样是聊了很久,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话要说,仿佛是想把前世今生的话都说完。之后的那几天,胡兰成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与她聊着天南地北。张爱玲的房屋里时时传来他们高谈阔论的声音,他们俨然如同认识许久的忘年之交了。

有一次,在张爱玲的房间里,他们聊天的时候,胡兰成偶然提到他之前在《天地》杂志上看见的那张她的照片,并且说想要。张爱玲便爽快地拿出来,在递给他之前还特意把照片翻过来写上这样两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手里掂着提了这样句子的照片,仿佛是提了什么东西一样,感觉有点沉重。因为他不傻,可以说是非常聪明,他早已经看出来,照片中的女子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对于这片深情,他不敢接,但是也不想拒绝。当时的胡兰成是有婚姻在身的有妇之夫,他不能轻易对张爱玲许诺什么,也不敢去实现未说出口的承诺。

1925年9月,胡兰成五十八岁的老父亲去世,10月份的时候,他与唐玉凤完婚,并且任教于胡村小学。那个时候,年轻的胡兰成不仅经历着苦难,还有命运残酷的考验。他曾经换过很多工作,不是被开除就是被解聘。同时还要躲避战乱,辗转于四处。1932年,年纪轻轻的唐玉凤病逝,胡兰成穷困交加,只能通过各种借贷,来给她办丧事。之后胡兰成便经人介绍,前往广西谋职,在广西一中教书。第二年,他便被省一中解聘。随后又到百色第五中学任教,并且在那里认识了女教师全慧文,两人很快结婚,生养有四个孩子。那段时间,胡兰成带着全家人辗转于上海和胡家村,直到全慧文生病离开。胡兰成于是便在南京和舞女出身的英娣结婚,那段日子过得很是快乐舒畅。但当他从南京回到上海与张爱玲相遇相知之后,感情渐渐转移,连他自己有时候都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