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肯定自己 改变自己 超越自己(大全集)
3430800000071

第71章 精益求精,成就精致精彩的自己(1)

慎独自律、自省修身,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是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因为它是悬挂在你心头的警钟,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超越平庸,追求极致

罗素·H·康威尔说,“成功的秘诀无他,不过是凡事都自我要求达到极致的表现而已。”

成功的人绝对不会以平庸的表现自满,而且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必然都会全力以赴、追求完美。

齐格·齐格勒说:“成功是能力极致的发挥。”约翰·伍登也有类似的名言:“成功,就是知道自己已经倾注全力,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极致的境界。”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有时因为写一页小说,会花上一星期的时间,而一些现代的写作者,还在那里惊讶巴尔扎克的声誉是从哪里来的。许多人做了一些粗劣的工作,借口是时间不够,其实按照个人日常的生活,都有着充分的时间,都可以做出最好的工作。如果养成了做事务求完美、善始善终的习惯,人的一生必会感到无穷的满足。而这一点正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分水岭。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力求达到最佳境界,丝毫不会放松;成功者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会轻率疏忽。

在美国某个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出租车要到某个目的地。这位乘客上了车,发现这辆车不只是外观光鲜亮丽而已,司机先生服装整齐,车内的布置亦十分典雅。车子一发动,司机很热心地问车内的温度是否适合?又问他要不要听音乐或是收音机?车上还有早报及当期的杂志,前面是一个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乐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热咖啡,保温瓶内有热咖啡。

这些特殊的服务,让这位上班族大吃一惊,他不禁望了一下这位司机,司机先生愉悦的表情就像车窗外和煦的阳光。不一会儿,司机先生对乘客说:“前面路段可能会塞车,这个时候高速公路反而不会塞车,我们走高速公路好吗?”

在乘客同意后,这位司机又体贴地说:“我是一个无所不聊的人,如果您想聊天,除了政治及宗教外,我什么都可以聊。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风景,那我就会静静的开车,不打扰您了。”从一上车到此刻,这位常搭出租车的乘客就充满了惊奇,他不禁问这位司机:“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服务方式的?”这位司机说:“从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

司机继续说他那段觉醒的过程。他一直一如往常,经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没有意义。但在不经意里,他听到广播节目里正在谈一些人生的态度,大意是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觉得日子不顺心,那么所有发生的事都会让你觉得倒霉;相反的,如果今天你觉得是幸运的一天,那么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贵人。就从那一刻开始,他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目的地到了,司机下了车,绕到后面帮乘客开车门,并递上名片,说声:“希望下次有机会再为你服务。”结果,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生意没有受到不景气的影响,他很少会空车在这个城市里兜转,他的客人总是会事先预定好他的车。

他的改变,不只是创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从工作中得到自尊。他真的从平庸走向了优秀。这种竭尽全力、追求完美的做事态度,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全心全意、追求完美,正是敬业精神的基础。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全心全意、尽职尽责,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生活的原则。这时,才能、环境、幸运、遗传以及个性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打算凭借着自己的所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

拒绝平庸、追求完美要求我们首先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比昨天更好,把团队的业绩做得比以前更好,把公司的经营做得一年比一年更好。

追求完美就不允许等待。

追求完美就要有刻苦敬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以及过人的精力。我们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超越自己,拒绝平庸。所以我们要有突破传统、尝试新事物和解决困难的勇气,还要有胆识承受压力。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追求完美。

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凡是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即使面临的困难再大,也一定要做得更好;凡是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们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继续拼搏直至取得成功;凡是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事,我们不仅应该想到,而且一定要敢为人先,迅速行动。

尽善尽美就是一种高标准

做事尽善尽美,不但能够使你迅速进步,并且还将大大地影响你的性格、品行和自尊心。任何人如果要想成功,就非得秉持这种习惯去做事不可。

1965年,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到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帮忙,管理员让他把已归还图书馆却放错了位的书放回原处。小学生问:“像是当侦探吗?”管理员说:“那当然。”小学生便不遗余力地干起来。第一天,他已经找出三本放错地方的书。第二天,他来得更早,而且更卖力气。过了两个星期,小学生的父母要搬家,小学生担心地说:“我走了,谁来整理那些放错位的书呢?”没过多久,小学生又来了,高兴地对管理员说:“那边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干,妈妈把我转回这边上学,由我爸爸用车接送。如果爸爸不带我。我就走路来。”

这个小学生是如此敬业。图书馆的管理员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学生后来成为信息时代的天才、微软电脑公司总裁——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做出了伟大的事业,有些人只看到他拥有的巨富、显赫的名声,却不知道盖茨本人并不那么看重这些东西。盖茨说过,等你有了一亿美元时,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他看重的仍然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简朴的普通人的品格。

就精神实质来讲,被一些人艳羡的大人物——比尔·盖茨,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至少他自己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别人看他成就了大事业,而他自己则认为不过是尽了一个技术员的本分。陶行知讽刺那些“居高位如在厅里挂画像”的“小人”,把大事也能做小。而真正伟大的人,则能把小事做大,或者在他们看来,只要有益于世,“本来事业并无大小”。

比尔·盖茨劝告青少年牢记这几句话:事情不分大小,都应使出全部精力,做得完美无缺,否则还不如不做。一个人如能从小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他的生活将一定过得满足愉快,无牵无绊。

要想过一种美满愉快的生活,只须做事精益求精,力求完善。当一个人把事情处理得顺顺当当、无牵无挂时,他心里的愉快,真非笔墨所能形容。那些做事草率疏忽,错误多多的人,不但对不起事情,并且对不起自己!

有许多人往往不肯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只用“足够了”、“差不多”来搪塞了事。结果因为他们没有把事业的根基打牢,过不了多久,便像一所不稳定的房屋一样倒塌了。

失败最大的祸根,就是从小养成不整洁的习惯。而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任何事都做得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司特莱底·瓦留斯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制造家,他制成一把小提琴,往往要经过不少岁月。但是你可不要以为他太笨了,他所制造的成品现在已经成为稀有宝贵的珍物,每件价值万金。可见,世上任何宝贵的东西,你如果不付出全部精力,不畏千辛万苦地去做是不能成功的。

以人为镜明得失

小小的、薄薄的镜子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常用得着,它可以让我们看到看清自己,发现脸上的灰尘,把自己打扮的更漂亮。

但生活中还有另一类镜子,我们的眼睛或许看不见它,很多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它,但它确实每时每刻都存在,并如影随形相伴在我们的左右。那就是人,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作为自己和别人的镜子,既可鉴己又可照人,这也许就是古人热衷于“以人为镜”的最好的理由了。

唐太宗以魏征为镜,看到了自己处理朝政时的得失,使自己颁布的政令更合乎民意,因而他能赢得天下太平,博得盛世美名。司马迁因受宫刑,绝望至极,但他以古代的哲人为镜,看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文王被拘,始有《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才写《国语》……历史上诸多不幸的伟人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司马迁以他们为镜,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与力量,从此,他发愤著书立说,以顽强的意志,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以让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把伟人,成功者当作镜子,可以让我们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鼓励我们前行,也可以让我们接受他们失败的教训,工作上少走弯路。以人为镜,不可一味模仿,一味邯郸学步,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以人为镜,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以人为镜好处多,但要选对镜子,选对自身有益之镜,如若拿错了镜子,就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么自卑,要么自大。

德国著名的作家歌德有个比喻很形象:“行为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在里面显示出自己的形象。”确实,我们每个人也是自己的镜子,别人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观察、揣摩、了解并最终把我们定性和归类,于是我们成了别人眼里的好人、坏人、可信的人、不可信的人……别人如果觉得你真心诚意待他,他就会真心诚意地对待你;你待别人高尚,别人也会高尚地待你。这就是所谓的“镜子效应”,人们对此有更为朴素和直接的认知:生活本身是一块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反之亦然。

其实,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作为我们的镜子,可以借鉴,伟人可以为镜,凡人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正面人物值得借鉴,反面人物值得自省。总之,以人为镜,可以让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在一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用批评来校正自己

人大都是喜欢被人夸奖的,没有多少人是喜欢被别人批评的。但有些时候我们的确是错了,而我们自己却没有觉察到,别人的批评正是给我们指出错误的所在,这样不正有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吗?

别人的批评不是对我们个人本身的不满,而是对我们做事或是对人态度的不满,他们的批评是对我们的建议,并不是无中生有的挑剔。即别人的批评是针对我们所做的事而言的,决不是针对我们的人格而来的,即对事不对人。批评是让我们知道自己存在着哪些不足和缺点,是让我们以后能逐步弥补和改掉它们,是让我们自己去完善自己。

假如有人骂你是“一个笨蛋”,你应该怎么办呢?生气吗?觉得受到了侮辱吗?林肯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爱德华·史丹顿称林肯是“一个笨蛋”。史丹顿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林肯干涉了史丹顿的业务,由于为了要取悦一个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签发了一项命令,调动了某些军队。史丹顿不仅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骂林肯签发这种命令是笨蛋的行为。结果怎么样呢?当林肯听到史丹顿说的话之后,他很平静地回答说:“如果史丹顿说我是个笨蛋,那我一定就是个笨蛋,因为他几乎从来没有出过错。我得亲自过去看一看。”

林肯果然去见史丹顿,他知道自己签发了错误的命令,于是收回了成命。只要是诚意的批评,是以知识为根据而有建设性的批评,林肯都非常欢迎。

卡耐基认为,你和我也应该欢迎这一类的批评,因为我们甚至不能希望我们做的事有四分之三正确的机会,至少,这是罗斯福说他希望有的;而他那时候正入主白宫。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思想家,也承认他的结论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时候都是错的。

有很多时候,我们敌人的意见,要比我们自己的意见更接近于实情。

卡耐基承认,很多次他都知道这句话是对的。可是每当有人开始批评他的时候,只要他稍不注意,就会马上很本能地开始为自己辩护——甚至可能还根本不知道批评者会说些什么。卡耐基说,每次他这样做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懊恼。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接受批评,而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也不管这些批评或这些赞美是不是公正。我们不是一种讲逻辑的生物,而是一种感情动物,我们的逻辑就像一只小小的独木舟,在又深又黑、风浪又大的情感海洋里漂荡。

如果我们听到有人说我们的坏话,我们不要先替自己辩护。我们要与众不同,要谦虚,要明理,我们要去见批评我们的人,要说“如果批评我的人知道我所有的错误的话,他对我的批评一定会比现在更加严厉得多”,我们要依靠自己赢得别人的喝彩。

提出批评和接受批评,这是工作生涯中最艰巨的两项任务。对批评者和接受批评者都一样。批评同事和下属不易,而批评上级则是最难的。

在各机构中,批评意见总是一大堆,但却很少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同事间互相发牢骚:说老板愚蠢、不顾道德、公司步入歧途。但是,当高级行政官员少有地露面,询问进展时,那些在餐厅里牢骚满腹的人又失去了勇气。

事实上,没有人喜欢挨批评。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明白,批评是提高业绩、了解实情并避免灾难性决定的关键所在。但这是件痛苦的事。提出批评需要勇气,而接受批评需要更大的勇气。而在事后感谢批评者的人,就是非常伟大的了。

接受批评,真是门大学问。有的人刚愎固执,受不得半句批评;有的人虚怀若谷,有批评必一概采纳;有些人正面是千恩万谢地接受,转个身却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正面是硬不认错,死要面子,背地里却能小心地检讨。

以上四者都不能算是懂得接受批评的人,因为第一和第四者没有接受批评的雅量,显得风度不佳;第二者没有审度批评的能力,容易随风倾倒;第三者没有采纳批评的诚意,只是巧言令色。

那么怎样才是面对批评的态度呢?那就是虚心接受、小心地选择、衷心地采纳。

李特尔是18世纪德国地理学开创人之一,他慷慨地提携年青的批评者——弗勒贝尔的故事是感人至深的。李特尔非但不嫉恨和打击这位鲁莽的批评者,反而把他的批评文章推荐给一个著名的学术刊物,而且他本人还在公开发表的评论里,对这位青年学者的“敏锐头脑”和“真挚思想”大加赞扬。后来弗勒贝尔来到柏林,李特尔还热情接待,为他安排当时可以发挥他才能的工作。一位尊长的学术权威,如此对待不客气地批评他的后辈,是否会使那些害怕甚至敌视批评的人觉得汗颜呢?

西方谚语说:“恭维是盖着鲜花的深渊,批评是防止你跌倒的拐杖。” 听惯了谀词的人常常狂妄自大,只有不时被人批评的人,才能明白自己有多少斤两。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虚心接受批评的习惯。

虚心接受即使是很严酷的批评,把批评者当作益友而不当作“恶意批评”的仇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