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人当你赞美他时,他会表现得很谦虚,但其实他心里是很高兴的。从来没人会拒绝别人的夸奖,你不会别人也不会。虽然喜欢听赞美的话语是人性的弱点,但恰当的赞美可以创造伟大的奇迹。
一个五岁的女孩,有着优美的歌声,她的天才从一开始便显露出来。她的家人知道她需要专业的声乐训练,就请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声乐教师来训练她。这位教师造诣很深,而且苛求完美。不论何时,女孩稍有疏忽或节奏稍微不对,他都会细心指正。
一段时间以后,她对教师的崇拜日益加深,虽然年龄差异很大,而且他的苛责远多于鼓励,但她最后还是嫁给了他。她经过长期的声乐训练,朋友们发现她的唱腔虽然准确、正规了,但却不再有以前那种优美、清爽的声音了。于是,她几乎接不到演唱的邀请。
后来,有一位推销员对她说:“再唱一首,亲爱的,你有世界上最美的歌喉。”他一听到她歌唱就这么说。事实上,他并不知道她唱的好坏。她的自信心又恢复了,又开始前往各地演唱,重新开始了她的歌唱生涯。
由此可见,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赞美的话语就好比太阳的光芒,让人感到温暖,让人不能拒绝。
赞美有时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起到不同凡响的效果和作用。
一个女人向邻人抱怨某药房对她服务不周,希望邻人代她转告药房老板。第二天,女人去药房时,老板热情欢迎她的到来,立即给她配好药,并说如果她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来找他。
后来,那个女人跟邻人说起此事,“你把我的不满转达给他真管用。”她这样说。
“噢,不是,我没有那样做,”邻人说,“我只是告诉他,你很佩服他的敬业精神,说你觉得他的药店是你光顾过的最好的药房之一。”
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要吝啬你的赞美,生活中经常去夸奖你周围的人。如果你做了,被你赞美的人会感到十分快乐,你也会因为时常赞美别人而得到他们的感激和信任。
用眼神传递信息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即使再会伪装的人,他的眼神也不会骗过所有的人。发挥交往中目光的效能,可以使我们常常在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中引起人们的注意,建立双方友好的交往关系。因此,千万别忘记眼睛和目光在社交中的妙用。
在人际交往中,眼的奥妙在于它能反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反映他的思维活动。高兴时就“眉开眼笑”,忧愁就“愁眉不展”,得意时就“眉飞色舞”,动心就“眉目传情”,惊诧时就“瞠目结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可见,人的目光可以传递小最细微的感情,传递许多用语言和手势无法准确表示的信息。依据眼睛,通常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人们往往说某女孩的眼睛会说话,这就是指她的眼神。其实,在社交场合,发挥交往中目光的效能,可以使我们常常在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中俘虏人们的注意,建立双方友好的交往关系。
孟子说过,看人胸中正与不正,要看他的“眸子”,正直的人眼光是光明坦然的,不正的人眼光是怯懦而灰暗的。曾国藩也说过:一个人目光闪烁不定。这个人定非善类。
是的,一个人在社交中,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他的目光应该坦然、亲切、和蔼、有神韵?特别是和他人交谈的时候,闩光应该注视对方,切忌躲躲闪闪,游移不定。在整个交谈的过程中目光不能离开对方,眼神要专心、温和、热情而慈祥。相反,假如他在和你交谈时眼睛躲躲闪闪、游移不定,那么,你心里就会很不舒服,这样的谈话你肯定一秒钟也不想进行下去。
眼神是一种在社交中通过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表情语言。人们历来重视眼睛对行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下几点应引起你的注意:
不要斜视对方,那是一种轻蔑与无礼的表现。
不要目不转睛地聚焦于对方脸上某个部位,那会使对方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异性。
不要显得目光呆滞,那会使人感到你神情木讷,漫不经心。
不要眯着眼看人,那会使人引起性的联想,特别是对于来自西方的异性。
不要总是与对方的目光对峙,那意味着相互间的激烈交锋与对抗。
社交场合最受欢迎的眼神应该是:智慧、诚恳、明亮、平静、友好、坦然、专注、坚定的眼神;社交场合应该忌讳的眼神:切忌挑逗、仇恨、轻佻、卑琐、轻蔑、奸诈、愤怒、凶狠、阴沉、游离、茫然的眼神。
总之,一双真诚而热情的眼睛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眼睛会说出人们内心深处的话,充满善意的眼睛不一定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但只要真诚,同样可以赢得人们的好感,让人终生难忘。
用细节展现素养
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谈到日积月累,就不能不涉及到习惯,因为人的行为的95%都是受习惯影响的,在习惯中积累功夫,培养素质。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有位医学院的教授,在上课的第一天对他的学生说:“当医生,最要紧的就是胆大心细!”说完,便将一只手指伸进桌子上一只盛满尿液的杯子里,接着再把手指放进自己的嘴中,随后教授将那只杯子递给学生,让这些学生学着他的样子做。看着每个学生都把手指伸入杯中,然后再塞进嘴里,忍着呕吐的狼狈样子,他微微笑了笑说:“不错,不错,你们每个人都够胆大的。”紧接着教授又难过起来:“只可惜你们看得不够心细,没有注意我伸入尿杯的是食指,放进嘴里的却是中指啊!”
教授这样做的本意是教育学生在科研与工作中都要注意细节。相信尝过尿液的学生应该终生能够记住这次“教训”。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海尔厂区上下班时工人走路全部靠右边走,没有其他企业员工潮进潮出的现象,完全按交通规则,这就是不简单。难吗?不难,行人靠右走这是小学生都懂的规则,可很多企业没做到,海尔却做到了。这就是素质,海尔人的素质,在小小的走路这一细节上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没有良好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来。而习惯恰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所以,中国古人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如何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思维习惯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另一方面,坏习惯在同样的程度上就是一笔道德上未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其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所以,成功是一个日积月累、持续不断的过程,任何希图侥幸、立时有成的想法都注定要失败的。中华武术中的“功夫”,就是基本动作天天做,本身就有日积月累的含义。
细节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的,所以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因而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修养。正因为如此,透过小事看人,日渐成为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专门针对细节下些工夫,设计些细节方面的试题,通过细节来观察应聘者;有的用人单位甚至通过“吃相”、“笔迹”等细微小事来决定用人与否。
对于求职者来说,展现完美的自我,是需要靠细节来体现的,所以,时时处处勿忘细节自然是渴望成功的人必须要注意的。
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可结果却都未被录用,只得怏怏离去。这时,有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门后,看到了地毯上有一个纸团。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弯腰捡起了纸团,准备将它扔到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的纸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几年以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
这道显然是专门用来考察求职者细节的试题,使得一些志在必得的应聘者纷纷铩羽而归。在这里,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决定了面试的成败。
要把重视细节、将小事做细培养成一种习惯。通过长期积累,自然会使你在所做的工作中有大的提高。如果只图一时,而不顾长远,自然起不到这样的效果。就像******所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在一时,而在一世,在每一个细节上把事情做好是相当难的。
改变自己
由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很多人重视繁文缛节,使得人们对“礼”的认识发生偏差,现代中国人的礼仪观念也日趋淡漠,以至于片面以为只有对长辈、上司或想讨好对方时才讲礼节,对晚辈或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就多此一举。甚至,有的人认为,礼貌只是社交上的一种手段。其实,人人都希望受他人尊重,尊重、体谅等礼节绝不是规章条文,也绝不是口是心非的问候,而是出自内心的真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