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时尚经济漫谈
3422800000034

第34章 上海滩在中国

中国经济和奢侈品市场

上海滩携其中国风元素在国际市场扩张的同时,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灵感的发源地:中国。历峰集团主席鲁伯特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看到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雷富逸也视中国市场为战略要地:“中国始终是我们上海滩最重要的市场,应该说我们70%的市场都在这儿。”那么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究竟有多大的潜力,这个潜力又会在什么时候释放出来呢?

众所周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和发展,如今中国的GDP总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排名第三位。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类型和行为发生转变的时期。几个特大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积累了巨大的购买潜力。

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海啸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重的影响,人们纷纷捂紧自己的钱袋,奢侈品变成了首当其冲被缩减掉的消费。美国和欧洲更是重灾区,奢侈品销售额增长减慢,甚至还面临衰退的危险。全球奢侈品行业在寒冬中瑟瑟发抖的时候,中国这边却风景独好。中国奢侈品销售额逆市增长,在2009年1月,中国奢侈品消费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占全球市场的25%。

全球奢侈品商家一直对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近两年来,各大国际品牌都加紧在中国部署自己的力量,路易·威登、阿玛尼、古奇等国际大牌近期纷纷在中国开店,除了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在二三线城市也铺下网络,抢占零售市场空间。

上海滩也从容地在中国市场布下了自己的棋子。从2003年上海滩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店至今,上海滩在中国的足迹已经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四个城市。上海滩目前在中国一共有11家店,除了主要针对游客的机场专卖店,其他的专卖店不是在顶级商圈这种黄金地段,就是在五星级宾馆。选择这些位置,是因为它们既能传递品牌的形象,又贴近上海滩的目标客户群。上海新天地北里的旗舰店,开在具有古典风格的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中,青柠色的橱窗背景衬托着中西合璧的服饰配饰,与建筑的风格相得益彰,吸引着往来路人驻足欣赏。店内飘着旧上海的慵懒舞曲旋律和淡淡的姜花香氛,灯光不明不暗恰到好处,烘托出旧上海滩怀旧的情绪。墙上众多明星光顾上海滩的留影,也显示了品牌的号召力。

上海滩一贯以自有资金扩张,也秉承历峰集团注重利润和现金流的传统。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上海滩在中国的步伐会更加谨慎和扎实。

奢侈品消费者

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能力购买各种奢侈品的消费者将从2009年的175亿增加到2010年的25亿,而其中有1000万到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主要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另一类是白领一族,这个群体普遍比较年轻,年龄在20到40岁之间。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相对比较开放,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文化,也更认同西方社会的“享受生活”的价值观。

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身份地位的象征、鉴赏收藏、个人享受和引领潮流资料来源:毕马威公司2008年的调查报告。。过去,消费者购买的动机往往是为了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但是,随着对奢侈品理解的加深,中国消费者变得更加注重奢侈品品牌的内涵和历史传承,重视购买体验并且引领潮流。

上海滩就是要吸引那些引领潮流的中国消费者。他们不会盲目追随品牌,对时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购买时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品位,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穿了昂贵的名牌。上海滩在内地的消费者比香港年轻一些。根据雷富逸的观察,中国的男性消费者通常因为不知道如何搭配,因此倾向选择保守的服装,主要以安全的黑色为主。但是他也发现上海滩的一些男性消费者开始愿意尝试不一样的颜色和设计,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女性消费者里,很多是职业女性。她们独立,有自己的收入,通常衣着选择比较注重品位,常参加社交活动,也更愿意展现自己的身材。有趣的是,以前的中国女性消费者不接受比较暴露的服装,但是现在,上海滩的销售情况证明,中国女性消费者比以前更加愿意展示自己的身材曲线。

在中国的经营

进入中国的奢侈品牌的运营方式通常有几种选择:直营、合资、通过代理商和加盟,或者几种方式的混合。进入中国比较早的奢侈品牌一般通过合资或者与代理商合作的方式,而现在有些品牌开始从合作伙伴那里收回代理权,走直营的路线。还有些公司采取双轨制,在特大城市的店铺直营,而把二三线城市的渠道交给代理商去做。这种变化趋势的背后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上,早期的零售市场尚未对外资开放,而现在外资公司已经可以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了。同时,随着品牌对市场了解的加深,它们选择自己运作,一方面可以更加直接地与消费者沟通,倾听消费者的反馈和意见,降低品牌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不用与合作伙伴分享利润了。

和很多其他国际奢侈品牌一样,上海滩最初进入中国也是采取与代理商合作的方式。随着在中国经验的积累和中国市场战略地位的进一步凸显,上海滩也像其他品牌那样,逐步收回了大多数专卖店的经营权。现在,只有杭州的店还继续由合作伙伴运营。

作为唯一一个中国的国际奢侈品牌,上海滩在中国市场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从合作伙伴那里收回经营权后,上海滩面临着两个挑战。一个是如何在众多国际奢侈品牌中准确“卡位”,找到合适的零售地点。在中国,开店的地点往往决定了消费者对你的看法。奢侈品牌怎样才能在特大城市黄金地段的高端商场或者人气地点展示身段,既吸引眼球,又有相应的销售额支撑,还是需要下很多工夫的。上海滩目前在中国的规模还相对较小,没有必要急于深入中国的二线城市,所以暂时也不会面临战线铺得太长、难以集中力量的困难。另一个挑战就是训练有素的营销人才。随着各个大牌进入中国开店,对优秀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品牌之间对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奢侈品行业讲究购物体验,对销售人员有很高的要求: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既能够代表品牌形象、向顾客传达品牌的文化传承与价值所在,又不会造成咄咄逼人强行推销的印象。怎样招聘到或者培训出合适的人,以跟上在中国扩张的步伐,是摆在各个品牌面前的难题,上海滩也不例外。

树立品牌形象

在中国市场上培育一个中国基因的奢侈品牌绝非易事。因为中国人概念中的奢侈品牌都是舶来品,而且中国人也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国际性奢侈品牌从中国成长。但是,上海滩却执著地认为,现在正是填补这个空白的最佳时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总数第一,中国人的自豪感空前高涨;金融危机中,欧美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而中国则被很多人认为是拯救全球经济的希望。雷富逸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现在民族主义在抬头,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更加自信。所以,我们看到上海滩的销售额中,中国的份额在上升。”

于是,上海滩开出了更多的门店,让中国的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上海滩。针对目标顾客群,上海滩选择在《金融时报》、《时尚芭莎》、《I LOOK世界都市》这样的高端商业和时尚刊物投放平面媒体广告,还会发表一些有关时尚和文化主题的评论文章,来彰显品牌的文化与内涵。上海滩的很多VIP顾客颇为注重社交场合的品位和私密性,不愿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于是上海滩举办的会员活动多选择低调的私人聚会方式,限制邀请的范围和人数,而不是像其他一些品牌那样大张旗鼓地举办大型派对来造势宣传。

为了在中国深耕并且从中国人的角度发现更多的创意,2006年,上海滩与中央美术学院的时装设计学院合作“解构旗袍”项目,支持学生研究和设计旗袍,并把学生的作品放到上海滩成衣店展示,有可能的话还会出售。这个项目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探讨和创新,以旗袍为切入点,思考中国文化在时装领域有怎样的发展前途。

过去,“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这个概念往往让人联想到廉价、质量不佳之类的词汇。然而,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成本优势,使得追求利润的公司将制造转移到中国,奢侈品也不例外,许多奢侈品牌因此悄悄加入了中国制造的行列。然而对于“中国制造”这种印象的顾虑,使得许多奢侈品牌不愿提及产品的制造地,生怕会因为这个因素而损害了奢侈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价值。“然而上海滩却没有这样的问题,”雷富逸说,“因为中国制造本来就是我们DNA的一个部分,我们是来自中国,我们在中国制造,我们目前在广东和上海地区有厂房并且制造出完美的产品。中国制造的形象曾经是便宜货的代名词,但是在未来十年,你会看到大家的观念将会改变。”上海滩通过产品对质量的坚持以及对布料的严格选择,将改变消费者的传统看法,并且通过上海滩的创意与设计,使国际认可上海滩是发源自中国的奢侈品牌。

展望未来

上海滩的DNA与它所提供的购物体验是上海滩致力追求并引以为傲的。2006年,当马丽格前往香港旅游时,便在漫游中环时被这个精致、独特又具有强烈东方气息的上海滩旗舰店所吸引——这是马丽格与上海滩的第一次接触。马丽格是一个来自荷兰的专业咨询顾问,也曾在英国工作,而现在定居香港。马丽格对于上海滩的喜爱并非巧合,她的背景完全符合上海滩所设定的“国际化、四处游历、希望能传达自身特殊风格”的消费者,更有趣的是,马丽格是在旅行的过程中认识上海滩的。“我喜爱上海滩高质量的天然布料、精致的剪裁,还有在细节中透露出的浓浓的中国味设计,它不是夸张得让你显得特立独行,但它的经典与原创性,使你在人群中与众不同。在我开始穿上海滩之后,许多朋友都会问我穿的是什么品牌,当时我便知道,我选对了。”马丽格说。在认识上海滩之后,马丽格不仅通过穿着展现出自己的独特品位,就连她的老公也在她的感染之下喜欢上了上海滩。每每有朋友前来中国旅游,上海滩是马丽格必定推荐的品牌之一。“我结婚后就搬来香港,我甚至买了上海滩的相簿作为我们的结婚相本,我很喜欢那种精致的设计。上海滩的设计展现出国际性与时尚感,适合不同种族的人。”马丽格说。马丽格光顾上海滩的不同产品,从服装、饰品到家品,无疑是上海滩眼中的VIP。想到上海滩对于消费群体的精准定位,也不难明白为何马丽格会如此喜爱这个品牌。

2009年6月的一天,马丽格来到香港尖沙咀想一探新的上海滩旗舰店的风采,经历了与以往在中环逛毕打街旗舰店不同的体验。上海滩的尖沙咀旗舰店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后方有许多奢侈品牌专卖店,上海滩矗立于众多奢侈品牌之中,风格独特,非常耀眼。旗舰店外的玻璃橱窗,摆设的并非是浓浓东方味的旗袍、长衫,而是有上海滩图腾的洋装以及中式领的西装与衬衣。与毕打街的强烈中国风截然不同,这里更加国际化和有时尚感。走进店内,便是女装的季节系列,不同于毕打街旗舰店着重家具的摆设与空间布置,这里的上海滩,让“服装”成为主角。向右走进一楼的内部,是一排排中式领男装,穿过童装区,沿着雕花木楼梯拾级而上,东方风味取代了一楼的时尚感:眼前先出现的是专属的订制服空间,提供客人隐秘与独享的服务;一旁家品的陈列,描述着中式的精致家居生活。

面临全球金融风暴,上海滩一方面减缓发展速度,整合业务,另一方面又在尖沙咀再开旗舰店,进一步与消费者沟通品牌形象。在众多奢侈品品牌都紧缩预算以度过经济黑暗期的同时,上海滩能否坚持对消费者的投资,持续与消费者对话,持续传递上海滩的DNA以维系老顾客并争取新的消费者?金融危机中消费者从购买季节性与流行感强的款式转而购买设计较有持久性的核心经典产品。上海滩的核心系列是否能提供给消费者足够的选择,替代季节性商品在金融风暴之中的衰退?男装是成长最快的市场,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却也是趋缓最明显的市场。上海滩正蓬勃发展的男装是否已准备好面临这种转变?

上海滩的一举一动让我们看到一个品牌的内涵与转变,全世界的其他奢侈品品牌与奢侈品消费者也正在见证着、参与着一个中国奢侈品品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