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时尚经济漫谈
3422800000031

第31章 品牌的诞生

2009年5月20日晚上七点,********地铁站依旧熙熙攘攘,毕打街的转角伫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优雅店面。天空飘着细雨,让人仿佛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厚重的铜色大门,体现了那个年代的奢华,橱窗里展示着两套订制服装,用掺有金线的布料裁缝而成。走进店里,几名裁缝师正在整理一束束高档的布料,展示架上悬挂着几件西式剪裁的旗袍。走过订制服区域,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展示着今年春夏新款设计的女装部门,布料上有中国铜钱的几何图样,背后镂空。垂坠的布料,搭配上模特的东方脸孔,看似前卫却与模特儿身后的云南风光十分搭配。沿着旋转楼梯往下,晚会的嘉宾已经到场,并四处浏览新上市的商品。左边是男装,展示的外套看似正式却又带有那么一点随性,有些西方的味道,但中式领的设计却透露出东方感,有种中西合璧的平衡。向右边望去,眼前的青柠色与霓虹色的墙替代了之前的低调奢华,雕花的相框、木椅上的刺绣抱枕、鲜艳的配饰交织出强烈的中国风,后方的衣架上挂着丝质的睡袍、毛毯,以及各式中式图样的家品。

这晚是上海滩“风水大师”腕表正式亮相的发表会,店内穿梭着许多嘉宾,有些穿着有现代感的旗袍,有些则以小礼服现身,似乎在上海滩,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穿着,都不会显得突兀。今晚的嘉宾,主要是上海滩的VIP顾客以及城中名人。嘉宾手拿香槟杯相互问候、闲谈,一些精心打扮的嘉宾站在布景前任摄影师拍照。这时,一位穿着灰色上海滩外套、蓄着卷曲长发的外国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正是雷富逸先生(Mr Raphael Le Masne de Chermont)——上海滩的行政主席。他拿起麦克风向嘉宾致词,欢迎各位嘉宾的莅临,并且正式地介绍“风水大师”腕表:“‘风水大师’腕表是典型的上海滩产品,表上带有风水图,表带上点缀了上海滩一贯大胆的用色,而表内有一个风水指南针。”简短的发言后,嘉宾们又轻松地相互交谈起来。

一位身着黑色小礼服的女士克劳狄说:“我很喜爱上海滩的概念,它将中国的元素融入设计之中,并且提供了很不同的购物体验。走进上海滩,我就觉得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我喜欢上海滩精致的布料,也喜欢它的配饰与家品系列。”克劳狄描述着上海滩的起源以及令她着迷的原因,娓娓道来就像一个资深的销售员。 “风水大师”腕表的发表会上,遇见一位风水师并不令人感到惊奇。上海滩的“风水大师”腕表,戴在他手上可真是名副其实了。他打开手表的上盖,下方则是一个罗盘,他说:“罗盘是看风水最重要的工具,而这个罗盘向南而不是向北,这才是真正的‘指南针’。”旋转楼梯口,站着一位穿着轻松且时髦,戴着iPod的法国英俊男子菲比恩。他是上海滩的设计师,负责的是最简单却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布料的花样设计。菲比恩说:“在设计布料的花样时,我必须先了解各种中国元素所代表的意义,才能将它运用在设计上,但是这些元素既不能太过张扬而显得俗气,也不能太过隐晦而变成了不相关的几何图案。”

是什么让众多嘉宾聚集在这个香港最精华地段的上海滩?上海滩的品牌到底蕴涵了怎样的理念?而上海滩又想要在消费者心中塑造怎样的形象?眼前的奢华与经典,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故事?

创始人的故事

每一个知道上海滩故事的人,一定知道它的创始人——邓永锵(David Tang)。他是香港已故慈善家邓肇坚的长孙,幼年在香港受教育,少年时期前往英国求学,并最终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他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也是香港、北京和新加坡的中国会创始人。邓永锵擅长公关,与英国皇室成员,英、美政治及商界人士关系密切,在娱乐圈也有很多朋友。他在经营上海滩期间,邀请到众多社会名流为上海滩代言,知名演员巩俐便曾是上海滩的形象大使,纳奥米·坎贝尔(Naomi Campbell)和凯特·莫斯(Kate Moss)等国际名模也曾为上海滩代言。这样一个胸中融合中西文化、交游广泛的人,便是“上海滩”这个有着浓浓中国味的奢侈品牌的创始人了。

最初的上海滩

上海滩的概念来自于西方人对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美丽奢华的印象。1949年,一批上海裁缝从上海迁移到香港,他们技艺精湛,以复杂精致的手工闻名于世,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中国裁缝。受这个启发,邓永锵创立了“上海滩”(SHANGHAI TANG)品牌。上海滩的第一家店便坐落于********毕打街(Pedder Street),店内弥漫着旧上海的浪漫奢华气息,色彩运用大胆,如霓虹色、青柠色或如同甜点般的蓝色,独特而又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了旅居香港并喜爱强烈中国风格服装的西方消费者。

在这个时期,上海滩将顾客群锁定为西方人。邓永锵没有对此遮遮掩掩:他想要追逐的就是西方人的市场,因为他所构建的这个概念,就是西方人对旧上海生活的浪漫印象,而他在其中聪明地注入了他的革新和视觉色彩。当时上海滩所有的服饰都非常传统,主要是旗袍、唐装、长衫等,占收入的90%。所以,当时的顾客80%是西方人,20%是中国人。邓永锵曾经借用猫论来阐述他的观点:“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我的概念,我不在乎什么人来我的店里购物,我一律欢迎。”

“邓永锵时代”上海滩的发展

1994年,邓永锵投入1亿2千万港币开设了上海滩的第一家专卖店。创始之初,上海滩只提供量身定制服务,然后才开始向成衣发展。夹带着浓浓中国风的设计与高质量的量身定制服装概念,上海滩在开张的第一年就吸引了100万人次的到访。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游客更是蜂拥而至,毕打街上的旗舰店则成为了游客的必经之处,甚至成了地图上的一个标记。邓永锵凭借自己的公关能力,通过许多国际知名人士的代言,使得上海滩品牌生意兴隆,声名鹊起。截至2000年,香港上海滩旗舰店已经吸引超过400万游客到访。

由于1997年上海滩在香港的成功经验,邓永锵决定将上海滩的概念发展到流行之都——纽约,并且采取了一个大胆积极的扩张动作。上海滩选择了纽约六十三与六十四街之间的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nue),设立一个占地约1200平方米的纽约旗舰店。这个区域是纽约上东区的黄金地段,环顾上海滩分店四周,皆是国际知名的奢侈品牌,而上海滩便坐落于Barneys百货的对面。开始登陆纽约时,上海滩很成功,擅长公关的邓永锵请来了陈美(Vanessa Mae)拍摄产品目录,但在风光的开幕与公关活动之后,纽约的销售额并没有如预期地持续下去。纽约的高调扩张使上海滩面临资金的挑战。最终,麦迪逊大道上1200平方米的旗舰店在维持不到两年后便结束了。1998年到2001年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许多人取消了旅游计划,上海滩的生意下滑,开始经历磨难。

纽约开店的这一步棋,对上海滩来说是走得有些仓促,因为当时的上海滩还没有做好走向全球的准备。上海滩的DNA独特鲜明而又富有民族色彩,成功地迎合了香港和上海的西方人这个小众市场对于中国形象与美感的向往。上海滩在1994年至1997年间曾经非常成功,但它仍然只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尚未具有晋升国际品牌应有的内涵。纽约的扩张让上海滩有机会反思自身概念的国际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