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谁也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抱怨,热衷于抱怨的人在职场中也极不受人欢迎。
但四处倾诉,不断抱怨的人还是很多,为什么?因为人们总是喜欢用多重标准来对待一种现象,对别人的抱怨,总是给以嘲笑和漠视,但当其他人没有重视自己的抱怨时,就会有失意甚至愤怒感。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双重标准出现呢?因为我们自己总认为自己在是非判断方面没有问题,既然是错的,为什么我不能批评呢?人们总是这样来赋予自己抱怨的权力。我们一生对无数事件有过评判,有些还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可是事后只要我们冷静地想想:自己的想法究竟有何种程度的客观性?我们终将明白,自己的评判根本就毫无客观性可言。更重要的是,种种“义愤”最终都无助于改变现实,相反,它们使事情变得更糟。
真正的生存智慧不会在抱怨中体现出来,搞清楚自己的每一个行动的目标,向着目标努力行动,才会有改变现状的希望。
津津乐道于对与错的分析——世事无绝对,存在自合理,太计较是非对错,就没有行动力
一只蝙蝠落到一头饥饿的黄鼠狼家里,黄鼠狼见到送上门的死鬼,恨不得一口把它吞下肚里。
“怎么!黄鼠狼叫道,我与你们势不两立,你还敢跑到我面前送死,你不是老鼠吗?你要敢否认,我也不叫黄鼠狼了。”
“请原谅,倒霉的蝙蝠申诉说,瞧我们的血统,我是老鼠吗?坏家伙才会对你这么说。感谢上帝,给了我一双翅膀,展翅飞翔的神万岁!”
它讲的似乎十分在理,黄鼠狼放了它一条生路。
事也凑巧,两天过后,这倒霉蛋又撞到另一只黄鼠狼家中。蝙蝠又面临一次生命威胁。
这位黄鼠狼夫人素来痛恨鸟类,正好把它作下饭的菜。蝙蝠此时则大声地辩解:您没搞错吧,鸟是有羽毛的,你看我浑身上下没有一根毛,我是一只地地道道的老鼠。我要高呼,老鼠万岁!愿神让鸟不得好死!于是黄鼠狼夫人也放过了它。
两只黄鼠狼事后都后悔了,可是它们再也抓不住这顿能飞的美餐了。
这则寓言常被用来讽刺那些巧舌如簧的人。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为什么蝙蝠能够逃命,而黄鼠狼却要挨饿?其原因再简单不过,蝙蝠根本不计较什么对错,它不在乎自己被归属于哪一种动物,所以能够编造出一堆谎话,而愚蠢的黄鼠狼却困惑于蝙蝠究竟是不是自己要消灭的对象,忘记了填饱肚子的生存要义。
这表面上只是一个无根据的寓言,但事实上自然界确实有很多这种情况,许多动物总是在不断地判断,哪些东西是应该吃的,哪些不是自己的食物,结果这样的动物就总是惨遭淘汰。一位教授曾有过这样的说法:已灭绝的动物中,有相当数量都死于不能采食新食物,而假设它们处于人类的圈养中,则有可能被迫改变生活习性,从而幸存下来。但可惜的是它们对人类无用或者先于人类存在,所以没有这种机会,它们在自然界中放任自己的习惯,不断地向着“属于自己的地方”迁徙,越来越依赖于单一的食物来源,一旦突然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它们的生存空间就没有了,因而只能走向消亡。他的一位学生觉得这个说法不对,辩解说:动物的习性其实也是自然决定的,吃肉的动物不会吃草,吃草的也不会吃肉,若要强行改变,只会是加速其消亡!教授笑说:那么狼怎么变成了狗呢,狗又为何能够吃素食呢?当你把它们当做主体来研究的时候,就应该肯定它有选择的可能。事实上,乌鸦就从来不计较食物是不是适合自己,落在地上的种子可以吃,狼和狮子啃剩的骨架它们也不放过,连人类的剩菜它们也愿意尝试,所以它们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从寒冷的极地边缘到热带都是它们生活的乐土,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熊猫和北极熊本来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同一祖先的熊就分为两批,一批移到了中国四川的温带地区,另一批移到了北极的寒带地区。很多年以后,移居到北极的那一支熊的后代,渐渐进化成为了北极熊,在冰封雪冻的北极生活得很滋润,一点也不存在灭绝的危机。它本来是陆生动物,但是最后也能在海中游泳几个小时,并且能捕食水中大量的生物,吃海豹,吃海象,吃各种虾和鱼,最后实在没有东西可吃,在零下四十度的北极,它却也能够席地冬眠。过了三四个月以后,北极熊冬眠结束,拍拍身上的雪又是一条好熊!而熊猫就由以前比较凶猛的动物变成好吃懒惰,濒临灭绝的动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道理很简单,因为熊猫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它判断了一下:如果吃肉的话,温带地区的食肉动物老虎、狮子、狼都会和它抢食物吃,所以熊猫不吃肉了,退出了和那些凶猛动物竞争的行列;紧接着它又犯了第二个错误,那就是由于吃草的动物也很多,它决定连草都不吃了,只吃其他动物都不吃的东西——竹子。它选择了唯一的食物来源而生存。如此一来,熊猫变成了独一无二的“特殊物种”从此它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判断眼前的东西是不是自己需要的那种竹子,不是的话,就放弃,是的话就不停地吃。因为竹子的营养很少,熊猫要维持生命就必须不断大量采食,而竹子本身又是很难消化的东西,当熊猫的胃适应这种食物之后,它就不能停止大量的采食,否则的话它的胃就会受到严重伤害。而一旦领地内的竹子大量开花死去,熊猫就面临灭亡的危险了。
自然界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很多人生存困难仅仅只是因为某些观念的束缚。他们经常考虑的是:这样做对不对,那样做是不是合理?把一些无谓的观念当做自己的原则,却忘记了自己的目标和职责。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国,有一对兄弟在一个工厂里做技术人员,他们共同发现了一个经商的机会,老二便义无反顾的下海了,老大却总觉得做个体户“不太合适”不但自己没有挪窝还奉劝老二不要“轻举妄动”到今天老二已经成了一个身家千万的富翁,并且回到老家投资兴业,泽被一方;而老大却因为工厂效益越来越差最终下岗,最后也走上了经商之路,虽然有了老二的支持,但环境变了,他的创业就困难得多,至今业绩平平。老大感慨地说:虽然当时我也看到了机会,内心里也并不觉得这事有什么不道德,但总在怀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这是不是我们应该走的路,总觉得这事不太对劲。如今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可笑的。很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只是一时一地的现象;很多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其实也是个人的观念使然。真正的真理是由实践和历史来检验的,而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创造历史,如果总是津津乐道于对与错的分析,就无法建功立业、实现理想。
所以说,世事无绝对,存在自合理,太计较是非对错,就没有行动力,就没有成功的机会。
抱怨太多,忘记责任——责怪他人抱怨环境,便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当然也就无从改进了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他们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张三青云直上,又是升职又是加薪,而李四却仍在原地踏步。李四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张三之间的差别。
“李四,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一会儿工夫,李四便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又问。”
李四没答,于是赶紧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呢?老板继续问他。”
“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李四委屈地申明。”
“好吧,老板接着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别出声,看看别人怎么说。于是老板把张三叫来,吩咐他说:张三,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张三也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一口气向老板汇报说: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于是顺便带回来一个让您看看。
张三边说边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土豆,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赚钱,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所以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李四,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张三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很显然,李四的心里总装着那些是是非非和不平之气,根本就没有责任和人生理想,所以当他想升职的时候,老板就要拷问他的责任心。如果竞争的输家总是让抱怨挤占责任的位置,他的升职机会被人挤占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小王和小李是艺术系的同班同学,小李毕业后因为父亲的关系,立刻进入某大报社担任美术设计的工作。
不甚如意的小王,每次看见小李在报上刊出的作品,就痛骂报社只认人情,不长眼睛。但是原本远不及小王的小李,由于报社的工作环境好,经常能接触最新的材料与作品,加上困而后学的努力,几年后树立了独特的风格,也闯出了不小的名气。
小王终于不再讥评小李,因为长久地怨天尤人,使他由一时的怀才不遇,变为真正的外强中干,作品的水准,已经远远在小李之后了。
这社会上诚然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打破的方法,是加倍地努力,以求出头,使自己有更强的能力,创造一个未来公平的社会。如果只知自怨自艾,恐怕原本短期的时运不济,终要成为长期的命途多舛了。
当然,人生的不平等未必是社会环境造成,有时与自然环境关系更大,面对这种不平等,不抱怨确实很难。一位富甲一方的企业家到一个贫困地区考察。当地一户贫困人家请他吃饭,并向他诉苦,抱怨这里交通如何不发达,资源如何贫瘠,领导如何无能。企业家深有感触,到了吃饭时间他发现这户人家的饭碗竟是几只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让他吃惊的是全家连一双筷子也没有,都是直接用手抓的。看到这些惨状,他禁不住落泪了。
于是这位仁慈的企业家立刻决定要帮助这户人家。可是当他走出他们的家门后,又马上改变了主意,因为他看到这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长着适合做筷子的竹子。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贫困的原因表面上是上天的不公平,实际上不争气的还是自己。
虽然不靠天吃饭,但城市上班族也常有受压迫感。压在他们头上的不是老天爷,而是老板。有个研究生刚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事,面试的时候对方对他礼遇有加,但在平时的工作里,老板似乎根本就没把他当成什么研究生。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的上司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你对于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他的朋友反问。没有!“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我建议你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么修理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辞职不干。”他的朋友建议:你用他们的公司,做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研究生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写商业文书的方法。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你现在大概多半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总是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而后你痛下苦功,担当日巨,当然会令他对你刮目相看。只知抱怨上司的态度,却不反省自己的能力,这是人们常犯的毛病啊!”
职员对上司不满是常有的事,但是抱怨完后不妨想想: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够不够,如果做好了做够了,事情又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