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冠
所罗门是以色列历史上国度最繁华旺盛的君王。传说,所罗门王充满智慧,善于仲裁。
然而,在王权逐渐兴旺中,所罗门却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开始让私欲蒙蔽眼睛,整个国家陷入了不安浑沌。
有一天,所罗门王头上的王冠从王的头上滑了下来。所罗门王每次将王冠扶正,王冠马上又滑下来,一连八次。
所罗门王受不了王冠戴不正,开口问:“王冠啊!你为何老是滑下来,遮住我的眼睛?”
王冠说:“我不得不如此啊,陛下!当你被权力蒙蔽仁慈之心时,我就必须让你看见你现在是什么样子。”
所罗门王一经王冠提醒,马上下跪,恳求神的饶恕,于是,王冠马上恢复端正。
当失败或错误发生时,一般人多习惯于“外在归因”,认为是世界的错、别人的错,并把自己当成无辜受害者。很少有人能够“内在归因”,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可能就是造成失败与错误的主因。
如果犯错与失败的人只是一般百姓,那么造成的伤害或许只限于个人或家庭,还可能有亲人好友的提醒与帮助。
犯错的如果是公司老板、主管,造成的伤害可能波及一个公司数百到数万人的家庭,但还可能有公司顾问或其他前辈的提醒和帮助。
如果犯错的是一国之君,那么,他的犯错与失败,可能导致千千万万人流离失所与痛苦,并因为身边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与畏惧权势者,没有人敢提醒君王犯错的原因,于是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牛脾气
有个人对自己老是不由自主地发脾气,感到很挫折。有一天,他听说有位牧师非常属灵,从不发脾气,于是,前往请教控制坏脾气的方法。
“牧师,听说您修养非常好,从来不会发怒。请问要怎么做,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不会轻易骂人?”
牧师回答:“你说你脾气不好,请你示范给我看看,你是怎么发脾气的?”
这个人回答:“可是,我现在没有生气,没办法发脾气给你看。”
牧师说:“那不然,请你生气的时候,再带着脾气来找我。”
“可是我没办法控制脾气啊!脾气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等我到你这里的时候,脾气已经发完了。”
牧师慢慢地说:“照你这样说,所谓的脾气究竟藏在哪里?为什么要你拿出来也不能,请你带来给我看也不能?如果都没办法,代表脾气并非你真实本性的一部分,它并不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否则,你应该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给我看才对!也就是说,脾气的来源是外在,而非内在。”
“你之所以会不由自主地生气,并非脾气的关系,而是外界造成的。我建议你,如果发现自己要生气,就马上离开那个让你生气的环境。如果无法离开,就拿棍子打自己,打到你的脾气再也受不了而离开你的身体为止。你觉得
如何?”
牧师请这人用棒子打自己,半是玩笑半是真实。牛脾气的主因在于自己,因为过于看重自己、尊己为大,很容易对冒犯自己的人感到愤怒,便会发脾气,企图以怒气恐吓对方离开。绝大多数的时候,生气与其说是责怪对方,不如说是同情无力反驳的自己。
人如果能够放下自我、凡事顺服,就不容易发脾气了。“若是出于神”,必有我们测不透的旨意。此外,“伸冤在主”,无须为了别人主观的意见或想法,让自己难过或发怒。
不是为了生气而种花
有位夫子十分喜欢兰花,除了讲课教学外,其他时间几乎都在照顾兰花。
有一天,夫子应邀到外地讲课,临出门前,交代一名弟子好好照顾兰花。
夫子出门后,这名弟子非常仔细地照顾兰花。不过有一天,他却不小心把夫子最钟爱的一盆兰花给摔破了,兰花掉落满地。这名弟子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其他弟子也为他
担心。
过没几天,夫子回来,发现弟子个个若有所思、心神不宁。于是,召来众弟子问个清楚。
没想到,当夫子得知兰花摔落后,并没有丝毫怪罪,反而说:“我种兰花,一来是兴趣,二来是美化环境,并不是种来让自己生气的啊!”
人们常常牵绊太多、得失心太重,导致失去某样物品或某件事情未能如愿时,便乱发脾气。
试想,“我结婚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气”、“我生儿育女不是让自己生气”、“我交朋友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气”、“我上餐厅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气”。常常这样思考,就不会在遭遇挫折时,为了短暂怒气的发泄,失去了更重要、更值得珍惜的
事物。
向门和鞋子道歉
有名学者去见一位相当知名的修士,渴望寻求平静喜乐。因为,他被一些问题困惑,心情烦躁不安,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
当学者到达修道院时,内心的压力已经大到一触即发。脱鞋的时候,由于鞋带缠住,学者不耐烦地用力扯开鞋带,并把鞋子摔到门边。
学者的烦躁,修士都看在眼里。
接着,学者进到修士房间,向修士问安。
修士对学者说:“我不接受你的问安,你得先向门还有鞋子道歉。”
学者觉得很困惑,说:“向门道歉?向鞋子道歉?为什么?您怎么了?它们又不是人,为什么要跟它们道歉?”
修士说:“当你将愤怒发泄在那些没有生命、不会有反应的物体时,就好像门和鞋子与你有深仇大恨。请你去向鞋子和门道歉,否则,就请回去吧!”
学者听完,觉得莫名其妙,但一想到自己大老远跑来见修士,就是想请教平安喜乐的方法,好卸除心情不安,只好忍着一肚子火,向门和鞋子道歉。
学者走到鞋子旁边,对鞋子说:“我的朋友,请原谅我的无礼。”又对门说:“我的朋友,请原谅我用鞋子攻击你。”
就在学者心不甘情不愿地向鞋子和门道歉时,他的心里竟然意外地产生了不一样的变化。烦躁的内心突然有些什么浮现,那是一种平静、安稳、祥和的感受,一种放下的解脱,让他长久郁闷的心,突然得到释放。
当学者惊讶于这小小的道歉竟然带来这么大的安慰时,修士开口说:“怎么样?烦闷是否比较释怀了?”
“当你注入爱来行动时,便与世界和好,修补了原本断裂的关系,心情也会愉快许多。因为你的举动,你和我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基础。如果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你都能像对门、对鞋子道歉般地敬虔并且充满爱意,内心将逐渐平静安稳,不再烦躁痛苦。”
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
有一个年轻人,渴望追寻真道,于是到了修院,恳求院长收容他为修士。他说,愿意把一生献上,竭力追求神。
院长听完年轻人的乞求后,问了一些关于年轻人的事情,了解他的生活光景,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吧!你的答案会送你去想去的地方。”
年轻人离开后,院长找来一个平日对修院乐于奉献、并且十分敬重院长的商人,对他说:“可否麻烦你,到某某人(就是那位年轻人)家中,不要说你认识我,也不要说是我请你去的,然后请他到你的公司上班,给他稳定的工作和优渥的薪水。看他表现之后,视情况加薪或升官。若是可用之才,请委以重任。”
不久之后,那名原先想成为修士的年轻人给院长写了一封信,信里提到:“我恳求您的原谅,我没办法进修院成为修士了。我虽然很想将自己奉献给神,但是,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有天大好运降临,全国最大企业集团的老板,找我到他们公司上班。这个老板相当器重我,为了不辜负他的信任和委托,我必须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替家人挣钱。”
圣经上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能同时爱神又爱玛门(财利)。我们都以为自己是爱主的,特别是在患难、逼迫、重担临到的时候。然而,当我们飞黄腾达、工作满档时,往往只能恳求上帝原谅,让我们告假去处理世俗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