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帝王的创业过程中,攻城略地需要武将,口诛笔伐需要文臣,所以,无论这位皇帝本人是擅长文治还是喜好武功,他都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取得天下,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些文武大臣来辅佐自己。更为重要的是,这位皇帝还必须善于建设一个文武协调的团队,保证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施展自己的特长,让他们各尽所能,为经略天下服务。
朱元璋就是一位擅长团队建设的人。在创业过程中,朱元璋不断招贤纳士,组成了自己的智囊团和战斗队。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的智囊团和战斗队搭配非常合理,而在搭建自己的人才班底和进行人才储备时,朱元璋也没有表现出重文轻武或者重武轻文的倾向。关于这一点,朱元璋曾经说过,打天下好比是盖房子,砍伐搭建、购置材料,需要武将,而装修粉饰需要文臣,如果只有文臣而没有武将,就好像房子没有盖成,就想着粉刷一样;而反过来只有武将而没有文臣,就好像有了房子,但是没有装修,还是不能住人。所以治理天下用人要注意文武兼备,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朱元璋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得偿所愿地收揽了一大批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人才。在朱元璋的左右,武有能征惯战的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为他冲锋陷阵,文有刘伯温、朱升、李善长等人为他出谋划策。这些能人的加盟,极大地增强了朱元璋军事集团的实力。
更为重要的是,朱元璋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从而为众多的文臣武将施展各自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徐达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将领,他几乎从朱元璋创业开始就一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他早年就跟随朱元璋强渡长江,攻下应天府,辅助朱元璋巩固政权,在应天站稳了脚跟。后来,在事关朱元璋创业成败的鄱阳湖之战中,徐达又指挥大军击败了朱元璋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陈友谅,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朱元璋将徐达升迁为左相国。不久,朱元璋又拜徐达为大将军,命令徐达率师出征淮东浙西等地。徐达不辱使命,连战皆捷。三年后,徐达攻克苏州,消灭了朱元璋的另一个主要对手张士诚。同年十月,徐达再次受命,以征虏大将军之衔挂帅,统领二十五万大军挥师北伐,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攻克大都,推翻了元朝的反动统治。为此,朱元璋称徐达为“万里长城”,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在文臣方面,有一位著有《郁离子》的刘基(即刘伯温)很值得一提。这位刘基在朱元璋的创业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刘基刚开始人仕的时候,只是一名很不得志的元朝官员。后来,由于对政治与吏治都极度失望,所以情愿归隐,与闲云野鹤为伴。朱元璋延揽人才的时候,听到了刘基的盛名,于是,特意将其聘至应天,充任谋臣,加以重用。刘基不负重托,他针对当时的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谋划了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暂时与张士诚、方国珍妥协,避免两线作战,然后各个击破。对于刘基提出的策略,朱元璋深表赞许,逐一采纳。在朱元璋的创业小有成就、自立为吴王后,刘基被朱元璋任命为御史中丞太史令,在这个职位上,刘基继续出谋划策,为朱元璋制定了北伐灭元的基本方略。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虽然刘基不懂得具体在战场上怎样指挥作战,但是在他统筹全局、制定方略的基础上,徐达等大将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文武大臣的密切配合之下,朱元璋经过十七年的奋斗,终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从朱元璋的团队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真正高效的有战斗力的团队,它的人才结构应该是多元的,因为,多元的人才结构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使人才资源的组合更加优化。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创业者为了节省管理成本,往往希望自己的团队成员整齐划一,其实,这种想法不仅幼稚而且不切实际。试想,如果在一个团队中所有的人都仿佛是一个模子刻铸出来的,那么,这个团队又怎么会有创造力呢?更何况,由于人们在生活背景、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一个团队中,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世界上都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创业者不仅要正视团队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才能差别、而且要乐观其成。
就像《西游记》这本书中所讲述的故事一样。在一个由唐僧领导的取经团队中存在着三名个性迥异的团队成员:孙悟空疾恶如仇、忠肝义胆,但是他却喜好卖弄、性格霸道;而猪八戒则热情奔放、容易满足,但是,他也有好逸恶劳、见色忘义的缺点;再来看沙和尚,他的个性较为平和,优点是老实敦厚、任劳任怨,缺点是得过且过、缺乏主见。再来看这个团队的领导人唐僧,他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才华横溢、在道德上也追求完美,但是,就连他也存在缺点,他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并且固执己见,以至于多次误会孙悟空降妖除魔的动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团队,克服了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度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如来佛祖那里取来了真经。假如,这个团队中所有的人物都有孙悟空一样大的神通,那么,这个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至,而在个人英雄主义泛滥的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是无法和谐相处的,彼此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一旦其中一个人遇到困难,其他人就会看热闹、说风凉话,当然,这个团队的战斗力自然会慢慢消弥于永不间断的内耗中。同样的道理,如果团队成员都是猪八戒那样的人物,或者沙和尚式的人物,再或者都具有唐僧那样的完美与固执,那么,这个四人团队是无法顺利完成取经的使命的。
所以,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如果希望自己的创业活动能够尽快取得成功,就应该按照人才资源互补的原理致力于团队建设,把各种优秀的人才都纳于自己的麾下,并使他们和谐相处,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创业活动取得成功。
小朱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1980年,在小朱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他自己开了一家美发店。由于技术精湛,服务态度又好,所以,美发店的生意非常红火。随着美发店经营项目的增多,小朱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八年之后,有了一定原始积累的小朱开始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美发店的小老板,他看到搞商品的批发零售很赚钱,于是,他果断地转让了自己的美发店,准备投资做商品的批发和零售生意。但是,在当时,小朱对于商品的批发和零售几乎是一窍不通,他只是直觉地认为,这里面一定有赚头,可是,到底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就在这个时候,经朋友介绍,小朱认识了一位从某百货公司退休的业务经理。在小朱初次登门拜访这位商业战线的老员工时,老人毫不掩饰自己怀疑的目光,他觉得眼前这位年轻人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虽然,小朱也明白自己的劣势,但是,他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道理。经过数次登门拜访之后,老人终于答应出山,帮助他建立一家小型的超市。小朱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又抵押了向己的房子,并且又东拼西凑,终于筹足了前期所需的资金。而那位老人在店址选择、商品进货渠道方面等都对小朱进行了指点。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准备,小朱的超市开业了。当时,由于超市这种经营方式在当地是个新鲜事物,再加上货物都价廉物美、童叟无欺,所以,这家小超市每天都门庭若市,生意非常兴隆。
后来,小朱的小超市慢慢地发展成了大超市,再到后来,他的超市占据了一栋独立的三层楼。
这时,小朱开始考虑超市发展的后劲问题了,他想,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的超市办成一个连锁性质的集团呢?于是,他专门招聘来有关方面的人才,致力于把自己的超市做大。而这些人才果然不负众望,在各自的工作中都发挥出色。首先,负责超市管理的人员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绩效和服务水平;继而,负责市场推广的人员设计出企业统一的标志,并且开始注意在各种媒体上对本企业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了本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力;然后,在企业具有一定知名度之后,他们又从银行争取到一笔贷款,从而能够在相邻的城市中建立起自己的第二家超市……
如今的小朱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他在总结成功经验时,总不忘提上一句:是所有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是的,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把所有人的能力都发挥出来,一个团队才能够兴旺发达。同时,一个团队中的人才应该是多样化的,就拿小朱超市中的员工来说吧,他们不仅有擅长管理的,也有擅长市场营销的,还有擅长公关的……假如这家超市只有一种人才,那么,它的发展显然不会如此顺利。因此,在团队建设中,创业者一定要注意人员搭配问题,要明确知道自己的企业目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同时能够选拔最合适的人才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
同时,创业者必须牢记,无论在哪一个人才结构里,人才与人才之间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每个人才的气质、性格都各有不同。例如,有人脾气急,有人脾气慢;有人做事细致、耐心;有人办事马虎、迅速。所有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工作产生积极作用。而创业者如果能够很好地针对团队成员的不同个性进行互补式的搭配组合,创业往往会因此取得更加显著的发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