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才情天子南唐李煜传
3403400000032

第32章 国破家亡:黄金台下忽然惊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李煜上表赵匡胤,请求放还李从善归国。赵匡胤不许,遂派阁门使梁迥出使江南。李煜鉴于是上邦之臣,便以国礼隆重待之。事到如今,两国矛盾日益加重,宋太祖讨伐南唐的决心已定,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既然迟早要战,李煜只能做好战争的准备,但是李从善留在大宋京城汴梁,难免让李煜在以后的作战中束手束脚,根本无法放手大干。李煜为了不让李从善成为赵匡胤手中的人质,所以在没有完全翻脸的情况下,请求赵匡胤放回李从善。在李从善未归国之前,李煜还得讨好大宋,更要礼待大宋的使臣。这次梁炯来访南唐,还是诱骗李煜上汴京朝见宋太祖,其实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名义上是朝见,实际上是诱骗李煜进入他们精心布下的陷阱之中,以达到宋廷不费一兵一卒消灭南唐的目的。

梁炯来到金殿之上,他看着李煜,兴致勃勃的道:“天子今冬行柴燎之礼,国主宜往助祭。”

李煜犹豫一番,借口推辞道:“今年我江南部分州县有长江水患,孤需要坐镇江南,无法前往汴梁,还望梁大人代为致歉!孤不胜感激,等日后有机会孤一定亲自上汴京去拜见大宋天子。”

梁炯巧言应对道:“下官只是转达我大宋皇帝的意思,至于说去与不去那就在于国主你自己了,要是拒绝的次数多了,难免会惹怒天子,还请国主斟酌行事,在下告辞!”

李煜此时的立场很是被动,看来势必要屈服于宋太祖。梁炯说罢,便离去了,头也没有回。听梁炯这意思,显然是他看清了自己的搪塞、敷衍之词,李煜这样想着,越想脸色越难看,心情更加沉重,梁炯的话也非常有道理,一味的找理由推辞恐怕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到时候必然会惹怒宋太祖,真到那时候可就真的连累了这一国的百姓。

梁炯见说不动李煜,只好作罢,回归大宋。

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再一次派遣知制诰李穆为国信使出使南唐,再一次当众宣读了赵匡胤的旨意道:“朕将以仲冬有事圜丘,思与卿同阅牺牲。”

李煜这次又是以身染恶疾为由,无法入朝面君。

李煜回道:“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

宋太祖赵匡胤已从这个时候开始悄悄对南唐布置兵阵,兵锋直对准江南河山。赵匡胤已遣颖州团练使曹翰率师先出江陵,宣徽南院使曹彬、侍卫马军都虞侯李汉琼、贺州刺史田钦祚率舟师继发。又名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侍卫步军都虞侯刘遇东、上阁门使梁炯率师,水陆并进,与国信使李穆同日而行。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冬十月,国主遣江国公从镒,贡帛二十万、白金二十万斤,随后又遣起居舍人潘慎修贡买宴帛万、钱五百万。筑城聚粮,大为守备。

这年十月,宋太祖正式对南唐用兵,向南唐开战。国主李煜也彻底跟大宋朝廷撕破脸,两国局势陷入到警备状态。李煜随后下令,全国戒严,并废除大宋年号。宋军讨伐南唐之初,东边的吴越国也趁机对南唐边疆州县进行骚扰,并有大举进犯之意。

吴越兵大举进犯常、润二州,李煜随即给吴越王修书道:“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李煜的信中写的很明显,南唐与吴越是唇齿相依,南唐若亡,势必唇亡齿寒,大宋的下个目标就是吴越。无奈,这吴越国王也是个昏君,认为李煜是在危言耸听,其目的就是要阻止他的吴越军侵占南唐的国土。吴越王不但听不进去劝告,还将李煜写给他的书信又转交给了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收到吴越王的这封举报信以后,是勃然大怒,随后命令王师采集石矶,以作浮桥,长驱直入,渡江直捣金陵。国主随即将军旅大事交与皇甫继勋全权负责,又委任徐元、徐刁为内殿传诏。而奏章和战报往往不能上达天听,军情如火,就算遇上八百里加急,徐元等人也都瞒而不报,很多军政大事李煜并不知情。宋军已距金陵十余里,并驻扎于此,李煜竟不知道。南唐初期,国家繁荣之时,整顿军纪,将士们个个是坚守待命,南唐无疑是铜墙铁壁,三步一岗,十步一哨,一旦检测到敌军来犯,便会在第一时间汇报给南唐皇帝。如今到了李煜时期,南唐国力一日不如一日,军队涣散,没有一支强而有力的敢死队,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需要士兵们冲锋陷阵的时候,一个个缩首如龟,贪生怕死。更可恨的还有很多南唐的军士卖主求荣,根本不把李煜这个国君放在眼里,宋军压境,他们闻风丧胆,纷纷弃城而逃,还有个别将领甚至将城池拱手相让,不战而降,以求宋廷的高官厚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