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掌控你的工作 如何掌控你的情绪
3394600000058

第58章 如何掌控你的生活——做生活的智者

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绘制你的生活地图

记得保尔·柯察金的至理名言如是说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和目标。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对自己的人生要好好规划。要掌控你的生活,就要认真绘制你的生活地图,度过美妙充实的一生。

人生不过百年

传说,上帝创造了亚当,对他说:“你将会统治人间的一切生命,过上幸福无比的生活。”

然而,这么美好、幸福的享受仅仅有30年。亚当觉得时光太短促了,祈求上帝再给他增加几年。

上帝考虑了一下,答应给他找几个动物,看看它们能否把自己的寿命让出一部分来,送给亚当。

第一个出现的是驴子,上帝对它说:“你命中注定要努力工作,身负重担,只能吃点草维持生命。”

驴子的寿命是40年,它说:“我为什么要受那么多年的苦呢?20年足够了。”

亚当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驴子的礼物,这下,他能活50年了。

接下来,上帝又把狗叫来,对它说:“你命中注定要成为主人的忠实奴仆,保护他和他的财产,而你只能吃到少量的食物,还要经常遭受拳打脚踢。”

狗的寿命也是40年,它悲哀地叫道:“我为什么该吃那么多苦?一半的时间足够了。”

亚当欢呼雀跃地接受了狗的馈赠。这样,他就能活到70岁了。

最后上来的是猴子,上帝对它说:“你命中注定要用两只脚走路,供人玩乐取笑,至于吃的东西,只是人们的一点施舍罢了。”

猴子的寿命是60年,它厌倦地撇撇嘴:“为什么活那么长呢?30年就已经不短了。”

猴子把自己30年的寿命拱手送给了亚当,亚当欣喜若狂。从那时起,人就能活到100岁了。

这100年自然地分成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0岁,这期间人们尽情地享受生活。身强力壮,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二个阶段是从30岁到50岁,男人娶妻生子,东奔西走,赚钱糊口,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像驴子一样辛苦劳作。这就是20年驴子的生活。

第三个阶段是从50岁到70岁,他成为子女的奴隶,像一条狗那样,忠实地守护着儿女的财产,儿女们却不许他上桌吃饭。这就是20年狗的生活。

第四个阶段是从70岁到100岁,此时的人牙齿脱落,皱纹纵横,举止和外形都很奇怪,孩子们经常追逐取笑他们。这就是30年猴子的生活。

读完这则小故事,你感到心灵的震撼了吗?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停止呼吸,有几十年甚至百年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把人生看成行路,那么人生历程中每迈出一步,都会在生命的星河中留下闪亮的一点,这诸多亮点连缀起来便是人的生命之光在历史屏幕上划出的轨迹。这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时间总会走远,人生不过百年。在不同的阶段里,有美满也有辛苦,有欢欣也有苦痛。从生命划出的轨迹中我们看得出此曲线并非光滑的曲线,而是曲曲折折、屈屈伸伸的。人生就是这样,正是因为其曲折、屈伸才更有了几多回味,才更显得其丰富,直线纵然简练,但却无法与曲线之美相比。人生之曲线往往于其曲折之处更包含深邃、智慧和成熟。

凡事保持平常心,成功不值得骄傲,那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我们不知道走出驿站的下一步是什么;失败不值得伤心,那不过是一不小心走错的一段路,纠正方向从头再来;失意不要沮丧,一年四季里,总有风和日丽的时候。这便是平常心,这便是人生路。当你以一颗平常心走过人生风风雨雨,你才能看到那金色的果实。

把握现在,幸福在每一天中

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会有个理想的渴望。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但无疑这种渴望是基于现实生活上的一种更高的追求。

你是否总是期待着一个特殊的目标或人带给你更大的成就感?事实上即使自认是快乐的人也可能相信,不到某个特殊愿望实现之日,自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很多人似乎都被“等到……的时候,我就满足了”这种念头困扰住,辛辛苦苦地兜圈子打转。

盼望又盼望,或许好几年后,美梦终于来到!然而经过短暂的满足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另一种充满怀旧的调子开始响起了:“当年……的时候,我是多么快乐啊!”人们会表示:“在我认识你之前,我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或“我搬来这里之前……”许多结婚的人坚信自己单身时快乐多了。离婚的人总在幻想自己如果仍旧有家有室多好!富裕成功的人声称自己当年力争上游的日子比如今更快乐。从人们成年懂事算起,许多人在前半生执意让自己苦等幸福,后半生又活在“悔不当初”之中。

幸福似乎永远“就在山的那一边”!如果翻过山头后,你真的能够满足,让自己从此安享幸福,那倒还不错了!可惜,当你攀越过这座山头之后,眼前往往又是另一座山头,你一路憧憬的“永远的快乐”依旧遥不可及。甚至当一切进行得一帆风顺时,怀有“到……的时候,我就满足了”的人还是会再构想另一个“到……的时候”,来阻碍快乐,不让自己就此满足。然而,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人永远只能活在“现在”!

善待自己,不要总拿“到……时候”来使自己充满失落感。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需要条理计划

有两件学林轶闻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著名的史学家方国瑜。他小时除刻苦攻读学堂课程外,还利用节假日跟从和德谦先生专攻诗词。他钦佩李白、羡慕苏轼,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诗人。但一晃六七年,他却始终未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诗词。1923年,他赴京求学,临行时和德谦先生诵玉阮亭“诗有别才非先学也,诗有别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赠,指出他生性质朴,缺乏“才”、“趣”,不能成为诗人,但如能勉力,“学理”可就,将能成为一个学人。方国瑜铭记导师深知之言,到京后,师从名家,几载治史,就小有成就,后来著成《广韵声汇》和《困学斋杂著五种》两本书。从此他立定志向,毕生投入史学研究。

著名史学家姜亮夫也有类似经历。20世纪20年代,他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当时他极想成为“诗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师范读书时所写的400多首诗词整理出来,去请教梁启超先生。不料梁启超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囿于“理性”而无才华,不适宜于文艺创作。姜亮夫回到寝室用一根火柴将“小集子”化成灰烬。诗人之梦醒了,从此他埋头攻读中国历史、语言、楚辞学、民俗学等,取得一系列成果。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对自己的关爱,从不去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偶尔想起,也不过茫茫然一片空白。

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正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就要探讨认识自己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认识并不是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讲的道理一样,对于那些身外之物我们还是应该去追求的。我们不反对去追求“身外之物”,更不鼓励人们这辈子禁欲,下辈子进天堂享福。

正好相反,我们要极力鼓励人们去追求现实的身外之物,因为毕竟只有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们今生今世过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们这辈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时我们也绝对不赞同将这些身外之物当作唯一。那些将身外之物当作唯一的人,当追求得到满足后,又会很迷茫,结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该往哪里去,于是会堕落,寻求感官享受。

可见人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不但要建设极为丰富的物质家园,同时还需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人固然要追求物质,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一定要有精神。没有精神,任何物质都经不起人们的推敲,没有精神,任何物质都无法使人得到最大的满足。

人首先应该给自己一个定位,自己到这个世界上来究竟是干什么的,必须有个十分清晰的描述,离开了这个描述,人就会迷茫,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就会在一个个十字路口徘徊,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与自己的素质相对应的目标,凭着自己素质上的信号找到这一目标后,才能攻其一点,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断扩大。

剪除生活枝蔓,寻找最大麦穗

在一个大学结业典礼上,校长在致辞的结尾引用了一个寓言故事:

草原上,三只猎狗追逐着一只土拨鼠,而土拨鼠机灵地钻进一个洞穴;突然,从洞穴里窜出了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跳上了一棵树;三只猎狗紧追不舍,尾随而至;兔子在树枝上没站稳,掉了下来,正好砸晕了正仰头观望的猎狗;于是,兔子顺利逃脱。

故事讲完,台下许多学生便提出了各自的疑问:

“兔子怎么会爬树呢?一只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呢?”

“这些问题提得都不错,显示了故事的荒诞。”教授说完,沉默了好一阵;等学生们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时,他有些失望地说:“可是更重要的,你们却没有问——猎狗当初真正要追捕的是什么?土拨鼠哪儿去了?……”

还有一个小寓言故事: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他们到达了目的地。

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

父亲高兴地点点头说:“答对了。”

一个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一经确立之后,就要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

每一个人都希望找寻到各自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阻碍人们走向成功的,往往不是艰难困苦,而是一路上太多的诱惑。在这些诱惑的左右下,渐行渐远,最终偏离了最初的人生规划,南辕北辙,甚至迷失了自己。

当然,仅仅有目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大家都听说过黑瞎子掰玉米的故事,它只顾贪多,最后走出玉米地时候,腋下没有剩下一个玉米。

一个人不成功是因为不会选择目标,你要善于丢弃目标,丢弃应该丢弃的目标,你就容易成功。最难成功的人,就是盲目追求新目标的人。

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希望她的孩子多才多艺。但是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问题上犯了难。她总是拿不定主意,今天想让她学画,明天想让她学艺术体操,后天又想让她学钢琴等等,因为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孩子渐渐长大,什么也学了一点,却样样不能够精通,在各方面都显得很平庸。

与此相反,她的邻居对待这种问题的思路却不一样。因为邻居的孩子最喜欢跳舞,父母便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创造条件,而不管将来孩子能否成为舞蹈家。因为全家人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那个孩子最后果真进入了演艺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味地苛求最好最完美,最后得到的只能是遗憾。

人一生中精力旺盛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多数人是不考虑时间的,只是一味地追求新的目标,不管它是否适合自己,只要看到新的东西、新的目标就要追求,于是就非常盲目地把自己很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了,所以我们在新的目标出现的时候,应选择最适当的目标,然后痛快地做出决定,做好取舍,把不重要的目标丢弃,从而全力以赴,直到成功,这也等于延长了生命。

做一个会选择的人很重要。当你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或者你手头的选择太多的时候,切莫呆在原地浪费时间,不如边走边选,至少你不会错过人生最精彩的景观。

苏格拉底的“如何寻找最大麦穗论”就是教我们如何选择的:在一块麦田里先走上三分之一的路,观察麦穗的长势、大小、分布规律,在随后的三分之一的田地里选定一个相对大的,然后从容走完剩下的三分之一。即使在这三分之一里面还有更大的麦穗,按照规律来说也不至于令你太过遗憾了,总比一上来就匆匆选定,或者行程快结束了才胡乱抓一个更具有科学性,更能使人心安理得。

苏格拉底的“寻找最大麦穗理论”是选择的技巧,也是放弃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