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看就懂逻辑思维
3393600000012

第12章 逻辑思维训练方法(2)

D11分。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由题所知每场比赛产生的分值是2分。

计算得知比赛一共进行了45场。因此产生的分数总值是90分。

假设一个人全部赢,那么个人最高分值是18分。由题干1得知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没输过。那么可以推断出第一名最少有过一次和棋,这样算来第一名最多17分,第二名16分。

再根据题干二,前两名的分数总和比第三名高20分,所以第三名的分数为13分。假设第四名为12分,第7,8,9,10名的分数和为12分。第五名为11分,第六名分数为9分。因此。答案选D。

为什么假设第四名为12分,因为其他的假设都是错误的。

(1)(17)(16)(13)(11)(?)(?)()()()()倒数四名成绩一共是11分。

第四五名总分一共是22分,均分是11,矛盾。

(2)(16)(15)(11)(10)(?)(?)()()()()倒数四名成绩一共是10分。

第四五名总分一共是28分,均分是14,矛盾。

文1:逻辑思维训练法之假设法。

文2:四位过桥人漆黑的夜晚,四位女士走到一座狭窄而且没有护栏的桥边。如果没有手电筒照路的话,大家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过桥的。但很不巧,四个人一共只带了一只手电筒,而且桥窄得只够让两个人同时通过。如果各自单独过桥的话,四人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3、4、6、9分钟;而如果两人同时过桥,所需要的时间就是走得比较慢的那个人单独行走时所需的时间。你能设计一个方案,让这四人用最短的时间过桥吗?

文3:一起谋杀案。

希吉、里克、伊凡和康奇四名犯罪嫌疑人因一起谋杀案而被警方审讯。他们的口供如下:

希吉:“是里克干的。”

里克:“是康奇干的。”

伊凡:“我没有杀人。”

康奇:“里克在撒谎。”

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凶手?

文4:人口与头发假设有这样一个特大城市,它的人口数量比城中任何一个人的头发的数量都要多,并且该城中没有一个人是秃子。那么,下面两个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

A:城中头发数量正好一样多的居民不存在。

B:城中至少有两个头发一样多的人。

(105)

文1:逻辑思维训练法之假设法。

文2:玩游戏答案。

文3:有四个人戴了白帽子。假设有一个人戴了白帽子,第一次亮灯时,他会看到别的人都没有戴白帽子,但白帽子是至少有一顶的,所以他可以判断自己戴的是白帽子,那么,他将在第一次熄灯后拍掌,因为没有拍掌,所以说数量大于一。假设有两个人戴了白帽子,戴白帽子的人会看到另外一顶白帽子,但第一次熄灯后没有掌声,说明白帽子的数量大于一,所以戴白帽子的这个人会知道自己也戴的是白帽子,这样,在第二次熄灯后会有两次掌声,但是没有,说明数量大于二。由此推理下去,因为是在第四次熄灯后才出现掌声,所以说共有四个人戴了白帽子。

文4:难解的血缘关系答案。

文5:C是唯一的女性。假设A的父亲是C,那么C的同胞兄弟必定是B,于是B的女儿必定是A。从而得出A是B和C两人的女儿,而B和C又是同胞兄弟,这是违背道德伦理的关系,是不容许的。所以,A的父亲是B,C的同胞兄弟是A。C是女性。

文6:四位过桥人答案。

文7:假设这四人分别为甲、乙、丙、丁。甲、乙一起过桥用4分钟;乙留在桥那边,甲返回用3分钟;丙、丁一起过桥用9分钟;留在桥那边的乙返回用4分钟;甲、乙一起过桥用4分钟。一共是4+3+9+4+4=24分钟。

你把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一遍,就会发现这是最快的方案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种思路是:应该让两个走得最慢的人同时过桥,这样他们花去的时间只是走得最慢的那个人花的时间,而走得次慢的那个就不用另花时间过桥了。

(106)

文1:逻辑思维训练法之假设法。

文2:一起谋杀案答案:假设希吉说的是真话,那么就一定是里克干的,而伊凡又说:“我没有杀人。”根据假设可知,他说的是假话,那么也就是说他杀了人,这与希吉说的“是里克干的”相矛盾,所以希吉说的是假话。如果里克说的是真话,那么依然与伊凡说的:“我没有杀人。”相矛盾。如果说伊凡说的是真话,那么里克和康奇的话又是矛盾的,所以只有康奇说的是真话。结论就是伊凡杀了人。说真话的是康奇。

文3:人口与头发答案:假设城中没有居民的头发数量正好一样多。把所有的居民按其头发的数量由少至多作一排列,由于城中无一人是秃子,第一个人的头发的数量不会少于1根,第二个人的头发的数量不会少于2根;第三个人的头发的数量不会少于3根,由此类推,最后一个人是全城头发数量最多的人,他的头发数量一定不少于这个城市的人口数量。这和题目条件矛盾。因此,城中至少有两个头发一样多的人。

文4:猜一猜:甲、乙、丙三人。甲说乙在说谎,乙说丙在说谎,丙说甲和乙都在说谎。请问,这三个人到底是谁在说谎?

文5:甲和丙在说谎,而乙说的是真话。

(107-108)

4,倒推法。

4,1什么是倒推法。

倒推法是从问题的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者推理,直到求得问题答案的方法。

当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果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这会让我们在推理时不知所措,但有些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种逆向思维,就是由结果向开始去推理。

人们虽然比较习惯于正向的推导,但有些问题即使能够使用正向的推导,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倒推法采用的逆向思维,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改变传统思维,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4,2倒推法案例。

(1)五个海盗分别抽签排出1-5的顺序,依次顺序来说出方案如何来分100个金币。

但方案必须由大多数人同意才能通过,否则将被扔进海里喂鱼。

那么1号出怎么样的方案才能既获得最多的金币又能保住性命呢?

【解题分析】

这时候我们采用倒推法最为合理。

首先我们由5号开始,不论前面每个人出什么样的方案5号必然投反对票,因为一旦前面的人都被扔进海里,那么5号就可独享100个金币。

所以,4号也清楚5号的意图,4号只有支持3号才能保命。3号会一直投反对票直到自己拿出方案,因为最后只剩下3个人,而且4号为了保命必须支持3号,由此3号可以提出自己拿一百金币的方案。

2号肯定会抛弃3号,给4号和5号最少的1金币,自己拿98金币,这样4号和5号不得不支持他。

最后我们来说到1号,那么1号只有放弃2号,提出给3号1金币,4号或者5号2金币,自己拿97金币的方案。

这样,2号不会同意,3号肯定同意,4号或5号谁得到钱,谁肯定会同意。最后再加上1号自己的一票。这样1号的方案得以通过,获得了最大的收获。

文1:逻辑训练法之倒推法。

文2:用烧香来计算时间有两根香粗细不均匀,烧完的时间都正好是1个小时,你能用烧这两根香来确定45分钟的时间吗?(答案见本页)

文3:守财奴的金币一个守财奴有一袋金币,他每天都要数一遍,看看是数量是否还对。他数金币的方法有点与众不同:他分别按照2个一数,3个一数,4个一数,5个一数,6个一数,每次数完都剩下一枚。最后他再按照7个一数,这次一个也不剩了。请问,这个守财奴至少有多少硬币呢?(答案见本页)

文4:用烧香来计算时间答案:将这两根香其中一根两头点着,另一本一头点着,当第一根烧完后,为30分钟,此时第二根再点燃两头,可以再烧15分钟。这样就可以用这两根香来得到45分钟了。

文5:守财奴的金币答案:我们可以先找出2、3、4、5、6的最小公倍数60。然后我们找一个比60的倍数大1的数,这个数还得是7的倍数。就试试60n+1,因为60n+1可以分解为56n+4n+1,其中57能够被7整除,因此只要4n+1能够被7整除就可以了,这样可以知道n=5,金币数为60*5+1=301枚。

(109-110)

(2)某村子有50户人家,每家都有一条狗。但是村子中有些狗染上了疯狗病,于是全村决定猎杀疯狗,规则如下:

只有确定为疯狗的狗才能杀。

杀狗时用猎枪,全村可听到,且村民没有聋子。

每户人家只能看到他人的狗是否疯。

每户人家只能杀自己的狗,即使知道别人家的狗是疯狗也不能杀。

即使知道哪户有疯狗也不能说。

每人每天观察其他人家的狗是否为疯狗。

由此,第一天没有枪声,第二天也没有,第三天枪声响起一片。

那么第三天杀死几只疯狗?

A3条。

B50条。

C1条。

D49条。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采用倒推法的话最为好解。假如有一条疯狗,那么第一天就应该有枪声,因为有疯狗的人家观察到其他人家没有疯狗,那么肯定是自己的狗。

如果有两只疯狗,那么观察后发现第一天没有枪声,这时意识到除了别人家的狗之外还有一条疯狗肯定是自己家的。

所以第二天会响起两声枪响。但题干中提到第二天没有枪声,所以以此类推,第三天会响起三声枪响。

正确答案为A。

文1:逻辑思维训练法之倒推法。

文2:韩信巧妙点兵韩信率领军队出征,他想知道这次具体带了多少士兵,于是下令让士兵们每10人站一排,排到最后缺1人。他认为这样不太吉利,又改为每9人站一排,可最后一排仍然是缺少1人;接着他又让士兵们改成8人一排,7人一排和6人一排……直到2人一排的队列,结果还是最后一排缺1人。你能得知韩信带了多少兵吗?(答案见本页)

文3:猪妈妈如何救孩子豺狼从猪妈妈手中抢走了她的小猪,当它要吃掉小猪时,想找一个好的理由,于是对猪妈妈说:“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对了,我就把它还给你;如果回答错了,我就吃掉它。”猪妈妈很无奈。

豺狼问:“猪妈妈啊,你说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

猪妈妈应该怎么回答,才能救了小猪呢?(答案见本页)

文4:他至少带了2519个兵。要想每排人都站齐,人数必须是每排人数的倍数,也就是说人数是10、9、8、7、6……2的公倍数,才能做到无论怎样排都是整排的。这些数字的最小公倍数为2520,所以韩信的士兵数量最少为2519人。

文5:猪妈妈如果说“你会吃了我的孩子!”这样回答,会使豺狼陷入两难境地。豺狼会想:如果我吃掉小猪,说明猪妈妈说对了,我得还给她小猪;如果我说不吃,那也得还给她。怎么办是好,还是还给她吧。

(111)

文1:

文2:分牛一位农场主的遗嘱里有这样一些话:妻子将分到全部牛的半数再加上半头,长子分剩下牛的半数加半头,次子分再次剩下牛的半数加半头,三子分最后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结果他们没有杀掉一头牛,并且所有的牛都分完。农场主有多少头牛呢?(答案见本页)

文3:开箱子有10名探险队员,每个队员都有一个工作箱。由于工作关系,工作箱不能集中管理,但每个人的工作箱里都可能有别人需要查的资料。一天,这10个人分别去10个不同的地方探险,临行前,队长对他们说:“在外出探险其间,我们是不可能一起回来的,如果有队员需要回来查看别人的资料就很难。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两把打开自己工作箱的钥匙,怎样才能使任何一个人回来都能打开任意一个工作箱呢?”(答案见本页)

文4:分牛答案:在这次分牛中,妻子8头,长子4头,次子2头,三子1头,农场主共留下15头牛。这道题可以倒推,先从长子得到的牛可是算起:n*21+21之和为整数。这样的情况下的n只能为1,否则为任何数都不成立,以此倒推,可得知所有人分到的牛的数量。

文5:开箱子答案:每个人拿1把自己工作箱的钥匙,然后将10个人和10个工作箱进行编号,将另外一把1号箱的钥匙放在2号箱,把2号箱的钥匙放在1号箱,依次类推,最后将10号箱的钥匙放在1号箱。这样每个人回来,只要打开自己的工作箱,就能够拿到下一个工作箱的钥匙,用钥匙打开下一个工作箱……这样可以依次打开所有工作箱。

(112)

文1:宝石的装法一个财主对两个儿子说,我想把9颗宝石分给你们,你们把它们全部装进4个袋子里,保证每个袋子都有宝石,并且每个袋子里宝石的颗数都是单数,谁能做到,我就给谁6颗,另一个人也就只能得到3颗了。聪明的小儿子很容易做到了,你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吗?(答案见本页)

文2:莉莉是一个商店的收银员。一日下班后,她查账时发现现金比账面少了153元。她知道她实际上没有收错钱,只是记账单时,记错了一个小数点。她该如何从来几百笔账中找到这个错数呢?(答案见本页)

文3:有8枚硬币,排成十字形,如右图所示,横排有4枚,竖排有了5枚,你能只移动其中一枚就使横配和竖排都有5枚硬币?(答案见本页)

文4:在一个袋子里放一颗,第二个袋子放三颗,第三个袋子放五颗。

文5:如果小数点错一位,账上比实际收钱数多9倍,所以153除以9为17,错账是17的10倍。找到170元,改成17元即可。

文6:把竖排除交叉点外的任何一枚硬币拿起来,放在交叉点的那个硬币上即可。

(113-114)

5,分析法。

5,1什么是分析法。

分析法,即通过对事物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也称为因果分析。

分析法是一个基本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其他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分析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但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

有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事物的原因或者结果进行周密的分析,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我们需要足够的细心,周密的思维,也就是当分析一件事物时,找出其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这是需要缜密的思维来加以确定的。

这种后天的训练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的良好习惯。

分析法的首要关键就是,能在思维中将客观事物进行分解,从而使得每一个要素,每个方面独立地存在,然后我们逐一进行考察分析,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全部细节。通常一般是两个步骤:分解客观事物和对分解出的客观事物进行分别考察。

分析法之所以能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想,就是因为通常我们看到的客观事物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的,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上是一种笼统的、含糊的、直观的事物,我们很难去了解其本质。就像一块培养皿中的物体,如果我们不用显微镜去看的话,凭我们的肉眼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个物体的实质是什么。所以,分析法在这里就像一个显微镜一样,把问题细节化,简单化。从而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事物的本质,对它进行更为深刻地思考。

5,2使用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