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大全集(超值金版)
3382900000053

第53章 留下重要的,放弃不必要的——抓大放小,要事第一(2)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放掉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做正确抉择,才会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顾大局不要拘小节。

要做大事,须统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许多很有潜力的人正是被一些次要、渺小的东西阻挡了前进之路,有些人甚至因为斤斤计较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劝忍百箴》中认为: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小节;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细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乐。因为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远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蠹蛀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没有完美的良材。

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盖全,就会抓不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不成任何事情。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从大局出发,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他的过失上边呢?忍小节,就是不去纠缠小节、小问题,要宽恕待人,用人之长。

《淮南子》中的“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家里,有能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好马可以从外貌、筋骨上看出来。但千里马很难捉摸,其特点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马,但没有办法告诉他们什么是天下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吧!”

于是,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之后,九方皋回来了,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秦穆公问他:“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看,结果是一匹公马,而且是黑色的。秦穆公非常不高兴,于是将伯乐召来,对他说:“真是糟糕,您推荐的那个寻找千里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千里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道:“他相马的本领竟然高到了这种程度!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原因啊!他抓住了千里马的主要特征,而忽略了它的表面现象;注意到了它的本领,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他看到他应该看到的,而没有看到不必要看到的;他观察到了他所要观察的,而放弃了他所不必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相马的人,才真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匹马,果然是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很多男人常常会埋怨陪伴女人买东西,既费时间,又很劳累。她们不是对布料不满意,就是对式样百般挑剔,或者觉得虽然式样勉强过得去,可惜质地实在不行,因为各种因素而犹豫不决,结果常常空手而归。其实,这些毛病并非只有女人才有,一般人在工作或读书的时候,也会拘于小节而失去大局。

一个人对于某事犹豫不决时,就会发生如上的迷惑或彷徨。这时候,如能针对自己的目的,抓住核心问题来研究,就可以发现一条排除迷惑的大道。例如,你要选购西装,不妨先明确地限定是何种花纹、式样、布料,如果决定以花纹为主,那么,式样和质料就可以作为次要考虑的条件。如果抓住重点来研究,自然能果断地选购,而且,以后也不会遭到别人的埋怨,自己也不会后悔。

我们看问题应该把着眼点放在较大的目标上。一个没有做成生意的售货员向经理报告说:“买卖没做成,但我和那位客人吵嘴赢了。”在销售中,重要的是做成生意,而不是分辨谁对谁错。

如果用部队里的术语来说,我们宁愿失去一场战斗而赢得一场战争;也不愿因赢得一场战斗而失去整个战争。

当个有层次的管家。

企业管理中,特别是大型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层次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上没有层次,必然会打乱仗;管理上层次分明,工作才能有条不紊,事半功倍,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这里讲的“层次”,是从办事和用人两方面说的。

管理要有层次,首先办事要有层次。管理者对自己所分管的千头万绪的工作,既要统观全盘,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心中有数,能够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理出头绪来,把握住各件事情之间的联系,从中抓住主要的工作。重点就是纲,纲举目张。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终日奔忙,忙得昏天黑地,但由于没有解决主要的矛盾,事情似乎越办越多,甚至越办越糟;而一旦抓住并妥善地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时你就会有一种雨后天晴、豁然开朗的感觉。管理者每天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工作,这些工作有的互相关联,有的互不相干,却又都必须做好。作为管理者就必须懂得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把大量琐碎、次要的工作安排给合适的人员或部门去做,并且安排好这些工作、这些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先后次序和相互衔接,不时地注意其进度,监督其质量,检查其结果。而对那些重大的、可能影响全局的工作,则需亲自动手,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地做好。

工作中没有层次感,就必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吃力不讨好。这样的管理者往往表现得很矛盾:有时他过于“细心”,一头扎进某件具体工作中不能自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就往往顾此失彼,甚至因小失大;有时他又过于“粗心”,粗得做什么都浮皮潦草、漫不经心、蜻蜓点水。表面上他似乎什么问题都看到了,都谈到了,都动手了;然而细究起来,却几乎什么也没完成,什么也没落实。这样的管理者若没有几个认真负责的助手,恐怕真是很危险,总有一天要出大事的。由于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管理者面对纷繁复杂、急速多变的众多事务,必定手足无措,只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乒乒乓乓乱打一通。打中了算是运气,打不中就自认倒霉。

事实上,任何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凭自己的能力去处理好所面临的全部问题。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做管理者必须舍得放手,善于放手:有些事情放一放再处理,有些事情交给别人去处理,给自己留下几件非亲自处理不可又必须马上处理的重要工作去做。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举重若轻。自古以来,能像诸葛亮那样巨细无遗、日理万机的又有几人?事实上正是在他们的过分精明的优秀之处,也隐藏了他们的不足。诸葛亮正因为过分精明,信人不过,事事不放手,不让权,始终未能为蜀国培养出什么像样的人才,最后落的个“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结果,蜀国大业后继无人的悲惨结局。

管理要有层次,同时要求用人也要有层次。工作上的层次与用人上的层次是紧密相连的。在工作上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在用人上也必定表现为没有层次感。例如,在机构设置上求多求全,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主次,没有从属,统统都是并列的,“在领导眼里一律平等”。这反映了什么都要管,分不清主次的心理。在用人上也一味追求平衡,没有层次,没有重点,片面强调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优秀者不敢重赏,不敢重用;庸劣者不敢重罚,不敢重处,结果是前者心怀沮丧,后者无所鞭策,以表面上的平等造成了事实上更大的不平等,以牺牲优良、牺牲效率为代价来迎合庸劣。

更要命的是,这种管理者在设立了那么多部门,任命了那么多官员之后,又不尊重这些部门和官员,往往超越一个又一个管理层次,直接插手到基层,插手那些最琐细、最无关紧要的小事,真不知他设立那些个部门,任命那么多官员是干什么用的。这样的管理者不但自己事无巨细,统揽无遗,而且要求属下官员们也像他一样,经常指派手下官员们去做一些原来可以由这些官员们自己去安排人员去做的小事。结果大家在他面前就都只是普通办事员。

在这种不分管理层次的管理者指挥之下,一个组织必定长年累月都在打乱仗,组织内的全体人员都在围着一个爱打乱仗的领导乱转,转得晕晕乎乎,不分东南西北,不辨白天黑夜。这种状态下的组织,当然谈不上什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