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选票的背后
3381700000009

第9章 上帝属于哪个党?——美国宗教与大选(4)

9点40分,十几个小孩子开始学习圣经,很认真地读,稚嫩的童声整齐地在教堂回响,他们背诵着上帝造人的故事,背诵着诺亚方舟和亚当夏娃。10点,孩子放学,二十多名基督徒(多数是黑人)走上讲台,在一名修女的带领下高声歌唱上帝的仁慈,每个人都很认真。10点30分,掌声响起,爱德华兹准时出现在教堂。坐在台上左侧的一把椅子上,后面是一些穿白衣的基督徒。主持人开始介绍民主党的竞选方案,大屏幕上出现了爱德华兹的照片。“美国政府不能仅仅是一部分有钱人的代表,它应该是所有人的代表,”爱德华兹的演讲充满激情,勾画着一个民主党执政后大家有好工作、有医疗保险的美好图景。他的听众,大多数是非洲裔美国黑人。

如果你不亲临现场,你绝对无法体验宗教在大选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我特意凑近了关注那些听众的眼神,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是虔诚,那不是为了迎接某位高官而刻意表现出的逢迎,也没有被逼着去参加仪式而产生的无奈,而是内心的信仰让他们这一刻站在这里聆听候选人的演讲,希望这个人对上帝讲过的话能在当选后兑现。

这种虔诚的氛围,无神论者有时候难以理解。曾经有美国人问中国一位著名美国问题专家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中国的孩子都戴着红领巾,说明你们还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这位专家解释说,我们的孩子戴着红领巾只是一个形式,和共产主义信仰无关,就像你们美国人去教堂做礼拜,未必信仰上帝一样。

他的前半句话我不做评论,但我必须说,他的后半句话是个绝对的错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多人身上确实出现了信仰迷失的问题,而美国的宗教信仰却从来不是形式,从来不是摆设,而是变成了道德观、价值观,深人社会主流人群的内心。

爱德华兹去教堂演讲当然是为了拉选票。在近几十年,民主党为赢得政权,不得不回应美国社会的宗教复兴和更加宗教化的倾向,开始向基督教保守派靠近,逐渐成为一个与共和党没有什么差别的政党。20世纪60年代以来,民主党执政的12年中,有4年是由靠基督教信仰而著称的卡特挣来的。民主党克林顿总统为赢得基督教保守派的支持,曾多次造访福音派总部全国福音派教会联合会,与副会长奇齐克合影八次。克林顿将福音书背诵得非常流畅,并在演讲中大量引用。

但无论如何,教堂不是民主党的地盘,而是共和党的票仓。

2004年大选就是美国宗教保守势力在政治上的一次总动员、一次大规模的联合表态。大选前,布什的顾问卡尔·罗夫就确定了宗教保守路线,布什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信仰上帝、富有博爱精神、重视家庭的形象。作为一个还算虔诚的天主教徒,克里的宗教观与所履行过的教徒义务实际上与布什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布什在宣扬自己的“保守”宗教观方面耍的手腕就多得多。布什说,信仰在他的生活中相当重要:对他而言,信仰是非常个人的事,他常为家人和美国的部队祷告,也常祈求力量与智慧。他强调宗教的重要,虽然他也承认,在做决策时还是以原则为准的。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人们应能崇拜他们信奉的神祗,不论是基督徒、犹太教徒,还是******,都是平等的美国人。

因为布什的这些表态,布什得到了美国大多数教会的支持,而且越是保守的教会就越支持布什。为布什助选的牧师甚至在说教中暗示,这场选举的实质就是在信上帝和不信上帝间做出选择。 对此,有数据为证。 2004年大选结束后,每月去一次教堂的选民,平均地支持布什和克里。对宗教越虔诚、往教堂跑得越勤的人,越倾向布什;而越少去教堂的人,越喜欢克里。至少每周都去教堂的选民有40%,他们中的60%支持布什。从来都不去教堂的人只占14%,他们当中有60%即六成支持克里。最后结果显示,凡认为宗教信仰是人最宝贵品质的选民,91%的人把选票投给布什;而认为智慧是人最宝贵品质的选民,则有91%把选票投给克里。凡事无绝对 ——天主教徒破例,魔门教徒试水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总有例外发生。 在基督教新教徒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约翰·肯尼迪总统是一个例外。他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肯尼迪是天主教徒,从广义上说,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属同一宗教,因此,肯尼迪虽不是“WASP”,却也酷似“WASP”。尽管如此,肯尼迪竞选时,他的罗马天主教信仰还是不断受到攻击。许多人认为,在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教会的虔诚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对此,肯尼迪没有百般掩饰,而是直面问题。美国总统演讲撰稿人克里恩·马修斯在畅销书《硬球》中总结道,肯尼迪的策略是不断提到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又反复强调在美国“没有任何天主教的高级教士会在这个国度里对总统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而且利用美国公众对自由的偏爱,强调“宗教自由是如此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至于针对某一教会的任何一个恶意举动,都会被看作是针对所有人的恶意举动”。同时,他又一再保证,一旦他感到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整个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他将毫不犹豫地辞去总统一职。

2004年大选时,民主党的约翰·克里就没有肯尼迪这种手腕了。这位辩才虽然能说会道,但在自己的宗教信仰方面却遮遮掩掩,至少没有和布什一样反复强调。布什说,信仰在他的生活中相当重要:对他而言,信仰是非常个人的事,他常为家人和美国的部队祷告,也常祈求力量与智慧。由于这种信仰策略,使得他不费任何气力就获得了犹他、爱达荷、田纳西、密苏里等几个宗教大州的支持,在失掉原本有望信手擒来的加州27张可观选票后依然能稳坐总统宝座。在这方面,克里就远不如布什。虽然他也同布什一样表演性地参加教堂礼拜活动,也在辩论中表示尊重信仰,但他并未像布什那样表演得那么频繁,语言运用也不是那么坚决,他的天主教背景更是一大劣势。结果,克里是天主教徒,与信仰基督新教的布什相争应该沾点儿本人所属教派的“光”,可事实并非如此。布什除赢得基督新教徒59%的选民支持外,还获得天主教徒52%的支持,而克里只得到天主教徒47%和基督新教徒40%的选票。

2008年总统大选的党内初选阶段,可以说是少数派“亮剑”,民主党这边希拉里代表半边天,******代表黑人拼得你死我活,可共和党这边却形势明朗,约翰·麦凯恩早早的击败党内对手,虚位以待。败在麦凯恩手下的,就有一位******徒,典型的少数派,出于外界压力和渺茫的获胜希望,他提前退出竞争。

说到******,不得不多说几句。

1844年5月17日,******的创始人约瑟夫·斯密斯宣布角逐美国总统。很快,由于他的教会捣毁了一家印刷反教会材料的印务所,约瑟夫·史密斯被投入监狱,6月17日,暴民冲击了监狱用私刑杀害了他。39岁的约瑟夫史密斯成了殉道者。此时距他宣布参选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2008年,又一位摩门教徒站了出来,他的名字是米特·罗姆尼,在共和党的初选前几站中,他和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参议员麦凯恩三分共和党天下。

如果说,天主教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还可以为美国人所接受,******则连分支都算不上,在部分美国人眼里它甚至被看作是“邪教”,尽管它自称是基督教的一支。

******1830年创立于纽约西部。初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后不见容于当地,教徒遂向西迁徙。1839年,他们逃往伊利诺州的瑙沃镇,几年后,小镇的发展又招致基督徒的不满。摩门教徒为了保卫自己,成立了一支实力不弱的私人军队,但仍寡不敌众,连创始人约瑟夫·史密斯都被投入监狱遭暴民杀害。

此后,摩门教徒不得不再次放弃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聚居点,向犹他州盐湖城地区逃亡。1847年7月,他们来到犹他的盐湖地区。头领杨百翰选中该地区为定居地,开始建立一个宗教社会,过着与外界隔离、自给自足的生活。实际上,1858年以前,整个犹他境内不存在非******徒。

1849年,摩门教徒们自己成立了州,起草宪法,选出官员,并向联邦政府申请加入美国。但美国国会于1850年只批准它为特区,任命******徒领袖杨百翰为特区总督,并又从华盛顿派去一位特区秘书,监督经费的开支。据记载,杨百翰一生娶妻56位(一说55位)得子女56人(一说57人)。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笔下,实行一夫多妻制的******遭到了无情的嘲弄。

目前******信徒约有1200万,大本营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该教非常注重传教和慈善事业,以禁用茶、咖啡、酒精饮料、烟草而著称,其教规之一就是信众将其收入的10%捐献给教堂。如今,******徒散居美国各地,和其他美国人言行举止一样,也从事着相同的工作。但是,正统的基督教新教徒还是认为******是异端邪说。******是铁杆的共和党支持者,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时,95%的******徒投票支持布什。罗姆尼竞选总统,被看作是******完全融入美国社会的实验。杨百翰大学宗教学教授罗伯特·米勒说:“罗姆尼的参选说明人们不再把******当作怪物,而是当作正常的事物来对待了。”

在参加竞选前,罗姆尼曾经接受《每周正论》发行人特里·伊斯特兰德的采访。罗姆尼说:“在美国,有信仰的人总是受欢迎,我所在的共和党更是如此。但是,人应该更多是被他做过的事情所定义,而不是单纯地从宗教信仰来判断。”

初选开始后,罗姆尼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一个人不应因为他的信仰而被选上,或是因为他的信仰而被拒绝于门外。若当选,绝不会让******进驻白宫。罗姆尼还以美国首任天主教徒总统肯尼迪为例,申明“就像他,我是一位参与总统竞选的美国人,我不是以宗教的身份参选的”。

2008年2月8日,罗姆尼宣布停止竞选,他发表退选演说时激动地说,我并不想退出,因为我不是知难而退的人,而且2008年的选举事关美国的重新崛起,事关美国今后的反恐大业,事关重振美国的道德雄风。但是,为了共和党的团结,为了击败民主党的挑战,我决定急流勇退,以利共和党早日开始准备预选之后的全国大选。

在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恐怕他自己也明白,******徒当美国总统,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