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选票的背后
3381700000008

第8章 上帝属于哪个党?——美国宗教与大选(3)

“WASP”指的是白人(White)、盎格鲁萨克逊人(Angles-Saxons)、基督教新教徒(Protestant),乘“五月花”号披荆斩棘抵达北美大陆、克服艰难困苦开拓殖民地的就是这群人,和英国人殊死搏斗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的也是这群人,经过二百多年的移民归化过程,各色人等在这个熔炉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但主流政治的话语权属于“WASP"’的特质,其他族群难以撼动。

美国自建国以来的总统绝大多数都是基督教徒,就是“WASt)”里面的“P”要素。从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到小布什,美国43任总统中除去4位之外,历任总统都信仰基督教。再除去约翰·肯尼迪,其余38位都是基督教新教教徒。从以下所列的一些对美国历史有影响的美国总统的宗教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势力在美国政治背后的影响力。

美国第一任总统、国父华盛顿认为,美国的独立是“上帝”的恩典,他曾经说“美国人民比别的国家更有理由承认,‘上帝’介入过他们经历的诸事。美国人不应该忘记,‘上帝’的大能在我们的革命时期多次彰显,全能的‘上帝’是我们唯一的保护。”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亲吻《圣经》,手按《圣经》宣誓,并且在正式誓词之外,另外说了一句“我宣誓,我祈求‘上帝’的保佑。”以后历届总统都向《圣经》宣誓,并在就职演说中祈求“上帝”的保佑。

另外,在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命令所有军官把向士兵宣读祷告文作为一天的开始,并于1776年7月开始在自己的部队配备随军牧师。自此以后直到今天,美国军队一直保持着士兵作战前祷告并在军队中配备牧师的习惯(即:美军从建立初期起就是一支宗教武装)。第二任总统亚当斯,曾经志愿做一名全职的基督教牧师,为此他进了哈佛大学专修神学。在担任总统迁入白宫后,亚当斯下令在正式的餐厅刻上祷词:“我祈求‘上帝’,将最好的祝福赐予这座屋子和以后居住在这里的每个人,但愿唯有诚实睿智的人永远在这屋檐下治理!”这个祷告词至今仍刻在白宫的餐厅上。

林肯,这位以维护美国统一而被人们铭记的总统,为表示虔诚总是站着祷告。他发表的众多演讲听起来就像宣教士在教堂中布道。他于1863年末签署感恩节公告,使感恩节这个由早期清教徒创造的庆典活动成为美国历史上的永久性节日。他曾说:“当我深信自己走投无路时,我总是要向上帝跪下呼求。”

麦金利,曾经发动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菲律宾,将美国的殖民地延伸到了中国门口的美国总统,是卫理公会教友。他说“我相信基督的神性,并认为基督教是世界文明最强大的因素。”1901年9月6日,麦金利出席了在布法罗举行的泛美博览会时,被一位名叫利昂·柯佐罗滋的刺客用一把左轮手枪击中,面对眼前的混乱,他说:“不要让他们伤害到他。”几天后,当清楚死亡来临的时候,他平静地说:“那就是上帝的方式。”

罗斯福绰号“强人基督徒”。因为在他的信念中,更倾向于“因行为称义”的教义,竭力推崇靠行为得胜。他说:“我相信(傩各书》,基督徒不能只单单听道,而且要行道。”

带领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伍德罗·威尔逊是长老会信徒,一个虔诚的宿命论者,他父亲是深学教授,因而他从小就完全沉浸在父亲的教义中。他多次表示,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上帝”庇佑的美国负有全球性使命。1912年,接受总统提名后他立即宣布,“我是一名长老会会员,信仰宿命论和上帝的选择。我被提名纯属天意。”当选总统后,他对竞选期间立下汗马功劳的民主党国家委员会的威廉·F·麦克布斯说:“我希望你清楚,我不欠你什么。上帝任命我为美国的下一届总统,不是你,也不是其他凡人所能阻挡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接替罗斯福成为总统的杜鲁门是个浸礼会信徒,在口袋里总随身带着自己的祈祷文。

艾森豪威尔在他担任总统期间,要求在<效忠誓言》中加上“美国归‘上帝’主宰”的字样,在货币上印上“我们信赖‘上帝’”的字样。

卡特是位信仰非常虔诚的南方浸礼会教友,上世纪70年代的基督教复兴运动“耶稣运动”将卡特推上了总统宝座。据说他每天都阅读《圣经》并且祈祷,搞笑的是,他1979年8月曾劝说信奉佛教的韩国总理接受基督教的信仰。正是他在任时大搞人权外交。人权外交的理论基础就是基督教的思想。1976年大选时,默默无闻的卡特不被人看好,他的亲哥哥都说他是“拿鸡蛋碰石头”,为了赢得广泛的支持,卡特努力向选民宣传自己的宗教情结和宗教倾向。他频繁地提到宗教问题,尤其强调自己对宗教是如何的虔诚,甚至说每天都要多次祷告上帝。或许他的宗教情愫和对宗教的虔诚态度赢得了许多选民的尊重和敬佩,最终他获得了1976总统大选的胜利。

里根以保守的基督教信仰著称。里根说,“我始终坚信凡事都有某种神意的安排”,“除了相信这是‘上帝’的计划,我解释不清楚我是怎么当选为总统的”。里根极为认同基督教保守派福音派教义。里根在位期间表现出来的坚决的反共态度有赖于他的福音派信仰。他因为搞垮了苏联和启动了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的“民主化潮流”,而被基督教保守派认为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伟大的总统。

老布什在位期间经常邀请福音派领袖葛培理到白宫祈祷,并作小布什的宗教导师。葛培理自卡特时代起就是白宫的宗教导师,与布什家族一直关系密切。

20世纪90年代担任总统的克林顿治国有方,在任期间美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不过,他由于个人行为不检点,和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弄出绯闻,险些被弹劾。为此,许多人为克林顿鸣不平,认为总统也是凡人,出点绯闻可以理解,美国人太矫情,议员们找茬整人。其实,议员们整克林顿之所以能赢得舆论的支持,不是因为他的风流事,而是因为他对着《圣经》撒谎。这位以口才著称的总统是南方浸礼会信徒,熟知圣经》和基督教神学,可以自如地运用基督教福音派的言辞,当他按着《圣经》否认和莱温斯基有染时,才是真正犯下了天大的错误。

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是美国基督教保守势力的代表,这些势力支持他发动两场对伊斯兰世界的战争——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上台后第一周,他给美国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全国祈祷日”,并在白宫组建了“圣经学习小组”,每个幕僚都参加了这个每天都开展活动的小组。出于基督教保守派的见解,他还建议美国的小学课堂应该讲述《圣经》的“创世说”,不能只讲“进化论”。现在,在讲述“进化论”的学校里,类似于创世说的“设计论”也成了必讲课程。而福音派则主张,应该将进化论驱逐出学校。

2001年4月,布什还在他的椭圆形办公室里邀请来访的元首和他一起祈祷。白宫新闻资深记者海伦·托马斯对此冷嘲热讽,“总统声称遵守宗教与国务分开的原则,却在白宫里开辟了一间教堂。”

2006年11月20日,俄罗斯《真理报》摘登了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50则“经典”语录,其中有几条和上帝有关,他说:“我相信上帝希望我成为总统”。“上帝的恩宠选择了我,在这一刻领导美国”。“上帝要求我打击‘基地’组织,因此我就打击他们;然后上帝又指示我打击萨达姆,我也照办了;现在我决定要解决中东问题”。“我相信上帝通过我传达意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会无法开展工作”。爱德华兹到了教堂 ——体验大选和宗教结合的力量 在美国,多数情况下,竞选总统必须强调自己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否则几乎没有获选的可能。这一点在近半个世纪尤为明显,因为宗教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超出个人信仰范畴,对政治的影响力明显上升。

根据盖洛普的调查统计,20世纪60年代,53%的美国人认为教堂不应卷入政治,22%的人认为神职人员不应从传教士中推选公众职位的候选人;到1996年,这些数字都已经颠倒过来,54%的人认为教堂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是件很好的事情,20%的人认为即使是竞选人的政治演说也可以在教堂里进行。与其他经常进教堂的教徒相比,福音派教徒更看重社会和文化问题,反对同性恋结婚的可能性更大,想要影响甚至控制政府政策的可能性也最大。

现在,他们越来越愿意涉足政治,其宗教领袖力图把各种福音派教堂联合成一股政治力量。1987年,他们在选民中所占人数不足1/4,现在已达到登记选民的1/3。正如欧洲人所说,福音派新教在美国是政治上活跃,社会政策上保守;绝大多数教徒是共和党人。宗教在政治上的活跃、教堂的增长以及公众宗教信仰的强烈,这种状况已经使一些人认为美国可能正处于第四次“大觉醒”,即宗教种类、宗教热情、宗教组织规模和公众参与程度等突然发展的宗教狂热时期的初期阶段。

2004年总统大选期间,我曾现场体验感受大选和宗教相结合产生的力量。

新圣保罗礼拜堂坐落在底特律郊区蒂波恩县的穆斯林社区内,紧邻一条高速公路。9月26日上午10时30分,美国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在这里发表演讲,几十家媒体的记者跟踪报道,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教堂一下热闹起来。我提前得到消息,也打车去现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