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选票的背后
3381700000014

第14章 摇摆州决定谁是总统——美国地理和大选(2)

看来,搞点封建迷信,不是中国人的专利,美国人也信这一套。话说回来,虽然佛罗里达政治上摇摆,但确是不折不扣的游玩好去处,阳光明媚,气候宜人,花12美元就可以吃一沓美味的生蚝,可谓物美价廉,至今,那里的生蚝让我回味无穷、垂涎欲滴。买地买地,不卖就打 ——美国的西部拓展 谈说南北,再说东西。 美国建国之初,只是东部大西洋沿岸一个可怜的细长条,可他们不断向西部去,国土面积迅速增加。西部新开发的土地是用来种棉花还是用来建工厂,南北双方为此发生矛盾,最终翻脸,引发南北战争。

作为一个天生的商业民族,他们对于买地这门生意也十分在行。路易斯安那和阿拉斯加就是买来的。

路易斯安那这笔生意超级划算,只花了1500万美元,平均一英亩4美分(大约相当于一亩地5分钱),即使按照通货膨胀10000倍计算,也不亏本。这块地方本来属于法国,1796年,由于法国和西班牙争夺,被割让给西班牙。1800年,拿破仑通过与西班牙国王的一项秘密协定重新控制了被称作路易斯安那的法国殖民地。

美国听了可着急了,如历史学家房龙所言,一旦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新奥尔良被强大的法国人占领,一个手指就能堵住密西西比河大漏斗,扼制住从西部内陆地区滚滚而来的农产品洪流。为此,天才的美国驻法大使利文斯顿展开了游说活动,拜访法国外长塔列朗,小心谨慎地问:新奥尔良卖多少钱?

回答出乎意料。塔列朗反问,我把整个路易斯安那卖给你,你出多少钱?

这个交易太大了,精明的利文斯顿也不得不请示华盛顿,门罗总统赶到巴黎,谈判变得严肃了。结果,法国报价一亿法郎,美国讨价还价,以6000万法郎(约合1500万美元)成交。

阿拉斯加是另一笔交易,对象国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的俄国。

19世纪初,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国人连连进行了两次战争,最终被火力强大的俄国人征服。但是,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元气大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卖掉这块不挣钱的土地。他把买主锁定在美国人的身上。

当时,俄国人担心美国对购买阿拉斯加不感兴趣,于是,花了10万美元收买美国一些记者和政客,试图通过他们来游说美国政府,送大礼还怕别人不要,穷困潦倒的俄国当时真够可怜的。

1867年3月,俄国派官员到美国洽谈出售阿拉斯加问题。当时,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是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在同俄国谈判时,开始出价500万美元,后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同俄国在一夜之间达成了购买协议。当时的美国,多数人对阿拉斯加一无所知。购买阿拉斯加的协议签订后,美国国内骂声不断,说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评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 “一个异乎寻常的错误”,吓得这位国务卿先生躲在家里好多天不敢出门。

最终,西沃德还是坚持不懈地争取到了国会的支持。1867年4月和7月,参众两院分别以多数票通过了这项协议。现在看来,应该是俄国人后悔,而不是美国人,据估计,阿拉斯加地下埋藏着5.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300亿桶原油,现在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国际油价不断升高,它的身价肯定不止这个数字。

你情我愿,公平交易,我们叫他“文买”,美国人就这样拓展了疆土,可在其他地方的扩展就不是这么文明了,也是交易,也是买卖,但卖的人是在打仗失败后,不得不卖,我们可以叫他“武买”。

“武买”的对象,是倒霉的墨西哥,而事情的起因,也和奴隶制息息相关。

我们中的许多人仰望美国,但对它的北部邻居墨西哥则所知不多,在所知不多的情况下,还有些瞧不起,其实,就在美国南北双方因为奴隶制的存废而争执时,墨西哥人的新宪法就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制度。墨西哥人自己也没想到,此举竟然成了丢失大片领土的导火索。

埋导火索的地方,叫得克萨斯。是的,这个地方你一定听说过,这 是布什总统的老家,美国的航天城休斯敦就在得克萨斯境内。

人口稀疏的得克萨斯属于墨西哥共和国,它大方地允许美国人移居 当地。可客人住的时间长了,赶也赶不走了。于是,当发生矛盾时,墨 西哥人迎来了和印第安人一样的命运。

矛盾的焦点在于,墨西哥的新宪法废除奴隶制,而移民需要奴隶, 这些移民可不是守法的好公民,1836年3月2日,他们建立政府,并宣 告成立一个新的共和国。

墨西哥政府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总统圣塔安纳率大军御驾亲征,他的对手是得克萨斯将军塞缪尔·豪斯顿。

几次战役下来,结果证明墨西哥的军队战斗力实在不强,连总统都 被俘。在承认得克萨斯独立后总统逃回自己的宫殿,而豪斯顿也顺理成 章地当上了得克萨斯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豪斯顿知道,单靠得克萨斯无法和墨西哥长期对抗,于是申请加入 美国。1845年2月,美国参众两院决定合并得克萨斯。一个月后,波尔 克出任第1l届美国总统,几周后,美国和墨西哥断交,战争箭在线上。

此时的美国,胃口绝不是一个小小的得克萨斯,波尔克提出,花 3000万美元购买整个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墨西哥不同意,1846年 两国开打,一年之内墨西哥完败,带军队击败墨西哥人的扎卡里·泰勒 于1848年竞选总统成功。

1848年2月,墨西哥和美国签订了(弧达卢佩一伊达尔戈和平条 约》,得克萨斯归入美国,美国以1500万美元从墨西哥手中得到了大片 土地,它们就是今天的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新墨西 哥州、犹他州怀俄明州,以及科罗拉多的一部分。

面对失去的土地,墨西哥人明白了一句话:自然不许留下真空。如 果一个弱小种族拥有一个广阔富饶的国家,而一个强大的邻国急不可待 地要夺取更多的地盘,那么强大的种族必然会侵略弱小的种族,夺走富饶的土地。

这个教训,中国绝不能忘记。

说墨西哥丢失的领土面积多大,似乎不够直观,如果说这块土地相 当于中国的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就会一目了然。

这段历史有两点相当突出美国人的特质。

第一,豪斯顿将军喊出的口号是“不自由,毋宁死”,跑到别人的土地上喊此口号,听起来极为可笑。我们知道,最早喊这句话的是帕特里克·亨利,时间是美国独立战争前,亨利说:“难道生命如此珍贵,难道和平如此甜蜜,以至于非要用镣铐和奴役去换取它们?我不知道别人何去何从,我的抉择是:不自由,毋宁死。我镣铐的锁链声早已响彻平原。战争不可阻挡——让它来吧。我愿重复此句,让它来吧!”

豪斯顿和亨利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客人面对主人的狡辩,而后者是人民为了独立发出的正义呼声。

第二,美国先是摆出谈判购买土地的姿态(类似今天的强买强卖),不成,然后选择开打,似乎有了名正言顺的借口。实则不然。它和以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攻占伊拉克如出一辙,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笑话:

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美国人落到了一群强盗手中。强盗头子发了善心,允许他们在被处死前做最后一件事。英国人说他最后的心愿是写份遗嘱,强盗给他提供了桌椅纸笔;法国人说他临死前想再和女朋友亲热一番;美国人却站着不动。强盗头子问他的心愿是什么。他说,他别的不想,只想让强盗头子在他的屁股上猛踢一脚。强盗头子被他这奇怪的心愿逗得哈哈大笑,毫不犹豫地在他的屁股上踢了一脚。老美挨了这一脚后,转身取出藏在身上的枪,把强盗们统统打死了。英国人和法国人见此情景便问那老美:你既然身上藏着武器,当初为什么不开枪,要乖乖做人家的俘虏?老美大惑不解地搔搔头,说:他们又没伤害我,我怎么能平白无故打死人呢?我之所以要强盗在我屁股上踢一脚,就是为了要取得报复的道义资格。

遗憾的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时,国内的学者们竟然分成两派,一派反对美国打伊拉克,另一类竟然天真地认为人权高于主权,认为像萨达姆这样的暴君人人得尔诛之,全然不顾伊拉克是石油宝库这一开战的最实际理由。

19世纪末,美国还通过战争等许多方式获得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如夏威夷。这样,美国在100多年中,只用5000多万美元,却夺取了相当于独立初期3倍多的领土。

好莱坞的大片里,西部牛仔们狂野、勇猛,可以一路打马扬鞭,把坏蛋打得落花流水。西部民风朴实,属于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义气人士,有一说一,不像东部那些虚伪的金融家一样唯利是图;然而,在东部人看来,西部那些人简直是土包子,他们看不起西部人,尤其是东部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眼里,西部人冲动,目光短浅,做事没有计划,是一群不能安稳度日的人,也不可能获得什么社会地位。19世纪初,不少东部人一听到“西部人”这个词,就会展开恐怖的联想。

模糊的印象里,如果说东部的代表是华尔街衣冠楚楚、西装革履的金融白领,那么说,西部就是穿着牛仔裤、不拘小节的潇洒青年,可实际上,东西部之间的差别,不像南北那么大。报纸上对国外事件的关注情况就是一例。在东部,人们面对的是大西洋,那里的报纸往往最关心欧洲、中东、非洲和西亚发生的事情。在西海岸,新闻编辑更多关注的是东亚和澳大利亚的事件。

我一直觉得,向西部去发展,向未知的领域迈进的边疆精神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元素,如果美国人丢掉这种精神,那么美国就不再是美国了。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在19世纪末的著述中称,在整个美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闲置土地的易于获得,塑造了美国人的态度和习俗。他写道:“这种向西的扩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机会,与质朴的原始社会的不断接触,培植了主导美国性格的力量。”

说了半天,东部和西部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对不起,我不知道。

为了这个问题,我查阅多方资料,问询无数高人,得出的结论是:东西部是文化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但在地理位置上可以大概做个区分。

从狭义的角度说,东部本指新英格兰和美国最初的13个州。可随着美国领土的拓展和交通的发展,东西界限日益模糊,绘图员迟迟不能在地图上画一条清晰的东西分割线。

中国的南北之分没有什么争论,地理上我们也总是会说东部、西部,可实际上这更像是个文化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

在东西部文化概念之间,还有一个概念称之为中西部。

中西部是一个文化交叉点。自19世纪初开始,东部人就去那里寻找更好的耕地,不久,欧洲人越过东海岸直接移民到了内地:德国移民到了密苏里东部,瑞典移民和挪威移民到了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该地区土壤肥沃,农民可以种植谷物,如小麦、燕麦和玉米,获得丰收。该地区很快便被称为美国的“面包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