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优等生:优等生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超值金版)
3380900000072

第72章 练好功夫在平时(2)

由此可见,课程教材既是我们学习的起点,也是我们学习的终点,所有知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的理论依据还是归根于教材。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可使我们掌握基本概念与理论,从而打好坚实的基础。一定要记住,课本是“本”,绝对不能舍本逐末,否则必将得不偿失。

循序渐进,收获每一天

一些聪明型的学生在学习中常犯这种错误,他们在学习中往往目标远大,志向高远,总想着要做成大事,不把眼前的一些具体的小事情放在眼里,心浮气躁。可具体做事的时候,又常常是眼高手低,许多事情都做不来。这些同学常常遇到一些小挫折就会心灰意冷。

求成心切是这类学生常犯的错误。

这是在学习中总是想着结果(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总是想着尽快把知识学到手,在做题时总是想尽快得出答案,在考试时总想着考分和名次等),不从具体的事情上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起,被急切和焦虑心理所误导,急躁冒进或盲目求快的一种行为。他们在学习中无论是学习基础知识,还是做题,还是组织复习,常常都会是一团糟。

俗话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广阔无边的大海是一条条小溪汇聚而成的,千里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学习也是一样,要的是平时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努力,踏踏实实地积累,而不是眼高手低,不认真学习,找一些旁门左道或是到了考试的时候才抓起书本来看,这样就算通过了考试,你的知识也不会牢靠。

我们看到:许多同学在学习中都这样给自己信誓旦旦地制订目标:我一定要考全班第一,我一定要考年级第一,我一定要超出某某同学……

青海文科状元蔡超却不是这样,在平时的学习中她只是注重过程,注重一步一步把自己该做到、能做到的事踏踏实实地做好,从不刻意地去追求名次或某种结果。对待结果,她完全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

她把这一学习方法不仅用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也用在了解题中,还用在化解考试压力上了。蔡超漫漫的求学之路也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既平淡又自然,既轻松又快乐。

要知道,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任何一种知识都是从易到难,慢慢积累起来的。不要因为每天学习一点点而看轻它,分开看是很少,但是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汇集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付出没有白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厚积才能薄发,一切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的,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一切方法、技巧都是空谈。大家的时间和智力都是相差不大的,如何显出优势呢?这就需要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而且要根据情况随时作出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是制订出计划之后一定要坚定地执行下去。充分利用好零碎时间,比如饭前和饭后的5分钟可以用来背单词和词组,可以早晨早到10分钟想一下今天要完成哪些任务,走路的时候可以想一下到教室后要做哪些工作等,总之一句话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当然是在跟上老师进度的基础上,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有计划地巩固和复习,比如每个月都把上个月所讲的内容和记的笔记复习一遍,这样反复记忆,印象才会深刻,理解得也更透彻。

要做到上述的计划安排,就需要我们有一颗踏实的心。

1. 要学会踏实做人

可能有些同学要问:踏实做人和踏实学习能扯上什么关系?

这并非无关紧要,一个人只有踏实做人,他才可能踏踏实实地去做事,他才可能踏踏实实地去学习。一个做人不踏实的人,一个把自己树得太高的人,他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会不一样,常常会从上到下,从果到因,逆向看问题,这样他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常常会逆道而行,这又怎么能踏实学习呢?

只有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上的同学,他才会把自己当成人群中的一分子,很自然地就会顺向看问题,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一步一步去做,就要一步一步前进,这样他在学习中自然也就会踏实许多。

2. 学会平心静气

同学们在学习之前首先要把心放平、放静,这样才能踏实学习。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是没办法踏实学习的。

只有心平气和,让心思从对结果的关注上转移到眼前具体的事情上来,这不仅能让自己从对结果关注的焦虑和急躁情绪中解脱出来,同时这也是平心静气的关键一步,否则是上不了路的。

如在做练习题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审题、运算和解题的方法和步骤上来等。

此时心思要是还在结果上,是没办法踏实学习的。

3. 着眼于目前的小进步

有了第一步以后,那么下面就要按照做事的顺序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去做了,应致力于眼前的小进步,这样自然而然就能把事情做好。

4. 竭尽全力就好

对待结果应抱以只要把自己该做到、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只要自己已经尽力了,就可以了——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去苛求什么结果。同学们要想踏踏实实地把学习搞好,这一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两耳须闻窗外事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经常被我们拿来当做一种学习精神的典范,被家长和老师津津乐道。时间宝贵,恨不能每分每秒都用在课本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可摒弃,唯有书本不能有半点疏漏。

一心只读“圣贤书”真能考出好的成绩吗?

其实未必。

出考卷的老师不可能完全按照书本的内容来命题,命题原则大都要求内容的综合性、知识的迁移性。书读得太死,不会灵活运用,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在考试的较量中旗开得胜。

古人曾说过“学资博而能专”。就是说,人们的读书、学习,既要面广一些,多学些知识;又要读得精深,在某一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独树一帜。

“博”与“精”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如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博”的基础上做到“精”,以“精”指导“博”,就能发挥出更高的学习能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学习时应当将广读博览与专攻精读的范围和内容选择好,结合巧妙。

如果只是埋头死学一门知识或几门知识,不懂得开阔视野,就会“学不善法”,其结果就会事倍功半。

学习要广博,然而有些学生却不知怎样去做,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却不懂得从生活、报刊、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自己想得到的知识。我们学习如同下围棋,通盘有个战略布局,立其一点,作为根据地,而后向四处发展,其势才能扩大,处处皆能成活。若只守一处,只能处于被动局面。

有一位参加过出高考试题的老教授,他是上海某大学的一位教授,当年受命参加高考命题是在突然之间,不让带任何资料,也不要告诉任何人,考试院将他们命题人员安排到一个外地的度假村,进行全封闭的管理,连电话也不允许往外打。

他的任务是选一段文章,出关于“文章分析”的试题,而且还被告知,尽量避开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复习题、辅导书,给全体考生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

老教授为命题绞尽脑汁,最终完成得非常出色,考完后好评如潮。在与朋友交谈时,他笑说:“你知道那段‘文章分析’的材料我是从哪儿选来的吗?”

朋友很肯定地说:“是从你那么多的藏书中选出的。”他哈哈大笑:“我是从带去裹雨鞋的报纸上摘录下来的。走得太匆忙,什么也不许带。带了一双雨鞋,随便拿张过期的旧报纸一包。在用雨鞋时,突然看到这张旧报纸上有一段文章极好,我也正愁找不到材料,就将这段文章选进去,得来全不费工夫……”

恐怕考生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费尽心机猜测的高考试题竟然出自一张裹雨鞋的旧报纸。

出题既然如此之活,那我们的学习也不能死守课本或模拟题,广泛吸收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任何一门学科,固然有它本身的特殊规律,但也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普遍规律。因此,唯有博,才能功力于专;精通一门,可以“闻一以知十”,统领博学;广读博览,又可以促进我们对某一学科的精通。可见,学习的精通又是博览的结晶。

其实,留意处处是学问,知识就散落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无意间接触的一些事情有可能在考试中帮上大忙。

对于复习迎考的学生来说,长期疲劳读书的效果是极差的。不妨出门走走,到街上跑几家书店,看看书报杂志,了解了解当下时事,既积累知识,培养情操,又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科学实验证明,各类活动交替开展,有利于消除疲劳、增强记忆,“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