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优等生:优等生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超值金版)
3380900000071

第71章 练好功夫在平时(1)

以考代练,实战模拟

高考渐近,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和练习测试骤然增多。在老师看来,这种种考试就像战前练兵一样,是非常必要的。频繁考试的结果是:有的人考得头昏脑涨,越考越差,以至于得了考试恐惧症;有的人则越考越强,越考心态越平和,面对高考也泰然处之。

其实,那些被考得“焦头烂额”的同学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考试的意义,只是被动应付,结果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多做模拟试题的目的意在模拟考试,并通过此种办法提高临考的适应能力。

通过模拟考试(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往往有这种情况,自己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在模拟考试中又出了问题,这反映了所掌握的知识是不扎实的,是经不住略加变化的考验的。通过模拟考试,可以发现已认为掌握而实际上还没有完全、扎实地掌握某种知识的缺乏,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通过模拟考试,检验和巩固复习的成果。每套模拟考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往往能大致反映这门考试科目的重点。因此,通过模拟考试,可以检验和巩固复习的成果。

通过模拟考试,熟悉考题类型。由于标准试题的题型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可通过模拟考试,熟悉考试的题型。通过把所复习的内容按试题类型归类,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应考的适应能力。

我们要积极对待考试,不要考完就扔到一边,像完成了一项任务似的抛开,而是充分发挥主动性,仔细分析每一份试卷,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以后的复习中进行有意识的弥补。复习的过程既是夯实基础的过程,也是查漏补缺的过程。以教材为主,体现的就是夯实基础的工作;频繁考试,则是解决查漏补缺的问题。因此,以教材为本和频繁考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试想,每一次考试结束,你对成绩的估计会有所偏差吗?如果这次考试失利,你会怎样分析考试中的失误?请不要为分数而苦恼,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症下药。

可以仔细分析一下自己是基础知识上存在巨大的缺陷,还是应试技巧上出现了什么问题。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必焦虑,因为对于我们无止境的学习来说,我们也要面对无止境的考试。

如果基础知识存在缺陷,可以总结一个错题集,要知道考卷中的试题都是高度浓缩的试题,一道试题,可以开发出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回归书本,查漏补缺,顺便复习一下整个章节的知识内容,重新整理出一个知识结构,如此一来,你的基础知识网络就会更加详备,不会轻易被攻破了。

如果是你缺乏应试技巧、出现紧张等情况,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几套模拟题,也要模仿考试中的时间,定量、定时完成题目,多检测自己。

每一次检测,如同每一次考试,每一次失利,都留给你一次宝贵的经验。不要在为成绩难过后,就将试卷丢弃,要学会对症下药,再回首一次,就多一次经验,多一次成熟。

回归课本抓基础

虽然高考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为了这两天的奋战,我们整整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可以说,高考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浓缩,决定高考的还是我们平时的努力。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步入这样一个误区,完全抛离课本,要么拿参考书代替课本,要么钻研难题,结果造成知识基础不扎实,这种人往往成为高考之中的“倒霉蛋”,成绩会“大失水平”。

有人曾说,中国的高考其实完全是在考熟练。的确,高考题80%都是基础题,而其他的所谓难题其实就是基础题的技巧性综合。因此,只要你的基础比别人打得扎实,只要你能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把题准确地解出来,那么你就赢了,而这也是高考制胜的诀窍。

无论是谁,要想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最根本的方法都莫过于以课本为中心,读透课本,从里面汲取知识。就整体而言,大部分优等生都在学习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牢固。

常睿是长沙某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在尖子生云集的班级中,她的成绩往往占据班级的榜首位置,每每被问及学习的秘诀,她总会笑着说:“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方可得之。”

她说,这不是故弄玄虚,也并非过于保守,因为学习首先要重视基础,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

须知,高考的题目看似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即是课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对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明确、深刻的认识,切忌草草一看,大致记下“差不多先生”是万万做不得的。

有些同学“蔑视”课本,觉得课本里的知识太基础,不能拔高而认为参考书及各种课外复习资料要比教科书有用得多。于是花钱买一大堆的教辅书,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其中,却把教科书抛到一边。

其实,在高考中有不少题目都是以这些“基础”为基础的,语文、化学、外语这几科尤其如此,如果不读透课本,这些题目根本答不出来,反而是那些备受大家瞩目的所谓“难题”,在高考中占的比例却很少,最多一两道。

我们要想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就应该读透课本,把握那将近120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很多同学却想不透这一点。在临近大的考试尤其是高考时经常会产生这种奇怪现象:不少同学纷纷抛开基础,去钻研一些偏、怪、难的题,这实在没有必要。

我们只要冷静思考,参阅历年高考试卷,就会发现高考很少会出偏、怪、难的题的,它总是把许多基础的问题高度地、技巧性地综合到一起。

我们没必要为一些偏、怪、难的题而劳心伤神,而应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抓最保险、最重要的基础,在基础上进行综合与提高。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是知识体系的根基,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领和工具。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解决具体问题就越容易:基本功练习搞好了,不仅可以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还能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打好基础。

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基本功训练熟练了,思路开拓了,才能“生”出解决各种各样具体问题的技巧来。

在一所省级重点中学,每年都有同学考取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在谈及自己的教学管理方式时,一位资深的班主任这样说:“我们始终强调的都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如果基础不扎实怎样拼命努力也是学不好的。”

要抓好基础知识复习,同学们必须从掌握复习纲要,从抓好课本复习入手。复习纲要是总复习的标准依据和规范要求,同学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其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并以此指导整个总复习。

课本是学习功课的根本,同学们只有把课本复习好了,才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以数学为例,数学方法与数学概念是紧密相连的,很难设想,基本概念不清不熟的人能找到巧妙的数学解题方法。

那些热衷于过早地去看一些五花八门的复习提纲或专门钻研一些各式各样的试题汇编的同学,认为钻通这些东西,就是拿到了应考的灵丹妙药。其实变成了舍本逐末,其结果都是弄巧成拙。这就像我们建房子,第一层不牢固,空有第二层的漂亮又有何用呢?

那么是不是就不要看复习提纲和试题汇编了呢?那也不是。当课本复习到一定程度,不仅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基本功的训练也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浏览一两份精选的提纲,再与课本结合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进而试做一些不同类型的综合练习题,就会收到锦上添花、触类旁通的效果。

基础是学习的基石,打好基础,往往会使一个学习平平的学生成绩大幅提高,甚至会有奇迹出现,这里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考生,数学基础较差,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只得了58分。

考生和家长都很着急,于是找到数学老师,请他指导。数学老师分析了他的情况,要他做两件事:一是把课本从头到尾认真复习一遍,抓住重点,把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例题,吃透记住;二是帮他选了80道题,其中40道基础题、40道中档题,要他高考前,把这80道题做好,其他题一律不做,其他参考书一律不看,全力抓住最基本的东西。结果,高考下来,他的数学得了143分,同学、家长都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