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3379700000079

第79章 寓意深远的祥瑞之物(1)

祥瑞又称“福瑞”,被古人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

传统的“四灵”崇拜

四灵,是指龙、凤、麟、龟四种动物。古代人认为这些动物都是神灵之物,因此称为“四灵”。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这种信仰民俗,即所谓“象物”。《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郑玄说:“象物,有象在天……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四种动物,除了龟以外,其余的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物,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些动物的形状都十分神奇,如凤,由鸡头、蛇颈、燕颔和鱼尾等组成;龙,则“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如鹤,掌似虎”;麒麟则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鳞甲,足像马蹄,尾像牛。

这些集多种鸟兽形象于一身的神异动物,是我国原始图腾崇拜的遗留,也是我国先民所幻想创造的一种综合灵物。古人假借一种自然动物、植物、生物为符号,来表示一个氏族或团体的血统,把它尊为保护神,顶礼膜拜,称为“图腾”,如夏人以蛇(龙)为图腾,商人以燕子(也有人认为是凤鸟)为图腾,东夷族中部分民族以龟为图腾,等等。以后,由于部落经过战争,互相联合或吞并,各种图腾也进一步多次复合,因此产生了如龙、凤等奇异形象的图腾。有些则是人们由联想而产生的神物。

古人对“四灵”的神性,还有过解释,认为“麟体倍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能变化”(《礼记·礼运篇》)。

由于“四灵”崇拜历史悠久,在民间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四灵”同时还浸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研究“四灵”,对于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华民族和龙图腾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因为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中国的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到了今天,仍然到处都可以看到”龙”,龙的雕刻,龙的绘画,龙的器皿,龙的装饰,龙的旗帜……端午节划龙舟,元宵节玩龙灯。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有一首歌曾风靡了台湾和大陆,名字就叫《龙的传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氏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一一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总之龙是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各种动物的混合体。

龙的传说历史久远。龙的概念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相传在“感天而生”的上古时代,有女登感“神龙”生炎帝,附宝感“北斗”生黄帝,庆都感“赤龙”合婚而生帝尧的故事。而《山海经》中也有“龙身而人面”、“人首蛇身”的诸神,这都是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族徽图腾。

由于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与其他氏族、部落混战、融合,形成华夏大氏族。而华夏族原本的蛇图腾就吞并了其他的其他氏族、部落的图腾,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体现着华夏各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龙”具有着无限强大的生命力,变幻莫测、气象万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遁地人海,它无坚不摧,不可战胜。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力的象征。

民间祭龙求雨的习俗

求雨的习俗在我国民间早已形成。据说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天降甘霖,人们首先想到了龙,因为龙在人们心中一直是能播雨的神。人们还尊称神龙为龙王爷。在这期间,人们用泥土塑成龙,然后涂上颜色,把龙放置在祭台上,摆上各种祭品,对其焚香跪拜。

求雨成为一种习俗,在中国的广大地区已持续数千年。即使在今天,在那些尚未摆脱蒙昧的人群当中,对这种徒劳无益的旧风俗依然是乐此不疲。求雨只能表达一种期盼,至于求来求不来,与心诚与否无关,倒是多少有一点儿运气在其中。

到了汉代,这种祭龙求雨的仪式,又增添了许多祈祷、巫术以及阴阳五行一类的活动。求雨的人还围着龙跳舞,一直跳到天降大雨方肯罢休。后来,许多地区都盛行舞龙,这或许是由求雨仪式演变过来的吧。

求雨的发起人,当然是由地方上颇有威望的乡绅和财主老爷们商定的。他们根据历书上的“雨期”阶段,选定拜水求雨的日子,并在当地神庙前设立水坛,从地方上选出八位德高望重而又三世同堂的老年人做龙孝子。从僧道进入水坛做道场开始,龙孝子要远离女色,斋戒沐浴进入水坛,紧密配合道士们做完七天七夜道场后,再列队直奔龙潭去求雨。

求雨前一天,选派两名谙熟水性的青壮男子,在龙王庙的保界境内(离龙潭越近越好)的水域里,每人捕捉小水蛇一条,将其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管状布袋里,以备取龙时用。

求雨那天,全乡各村男子以自然村为单位,在指定的地点集合,鸣锣开道,鼓乐喧天,大纛旗前行,然后各村队伍擎着一面一丈六尺多高,二尺多宽的全幅龙旗依次列队到龙潭来取龙。队伍后面由二人抬着柏树叶扎成的龙轿,轿内安放龙甑,由龙孝子、僧人、道士念佛诵经开道、乐队等拥簇着随队而行。

到龙潭后,在龙潭沿边摆上三张桌子为香桌,上摆祭品,中设龙甑,龙孝子们焚香祝告,拜祭过后,两名取龙男子把上一天捉来的“龙”束在腰间,跃入龙潭,一会儿潜水,一会儿在龙潭四周摸来摸去,然后将束在腰间的水蛇取出,抓住三寸处高高举起,向着围观的人群大喊:“龙取到啦!”此时取龙队伍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取龙人将捉到的“龙”放在龙甑里,并小心翼翼地在甑口蒙上一层纱布。然后将大红绫缠在龙甑上,由龙孝子们顶礼膜拜后,恭恭敬敬地摆放在龙轿内。取龙队伍徐徐而行,直把龙甑护送到水坛内,然后各自回家。

趣话东方神鸟凤凰

凤凰

凤凰是东方神话传说中的“神鸟”、“长生鸟”,也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凤凰的神话传说,最早流传在东方,因此有“东方神鸟”之称。古阿拉伯的神话认为凤凰是一种长生鸟。古埃及传说认为,凤凰和鹰一样大小,全身长有金色的羽毛,闪光的翅膀,斑斓的外表,鸣声悦耳,能给人降福添寿;同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只凤凰,它可以存活整整五百年;临死时,凤凰就采集芳香植物的树枝和香草,营造一个巢,然后点火****,在熊熊火焰中,一只幼凤凰诞生了,新生的幼凤凰就将老凤凰的骨灰装进蛋中,在蛋上涂上防腐的香料油,带着它飞到太阳神那里,由太阳神将它放在太阳庙的神坛上。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神话。

“十二月里腊梅香,百鸟齐来朝凤凰;白鹤孔雀凌空舞,百鸟朝凤呈吉祥。”这是一首广泛流传在江南的《百鸟朝凤》的民间歌谣。反映了我国人民是如何尊敬地将“百鸟朝凤”当做吉祥喜庆的象征来讴歌传颂的。正如《诗经》所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隽秀娟美、仪态万状的凤,一方面被封建帝王所御用,一方面已摆脱宫廷的束缚,远走高飞,追求光明,在民间得到进一步的集体口头传承。因此,我国民间产生了不少关于“百鸟朝凤”的优美传说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百鸟欢乐歌唱,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大森林里。有一只穿戴朴素,名叫凤凰的小鸟,它不像其他鸟儿那样,吃饱了就玩,而是从早到晚,忙忙碌碌,采集果实,还把别的鸟扔掉的果实,一颗一颗地收藏在山洞里。尖嘴利舌的喜鹊讥笑它是“财迷”,笨嘴拙舌的乌鸦也讽刺它是“大傻瓜”。但凤凰既不生气,也不答理,照常辛勤劳作。不料某一年遇上大旱,森林里草木枯萎,百鸟找不到吃食,有的饿得头昏眼花,有的饿得奄奄一息。这时,凤凰将自己多年积存的吃食,分给百鸟,终于使大家渡过了难关。百鸟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每只鸟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做成一件五光十色、绚丽耀眼的“百鸟衣”献给了凤凰。从此,凤凰成了最美丽的神鸟,并被推选为“百鸟之王”。每年凤凰生日,百鸟都要飞来向凤凰祝贺。

我国的民间传统,总把凤凰与喜庆结合在一起。把结婚之喜,称为“龙凤呈祥”,新娘要戴“凤冠”和“凤钗”,拜堂要点“龙凤花烛”,喜宴上要吃“百鸟朝凤”等吉利名菜。新房中的一切家具、日用品也爱用凤凰图案装饰,诸如织有“凤凰牡丹”和“双凤团花”的被面、帐帘、台布,雕有凤凰的大床、高柜、台灯;画有凤凰的茶杯、茶盘。甚至装喜糖的塑料袋,也印有龙凤图案,称为“龙凤喜糖”。

民间传统的元宵灯会,也少不了凤凰灯、“百鸟朝凤”灯。而且把凤凰灯作为百鸟灯中第一盏。在欢庆建国三十周年时,杭州的西湖和哈尔滨的松花江上,还有装饰的“凤舟”和“龙舟”一起在绿波中荡漾,更显示出火树银花、龙飞凤舞的节日景象。

龙与凤的不解之缘

从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在利用“龙”作为“真龙天子”、帝王化身的同时,也把“凤”作为自己高贵、尊严的象征。传说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的时候,天下升平,臣民欢庆,连百兽也齐来庆贺,凤凰也飞来朝仪。

历代统治者还将“凤”作为皇家女子的祥瑞化身。《东周列国志》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最喜欢的小女儿在周岁是抓周,唯独抓了一块别国进贡的一块碧玉,不舍放下。于是秦穆公给她取名为弄玉,弄玉不仅活泼聪颖、美艳伶俐,而且能歌善舞,还吹得一口悦耳的竹笙。秦穆公素来疼爱这个小女儿,于是将她周岁时所抓宝玉打制成笙赐于弄玉弄玉长大以后,出落得容貌非常美丽,而且聪明无比,善喜吹笙,并无师自通,技艺精湛。每每在凤凰台上吹碧玉笙,定能招来百鸟合鸣。秦穆公自视为掌上明珠。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

一天仲夏之夜,月华如水。弄玉正在凤凰台上吹笙。一阵阵微风拂面而过。弄玉耳畔忽闻一派优美轻柔的音乐之声。这乐声从天边远远传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深沉凄惋,仿佛在召唤远的亲人。弄玉又惊奇、又佩服。再吹笙时,这乐声竟应和着弄玉吹奏的节拍、曲调,吹起和音。好像合奏者就在呼吸相闻的咫尺之间,若远若近,配合得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衬托着弄玉的笙声更加细腻悦耳。啊,这是箫!只有如此技艺高超的吹箫人才是弄玉梦寐以求的夫君。

秦穆公派人从百里外的太华山把名字叫做“萧史”的吹箫者请上凤凰台。只见他少年英俊,气宇轩昂,举止潇洒,落落大方。萧史取出一支赤玉箫,在阳光照耀下,玉箫闪着赤红的光辉,耀眼夺目。他吹第一曲,天上就飘来阵阵清风;吹第二曲,彩云从四方聚合;吹到第三曲时,只见一双双丹顶白鹤在空中来回飞舞,一对对开屏的孔雀相伴栖息在树林之中;百鸟随着飞来,争相鸣叫。穆公、弄玉及群臣百姓陶醉在美妙的箫声之中。

萧史和弄玉彼此仰慕,即结成夫妻,他们相亲相爱,生活十分美满。

有一天,皓月当空,夫妻在月下吹箫弄笙,一时,彩云朵朵,引来了紫凤和赤龙,便双双脱离人间,乘龙跨凤,驾云仙去。后来,人们就把好女婿称为“乘龙快婿”。

秦穆公还在宫中建了“凤女祠”,来祭祀爱女。“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成为宋词牌曲名而流传后世。从此,箫就美称为“凤凰箫”;笙箫细乐,称为“凤吹”;把音律也比喻为凤凰的鸣声,称为“凤律”;宫中吹奏细乐的宫女队伍,称为“凤队”。同时,还把凤凰降临过的京城,称为“丹凤城”。以后,历代帝王都把京城称为“凤城”。唐诗中的“丹凤城南秋夜长”、“银汉遥应接凤城”,就是指当时的京城长安。

凤凰,其实是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禽鸟,它只是原始社会里古代人民从幻想中的保护神演化出来的鸟图腾形象。传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曾经是鸟类图腾族,这个鸟就叫做凤鸟。

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鸣岐山”的瑞兆,才兴周灭商。而龙、凤也就作为“华夏文化”被保留下来。龙凤从此合成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年来凤凰与龙总是形影不离,延续至今,在民间一直还将凤凰和龙作为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

四不像的麒麟

麒麟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现实中常认为长颈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

唐代,武则天在她母亲的墓前,用石头雕刻了一头高大威武的麒麟,作为守陵之兽。它的形体雄伟丰满,平仰的颈部长着微曲的一角,双耳平翘,双目有神,圆蹄子,长尾巴,身上两边还有云状飞翼,说明这是能够飞腾天空、穿行日月的神兽。

麒麟它的具体艺术形象,最早可能始自秦始皇的陵墓石刻,但目前已无法见到。汉代的麒麟形象,与现在的鹿相似,只是头上有独角,角上长肉球。记载最详细的是《毛诗正义》,书中说:“麟,麇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角端有肉……”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有角,为龙角,其角极为坚硬,为浅灰色。据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马;圆的头顶,有一对角。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毛之虫的意思是有毛的动物)。民间俗称“四不像”。

实际上,麒麟这种怪兽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幻想、神化和美化了的“灵物”,主要是历代统治者在心理和政治上的需要,并借此歌颂盛世,********。历史上的“西狩获麟”故事,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春秋》中记载:哀公十四年春天,在西部狩猎,捕获麒麟。此事被孔子知道,十分哀伤,他流泪悲叹周王室注定要衰亡。因为古代认为麒麟是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瑞兽,它被射死捕获则被视为是凶兆,也是王室将亡的预兆。因此,孔子就中断了他的《春秋》写作,后由其弟子续成。因此,后人称《春秋》为《麟经》,也称《麟史》。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对麒麟的信仰已经很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