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3379700000067

第67章 趋吉避凶的风水文化(1)

一说起风水,就有人说那是迷信,这是因为那些人并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不了解古代风水学的内涵。风水的实质就是以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利用风水改变人的心情与运势,从而达到赵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因此,风水可说是一门“环境心理学”。

风水不是迷信

《辞源》说:“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再看一下《辞海》是怎么说的:“风水,亦称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水?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相宅之术等,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术数类别。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水探源》一书,潘谷西教授在序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官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其他方面的称为阳宅。风水施加于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条件;第二,是对居处的布置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道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第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求。”

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住宅风水勘吉凶》一书,作者在前言中说:“在中国古老学识当中有一门叫做堪舆,通常被称为风水。按照笔者多年的研究心得,这门所谓风水,如果用现代化的字眼叫,应该叫做‘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从内容来说,风水这一学问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讲究峦头形势,另一部分讲究方位理气。”

詹鄞鑫先生在《文史知识》(1988年第3期)中撰文说:“所谓风水,是相地术的一个俗称。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大凡兴工动土,都要察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系学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撰文说:“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中国风水建立在以下三个前提的基础上:1,某个地点比其他地点更有利于建造宅第或坟墓;2,吉祥地点只能按照风水的原则通过对这个地点的考察而获得;3,一旦获得和占有了这个地点,生活在这个地点的人或埋葬在这个地点的祖先和子孙后代,都会受到这个地点的吉祥影响。”

那么,风水是不是迷信?我们认为,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风水可分为阳宅和阴宅两大部分,阳宅是活人的居住活动场所,阴宅是死人的墓穴。风水理论有形势派和理气派之分,前者重在以山川形势论吉凶,后者重在以阴阳、卦理论吉凶。风水的核心是“生气”。它的概念十分繁杂,涉及龙脉、明堂、穴位、河流、方向等。它有许多禁忌,对时间、方位、地点都有讲究。阴宅学说有浓郁的迷信色彩,极深地毒害着民众。阳宅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对风水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有待于深化。

风水与风水术

人们通常所说的风水,实际上包括两种意思。有时指好地形、好风景。如,人们游览漓江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说:“多好的风水呀!”人们买了一块地皮盖房子时,也常常说:“好风水!”有时,风水是指风水术,即风水的理论和实践。如,人们说某某人擅长风水,某某人研究风:水,某某人靠风水吃饭。

严格地讲,风水与风水术是有区别的。风水是一种客观存在。风水术是主观对客观的活动。风水的本体是自然界,风水术的本体是人。

既然人们习惯把风水与风水术混在一起,我们也不必强求分开,只是要注意人们在谈论风水一词时到底是在讲客观还是在讲主观,以便理解人们表述的真正意思。

风水,作为特定的术语,晋郭璞最先作了解释。郭璞在《葬经》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到底怎样乘?怎样聚?什么叫风?什么叫气?郭璞没有展开论述。

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水,是水流。气,即所谓的地气。生气,即有生机的地气。乘生气,就是要寻找并利用有生机的地气。风水,就是乘生气的一门学问,是一种择吉地以避凶的术数。

清人范宜宾注郭璞《葬经》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相地的关键是因水聚气,如果没有水,风一吹就会把气吹散。只要有了水,气就会聚集,风也就不会吹拂。有水之地最佳,避风之地次之。

所以,历代的风水师总是从龙脉人手,因为龙脉为地之气,气之来有水导之,气之止有水限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有了生气,葬者就有了福音。

在古代,风水一词在民间用得最普遍,在官方则不尽然。明代郑和出使西洋,随船有管风水的官员,这些官员负责观风察水,与我们所理解的风水是两回事。

风水的别称

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风水又有形法、青乌、堪舆、相地、相宅、图宅、青囊等别称。

形法 《汉书·艺文志》有形法类,收录有《宫宅地形》二十卷(亡)。什么叫形法?其书云:“形法者,大举九州岛岛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姚明辉的《汉志注解》云:“大举九州岛岛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即相地相形。”

形法。指形貌,不仅仅是指相地。《四库全书总目·术数》说得很清楚:“然形法所列,兼相人相物,则非相宅相地之专名,亦属假借。”

青乌。汉代有一位方士叫青乌子,传闻他撰有《葬经》,后世奉之为宗祖,以他的书为经典。北周庾信的《庾子山集》有“青乌甲乙之占,白马星辰之变”。《旧唐书·经籍志》记有《青乌子》三卷。唐柳宗元《昌黎先生集》有“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反此。子孙万代承灵祉,谁之言者青乌子”。说明柳宗元可能见到过《青乌子》一书。唐王瓘在《轩辕本纪》中说:“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

堪舆。堪舆的本义是天地。堪为天,舆为地。《文选·甘泉赋注》:“《淮南子》曰:‘堪舆行雄以知雌。’许慎日:‘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汉志》载有《堪舆金匮》十四卷(亡)。被泷川资言考证为“说风水方位之书”。舆,曾假借为余。《隋书·经籍志》中《子部·五行类》载有《堪余历注》、《堪余》,《地节堪余》、《大小堪余历术》等书目,这些实际上是历书。

汉代学者经常谈论堪舆,未必都是讲天地,往往是讲神怪。《汉书》,卷八七引扬雄《甘泉赋》:“属堪舆以壁垒兮,梢夔魃而扶猬狂。”孟康注云:“堪舆,神名,造图宅书者。”可见堪舆是造图宅书的神。

相地。地即地理。风水师常常被人称为地理先生。古代的地理,往往专指风水事宜。明代李国木编有《地理大全》,清代端木国瑚编有《杨曾地理元文四种》,清代寇宗辑有《菊逸山房地理正书》,这些书籍都没被收录于史部舆地类,而是被收录于子部术数类,因为它们是专讲风水的书籍。图宅 图宅书已佚。汉代王充《论衡·诘术篇》引用了几段图宅书的原文。第一段:“图宅术曰:‘宅有八术,以六甲之名数而第之,第定名立,官商殊别。宅有五音,姓有五声,宅不宜其姓,姓与宅相贼,则疾病死亡,犯罪遇祸。”’第二段:“图宅术曰:‘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

相宅。先秦习惯称相地为相宅。宅本指活人的居所。《尚书·召诰序》云:“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传》云:“相所居而}、之。”《左传·昭公三年》云:“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这些都指人们的生活住宅。

人死之后也需要安歇长眠的场所,于是,宅又被称做死人的墓穴。《礼记·杂记》云:“大夫卜宅与葬日。”《疏》云:“宅谓葬地。”汉以后,人们仍习惯称宅为葬地,《广雅·释邱》云:“宅跳,茔域,葬地也。”

相宅术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活人居所,二是相死人墓地。前者为阳宅,后者为阴宅。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人而相地,相地后又有一定的建设事务;不同点是前者为活人,后者为死人。前者有一定意义,后者完全无意义。

图宅,为堪舆家所宗之术,为看风水、相宅、相墓的别称,“图”指河图。

青囊 青囊本是古代相术家装书的黑袋子,后借称相术家,又以之作为书名,进而作为风水术的别名。《晋书·郭璞传》记载有个隐士郭公传授《青囊中书》九卷给郭璞。以后,又有《青囊经》传世,专讲风水。唐代陈子昂《陈伯玉集》有“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相对的气是天地万物的源泉。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上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上则为春、夏、秋、冬四季。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与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与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地,天、地、人合一。发展到后来,甚至某命理师屈指一算,一看掌纹,就能断出凶吉,其实这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为元素,作为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心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这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关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信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具体内容有,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天干五行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已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地支五行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中国的风水鼻祖,郭璞

风水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属今山西省)人。他是风水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太平广记》卷十三记载他“周识博物,有出世之道,鉴天文地理,龟书龙图,爻象谶纬,安墓卜宅,莫不穷徽,善测人鬼之情况”。这些记载颇有些传奇色彩,把他描绘成了半人半神的“阴阳人”;在民间,也流传有不少关于他相术方面的故事,这些故事出神入化,更增强了他的神秘性。郭璞撰写的《葬书》(或称《葬经》)。把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分离出来,对风水一词作了具体的解释,全面论述了风水术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奠定了风水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