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3378200000011

第11章 玉指双钩承弦鼗 却从绝塞识风流——三弦

三弦,顾名思义,当然是三条弦,它的音箱一般由蟒皮两面蒙成,柄很长,无品,用拨弹奏。

三弦的形制可能是最接近秦代出现的弦鼗了。清毛奇龄《西河词话》说:“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鼗。”他就明确地认为三弦就是弦鼗。

正式有三弦之名是在元代。明杨升庵在《升庵文集》中说:“今之三弦始于元时。小山(元散曲家张可久)词云:‘三弦玉指双钩,草字题赠玉娥儿。’”

三弦在元明时期的杂剧和传奇中,是很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各种曲艺中,三弦更是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北方的鼓书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天津时调和流行于河南的三弦书中,它都是最主要的伴奏乐器;而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的单弦,更是以三弦为唯一的伴奏乐器。在南方江浙一带流行极广的弹词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等,一般分为单档和双档,单档由一人弹琵琶自唱,双档则由一人弹琵琶,一人弹三弦对唱。在京剧、曲剧、吕剧、豫剧、山西梆子等戏曲中,三弦也是很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民族器乐合奏和地方音乐如江南丝竹、十番鼓、十番锣鼓、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常州丝弦等中,三弦也是极为重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的音色圆润、结实饱满,有时在乐队中显得十分活跃。在三弦的改进过程中,张野塘的贡献最大,他把三弦的琴箱改小了一些,并重新定弦,使之音色更美,表现力更丰富,同时,也使这种本是北曲主要的伴奏乐器流传到南方,为南方许多曲种所采用,包括南方的昆腔、评弹等。

张野塘是著名曲家魏良辅的女婿,他本人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曲家,在魏良辅改革昆腔,创造“水磨腔”的工作中,张野塘参与研究,贡献很大。

三弦有大、小两种。大三弦音色浑厚,多用于北方鼓书的伴奏;小三弦音色清亮,多用于南方弹词等的伴奏。

在历史上,三弦很少作为独奏乐器,三弦独奏的古曲,大都是大曲中的三弦部分和戏曲曲牌,如从著名大曲《弦索十三套》中取的三弦独奏曲《合欢令》《海青拿鹅》和改编自戏曲曲牌的《柳摇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弦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都得到很大提高,它除了仍被戏曲曲艺广泛用作伴奏乐器以外,还成为很受欢迎的独奏乐器。

名曲欣赏

边寨之夜/费坚蓉 曲

《边寨之夜》是一首费坚蓉作曲、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为题材的优秀三弦独奏曲,表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青年在节日之夜歌曼曼、舞翩翩的欢乐情景。

乐曲仍然是以最具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傣族音乐为素材。

乐曲一开始,几声节奏音型的单音弹奏,好像在绿树环合、篝火熊熊的坝子,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娘小伙呼朋唤伴,三五成群。音乐响起,有人走进场中,开始翩翩起舞。跳舞的人越来越多,音乐也越来越欢快。演奏者在弹奏的同时,用手在琴鼓上敲击节奏,形象地表现了舞蹈的鼓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像藏族的粗犷、蒙古族的豪放、维吾尔族的热情,所以其音乐也相对轻柔舒缓一些,即使是表现欢快热情的歌舞场面的音乐也是如此。乐曲过渡到一段抒情的慢板,姑娘小伙退到场边,他们没有双双对对地走进密林,去寻找爱情,而只是稍事休息。当欢乐的音乐再次响起,他们又跳起舞来,乐曲也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