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萤光集:流萤作品及其他
3371200000043

第43章 媒体与友情(7)

为了选择碑文,流萤几乎跑遍了甘肃14个地、州、市的名刹古寺和文化馆、博物馆,有些重点地、县去了多次。为了鉴别碑文,他牺牲一个又一个休息时间,翻阅从古至今的大量史料,查详入微,务求真实。甘肃省、兰州市图书馆,博物馆,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及至北京的学者专家都成了他造访的对象。他还6次到北京求访学者专家,索墨宝、查资料,征求意见。被他拜访和求教的专家学者有数百名之多。要建好碑林,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文学、书法、文字学等缺一不可。流萤文史知识基础较为雄厚,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涉猎广、积累多。对书法近20多年来亦颇感兴趣,买了大批书法书籍,年年订阅书法杂志,潜心钻研。这就为从事碑林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就这样,他仍深感知识不够,除了向专家请教以外,每晚看罢电视新闻即关机读书,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大家作品必读,古文字学必读,文学名著、诗词歌赋,不时去翻,历史要事大事要查,重要碑文要写简介文字,几乎每一块碑从选择到镌刻成碑都要用大量心血去灌溉。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绝对不行的。

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为甘肃敦煌郡人,系今草创始人,其后的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无不受益于张芝。“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被世人誉为“草圣”,在中国书法史上,张芝的影响不可估量。流萤经过详细考证,将他作为兰州碑林的旗帜推出,一是将碑林的主体建筑命名为“草圣阁”,请书法大家启功书了匾名;二是突出介绍张芝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今草代表作;三是在碑林大院草坪上请何鄂为张芝设计了巨型雕像,使这位名冠群芳的一代大师再现于陇原大地。

临洮的哥舒翰纪功碑名扬四海,但因系风化石,许多字已不清楚。流萤三次亲临现场考察,此碑高7.05米,宽1.85米,流萤让人接上双梯爬上去详查细考,把顶端的碑额也拓了下来,新发现圣、功二字。清宣统时的《甘肃通志》说此碑90余字,民国时张维编《陇右金石录》说72字,经流萤亲自考察为15行73字。流萤为这块碑写了介绍文字,从富平订来大碑,给碑林和临洮县各刻一块留存。诗圣杜甫在天水留了117首诗,清顺治年间陇右道佥事宋琬,取杜甫诗、王羲之等人书法刻了其中的60首,名“二妙轩”,寓意诗妙、字妙。事后碑被毁了。现天水南郭寺已刻60首,流萤选了20首刻入兰州碑林,使《二妙轩》墨迹重新焕发青春。

武威是人文荟萃之地,多有文化珍藏,名碑不少。流萤亲自或派人六赴武威考察。那里有块西夏碑,全称《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碑阳为西夏文,碑阴为汉文,习惯称西夏碑。此碑是全国西夏文碑最完整的一通,价值和知名度均很高,是一块宝贝。流萤得到拓片后,找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宁夏社科院名誉院长李范文先生请教,最后请甘肃省博物馆西夏文专家陈炳应先生校阅、修补、指导刻制,终于将西夏碑完整地翻刻于兰州碑林。

求索考证是十分辛苦的事,流萤为兰州碑林建设行程数万里,翻阅史料书籍千百卷,精神实在可嘉。1999年7月15日流萤冒30度高温酷暑到定西地区搜集书法和碑刻资料,7天跑了6个县。下边是他当时记录的文字:“这次定西之行,正值酷暑天气,跋山涉水,汗流浃背,既要走路又要工作,7天跑了6个县,的确够紧张了,只感觉这把老骨头累得像散了架似的。在回来的路上,车向兰州行,心还在定西。一遍遍梳理在那里看到的碑刻和书画。人已老,心更痴,虽然累得够呛,却其乐无穷。”

碑是碑林的灵魂,建筑物、外环境都是它的载体。流萤说,一块好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四好”:内容好、书法好、石料好、刻工好。凡达到“四好”者才能算作一块好碑。反之字好,内容不好,或内容和书法都好,石料不好,或石料好刻工不好,都难称之为好碑。所以兰州碑林对四者都十分重视,坚持以“四好”为目标建造碑林。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北京时对流萤说过一句话,十分深刻:“碑林搞好了流芳百世,搞不好遗臭万年。”为什么?就怕“四不好”,人家看了生气。所以流萤严把质量关。刻字一般讲形神兼备,形是形体,神是神采,好字无好刻工,就会形神皆失。刻工大有学问。光字底就有平、麻(珍珠底)、尖、半圆四种,字底处理不好神韵就出不来。刻工不好一切努力等于白搭。他们也曾用电脑刻,结果刻出的字呆板无神,不得不废弃。所以碑林的所有碑文皆为人工手刻。刻工从全国各地请来,先试后用,不过关的一律不用。流萤自己也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一看(碑),二求(求教专家学者),使碑林的整体质量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

古人写字有时用异体字,这就增加了识别的难度。遇此情况,流萤便反复求证考查直到弄清楚为止,并且为每块碑写一篇释文,使之好读。弘化公主是唐时与文成公主齐名的一位公主,嫁给了土谷浑王。弘化公主墓碑有9块,因系武则天时所立,将姓李改为姓周,唐改为周,弘化公主改为西平公主。原碑两块运到南京博物馆,现存7块。流萤经过考证选择了二块,一块记述弘化公主自己,一块记述她儿子的生平。碑上有武则天造的若干字,不好认。流萤请西北师大两位教授核查考证终于弄清楚了。通过考察,弄清了弘化公主的生平事迹,将墓碑重刻于兰州,使唐代又一位“和亲公主”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流萤是编辑记者出身,他同时也是多学科兼备的学者。他文史哲、诗词赋、书法等方面的知识都甚广博,又很谦虚随和。在筹办碑林的同时,他深思熟虑,孕育半年,写成介绍碑林全貌的《兰州碑林纪略》一文,文字生动,内容翔实,成为介绍兰州碑林的传世之作。

每一块碑后都站着一个人、几个人或一个群体,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一段历史或风貌,包含着许多故事。流萤还将日积月累与碑石关联的史料和人文资料,不顾年迈,日夜鏖战,整理成生动感人的文字,长达40万字,名《塔影河声——兰州碑林纪事》,在碑林建成后不久推出,在《兰州晚报》连载,成为人们争读的优秀文史篇章。不久即可正式出版。流萤说他这一辈子没清闲过。一生最忙的是两段,一段是报社当编辑、值夜班,一段就是退休后搞碑林,当然当组织部长时也忙,但最忙的是这两段。此话言之有理。

这里还应提及的是流萤的工作作风: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

这里讲件小事:2000年11月流萤去武都、徽县等地考察,长途跋涉,不辞劳苦,每到一地就工作,从不谈休息,白天晚上连续不断地工作,中午也不歇会。到徽县后人们求字,他伏案写了4个小时,刚写完洗了笔,一个站在旁边看了很久的小伙子提出也要幅字,流萤不愿使这位年轻人失望,又启笔为他写了字。在宁夏隆德考察时,那里给了一份求字的名单,因要赶赴庄浪,时间确实不允,流萤便将名单要来带在身上,说回兰州写好寄来,不久即将字寄去。

兰州碑林虽已对外开放,但它的后续工程和工作还有许多要做,正在分门别类抓紧进行。流萤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前山的步行道,从金城关到碑林,要尽快修好,方便游人。后山的车行道,有一段弯道多,路面窄,要另外选线兴修。环翠山前的摩崖,正在设计。著名的《西狭颂》将翻刻镶嵌在上面。古碑翻刻,还有三四十块正在搞。甘肃古碑很多,该进入碑林的要有价值:一是历史价值,一是书法价值。唐代狄仁杰做过宁州知府,政绩突出,为民感戴,宋范仲淹曾为之作文立碑,宁县也刻了名为“狄梁公碑”,很有价值,要翻刻。正宁县《承天观碑》,行书,非常好,要翻刻。甘肃是多民族地区,有多种文字,除汉字外,还有西夏文、藏文、蒙文、巴思八文等,也要翻刻。流萤说,名士手札已刻了一部分。手札,是历史、书法和文学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每一信札之后都有一个有趣或有益的故事。左宗棠的一封信札,讲述甘肃学生学习不错,但无钱作路费到西安考举人,主张在甘肃设立考场,就很有意义。再一个是碑林本身要出许多东西,如碑林画册、书法集、拓片集等均要搞,释文要花大气力搞。还要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如草圣张芝,有人已整理研究出几万字的东西,开个研讨会,从理论上探讨其草书的优点、特点和价值就很必要。王了望、朱克敏、魏振皆等陇上书法家,都应开研讨会加以研究。再一个是培训工作。成立陇右书艺院就是为了搞讲座,搞研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我国国粹之一的书法艺术弘扬广大,造福于人类社会。流萤讲,碑林不出学术成果,不出书法家,那就是没有完全完成碑林的使命。单从上述简要介绍中便可得知,流萤休息后仍是“大忙人”的缘由。

得力助手

当记述碑林和流萤的时候不能不提及流萤的夫人李凡英。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边,都站着一位得力的夫人。流萤也不例外。

流萤的夫人李凡英是个精明能干的人,是流萤的好参谋和得力助手。李凡英也是位老干部、老新闻工作者。她是河南人,生于1928年,年轻时能歌善舞,如今虽年逾古稀,仍经常演唱,歌声不断。新中国成立初,凡英在共青团甘肃省委做青年工作。从1953年起即从事新闻编采工作,直到离休。

几十年来,他与流萤倾心新闻事业,相濡以沫,互助互爱。那时流萤常常值夜班,工作繁忙,家务事多压在她身上。她既要上班,又要料理家务,抚育孩子,十分辛苦。流萤退下来以后,为了宣传甘肃,想搞碑林,她举双手赞成。她从小就喜爱书法,离休后,除参加合唱团演唱外,也经常临帖习字,作品多次在省上展出。2001年,她应邀书写的小楷苏轼《放鹤亭记》,在会宁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65周年书画展中受到好评,并被收藏。流萤搞碑林,本应是她学习书法的好机会,但她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支持流萤搞碑林上。

她除承担家务外,又帮流萤接电话、传信息,迎送宾客。还帮流萤在文字上推敲和校正史料。流萤为碑林写的不少东西,她作为第一读者,都曾提出过许多很好的意见,作了修改,使之更趋完善。怀素的《自叙帖》,存世的丁已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兰州的丙辰本是清陕甘总督那彦成刻入碑石的,原碑已不存。流萤找到拓片并写了跋文,凡英帮助精心推敲修改,将它刻入碑石。流萤介绍碑林的纪实性巨著《塔影河声——兰州碑林纪事》,凡英先看单篇见报前的原稿,一篇一篇帮助校正文字史实,全书出版时,凡英又从头至尾仔细校阅一遍,发现和纠正了不少错误。李凡英是流萤当之无愧的生活中的伴侣,事业上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