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萤光集:流萤作品及其他
3371200000012

第12章 作品(12)

这里要特别强调,编辑人员成年累月住在领导机关,与领导和干部打交道多,和农民直接来往少,即使下了乡,也是和干部接触多,和农民接触少,往往习惯于从领导角度出发,讲起话来,领导上应该怎样,干部应该怎样,而不是说农民应该怎样,结果把“面对农民讲话”改成了“面对干部讲话”,这是很危险的。长此以往,报纸会脱离农民,使农民报成了干部报。事实证明,只要报纸面对农民来讲话,不仅农民感到亲切,容易接受,乡干部也可以从这里了解到应向农民讲些什么,要农民干什么,怎么干。这就是说,既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也满足了干部的要求。据了解,乡村小学教员和一部分高年级学生,读农民报的也不少。生活在农村,和农村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求知道党的农村工作政策和农村生活的变化,那是很自然的。

我们应主动地向他们发行报纸,通过他们扩大报纸宣传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转移视线,研究起他们的教学工作来。当然,必要的宣传还是要的。

为了切实贯彻面对农民直接讲话的方针,甘肃农民报创刊的时候,曾提出“眼睛看着农民,耳朵听着农民,嘴巴对着农民”的口号,要求编辑人员熟悉农村,倾听农民呼声,关心农民生活,在下笔编稿的时候,力求讲到农民心上去。这个口号,在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证明,对改造编辑人员思想,坚持通俗化编写原则,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以后也发现,这个口号的前两句是有毛病的。我们不仅要看着和听着农民,还要看着和听着国内外局势,国家社会主义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小手工业改造等,给农民加以必要的讲述。仅仅看着和听着农民是不够的,狭窄的。

农民报纸的第二个特点,是当地农村生活的宣传,占了报纸的主要篇幅。党创办农民报纸,是为了教育农民,指导农村工作,报纸对于当地农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必须以主要篇幅去反映和指导,促进其发展。在份量上,一般要占到四分之三。从内容上看,大致包括:农村工作政策的传达及其执行情况;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面貌;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文化活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政权的建设;先进生产经验和先进工作经验的推广;农村科学技术卫生的传授,农民的意见、批评、呼声等。当然,随着农村工作的发展,报纸的宣传内容要经常改变。比如: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前,反霸、减租、土地改革,是报纸宣传的中心内容;在土地改革以后,合作化以前,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是报纸宣传的中心内容;现在,除高级合作化的宣传以外,要特别抓住社社巩固,社社增产,户户增收的宣传。从文章作者看,绝大部分应该是农村通讯员写的,而且要注意到地区的平衡,不要把省级农民报办成某县的农民报,把县级农民报办成某几个乡的农民报,否则,会使报纸的宣传面狭窄起来,脱离了其他地区的农民。

前面这样讲,是不是说,农民报纸对于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活不宣传呢?不是的。对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建设、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手工业改造、各项重大事件,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保卫和平的斗争等,都要加强宣传。不过,在宣传时,一定要面对农民,从教育农民的角度去着眼,不能泛泛而谈。

农民报纸的第三个特点,是文章编写必须具体。农民接受新事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从事实出发,不从理论出发,一切要拿“样子看”,好了干,不好了不干。我们在编发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农民的这个思想特点,尽量用农民的实际生活去教育农民。也就是说,让农民去教育农民。当然,在“言事”的时候,要有“说理”的成分糅合在里边,把实际生活和理论灵活地结合起来,使农民看了“事”,也明了“理”。有的报纸把这叫做“活人活事活道理”,是很恰当的。农民认识新事物,还有一个特点,是一比一串,这是农民运用很广泛的一个思想方法,张三比李四,上庄比下庄,解放后比解放前,入社后比入社前,从对比中引伸出结论,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提高。农民的这种思想方法,在我们编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注意运用,以增强宣传效果。有的报纸,为使文章写得具体,在编写理论教育、时事教育、科学教育等性质的文章时,曾经提出了从事实到原则、从具体到抽象、从近到远、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简单到复杂等做法,是很好的。另外,在行文时,切忌那些含含糊糊、笼笼统统的字句出现在报面,使农民无从理解,造成困难。

农民报纸的第四个特点,是文字口语化,念来顺口,听来顺耳,像说话那样。

农民报纸的第五个特点,是报纸杂志化。农民报纸,限于农民的读报时间和读报能力,一般都是两三天才出一期,一期是四开四版或两版,充其量不过一万五千来字,可是它的宣传任务经常压得编辑喘不过气。在这种任务多、刊期长、容量小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应该像一般报纸那样,迅速地、多方面地反映情况;一方面应像杂志那样,抓住关键,系统地、突出地宣传好某一个问题。

除此之外,农民报纸还有字大、行稀、图文并茂、编排方块化等特点。

什么是通俗化

刚开始接触通俗报纸的人,总喜欢问:啥叫个通俗化?要想给通俗化下个定义,然后从这个定义出发,去钻研通俗化,去办通俗报纸,那是靠不住的,会束缚自己的脚手的。但是,为了开步走起来,思想上有个初步的认识,对于许多人的说法,知道一些还是必要的。

这些说法是什么呢?就我们搜集到的一些介绍给大家。有的说:“通俗化是众人的口”;有的说:“通俗化是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教育老百姓”;有的说:“通俗化是细致的思想工作,艺术的创造工作”;有的说:“通俗化是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反映和指导当前群众最关心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有的说:“通俗化是深入浅出的问题”;有的说:“通俗化的实质是联系实际和指导实际,联系群众和教育群众”;有的说:“通俗化是个严重的政治任务,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有的说:“通俗化是决定报纸命运,即能不能深入群众的问题”;有的说:“通俗化是编辑人员的思想改造问题”。

这许多说法,虽然有的还不够那么全面和明确,强调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是从这些说法里,可以看出:我们提倡通俗化,把通俗化作为报纸的编辑方针,其目的是为了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使报纸以群众的经过提炼的语言,反映群众的思想、生活,反映群众迫切需要的问题,并以简单明了、具体生动的形式,来宣传党的政策,使党的政策和群众的要求与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指导当前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毛主席讲:“严重的任务是教育农民。”这个严重的任务,一部分是要农民报纸来担负。现在农村已经合作化了,单干农民已经成了集体农民,但是在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道儿还很长很长,任务还很多很多,要求报纸不断地去宣传,去鼓动。比如说,从经济地位讲,我国农民已经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成员,但是从思想形态讲,许多农民还保存着自私、保守等小农经济的思想,党是要帮助农民逐渐克服,而在这方面,报纸是有它的一定作用的。再比如说,农民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要求多知道些理论、时事、科学、技术、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报纸必须采取深入浅出的办法,尽力地去满足他们。所以,我们应当首先认识,通俗化是个严重的政治任务,丝毫不能抱着一种轻率的态度,马马虎虎,得过且过。

要做好通俗化的工作,必须具有坚强的、经常的群众观点;必须采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必须钻研党的政策,经常树立明确的政策思想。这是通俗化的关键,我们应从这方面多下工夫。我们要时时刻刻记着,我们宣传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受到封建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没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几年大家学了些文化,识了些字,但是多的人还是不识字,摘了文盲帽子的还是少数。我们在写文章时,用一个词,写一句话,都要想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不能用那些抽象的冗长的话去为难他们;更不能以为农民是无知无识,只有自己是全智全能。其实,农民比我们高明得多,知道得多,所谓通俗化,就是拿农民自己的东西去教育农民,并不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在个别字句上改一改就是通俗化。只有老老实实地向农民学习,才能做好为农民办报的工作。可惜的是,我们许多同志的群众观点,有时有,有时没;有了,稿子编得很通俗,没了就编得很生硬。在日常工作中,“改稿”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改人”。在工作方法上,还应该经常注意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方法,多做群众工作,多做调查研究,多培养通讯员,多发表他们的文章,使报纸紧紧地联系着群众,吸引着群众。

一离开群众生活,报纸就显得苍白无力,通俗化也就失去了基础。对于党的理论、各项政策更要经常地、联系实际地学习,头脑经常保持清醒,不为现象迷糊,不使自己失却工作方向和辨别能力。总起来讲,通俗化的过程,就是编辑人员的思想改造过程,群众工作开展的过程,和编辑部马克思主义水平提高的过程,只有这三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持久的彻底的通俗化才能得到保证。这三方面的工作进展程度,会具体地反映在报纸通俗化的水平上。

一篇真正通俗化的文章,一定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物。我们发表一篇文章,要是主题是群众最关心和最需要的,讲得合情合理,真正能解决群众的问题,在不得已的时候,即使用上一两个难懂的词,句子稍微长一些,群众还是喜欢看。要是内容和群众的生活、斗争没有关系,或者讲不到点子上,即使写得再通顺活泼也没人喜欢看。内容是首要问题,语言和形式只能帮助内容的表现,使群众更容易接受,文字本身不能决定文章的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地去强调内容的重要,忽视了群众语言和群众形式的采用,如果认为内容群众需要就行了,文字可以不管,那实际上是取消了通俗化,会和单纯追求文字技巧而忽视内容一样地走到错路上去。只有文章的内容具有明确的政策思想和真实的群众情感,采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说是一篇通俗化的文章。

至于前边那许多说法到底以哪一个说法好?我们认为“深入浅出”这四个字概括了通俗化的原则和作法,抓住了通俗化的要领。至于怎样去理解,各个人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所谓深入,就是:深入地钻研党的理论、政策、指示,深入地了解群众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群众的思想状况,深入地改造编辑人员的思想;所谓浅出,就是:从群众现在的思想水平和文化水平出发,用群众的普通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理论、政策、指示,生动活泼地传达给群众,吸引群众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深入,是指编辑人员说的;浅出是指所编写的文章说的。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通俗化。

对一些错误认识和错误作法的批判前面讲了我们对于通俗化的认识,通俗化的目的,通俗化的关键所在,和怎样才算是一篇通俗文章等,这里顺便把一些对通俗化的错误认识和错误作法讲一讲。

有的人讲,“做通俗化工作,没出息,有失身份”,于是不安心,盼望早调走。他们不了解,做通俗化的工作,为农民办报,是关系着工农联盟的一桩大事情,不但很光荣,很重要,而且味道很长,做起来很不简单,不下工夫学,根本做不好。

有的人,在开始做通俗化工作的时候,往往容易把通俗化误解为简单的文字翻译,他们认为,只要把“本省”改为“咱省”,“我们”改为“咱们”,“去年”改成“年时”,“干什么”改成“干啥”,“农民们”改成“乡亲们”;把二三十字的长句子改成十来字的短句子,把“买进耕牛三头”改成“买进三头耕牛”;把那些空洞的字句和不必要的修饰语删掉,就是通俗化了。一句话,他们认为通俗化工作,仅仅是个别字句的改动。也有的人,认为通俗化仅仅是形式的问题,“前后是快板,中间加插画”,就是通俗化的文章。很明显,这些看法,是形式主义的,不正确的。只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同时去研究,才可能进入通俗化之门。

有的人,在开始工作时,叫喊:“难呀!老虎吃天爷——没处下爪呀!”一天愁眉苦脸,很不愉快。是的,要做一个通俗报纸的编辑很不简单,思想要健全,政策要读懂,报纸业务要熟悉,还要有一定的文艺知识、生产知识,确实很不容易把工作做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我们下苦工学,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日积月累,是会由不懂到懂,由外行到比较内行的。

通俗化的文章,要求事物形象化,作者往往容易过分渲染,添枝加叶;编辑容易想当然添一些情节进去,结果违犯了新闻真实性,损害了党的威信,切忌。

给农民宣传,文章故事化是很好的一个办法,有矛盾,有曲折,有人有事有道理,但是我们硬编,假设上一个人,就道起故事来,这是错误的。至于拉洋片之类,应当别论。通俗化要求短,但是我们不能把复杂的事物,为了迁就短,简单化起来。那样做的结果,文章质量降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简练要得,简单化一点要不得。

在开始学习通俗化的时候,必要的临摹是允许的,但是我们不能死搬硬套,人家来个啥,咱就来个啥,人家怎写,咱就怎写,不研究,不创造,不从群众生活出发,那是很不好的。

至于有人问:通俗化是为了适应群众文化水平,将来群众文化水平提高了,就不需要了吗?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短时期就能做到的,也不是不分先后的,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有水平高低之分的。

我们还应该这样看,通俗化是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生命力最强的。因而通俗化是永远需要的。

§§§第二部分

政策和群众

前面已经说过,通俗化的目的,就是为的把党的政策意图深入浅出地贯彻到群众中去,使它变为群众行动的动力和指针。

我们党的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但在一定时间内和群众的思想还是有某种程度的距离的。这是因为:党的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但是,它是群众中先进思想的集中表现,当再回到群众中去的时候,在一定时期并不能马上为广大群众所普遍理解;而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是一样的,对于党的政策,在当地执行时,必须加以具体化。

我们通俗化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把党的政策变为广大群众的认识,因地制宜地指导群众的实践。

那么,怎样解决政策和群众思想的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