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出师不利,但是袁世凯却没有灰心丧气。他一直在等待最好的时机,只要时机成熟,便实现自己的目标。
两年之后,这个好时机终于来临:王文韶被罢免了军机大臣一职。
于是,袁世凯抓住这个好机会,再次出手。这一次,为了做得更为稳妥,袁世凯不仅联合了湖广总督张之洞,还取得了盛京将军赵尔巽、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以及湖南巡抚端方等地方大员的支持,联名向朝廷上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
在众多官员的联名上奏下,朝廷最终批准了,并宣布从1906年开始废除所有的乡试、会试,同时废除的还有各省的岁科考试。
就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从此烟消云散!而它的终结者,便是武人出身的袁世凯。
科举考试虽然在制度上被废除了,然而在文化心理上却很难被废除。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试想,这么大_个国家,这么多人都在依靠这项延续了上千年的制度来获得前途和事业,结果突然说没就没了,该会引起多么巨大的心理震荡!
对于这个情况,袁世凯等人也是早有考虑的。毕竟,凡事都不能做得那么绝!总得给那些正在依靠或者曾经依靠科举制度的人一个其他路子走吧!
经过反复考虑,袁世凯等人设计了一系列的具体制度,以应对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社会问题。这些制度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方面,创设各种学堂,并选派优秀学生官费留学,让读书人继续有书可读。废除科举制度针对的只是这项制度本身,不能因此耽误人民的教育。毕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国家的各项建设之中去。
另一方面,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对那些已经取得举人、贡生和生员的读书人,分别做不同的安排:六十岁以上的,给予一个闲职表示安慰;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无法进入新式学堂学习的,由国家安排一些出路;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可入仕学堂和速成师范;至于三十岁以下的人,由于还很年轻,完全可以让他们进入新式学堂深造。
在做了这样的安排之后,袁世凯把改革的重心放在了如何在新式学堂培养好年轻人上面。为了稳定社会情绪,袁世凯等人根据这些读书人的毕业情况,给予了不同的待遇:
首先,对于那些高等小学堂(简称“高小”)毕业的,给予廪生等“生员”身份,成绩优秀的便可进入第四级学堂。
其次,在第四级学堂,也就是中学堂、中等实业学堂以及初级师范、初级简易师范毕业的,给予拔贡和优贡等“贡生”身份。同时,中学堂、中等实业学堂的优秀毕业生,还可进入第三级的学堂。至于初级师范、初级简易师范的优秀毕业生,则授予州县的学官等职位。
再次,在第三级学堂,也就是大学堂预科,各省高等学堂、高等实业学堂以及优级师范学堂毕业的,给予“举人”出身。这些人既可以继续升入第二级学堂深造,也可以授予知州、知县和内阁中书等官职。
再其次,在第二级学堂,也就是大学堂毕业的,给予“进士”出身,既可以继续升入通儒院读书,也可以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和各部主事等官职。
最后,对于那些能进入通儒院并顺利毕业的优秀读书人,则给予“翰林”的身份,这些人才将会被授予很高的京内外官职。
通过列举袁世凯安排的具体制度,大家可以看得出来,他的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兼顾了那些既得利益者,至少为他们留了后路。
当然,也有人批评说,袁世凯的教育改革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比如保留了所谓的生员、贡生、举人、进士、翰林的名号,并由国家授予职位。然而,我们不能仅仅看事情的表面,还得看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
在当时的新式学堂里,教学的主要内容已经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近现代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了,这才是废除科举制度的真正含义所在。换句话说,袁世凯废除科举,其实是为了改革教育的知识内容。至于保留了一些科举制度时代的功名称号,那只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权宜之计,不仅无伤大雅,而且还可以起到缓冲社会矛盾的效果!
不过,客观地讲,袁世凯废除科举、改革教育制度,还是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就在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之后不久,就有数百名读书人聚集在翰林 院门口,绝食抗议,而在地方上,则发生了好几起举人自杀的事件。
相对于这些极端行动而言,更多的是社会舆论哗然,大批再无希望通过科举走入仕途的读书人,把袁世凯当作了死敌。他们手中的笔这个时候无所事事,就变成了专门用来嬉笑怒骂的工具,而矛头所指无疑就是废除科举的袁世凯。当时就有人骂道,正是由于袁世凯自己是行伍出身,在考场不如意,因此才公报私仇!在这些人笔下,袁世凯根本就是一个声色犬马、不学无术的痞子。
现在看来,这些指责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科举制度承载了太多 人的希望和抱负!一旦这种希望和抱负落了空,所引发的自然就是强烈的不 满和指责。事情走到了极端,出现谩骂和侮辱,那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无论怎样,袁世凯依旧顶住了压力,废除了这项积弊已久的制度。从长远的历史眼光看去,袁世凯此举绝对是功莫大焉!
清朝也有警察了
袁世凯新政的另外一个举措,便是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警察部队。这项改 革,其实是袁世凯最具有近代西方军事和管理知识的体现。那么,袁世凯怎 么会想着建立中国的警察部队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方面,建立警察部队,是为了向西方和日本学习其城市治安管理经 验;另一方面,袁世凯建立警察部队,最初则是为了通过这支部队,从八国联军手中夺取天津的全面主权。这又是怎么_回事呢?
原来,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一直就把天津当作司令部,强占着不愿意归还。即便是《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也没见他们有交出天津主权的意思。
这样下去自然不是个办法。在袁世凯为代表的清政府的一再催促下,八国联军司令部最终答应了归还天津。然而,列强的让步确实有条件的,那就是在天津周围lO公里内,清政府不能驻扎军队,否则就不归还天津。
在自己的国土上还不能驻扎军队,这哪还成什么国家?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何在?但是,当时的中国在衰败的清政府统治下,根本没有跟如狼似虎的列强讨价还价的资格。为了拿回天津主权,清政府只好接受了这个无理条件。
条件是接受了,这个亏却不能白吃。这种态度,在当时的清政府高层之中十分普遍。尤其是军人出身的袁世凯,更是不想就这样忍气吞声。他几经思索,想出了一个绝佳的主意,那就是向天津派驻警察部队,名义上是维持治安,实际就是驻军。
这样一来,列强们就吃了哑巴亏了。他们没想到,袁世凯竟然如此精通西方的军事设置。在西方,包括在日本,军队和警察不是同一个概念。
于是,列强们无可奈何地看着袁世凯,把在保定才训练好的2000名警察调入了天津,并对天津进行了全面接管。既然生米煮成熟饭,列强们也只好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了!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问,袁世凯是怎样创建中国的警察部队的呢?实际上,从袁世凯刚刚接替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及北洋大臣之后不久,也就是1902年5月,便开始着手建设警察部队了。
一开始,袁世凯先是制订了一个共分5章85节的《警务章程》。当然,制定这个章程,主要还是参考了西方人的做法。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第一章和第二章讲述“招募”,内容便是具体规定成为警务人员的各项条件、服役的年限,甚至包括家属的待遇;第三章和第四章则制定了较为完 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职守准则。第五章的内容是赏罚制度,惩罚制度具体包 括了对警官适用的记过、撤职和详参三种,以及对警兵适用的责、革和斩三 类。至于奖赏制度,同样也作了十分详细的规定,根据情况不同有着相应级 别的奖赏。
’
为了方便管理,袁世凯在自己管辖的直隶省城保定,设立了一个警务总 局,下辖五个分局。他任命淮军干将、前敌营务处干员赵秉钧为警务总办。 同时,他还打破思维,聘任日本警视厅的警官三浦喜传为警务顾问。
不仅如此,为了能提高警察的业务素质,袁世凯还创办了保定警务学 堂,同样由赵秉钧任警务学堂督办,对警察进行分批训导。在这个警务学堂 里,也制定有详细的《章程》。在这份章程中,明确了警务学堂的性质和任 务是专为培养全省警察而设立的机构,分为警官班和警兵班。
在警官班里,主要是以培养全省警务官长为任务,要求经过三个月的速 成训练,培养一批警官,毕业后派往各局充当官长。至于普通班,顾名思义 就是培养普通警兵为目的。另外,这份章程还对学校的性质、任务、生源、 机构、课程和作息制度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有了好的领导班子,又有了优良的规章制度,接下来便是从军队中选拔 人才,组成警察部队了。很快,从直隶军队中挑选出来的500人,便组成了第 一批巡警。经过严格的训练,他们很快就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警察,并遵照章 程开始维持地方治安。
由于袁世凯的警察训练卓有成效,朝廷于1902年10月发布上谕,命令各 省的督抚都要仿照袁世凯所定的警务章程,在各省训练自己的警察部队。这 些警察部队,加上袁世凯后来在天津成立的南、北巡警局,以及天津巡警、 水警、侦警,便成为了中国早期警察部队的主体。
除了以上这些改革之外,在金融、邮政和通讯等领域,袁世凯也颇有作 为。比如,他于1904年创立了大清户部银行,这是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银行;1907年,他引进西方的无线电技术到中国,加快了中国通讯业的近代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袁世凯坐镇的直隶成为了近代中国的经济龙头。尤其是天津,更是成为了华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和金融中心。
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一次南洋赛会,直隶地区提供的产品中,有6件获得了特别优秀奖,142件获得了银奖。同样是1910年,在国际性的实业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上,直隶地区也赢得了殊荣。
以至于实业家,也是袁世凯老友的张謇,在参观直隶地区展馆之后的日记中写道: “袁世凯确实能干事,此人与别人毕竟不同,在工业上尤有擅长过人之处,远远胜过了江苏。”
练兵,新政里的老行当
同样的,在直隶主持新政期间,袁世凯没有忘记掉他的老本行——练兵。可以说,袁世凯在直隶投入最大精力与物力的还是练兵。
袁世凯毕竟是军人出身,练兵打仗是他最拿手的本领,也是他的兴趣所在。不过,袁世凯在直隶的练兵却具有另外的政治考虑。这是什么样的考虑呢?
其实,袁世凯的练兵一方面是为了强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慈禧的心思。在八国联军侵华,并且把慈禧打得落荒而逃之后,这位年迈的女政治家就一直在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想来想去,她还是觉得,自己手里没有强大的军队才是主要原因。于是,回到北京后,慈禧太后练兵的心情可以说是十分迫切。
向来善于揣摩慈禧太后心思的袁世凯,自然对这一点了如指掌。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跟自己以前的练兵功绩有很大关系。慈禧太后就是想要他像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样,担负起练兵的重任。
为了尽快练出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从1902年1月到1905年,袁世凯每年都忙于编练北洋六镇的新军。到了1905年编练完成时,直隶的新式军队已有近十万兵力。这个数字,毫无疑问是十分惊人的!
为了向慈禧太后汇报成绩,从1905年到1906年,袁世凯两次调动数万新军,在直隶的河间和河南的彰德地区,进行了两次盛况空前的军演。
说这两次军演盛况空前,一点都没有夸张。这一点,仅仅从参加演练的军队兵力便可以看出。据统计,河间军演的总兵力为四万五千多人,彰德军演的总兵力则为三万四千多人。
这两次军演,不仅让袁世凯赢得了慈禧太后的进一步赏识和器重,而且还为他赢得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由于这两次军演均向西方媒体公开,因此西方人见识到了清政府训练新军的新成绩,更见识到了一个精明干练的新军统帅袁世凯。军演期间,袁世凯常常跃马军前,显得威武异常,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
相应地,这时的慈禧也已经离不开能干的袁世凯了。老佛爷心里明白,这个袁世凯不仅善于处理内政,而且还精于与外国人打交道,解决了一系列棘手的外交问题。这样的人才,自然是不可多得和值得信任的。
实际上,当时的中国还是需要袁世凯这样的人物的。一方面,由于袁世凯作风的强硬,他总是能够带领新军乃至警察部队,捍卫中国的主权;另一方面,袁世凯又善于灵活处事,尤其在跟老外打交道时,更是善于采取列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从而避免了更大的祸患发生。
就这样,袁世凯逐渐成为了慈禧身边不可或缺的助手,他的各项新政措施也由于得到了高层的大力支持,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