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决不放弃:航海英雄启示录
3368000000002

第2章 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哥伦布(1)

“哥伦布航行到地球的另一端,让我们知道这世界的另一半是什么模样,谜团一经解开,以后的发现可能会更惊人。”正如西班牙王后的神父贝特鲁(Pedro)所预测的那样,哥伦布开辟了大航海时代,他的发现对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第一个横渡北大西洋,穿越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域;他第一个进入了“美洲地中海”;他发现了全部的大安第列斯群岛;奠定了发现美洲西方新大陆的基础。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体现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精神,为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哥伦布正是开辟这一“新的活动场所”的一个先驱者。

一、 航海计划接连遭拒

“发现新大陆”就意味着“发现新财富”。哥伦布自己毫不讳言地说:“黄金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就能支配所要的一切,甚至可以将灵魂送上天。”

下定决心到东方

哥伦布于1451年诞生在意大利******的一个纺织工人家庭,只受过很短时间的正规教育。15岁至23岁,在地中海作过几次短途航行,19岁时在安茹国王雷内二世租的******船上服务,此船后来编入海军船队,同阿拉贡王国进行过战斗。他还乘******商人的船只航行抵达过爱琴海。

早期的实习、实践会为我们后来的行动打下深厚的基础,没有人随随便便能成功。

1474年,23岁的哥伦布像葡萄牙的亨利亲王那样,津津有味地阅读着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

哥伦布的心中始终有一种航海到遥远的东方的梦想之火,马可·波罗则为他准备了梦想之火的干柴。我们无法判断马可·波罗是否有意地对东方进行了夸大的描绘,以促进后来的欧洲人到东方寻宝和掠夺。至少,他懂得梦想和诱惑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后来的史实的确证明了这一点。正是马可·波罗夸张的描绘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对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的强大、富庶赞誉连连,桥是汉白玉的,西庞谷有金顶的宫殿。而西庞谷是中国七千多个岛屿中的一个。

对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富庶情况的描述,使这个年轻人完全着了迷。在他的脑海里,仿佛这些东方国家到处都是黄金、宝石和香料。他是多么渴望得到黄金呵!他觉得,“黄金是一种令人赞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我们无法判断自己奋斗的动机是否真正纯正,其实,为金钱而奋斗,这本身也并无可厚非。事实上,世上究竟有几个人可以不为金钱而奋斗呢?当我们拥有足够强烈的动机时,我们的潜能也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述道,这些岛屿都在亚洲附近的海上,是一个很大的群岛,它使亚洲陆地向东延伸,比托勒密想像的要远30度。因为这是威尼斯旅行家亲自所见所闻的国家,对书中的内容他虔诚地相信。由此,哥伦布自然就得出结论,那么,从大西洋过去,相对说来,亚洲离西方不就是更近了吗?!

哥伦布大胆的推断其实没有出错,只不过,他根本想不到,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还有一个美洲隔在欧洲和亚洲中间。只因为这一步之差,他至死都不愿意承认,他到达的不是印度!大胆的推想使人富有创造性,但大胆的推想还需要事实的证明。

当时,葡萄牙的亨利亲王不断派船寻找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对此深为羡慕,发誓要亲自驾船去开辟通向东方的航路。

当一个人为自己确立了偶像和目标时,他也就成功了一半。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移居葡萄牙,学习航海的知识,并在地中海进行过多次航行实践。

1476年5月,哥伦布25岁时,******派遣一支武装护卫队护送一批宝物去北欧,哥伦布作为水手参加了护卫队。航行中遭到法国特遣船队的袭击,哥伦市负伤落水,幸亏抓住漂在海上的一根木桨,随波逐浪飘到葡萄牙。登岸后,直奔里斯本,找他在那里工作的弟弟巴托洛梅·哥伦布。

15世纪的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先进、最有生气的国家之一,首都里斯本是航海考察和从事发现新陆地的中心,也是海洋研究的大本营。哥伦布和他弟弟在里斯本办起了一个编制海图的企业,这一工作由于和航海家及船员联系密切而大大丰富了他的航海知识。

不久,他被获准在一艘葡萄牙商船上服务,航行到达过冰岛、爱尔兰、亚速尔群岛等地。实地航行又丰富了他的航海经验。

此时的哥伦布已十分熟悉罗盘、海图和当时的各种航海新仪器;对于利用太阳、星星的位置确定舱位的方法,也非常精通。他又从地理学家们那里学到了大地是圆球的理论。这一切,使哥伦布具备了率船去远航的能力。

“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做好各方面充分、周密的准备。人们不可能一步成功,大量的准备将一项大事业化解为一步步的行动,从而使成功变得更加容易。

这时,他越来越认真地提醒自己:本领已经学到了,还有什么好等待的呢,立即去实现远大的抱负吧!

当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之后,剩下的就是大胆出击,果断行动了。

2.坚信地圆学说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地球是圆的”,这的确让人感到陌生,即使了解一些的人,也并不完全相信。不少人觉得,大地明明是无穷无尽地向远方伸展着的,怎么能够是圆的呢?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主张地圆说的人也可以提出许多论据,来说明地球的圆形是确定无疑的。例如,他们说,当你站在海边,眺望远方归来的航船时,你总是先见解桅,后见船身,这难道不正是地圆的最简单、最直观的证明么?事实上,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了地圆的说法。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约前500午)是提出地圆说最早的先驱,不过他当时还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理论。后来,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年),发现月食时月面黑影呈弧形。他想,月食是大地的阴影把月亮遮住的现象,黑影呈弧形,说明大地是圆球形状。

对于地圆学说,哥伦布一度深信不疑。他想,中国和印度明明在欧洲的东方,亨利亲王却派船沿非洲海洋南下,的确显得有些愚蠢,如果一直向西航行,倒是可以更直接地达到目的。

哥伦布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人。他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盲目追随别人的碎片人。任何一种新的学说和观点进出来以后,总是要受到习惯势力和习惯思维的置疑。对于这种置疑,我们完全不必盲从,要相信自己的理智推断,而不是盲目追随大多数人的观点。

可是,一想到这种观点还缺乏实证,他又觉得还缺乏足够的把握,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给当时意大利佛罗伦萨有名的地理学家巴奥鲁·托斯康内里写了一封信,请教关于去中国和印度的最短航路。很快,得到了地理学家的回信。信中说:

“根据地圆学说推断,一直不断向西航行,一定能够到达那个出产各种香料和宝石最多的国家,虽然现在我们还缺乏实证……”

如果自己遇到悬而未决的问题,向权威的部门和权威人士请教,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这样,自己就可以利用他们多年的研究,来做出明智的判断了。

这封来自地理学家的信,更加坚定了哥伦布西航的决心。

任何时代,做任何事情之前,在我们的前面不可能都有榜样和实证。只要根据理智的推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计划是可行的,我们就有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明。如果任何事情都等别人证明过了再去做。我们也就失去了做一件崭新的事业的最好机遇。

接下来,他立即在托斯康内里的帮助下,着手制订到东方去的远航计划。

有了目标以后,紧接着的当然是制订行动计划,只有计划才能将目标变成切实的行动,并最终把目标变成现实。

在那个时候,即便是相信地圆说的人,也搞不清地球表面有多少陆地、多少海洋,至于陆地和海洋是怎样分布的,更是概念模糊,总以为地球上除了欧洲、亚洲利非洲外,再没有别的什么陆地了。这三大洲之外,则是无边无际的辽阔海洋。就是人们所知道的这些陆地,它们究竟有多大,到底伸展到何方,了解得也不准确。地理学家托斯康内里就把亚洲大陆从东到西的距离,比实际多算了一倍,得出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到中国最东端的距离约为地球周长的三分之二。因此,他认为从里斯本一直向西航行,只要走地球周长的三分之一的路程,便能到达中国。哥伦布以这个计算为基础,又参照其他资料,加上自己的见解,对上述数字作了某些修正,最后得出,从加那利群岛航行到亚洲东部的日本,是一条最短的航路。航程大约四千五百到五千公里。现在看来,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许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但我们的结果却是错误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那是因为在我们推断结果时,所使用的数据本身就有问题。过分的臆想,造成最终的错误。虽然,许多时候受现有条件的限制,这种推理的错误和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对于实际计划和事实之间的偏差,我们必须给自己机会去调整。而不是抱着原来的偏见死死不放。哥伦布之所以至死都坚信他最终到达的就是印度,原因就在于他过分坚持自己并不准确的推断。虽然推算的思维是正确的,但推算的数据却是错误的。正因为如此,才常常会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也现实出现偏差的情况。对于这种偏差,我们有必要高度敏感,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使之与现实相适应。

3.接二连三的挫折

这位注定要名扬四海的未来的大英雄——哥伦布,虽然心怀远大的抱负,但还缺乏实现抱负的条件。他没有钱,不能像亨利亲王那样自己建造船只,招聘水手。除了借助王室的力量,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他不得不让人把自己的航行计划呈送给葡萄牙国王,请求支持。

真正有作为的英雄总是因抱负和积极的行动而成功,而不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具备所有成功的条件。当然,这也不可能。当条件未成熟时,就需要要借力而为,而不是坐等条件成熟,不然的话,也许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可能就不是哥伦布了。

当你心怀远大的抱负和积极的心态,懂得如何去寻求外力的帮助,剩下的就是按自己的求助计划去行动了。

哥伦布这个别出心裁的航行计划,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热情和关注。那时,亨利亲王虽已去世,但他发起的沿非洲西岸向南的航行的航行计划,仍在继续,并且越走越远,人们正以期待的心情,眺望着远航的美好结果。

因为人们总是关注看得见的成就,所以,任何一项崭新的事业,往往都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既有的习惯思维和习惯思维形成的习惯势力和习惯形势。对此,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那些可恶的顾问们,基于他们内心的成见,对国王建议说:

“沿非洲海岸南下的航行,已经进行了很久,正在逐步取得进展,将来总有一天能航行到非洲的尽头,找到通向中国和印度的航路;哥伦布的航行计划虽然听直来很有道理,却缺乏实证,国王陛下您不要同意哥伦布的冒险计划。这样做,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葡萄牙国王感觉顾问们的话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拒绝了哥伦布的要求。

人们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形势的局限,反过来,形势的局限,又加重的人们的定势思维。当我们要打破一种定势的思维时,我们面临的阻力是错综复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需要等到适当的时机再抛出自己的计划的原因。

对此,哥伦布虽然感到失望,但这位大英雄可不会轻易陷入绝望之中。他抱着遗憾的心情离开了葡萄牙,又心怀期望能在西班牙找到支持。

东方不亮西方亮。并非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思维。一个好的计划,可能会遭到一些人的置疑,同时,也会得到另一部分人的赞赏和支持。如果我们在寻求帮助时,遇到了拒绝,不妨转移一下求助的对象。

1485年,哥伦布委托一位公爵把计划送到了西班牙王宫。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叫斐迪南,王后叫伊萨贝拉。伊萨贝拉王后经这位公爵的介绍,于1486年5月召见了哥伦布,亲自听取他的建议。王后对这个新的远航计划倒有几分赞赏,可是他的顾问们却一味反对,加之当时正值西班牙和摩尔人打仗,王后便告诉哥伦布,等战事结束后再来考虑他的计划。

天时地利人和,是成事的条件,如有一项不具备,便无法成事。虽然,事情有时会出现转机,但并不意味着立即会有结果。这时,我们只有耐心等待。

此后,哥伦布年复一年地等待着,却一直没有回音,内心就变得越来越焦急。直到1491年末,他才获得了在军营中晋见国王的机会,他已经等待了将近六年的时间了。

在长期的等待中,人们最容易变得焦急和失望,最终陷入绝望。这时,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也许就会出现新的转机。

在这次晋见中,哥伦布除了陈述远航计划外,还提出了两项惊人的要求:

“陛下,我请求您封我为海军上将,并且封我为将来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总督。”

听到这里,国王的大臣们和王室顾问们开始窃窃私语,大家都认为哥伦布要求的报酬太过分了。

“陛下,他的要求也太过分,您绝对不能同意他的要求。”

由于大家的反对,国王和王后也就否决了哥伦布的苦心等待的远航计划。

这一次,哥伦布再一次遭到冷遇,这正像一盆冰水泼在他的热头之上,他的心情变得非常沮丧。

他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军营,决定到法国去寻找支持。因为他的弟弟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有势力的人,其中一个是法国国王的姐姐。他想通过这些显要人物,去说服法国国王,支持他的计划。

大家看到,哥伦布在一连串的打击面前,仍然痴心不改,足见他超出常人的执著力。这也正是他最终能够达到目的的原因所在。一项在一般人看似过分的要求,必然不会得到立即同意。只要对方需要你,你最终会达到目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哥伦布并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早已经在法国为自己积下了人脉资源,现在,是他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了。

4.航行计划终于得到批准

剧烈的北风席卷着整个西班牙,这是1491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格拉纳达城堡外两公里的地方,一辆马车顶着寒风艰难地向法国驶去。车上坐着一个40来岁的人,卷头发,大眼睛,那布满了皱纹的脸一看便知是个饱经风霜的人,他就是哥伦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