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雪
3364200000096

第96章 父子谈

光和七年,二月初一。

凌晨传来消息,张角反叛攻占巨鹿。

朝廷大乱。

刘岚插不上口,只能作罢。

是夜。

刘岚担忧母亲至极,便起身找老爹。

刘陶屋里还亮着灯。

“父亲睡了么?孩儿有事请教。”刘岚敲门道。

“进了吧。”刘陶声音有些干哑。纯属在朝堂上吵架吵的。

刘陶还没有休息,正在看书,而且还有笔墨纸砚,估计是在写奏章。

刘岚也没废话,直接就问道:“父亲,我本为襄阳郡守为何不让我回襄阳,我顺路将母亲接走也并不妨碍公事啊?”声音很轻,但是斩钉截铁。

刘陶看着儿子,也没发火,半响,叹口气道:“三互法。”

刘岚一愣,什么意思?

刘陶有叹了口气道:“你是要成亲的人了,就要注意三互法。”

刘岚仔细回想,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三互法”了。

西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官吏回避原籍。汉武帝后,凡由中央任命的郡守等地方官及州刺史一般都不得在原籍任职。东汉时,朋党之风盛行,回避的范围逐渐扩大,“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将地方长官回避的范围从原籍州郡扩大到与其有直接关系的第二州或郡。刘宏时期,官场之中的朋党之风更盛,公卿、刺史、郡守皆热衷于结党营私,求势逐利。最好的例子就是一首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从此可看出,选任制已败坏到了何种程度,而原因,正是官场朋党之风盛行的必然结果。刘宏为什么发动党锢,除了表面上原因的外,权力不在自己手中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为了对付愈演愈烈的结党营私之风,灵帝设立了“三互法”,将回避范围进一步扩大。可惜“三互法”的限制范围太大,而且能做官的士子一般都是高门望族所出,如此选任官吏的禁忌越来越多,虽然对朋党之风有所遏制,但同时也给给正常选任官吏也造成了困难。熹平年中,“三互法”的禁忌,造成幽、冀二州的刺史之职长期选不出合适的人选。其他州郡的太守、刺史也因为复杂而繁琐的回避禁忌,出现不同程度的空缺。从建宁初到熹平元年,党锢之祸,无数官僚士大夫被禁锢,成百上千的太学生被捕,造成官员和预备官员奇缺。最严重的是熹平五年,由永昌太守曹鸾上书而引发的扩大党锢,将党人的门生故吏及其五族之类的亲属都免官禁锢。

无奈之下,是年十二月,刘宏就将一百多个六十岁以上的太学生匆匆塞进了官僚机构,委以郎中、太子舍人、郡国文学吏等官职;翌年四月,又将有“宣陵孝子”之名的几十个市井商人任命为郎中、太子舍人。但是这批人文化素养差,理政能力极为有限,那些老头子太学生更是既无精力又无才能。固然可以解官僚队伍因党锢而锐减的燃眉之急,但是大多无法胜任各自的职务,根本无法满足刘宏对各种统治人才的需要。由此,光和元年二月,刘宏为了满足官员后备队的需要,建立了“鸿都门学”,硬是在政坛文坛铺天盖地的批驳谏议之中杀出一条血路。不过鸿都门学中还是有人才的,其中有个梁鹄,以善“八分体”著称于世,深得灵帝信用,官至选部尚书。但是政治腐败已经是积重难返。鸿都门学生入仕产生的有限作用并没有使当时的政风有什么起色。但是,不管怎么说,“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专科学校了,刘宏毕竟占了世界第一。

再补充一下,所谓的“宣陵孝子”是什么呢?很简单,就帮皇帝守皇陵的人。东汉时期,禁止商贾入仕、重税、重役的所谓“市籍制”已经消亡,商贾的社会地位总体上有所提高。不过官有大小高低,商贾自然也有。那些一般的市井小商贾,社会地位低贱,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自愿当皇陵守墓人,将其作为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而在刘宏治下这一切还真是大跨步实现了。不过那些有身份地位的豪商巨贾对此是不屑一顾的。

再回过来,这一起和刘岚有毛关系呢?很简单,赵瑞祖籍襄阳,这样算起来赵清赵正也是襄阳人,如果按照“三互法”来看,如果成亲,就别想当襄阳郡守了。

刘岚忍不住心里痛骂,他娘的,老丈人家里都没人了,就俩孩子,整个襄阳就没几个姓赵的,哪里用的着“三互法”。

看刘岚脸色铁青,刘陶劝慰道:“别着急,赵家就剩下那俩孩子,我估计那俩孩子也压根不知道自己是襄阳人,而且你手下大部分不都是襄阳郡人么?陛下不也允许了吗,我估计陛下留你在这里应该是有其他想法。我当初留你,也是怒火冲头,现在你想回,我也不拦你了。”

怎么回啊?刘宏都说不准了,娘的,这叫什么事啊,一郡主官不让回官衙。

刘陶接着道:“至于你娘,我已经命人回去通知搬家,暂时去荀家躲避一时,应该无碍。”

好嘛,这下子彻底没理由了。

过了好一会儿,刘岚叹口气,拱手道:“谢谢父亲大人指示,孩儿明白了,就在雒阳等陛下的诏令。”

说完就想回去。

哪知,刘陶道:“等下,先别走,我有事情问你。坐下。”

刘岚大奇,老爹什么意思,找自己谈心,这可是这辈子都没遇到的事情了,赶忙依言坐下。

半响,刘陶道:“你对太平道怎么看?”

果然不是谈心,老爷子从来没这个闲心!

刘岚沉思一下道:“串联各州,聚众集会,包藏祸心。”

刘陶摇摇头皱眉道:“都造反了,还说这些做什么。”

还能说什么呢,难道说黄巾会平定,但是后面更乱死人更多么?

也许这是一个机会,一个阻止乱世到了的机会,一个阻止五胡乱华的机会,一个整个汉族的机会。

想到这里,刘岚振奋精神,冥思苦想,思索语言。

过了好一会儿,刘岚道:“这些年政局不稳,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尤其是羌族叛乱达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才造成大汉衰落,边疆烽火不断,内地到处狼烟,西羌南蛮叛乱不断。但是,归根到底就是朋党之祸,为何陛下设立“三互法”,为何陛下建立鸿都门学,其目的是什么,想必父亲也清楚?“

虽然答非所问,但是,刘陶感兴趣了,笑道:“为什么?”

刘岚一皱眉,装傻啊,但是又不得不说:“陛下出自河间外藩。最初永元二年河间孝王刘开受封,孝王甚得和帝喜爱,在邓太后有意扶植下河间王国也就逐渐兴盛。永建六年孝王去世,其子刘政继王位。阳嘉元年,惠王刘政的十三个弟弟被封为亭侯,其中的解渎亭侯刘淑便是陛下的祖父。自惠王继承王位,河间王国更加兴盛。惠王刘政傲慢乖戾,其王国的不断兴盛,更添了几分骄纵,违法触禁乃是家常便饭。安帝亲政后,外戚阎氏逐渐得势,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安帝驾崩,阎氏又马上迎济北外藩幼子为帝,其后专擅国政。少帝继位七个多月病死,宦官孙程等迅速发动宫廷政变。顺帝刘保终于继承大统,但顺帝厌恶河间外藩。其后不久,顺帝便以侍御史沈景为河间相,后又以侍中张衡出任河间相,对河间进行深入打击。其后河间王侯的骄奢之气消弭,变得规矩驯服起来。而解渎亭侯,受河间国大势的影响,更是每况愈下。

陛下降世之时,家的经济状况已经很不宽裕,再加上外间日益炽烈的奢靡之风,定然更让陛下深受无钱之苦。其后陛下由于窦氏外戚擅权的需要,而登上皇位,难免会担心富贵瞬时化为乌有。后来,党锢之祸诛杀窦氏,陛下握有大权,可是陛下对窦氏仍然会有特殊的感情。建宁四年十月,陛下率群臣去南宫朝见窦太后,并且设宴与窦太后一起进餐。黄门令董萌迎合陛下,为窦太后鸣冤叫屈。陛下大悦,常常派他去看望窦太后,并大量增加了窦太后的供奉。可是董萌行为触怒宦官,不久,王甫、曹节等人就诬告他为讨好窦太后而诽谤母董太后,董萌因此被处死。如此,陛下定然会厌恶宦官不体谅自己。

熹平元年四月,有青蛇从空中坠下,蟠卧御座是为不祥之兆。时为光禄勋的杨赐上书隐斥权宦,陛下大悦。是年五月,侯览因专权骄奢,畏罪自杀。应该是陛下限制宦官的苗头。其后,窦太后的葬礼之争更是党人和宦官对陈窦党锢对错之争。熹平元年秋,朱雀阙匿名告示案,段颎逮捕了太学生一千多名,可是原司隶校尉刘猛被免刑,并且很快再度被起用。宦官失败。

熹平元年十月,尚书令廉忠奏中常侍郑飒等“谋迎立悝,大逆不道”。可是刘悝初时虽然僭傲不法,但是经过延熹八年钜鹿郡太守桥玄整治已经安分下来。饶是如此,陛下为了以儆效尤,仍然用最严酷的手段在惩办“宗族谋反”案,逼刘悝自杀,其妻妾、子女都被害死于狱中,渤海国的傅相及其所有僚属也全被诛杀。

由此可见,陛下对帝位权力的担忧。

另外,很明显,陛下对吏治腐败深恶痛绝。熹平四年,陛下刻“熹平石经”出台整饬选任制的举措。熹平五年,出台“议遣八使”和“谣言奏事”,可惜不了了之。光和元年,四月至七月间,灾异频频出现。蔡邕一案,十分明显是被冤枉,可为何仍然被被惩戒。其中与宦官勾结的外臣上书要求“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可是陛下仍然判“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不过第二年,陛下就以蔡邕极富才华为由,赦免了他。由此可见陛下对宦官也有所顾忌。

陛下深知,整饬吏治的举措难以实施,定然与权宦有关。

光和二年,司隶校尉阳球谋诛权宦,杀了王普段颎等人。可惜,曹节等哭拜陛下。随即徙阳球为卫尉。十月,曹节等告刘郃与步兵校尉刘纳及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等交通书疏,谋议不轨。随即四人全被处死。

为什么?很简单,陛下打算整治权宦,可是打击力度不能过大。

为什么?因为权宦依附陛下而存,能获得陛下信任。可是陛下需要的只是狗罢了,故而要限制权宦可是不能过分,不然如何制衡外臣。

另外,陛下最担心的就是谋反,刘悝刘郃刘纳等三人都是宗室,但凡涉及谋反必定为陛下所忌,官宦就抓住了这一点诱导陛下。

熹平六年陛下设中寺限制尚书台,为何,因为尚书台都是权宦天下。“三互法”,“鸿都门学”为何,就是为了限制外官朋党之风。

但是同时,为了扩大财政收入,陛下加大了安帝恒帝卖官的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公卿和地方郡守,不过钱都流入了陛下钱袋里,可见陛下对贫穷的憎恨,不过这也和官宦贪污腐败造成国库空虚无法应付“荒政”有直接的关系。而这些年天灾频频发生,陛下甚至一度将“假借租赋”变为“削减赋税”,王侯之间颇有怨言。另外,光和四年三月,王美人产皇子协。但是很快就被何皇后毒死,可是由于诸多宦官求情,陛下没有惩罚何皇后。综上可见,陛下对宦官对外官的憎恨和恐惧可见一般了。”

“漂亮!透彻!”刘陶忍不住抚掌大笑。

刘岚说了一通,口干舌燥,拿起桌上的茶壶对着壶嘴就是一通灌水。

刘陶毫不在意,笑道:“说了半天,你有没有解决的法子?”

刘岚摇头,沉思半响道:“还是回到正题,为何陛下对太平道毫不在意?杨赐还有父亲,还有众多大臣上奏此事,虽然有宦官阻挠,但是,难道陛下从未察觉么?陛下如此恐惧谋反,怎么会毫不在意?从陛下登基以来种种手段措施来看,很明显,陛下是个聪明而且欲要大展拳脚之帝王。

我猜想,仅仅是猜测,陛下会有三步。第一步,太平道起事,攻占县城,杀贪官污吏,杀豪强世家,谁有钱杀谁,而这些人,很明显是权宦外官的后援,大部分是从陛下手中买的官,陛下根本就不在意。第二步,出兵镇压,拿兵权在手,派亲信无私正直之官员出兵剿贼,例如父亲例如老师例如皇普大人。第三步……不可言。”

“漂亮!”刘陶忍不住继续拍掌大笑,然后道,“你能有如此见识,倒也不愧为汉余国王。也不枉我和子干多年来,每次朝中有大事都会告知你。”

刘岚以为刘陶会评价一番自己的话,心中正等待批评或者赞赏。

哪知,刘陶接下来道:“行了,回去休息吧,现在还不是你搀和的时候。”

刘岚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说了这么半天,白说了啊!

“回去吧,再好好想想,有什么法子改变这种状况,振兴大汉,说这些已经没什么用了。”刘陶笑道。

刘岚拱手施礼退出房间,郁闷的要自杀,废了这么多口舌,只有一句话评价“已经没什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