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在哪里转弯
3363100000009

第9章 转个弯,会看到更美的风景(2)

安德鲁果然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数年后,他成了美国赫赫有名的“粮食大王”。就这样,一杯普通的山泉水,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就像很多时候,往往只需一句简单而真诚的话语,便会温暖一颗孤寂、幽闭的心灵,并由此诞生许多美好的结局,甚至是人间的奇迹。

另起一行

他年轻曾进入政界,但命运似乎总是有意地跟他作对,因政见不同,他又喜欢率性直言,不免屡遭政治是非的牵连,数次被投入监狱。50岁那年,当初与他一起入伍的同乡,如今已胸前佩满勋章荣归故里时,他仍没有获得一官半职,依然穷困潦倒。

从政之路屡败屡战的他,终于在年过半百时决定另辟新路——投身商海。他雄心勃勃地涉足了好多个领域,从金融到房产,从餐饮到加工贸易。然而,也许是命运多舛,他在商海中频遭风雨,虽然他顽强打拼,但收获的还是一连串的失败,到头来不仅血本无归,还债台高筑。华发满头的他,常常为躲避上门的债主而有家难归,四处漂泊。

53岁那年,在许多人的眼里,人生已输得很惨的他,似乎应该低头认命了,可以就此借酒买醉,也可以得过且过地打发余生了,而此时的他心头又点燃了新的梦想。几经斟酌后,他又将奋斗的目标投向另一片崭新的天地——写作。

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的这个选择实在是荒唐透顶了,人们都觉得写作应该从年轻时起步,大家很难想象一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53岁的老人,此时开始尝试自己并不擅长的写作将会有什么样的成就。

然而,他却在众人纷纷涌来的困惑和嘲笑中,毅然地拿起了笔,激情澎湃地开始书写自己对社会、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和感受。谁也不会想到,他这次人生转向抵达了理想的彼岸——他奇迹般地向世人奉献出一部风行天下的小说,那就是跨越时空深受全球无数读者喜爱的经典名著《唐·吉诃德》。

没错,他就是350多年前西班牙的作家塞万提斯。

一位传记作家在整理关于他的资料时,这样感慨道:“他就像他小说里的人物唐·吉诃德一样,自信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固执得近乎愚笨,但最可爱的一点,是他屡屡碰壁之后,懂得人生在该转弯时要毅然地转弯,就像写作时另起一行,开始书写新的段落……”

这位传记作家说得极是——即使屡遭失败的重创,也不必悲观消沉,而应该自信地仰起头来,果敢而智慧地写下“另一行”,让自己的人生转一个弯,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转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退守心灵的宁静

很偶然的一天,他点开了大学同窗好友亚楠的博客,翻阅着那些照片和文字,他惊讶地发现多年音信杳无的亚楠,选择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种生活方式——年仅45岁的亚楠,居然干脆辞掉了公职,赋闲在家。

亚楠没做过官,也没经过商,似乎没有任何发财的经历,至今仍住着建筑面积只有55平方米的平房,她的妻子也只是海南省五指山下的一个小镇上的小学老师,收入并不高。但他似乎对自己的选择非常满意,从亚楠博客里的那些阳光灿烂的照片,和那些快乐洋溢的文字里面,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无以掩饰的幸福。

怀着一探究竟的好奇,他拨通了亚楠的电话,亚楠爽朗的笑声立刻传过来:“这么做的目的非常简单,我只想享受一下心灵的宁静。”

“享受心灵的宁静?你是在学栖居于瓦登湖畔的美国思想家梭罗吗?”我困惑不已。

“我不是想学谁,只是想让45岁以后的生命,更轻松一些,更自由一些。”接下来,他给我讲了促使他毅然做出这样抉择的一个小故事。

那年秋天,亚楠见到了从加拿大多伦多回国探亲的小学同桌。特别喜欢音乐的同桌,在事业刚刚有了一些成绩时,便突然宣布退休,不再登台演出。每天,只是在家中弹弹琴,听听音乐,或者到山林里走走,听听潺潺的溪水和欢快的鸟鸣,或者干脆就躺在一块大石板上,久久地凝望蓝天上,那一朵朵飘动的白云。那份超然物外的轻松和自如,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只有那一刻,身体和灵魂才真正地属于自己,而不是被欲望奴役的,不是被忙碌牵扯的。

亚楠问同桌是不是拥有了很多钱财后,才选择了那样一种生活方式。同桌告诉他——其实,一个人要享受心灵的宁静,并不需要多少物质基础。只需淡化了物欲的渴求,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跟上灵魂的脚步,而不是去盲目地追逐欲望。

同桌的一席话,让原本在县城里做公务员的亚楠,不禁转头打量起自己生活:每天陷入于各种杂七杂八的琐碎事务中,看各种脸色行事,劳心劳力地平衡着各种似乎永远也无法平衡的关系,表面一团和气,实际暗中一直在纠缠着、争斗着,只为那显而易见的一点儿名利。这样没意思地熬下去,就是熬到退休,顶多也不过是官位升一点儿,钱多赚一点儿。可是,自己的心灵,何时才能享受到同桌所言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呢?

几经踌躇,亚楠便在人们的一片惊奇中,卖掉了县城里的房子,在镇边买了一个小平房。开始过起了“城市里的田园生活”。

他在屋前种花,屋后栽树,还养了一群鸡。每日清晨,他会在那只芦花鸡清脆的叫声中醒来,顺着那通往乡间田野的土路散步,小草上的露珠打湿了腿脚,一朵无名的小花,会让他蹲下身来,细细地嗅出其间弥漫的泥土的味道。

阳光升起的时候,他就坐在树下,捧一本书,慢慢地翻阅。困了,便依靠在那张拣来的别人淘汰的破旧沙发上,美美地打一个盹儿。

看到新奇的情景,比如一只忙碌的蚂蚁,一片茂盛的庄稼,他就会欣喜的按动像素不高的老相机。有了感想,他会抓起笔来,在随手拣起的一张纸上写写画画,再敲进电脑,贴进博客。没想到,在机关里一直写头疼的八股文似的材料的他,居然写出了许多读者喜欢的文字,他的博客点击量飞快地飘升,有热情的网友,还将他的文章推荐给报刊,竟接二连三地发表了,甚至有一家出版社主动向他约稿。但他一口回绝了:“我的写作,只是记录心灵的颤动,从不为了发表。”

他不禁由衷地羡慕起亚楠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洒脱:不为欲牵,不为物役,只听从心灵的召唤。

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够像亚楠和他的小学同桌那样,抛却周围喧嚣的诱惑,一身轻松地走入旷野,看看那些自由的飞鸟,听听那些天籁之音,只是欣赏,什么都不为着,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本真的自然。就像童年时,独自站在农家的小院里,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一任思绪纷扬。

慢步去天堂

正值人生的黄金季节,他刚刚度过39岁的生日,便成为了那所著名大学里最年轻的教授。他正踌躇满志,准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谁知骤然而至的一纸冰冷的诊断,却将他从明媚的春光中,猛地推回到刺骨的寒冬里。

肝癌,晚期,多么像一个黑色幽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宣判,他欲哭无泪。

了解他病情的那些专家和医生,都悲观地断言:即便是进行肝脏移植,对他也已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只能接受保守治疗,顺从命运的安排了。

事已至此,悲伤能如何?懊悔又能如何?他唯有无奈地接受,只是,他还是心有不甘,因为还有那么多愿望没有实现呢,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呢。这些年来,他忙于搞学术研究,总是在写论文,向乡下的父母嘘寒问暖的次数,都少得可怜,倒是父母每次打电话都要提醒他,一定要注意身体,别拼得太猛了,别累坏了自己。还有女儿,刚刚上初一,课程一下子多了,她还真有一点不大适应,很需要他的辅导。还有妻子,他这几年到国外留学,去北京读博士、做博士后,她一个人在家里撑着,吃了那么多的苦,无任劳任怨,生活刚刚稳定下来,他却病得……还有他那些可爱的学生,尤其是刚招上来的三个研究生,潜质都很好,他真想好好培养他们,让他们早日成才……

然而,他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死神正狰狞着一步步走来。

那一天,他陪妻子去中央大街,恰巧碰到一群人在那个广场上扭秧歌。他发现,每一个扭秧歌的人都那么精神抖擞,幸福满面。旁边有人在感慨:“看看人家癌症患者,还这么开心,我们这些健康人,还烦恼什么呢?”

“什么?他们都是癌症患者?”望着那些欢快地起舞的男女老少,他惊愕,不敢相信。

“真的,他们都是抗癌协会的会员,他们经常凑到一起,载歌载舞,自娱自乐。不相信的话,你可以过去问问。”有人告诉他。

在他们休息的时候,他走过去与领舞的那位老者攀谈起来。原来,老者得的也是肝癌,早在十年前,就拉响了死亡警报,然而,他至今仍乐呵呵地活着,是抗癌协会的骨干成员。

得知他刚刚被诊断为癌症,老者安慰他:“这个病也没那么可怕,千万别被它吓死。每个人早晚都是要去天堂的,但去天堂的路,应该慢慢地走,你要多看看人间的美景,多享受人生的乐趣。”

“人是抗不过命的,有时候,不是你想慢就能慢下来的。”他不无悲观道。

“只要你懂得珍爱每一天,开心每一天,你就会放慢去天堂的脚步。就说我吧,检查出癌症以后,我反倒把一切都看开了,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赚来的。结果呢?我快乐了十年,还没走到天堂呢。”老者的语气里充满了骄傲与知足。

天堂虽美,但人间更值得留恋。自己也完全可以像那位老者那样,放慢去天堂的脚步啊。听了老者的一席话,他心头的抑郁,陡然被冲淡了许多。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遵从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注重饮食,还加入了抗癌协会,参加了很多有益的社区活动。每一天,他都感觉过得很快乐,也很充实。似乎病情也一天天好转起来了,肝部疼痛的时间和次数,都明显地减少了。

一晃三年过去了,女儿升上了重点高中,他完成了一项国家级课题,送走了三批研究生。

那天,他亲自下厨房,兴致勃勃地炒了几个小菜,一家人举杯庆祝,这三年一家人幸福的人间行走,是快乐多过烦恼,收获多过遗憾。

女儿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终于无憾地倒下了。临终前,他微笑着告诉妻子和女儿:“我累了,走不动了,先到天堂里歇一歇,你们一定要慢慢地走,到时候,把耳闻目睹的和亲身经历的更多好事,讲给我听。”

泪光盈盈的妻子攥着他的手,使劲地点头。

他患了不治之症的这六年,竟是他们一家人最难忘的一段幸福时光,也是他们一家人收获多多的一段日子,他获得了两项省级奖和一项国家级奖,发表了10多篇论文;她编写的教材出版了,还评上了高级职称;基础薄弱的女儿,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每个春节,他们都是在乡下陪老人一起度过的,那种天伦之乐,真是难以形容……

他的一位作家朋友,听过他的故事后,不禁感慨道:“那是多么睿智的选择啊,慢步去天堂,淡定,从容,乐观、洒脱……世间那么多的缺憾和疼痛,因为那样的情怀,都发生了令人惊讶的转变,变得那般轻松而诗意,变得那般美好而深刻。”

幸好在转角遇见她

大学毕业半年,他还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于是,发愤苦读,考上了一所名校的研究生。谁曾想,等到研究生毕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也许是命运有意地难为他,一次次地参加各种招聘会,结果却一次次地失望而归。当然,也有两次,他几乎就要大功告成了,最终却还是功亏一篑。

无奈,他只得怅然地挥别让他希望让他伤心的城市,在那个春风料峭的早晨,加入了“北漂一族”。

好在有师兄,帮他北京市郊租了一个床位,他与天南海北来的七位大学毕业生,又起了宿舍,只是那条件比大学宿舍差多了。他住的位置太偏僻,去最近的地铁站,还需要转乘20分钟的公交车。没办法,谁让自己囊中羞涩呢?用室友的话给自己打气——好好努力吧,争取早日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战略转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文化公司里,做书稿策划兼撰稿人。据说,在北京的数千家大大小小的文化公司里面,像他一样,放弃了辛辛苦苦学了多年的专业,选择这种工作的专职和兼职的大学生数以万计。有人做过调查,市场上有相当多的书,都出自他们这些几乎没有任何编辑出版知识和经验的年轻人之手,其中早期书市上著名的“八大策划人”,如今都已身家过千万,都已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又在按照自己的成功模式,不断地培训后来者。而那些新的加盟者,除了那些为赚些小钱的打短工的一批人,很多人在梦想着复制那些成功者的神奇。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几经踌躇,最后决定投身这一行当时,他就萌生了借此发财致富的愿望。

此前,他曾预料过,无论是编书还是写书,都会遇到很多风险,会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他知道,这些年来,编辑出版界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甚至达到了惨烈的程度。但那些都是在报刊上看到的,或是听别人谈论的,等他踏入其中,才发现一切远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

他经过辛辛苦苦地调研,报给公司老总的三个选题,老总只用目光扫了不过30秒,便把他熬了两个通宵的策划书甩到地上:“不行,再去调研,重报选题。”

他欲解释,一看到老总那一脸的不屑,便把到嘴边的话又压了回去,他想起了宿舍里大哥的提醒:“记住,老板永远是对的,即使他错了,也不要去争辩。”

他又去跑书店,到网上搜索,从大堆大堆的信息,一点点地往外筛选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归类、分析、提炼,给出了自己的选题思路和方案。

这一回,老总没有一口否定,而是提了两条意见,让他回去进一步修改。

他只能加班加点地快改,因为他挣的是效益工资,只有选题通过了,再物色到合适的作者完成书稿,书籍出版发行了,公司赚到钱了,他才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报酬。所以,对于他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名言是最正确的。

四个月后,他拿到了第一笔报酬,比预想的要少许多。但他还很满足,同寝室的小王,忙碌了快一年了,还没拿到一分钱的工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