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在哪里转弯
3363100000008

第8章 转个弯,会看到更美的风景(1)

曲径通幽。善于换一个思路,换一种方式,换一个环境,换一种生活,你会获得全新的体验,会惊喜的收获,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蓦然“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进别有洞天的新世界。

转向人生的“世外桃源”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不仅从小衣食无忧,还接受了优质教育。大学毕业后,他便在父辈的帮助下,进入证券领域,获得令人羡慕的发展机遇。而他,也凭借着聪慧和努力,很快便为自己赢得了大笔财富,过上了上流社会人士才能享受的舒适无比的富足生活。

然而,他很快就对那近乎奢华的生活,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迷茫。独自时,他会悄然地问自己: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灵魂的高处在哪里?

他找不到答案,将自己的困惑说与身边的朋友,朋友认为他身在幸福中还问那些虚无的问题,简直不可理喻。于是,面对喧嚷的现实和世人忙碌的人影,他内心里有了一份挥之不去的刻骨铭心的孤独。

35岁那年的一个秋日,他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一角,碰见一位埋头拉小提琴的年轻人。那年轻人面色红润,穿着干净的廉价布衣,坐在一个石墩上,微闭着眼睛,指法娴熟地拉着一支古典乐曲,那副陶醉的样子,似乎早已忘了时光的流走,只有那些美丽的音符在身边飘荡。

他不禁驻足,跟着年轻人进入到一个屏蔽了尘世嘈杂的清幽世界。冥冥中,他仿佛听到了传说中的天籁之音,那般自然而真切。就在那一刻,他想到了搁置在童年里的画笔,还有那些不知散落在哪里的颜料。一声热切的轻唤,让他的内心陡然一片澄明。

很快,他便做出一个让全家人竭力反对的决定——离开证券公司,去巴黎学习绘画。威严的父母,温婉、贤淑的妻子,和一双优秀的儿女,软硬兼施,都未能改变他的固执。他甚至不惜与整个家庭决裂,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淡淡的五个字——-“我不回来了”。然后,带着很少的一点钱,只身前往巴黎。

他租住在航脏廉价的旅馆里,吃最粗鄙的食物,买最便宜的颜料,从最基本的绘画技巧学起。有时,他会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塞纳河边,目光盯着那缓缓的流水,思绪悠悠,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他会躺在树林深处的那些石碑前,聆听金黄的树叶静静地飘落;有时,他会仰望满天的星光,不知不觉地泪流满面……

40岁时,身无分文的他,在朋友的帮助下,登上了一条开往南太平洋群岛的货船。他先后辗转于布列塔尼、巴拿马和马提尼克之间,提着一支简单的画笔,过着飘忽不定的日子。直到他登上风光迷人、远离现代文明的塔希提岛,他才欣然地停留在那个心喜的世外桃源中。

在塔希提岛上,他继续不停地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些寻常人们很少思考、却始终缠绕他的哲学问题,如此深邃难解,但洋溢在他画笔下的,却是众多恣意汪洋的原始生命,他匪夷所思的构图和颜料搭配,令人很难理解他的画作内涵。

尽管他在美丽的塔希提岛上,结交了多位土著女性,但是没有一个女子能够读懂他心中那巨大的孤寂与清醒。12年后,他怆然地来到西瓦瓦岛,于1903年孤独地死在那里。

直到很多年后,他的那些画作价值和意义,才被世人所认识。他就是法国印象派的杰出代表——高更。作家毛姆最著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以他的人生经历为素材写成的。

高更有过物质生活极为优裕的前半生,他却没有因此放弃对心灵的深入扣问,他远离世间的浮华,走进了孤独的思考与找寻中,在人们难以理解中,品味到了孤寂的富足。在他那幅著名的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震颤的灵魂,已走到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许多人只看到了他的困苦与孤寂,却不知道他的心灵摆脱了物欲的束缚,自由飞翔一如塔希提岛上的鸟儿,那该是怎样一种旷世难寻的幸福?还有,他那穷尽生命的似乎永远没有答案的深邃思考,留给人们的又是何等宝贵的财富?

没错,高更35岁开始的人生转弯,告诉我们:无论你过着富裕的生活,还是过着清贫的日子,都千万不要忘记寻找心灵的富足。因为只有那样的找寻,你的生命才会得到不断的滋养,你的灵魂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你的人生才能抵达高阔的境界……

不妨多走几条路

他出身寒微,高中未读完便辍学,加入了南下打工的队伍,从流汗流泪的苦力做起,一步步积累资本和经验,经过二十年的艰辛打拼,他终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身家早已过数十亿元。

作为行业领袖的他,一直在为企业的发展前景殚精竭虑,他的忙碌令人难以想象,常常是这边刚刚下了班机,那边司机已在等待送他去机场,他曾戏言自己的午餐和午休,大多是海拔万米以上的高空完成的。

当那位资深的财经记者问他何以那样忙碌,竟然连着三个春节都不能与家人们团聚。他苦笑着回答:“其实,我也不想那么辛苦,可是没办法,我要带领着企业攀上高峰,就要比别人多付出许多啊。”

“那么,你是否很有成就感?”记者望着一脸倦怠的他。

“起初,我很有成就感,但随着时光流逝,一个成功连着一个成功,只感觉在一步步向顶峰攀登,已淡漠了成就感,就像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只是一堆数字而已。”他眼睛里只剩下远方的目标了,已没有心情去品味成功了。

“你的生活未免太单调乏味了?”记者直言不讳。

“是的,我也明显地感觉到了,但一时又难以改变。”他坦言自己已患上了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时甚至需要借助药物来缓解。

“那你可真的需要好好地调整一下了,不仅仅是调整心态。”记者善意地提醒他。

“等忙过这段时间,我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好好地歇息一下。”他这样说过好多次了,似乎要忙的事情总是那么多,总是难以有暇休憩。

直到那个夏天,他实在撑不住了,累倒在病榻上,医生给出的毋庸置疑的诊断,才让他惊愕地发现——这些年来,他大量地透支身体,已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出院后,应一位友人的约请,他终于抽出时间,来到长白山上一个很小的避暑山庄。

友人原来做公务员,马上要提升了,他却出人意料地辞职创办了一个物流公司,赚了一百万多块钱后,他又在人们的惊诧中,将正红火的公司转让给了别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去圆少年时的一个梦想——去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让无限风光汇聚到心中。最近这两年,他又突然迷恋上了写作,已经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

那天早上,他和友人沿着一条盘山公路,向那座莲花峰缓缓走去。

一路上,友人兴致勃勃地向他介绍路边那些花花草草的名字和习性,似乎它们都是友人熟悉的老朋友,而他竟然大多陌生无知,除了年轻时认识的那几种。

他不解地问友人为什么总是不断地转换生活道路,友人说自己在品味丰富的人生。

“可是,你完全选定一条道路走得更远啊。”他知晓友人的聪慧和勤奋。

“为什么非要在一条路上走更远呢?生活中既然有那么多的道路,为何不多选择几条走走呢?”友人一副人生在握的从容。

“多走几条道路?不就难以到达顶峰了吗?”他还是有些困惑。

“为何非要到达顶峰呢?一条路上有一条路上的风景,多选择一条路走,就会都多一些新奇,就会避免行走的单调乏味。”友人顺手一指,告诉他那条幽深的小径也能通往莲花峰,只是杂草丛生,比较难走,问他是否愿意尝试一下。

他饶有兴致地跟着友人踏上了那条弯弯曲曲的小径。在一个山窝里,他惊喜地发现了一大片开得正艳的野玫瑰花,一簇一簇的,旁若无人地绽放着美丽,心中响起了那个叫“震撼”的词汇。

再往前走,顺着友人的指点,他又遇见了藏在草丛中的鲜艳欲滴的草莓,孩子似的扑过去,采一颗又一颗,放到嘴里,甜汁溢在唇齿间,美妙得令人心醉。

阳光更热烈了,汗水已浸湿了薄衫。友人引领他转了一个弯,来到一株据说生长了三百岁的古槐树下。

望着古槐树嶙峋的躯干和虬劲的枝条,他不禁连连感慨岁月沧桑。

他也学着友人,躺在树荫里,嗅着泥土里散发的草香和花香,看着那一对蝴蝶悠然地舞蹈和驻足,仿佛快乐的童年时光又重新走回。

休息好了,友人突然提议,今天不去莲花峰了,而要带他去看一个鲜为人知的岩洞。他说计划好要去莲花峰的,都走了这么久了,怎么能放弃呢?

友人笑了:“莲花峰是要去的,可是,还有很多好景致呢,多走几条路,才能看得到啊。”

他点头,真的如友人所言,他见到了一处很特别的岩洞,见识到了真正的水滴石穿。

下山的路,竟与来时完全不同,他不由得惊讶友人对这座山的熟悉。友人却淡然地告诉他,自己只是喜欢走不同的路,喜欢在每一条路上,都能收获一份独特的欣喜。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与友人在山上走了好多条路,看了很多的美景,身心清爽了许多,也感悟颇多。

回到省城后,他果断地安排好公司的接班人,辞去了公司的所有要职;然后,捐资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聘请了专人管理。他一身轻松地去拜师学习绘画,那是他搁置了许久爱好,他现在已画情趣怡然;他还加入了一个“书友会”,经常和一群爱读书的人小聚,交流读书的体会;周末,他还会陪着妻子逛逛超市,亲自下厨弄两样可口的小菜。生活丰富多彩起来,精神也悠然而富足起来。

原来,一路登攀直达顶峰是一种人生,不时地换一条路走走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在生命的旅途中,本来就有很多的路可以走,也应该去走,该转弯的时候,不妨转一下弯,该悠然下山去时,不妨从容地转身,这样,才会领略到生命中不改或缺的许多美景,才会品味到许多人生的真谛。

耀眼的星辰是这样升起的

他出身寒微,窘迫的家境只勉强支持他读了几年的书,14岁那年,他便跟着父亲赶着骡队,常年跋涉于崇山峻岭间,特别辛苦地为别人运送各种货物,仅仅为了养家糊口。

漫长而孤寂的送货途中,他经常不由自主地仰望苍穹,那辽远无际的蔚蓝如此深邃迷人,那明亮世界的阳光、那悠悠飘移的白云、那变幻莫测的晚霞,都是他的双眼在白日里追随的醉人的风景;而那遥迢的银河、那轻柔如水的月光,那闪烁的繁星,则会在宁静的夜晚牵他走进神奇想象天地。因为那些深情的仰望,异常单调、辛苦的送货之行,竟多了许多情趣。

20世纪初的某一天,他疲惫不堪地将一批货物送到了洛杉矶附近的威尔逊山顶上,当他得知原以为不过是一些废铜烂铁的东西,组装起来的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他不禁惊奇地问了一句:“它能够看到天堂吗?”工作人员笑着点点头,觉得他的问询充满了孩子般的稚气。

他竟由此不再做生意已有起色的皮货商了,执拗地留在威尔逊天文台,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擦地板、扫院子、看门的杂工,虽说报酬低廉,日子十分清苦,但他很知足,因为他可以忙里偷闲时跑到那台特别的望远镜前,遥望一下肉眼看不到的更辽远、更神奇、更美妙的“心中的天堂”。

那天夜晚,值班的观测员突然生病,已对那台望远镜操作很熟悉的他被临时叫来顶替一会儿,而他出色的表现让在场的一位著名专家大加赞赏。不久,他就成了那位专家的助手,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他继续兴致勃勃地探寻“天堂”的秘密。

当著名的天文学家哈勃来到威尔逊天文台后,计划对宇宙深处进行研究,哈勃没有挑选那些出身名校的“高材生”,而是毅然地选择做事最认真的他做自己的助手。长年累月地追踪观测遥远的星云昏暗模糊,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需要忍受难以想象的辛苦,而他竟饶有兴趣地做着这份单调难捱的工作,像一名科学家那样敬业。七年后,他协助哈勃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哈勃定律。

再后来,他继续观测星云,继续探寻苍穹的奥妙,他与其他科学家一道借助新技术和新设备,对哈勃定律进行了改进。因在天文学方面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不凡的业绩,他已跻身于著名天文学家的行列,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是一名普通的赶骡队的皮货商。

他的名字叫赫马森,一个喜欢遥望星空的皮货商,因为兴趣和执著而看到了宇宙的深邃、壮观,拥有了辉煌无比的人生。“谁都可以升起,成为一颗耀眼的星辰,只要愿意并去努力。”一位传记作家如此感喟赫马森的生命历程。

一杯山泉水改变的命运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在纽约郊外的一棵大树下,勤快的安德鲁正悠然地整理着农具。他是一个孤儿,受雇于这里的农庄主已经有两年多了,他很满意自己的这份十分辛苦的工作,烈日也没有影响他愉快的口哨声。坐在那里,他一次次地张望着前面那大片金黄的麦田,心中充溢着一份巨大的成就感,仿佛那即将到来的丰收完全属于他自己,完全忘却了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打工者。

不知何时,一位老者蹒跚着从安德鲁面前走过,老者目光呆滞,神情抑郁,似乎揣着许多难言的心事。

“嗨,多好的阳光啊!”安德鲁不禁冲着老者喊道。

“是么?我讨厌这样叫人心烦的烈日。”老者烦躁地回敬道。

“先坐下来歇息一下吧!”安德鲁热情地邀请老者。

老者迟疑了一下,还是默默地接过安德鲁递过来的一个马扎,缓缓地坐到了树荫里。

“来一杯清凉的山泉水吧。”安德鲁拿起身边的水桶,热情地给老者倒了一杯水。

老者轻轻抿了一口水,眉宇舒展了一点点。

“怎么样?凉爽吧?这可是地地道道的山泉啊。”安德鲁得意地向老者讲述起自己如何走遥遥的路、爬高高的山,才打回来如此甘甜的泉水。

老者似乎被安德鲁的话打动了,不禁又品尝了几口水,然后轻轻地点点头,但没有做任何的评价。

“这样强烈的阳光,庄稼长得才快呢。老伯,您说对吧?”安德鲁又满怀热情地向老者介绍起眼前那一片自己侍弄的庄稼。

“那些都是你自己的吗?”老者平静地问道。

“都是我帮主人种的,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可都是我的劳动成果啊,只那么看着,就叫人心里很舒坦,就像喝着甘甜的泉水。”安德鲁满脸无以掩饰的自豪。

“小伙子,谢谢你的水,你会收到一份丰厚的报酬的。”老者喝掉了安德鲁送上的一杯山泉水,起身朝山下走去。

第二年春天,安德鲁收到了一封陌生的来信。来信人告诉他——去年夏日曾喝过他一杯泉水的老人,原本因儿女骤然遇难离去、自己又身染恶疾,一度心灰意冷,准备将自己的几个农庄全部卖掉,悉数捐给慈善机构后,然后便辞别人世。但那个炎热的中午,安德鲁那一杯清凉的山泉水和他的乐观、热情,宛如一缕清风,拂去了他心田的阴云,他决定好好地经营自己未来的日子,不管病魔留给他的时间还有多长。

这一年的冬天,安德鲁再次收到老人的来信,里面还有一份经过公证的遗嘱——老人将自己经营了一生的上万亩的农庄,全都无偿地赠给了安德鲁,因为他相信安德鲁会让那大片土地生长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