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婚姻解毒:现代婚姻启示录
3316300000007

第7章 七年之痒(3)

拥有收入的女人中,有92%不愿再回到没有收入的那个年代去。现在在财务上依赖他人的女人中,只有12%希望保持现状。其他的女人,不管属于哪个年龄层,都希望有家,也要有工作。她们想要加入外面的世界,享有伴随工作而来的身份和声誉以及与许多人接触的乐趣,并得到财务上的报酬。虽然女人也认为外面的工作就像家里的工作一样单调而辛苦,但一般都认为家里的工作更难做,而且还得不到薪水来证实自己的付出。

有些女人则认为,女人“自付费用”的平等原则并不公平,因为在其他地方,例如家事和情感的支持上,男人仍未平等地回馈女人。

有些女人对于她们也得赚钱这件事感到痛恨,因为家里的工作,不管是情绪上的还是体力上的工作,大多是由她们来做的。她们可能会说:“现在男人什么都有了!”男人是家庭婚姻中最大的赢家,因为女人在外工作,对家中财务也有助益,所以男人的经济压力变小了,然而大多数男人仍期待、喜欢女人提供家务、照顾孩子、性服务,相形之下,男人的责任不多,而女人自己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

另一个方式是一切费用都对半分,而且通常是各人有自己的银行户头(这占调查女性中的28%)。

对女人来说,无论是对半摊分费用,还是最终决定如何摊分费用,都是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因为女性薪资所得比男性少得多。既然全国各地都有类似情形,摊分费用就成了普遍性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夫妻有时会采取依收入比例来摊分费用。

“目前我得扛起一半以上的家庭财务负担。这跟我自小接受的男人应支付所有钱的观念不合。”

如果说依收入比例来摊分费用还多少有些公平的话,,那么当女性在外要工作,在内又要支撑起全家时,她们就变得力不从心了:

“直到一个月之前,我们之间最大的问题是我丈夫失业了,我们只靠我的薪水过生活。我早从十六岁就开始享有财务自由的美妙感受,因为我能够自己赚钱,所以我对自己的评价和独立大大的增加了。”

“我们结婚后手头突然紧了不少,钱变成了一桩令我担心的事。我心里挣扎了好大一阵。拥有自己私人钱,表示你可以在想花钱的时候花钱。而现在,当你得为另一人负责,你的钱变成你们共有以后,你就不能这样奢侈了。现在我们两人都上班,但是我丈夫赚的钱不到我的一半。我很小心地安排钱,务必让账单、房租等都付清。这种金钱状况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会。好处是我不用在财务上依赖他,但这也许会损坏我对伴侣的完全信任。”

即使女人赚的钱比较多,能供应夫妻的基本收入,她还是可能被对方瞧不起。她仍必须为了自身的权利而奋斗,甚至得因为自己“掠夺丈夫的男性自尊”而有罪恶感:

“男人不会帮忙做家事,他们只把垃圾拿出去,就站在那儿等着你给他大大的赞美,感动地抱住他们说:‘我爱你,你真好!你是如此的善介人意,如此的先进!’”

“他先等我把晚餐做好,又要和我做爱,他说我可以把盘子留到明天再说。他一点都没考虑到明天我也要上班,好像这些盘子到了明天会自动神奇地洗好。”

大多数家庭的事情都由女人来做。我们的研究显示,男人每做两小时家务,女人就做5小时。女人对这有什么感觉?尤其那些在做全职工作的已婚妇女。

“实际的安排如何?一切都由我来做,外加一份全职工作。谁洗碗、谁叠被子?我。煮饭,照顾小孩?也是我。日常生活如何?又累又枯燥。”

“我要洗碗、叠棉被、煮饭、照顾小子。另外我有份全天的工作,下午三点半又要急匆匆地赶到学校去接女儿,然后就回家做晚饭,看文件,上床睡觉,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抚养孩子不但使我们俩少了钱、隐私和空间,而且有时还使我身心疲惫。我得收拾这个猪窝、打点房子内外、教孩子守规矩、做晚餐。在这种情形之下,我还怎么做个依人小鸟,满腔热情的太太?最近我丈夫实在过意不去才开始做一点家务和带小孩。我自从做了全职工作之后,他帮的忙比从前多了,但他没有尽全力。我想,等到孩子大了会好一点。”

“家事上的安排,只有一个字:我!有时候我觉得周遭的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如果我跟丈夫处得不好,女儿又正好紧黏着我不放,加上公司的工作又堆积如山,我会彻夜难眠。有时,真的梦见自己窒息了,无法呼吸。去年这个情况发生过3次,这是我最怕遇到的事情。”

大多数女人说,夫妻一起做家事、照顾小孩,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等等的概念,在理论上讲得通,但实际上却不然;在本该由双方共同分担家事的夫妻中,有80%的女人到头来仍得做大部分家务事:

“最近我们频频吵架与分担家务的责任有关。我们两个都上班,而且讲好家务一起做。可是我做了四分之三,而他却只做了四分之一。”

“以前我们很快乐,那时候我们总是轮流洗碗、煮饭、折被子,这是我仰慕他的原因之一。他愿意做他那一份事情,刷地板、洗浴室、吸尘、烫衣服。但是,后来事情变了,这些都成了冲突的根源。他不愿花一样的时间来照顾小孩,他开始一星期好几次上健身房,而我却被孩子死死地缠住,根本没有时间出门。我尽量扮好妻子的角色,整天工作,照顾小孩,以便腾出时间和丈夫独处,我没有任何其他出路。”

“日常生活似乎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他一进家门,就把衣服丢在沙发上,从公司带回来的文件也到处乱放,对这个家不闻不问,好象它是我一个人的。我认为,这表示他一点也不重视我的需要,他有种‘汽车旅馆’的心态。”

需要负责一切家务,同时得照顾小孩,又没有在外面工作的女人,到最后常常觉得自己又孤立又寂寞:

“我一直觉得待在家里好像与世隔绝似的。他啊,来来去去的;我却只能待在家里。他得穿西装,衬衫非得白净、硬挺不可;而我穿得如何就没什么关系了,因为我得去做清洁之类的工作,说不定会把衣服弄脏。这让我觉得有点抬不起来。“

“在家里,他和孩子可以游玩,我却得打扫,这使我觉得很寂寞。我知道要做个好太太、好妈妈都得这样,也尽力依照前人的榜样去做。”

即使两人之中只有女人在外工作,家务仍得由两人共同分担。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做家务的责任应该落在男人身上,因为女人没有上班,责任就会落在她身上:

“自从丈夫失业而我仍在工作之后,我们就一起做屋里屋外的工作,并一起照顾女儿。”

“因为他目前失业,所以开始扮演家庭主夫的角色。碗盘我们轮流洗,棉被他来折,他常常也帮我做饭,至于其他每周固定的杂事,我们一人做一半,像吸灰尘、擦窗户之类的事。”

在大多数家庭中,由于女人和儿女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孩子的事自然而然也成了女人份内事,也就是说,了解孩子的心里,陪他们度过危机等等:

“我女儿十七岁了。我觉得,她小时候半夜起来喂牛奶、换尿布、追着她满屋子跑、看着她病好起来等等,都不像现在这样费心。照顾十几岁孩子,要考虑的事太多了。在我和她之间保持开放的沟通是很重要的。”

“我负责照顾孩子。他们都十几岁了,要跟他们保持开放的沟通得花不少心思,这都由我负责。如果需要打电话跟校方谈一谈,或者孩子需要钱,由我出面。去年冬天,我儿子在鞋店偷了一双鞋子,押他走回店里的人是我,我丈夫根本不闻不问。”

女人生来就是母亲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为女人一定要成为一个母亲才能真正得到满足,或者惟有成为母亲才能体验做女人的充实。在我国,十八岁至四十四岁年龄组的女性中,大约17% 的人没有孩子;许多已经做了母亲的女人也仍能操作推土机,或执行心脏手术,在工作表现上如男性一般专业进取。然而,尽管我们极力抨击社会对女性不公的陈腐观念,却无法真正消除这些陈腐观念在社会文化中仍然大行其道。人们总以为,女性应该负起主要的养儿育女的责任,甚至应该完全担负起这个责任。就像一些女性主义思想家所说,这是代代承传的问题,只要母亲一直主掌着生儿育女的重任,我们的社会就会不断教导出女孩子要育儿持家,而男孩子却不必将育儿视为主要责任的传统观念。

“母亲与孩子”这幅带着宗教色彩的画,即便在当今我们的文化里仍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圣像之一,它那么富有诗意,那么神圣而安详。然而,面对这幅感人的图像,男人和女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反应:男人觉得自己在这幅亲子图中像个外人,他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和孩子如此贴近而感罪恶。相反,如果和孩子太腻在一起,他反而会感到窘迫。

然而,对女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如果一个女人不能好好照顾小孩,或是不能符合传统文化期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她会为自己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标准而感面颜。不论是否有育儿经验,她总是本能地相信,自己比先生更懂得照顾孩子,因为女人生来就是母亲嘛。正是基于这一理由,对一个女人来说,接受传统母亲角色,负起所有照顾孩子责任,而让先生只是在工作之余担任家庭中可有可无的助手角色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在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社会并不期望父亲真正尽到养育孩子的责任,即便他整天在外忙得不见人影,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一丝一毫谴责,因为孩子天生就属于母亲而不是父亲的管辖范围。我至今还记得母亲对我说过,在我刚生下来时,有好几次父亲让我躺在他硕大的手掌里,而不是双臂弯曲把我搂在怀里的样子。母亲打趣地描述了父亲抱孩子的姿势,是为了表明,男人在照顾孩子方面天生就是笨手笨脚的。

通常母亲对幼儿所投注的时间和精力远较父亲为多,至少对我这个为人母的人而言是如此。我三十二岁才有第一个小孩,大约比我现在的同龄人晚了很多,所以“母亲”这个角色对我具有特殊意义。我小心翼翼,深怕有什么闪失,第一次做孩子母亲的喜悦不言而喻。

从我怀孕一直到大儿子尔凡的降临人世,丈夫确实沉浸在将为人父的无限喜悦与翘首顾盼中。然而,对他,这只是一种外在改变;对我,却构成了整个内在生活的改变。就在宝宝即将出生前,我对亲职角色的认同和观察远比温翔要来得深入。温翔与儿子感情的建立毕竟还是在孩子出生后。在照顾孩子上,温翔也完全依照我的模式。当然,我喜欢拥有这种属于母性的权力。但越到后来,我就越发现,我为这份权利付出了昂贵代价。

一个母亲和小婴儿之间的联结的确非常奇妙。在新生儿的头几个月里,母亲可说是担负了主要照顾责任的人,母子之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肢体亲密。有关这方面,人们从生物学角度的结论太多了,例如深信母亲更了解孩子,在天性上也更保护孩子。其实,母亲的亲子感与保护力量主要来自她们平日照顾孩子的经历。 某南方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最近做了一项研究,他找了十七个以父亲担负主要育儿工作的家庭,这些父亲有的没有职业,有的是拥有一份在时间上很有弹性的工作。结果显示,这些父亲中几乎都有着和初为人母的妈妈同样的感受,即不放心将宝宝交给别人,甚至连交给自己的太太。说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个初为人母的妈妈,内心所浮现的许多复杂感受其实是因为担任“妈妈”这个角色所产生的,并不是由于女性本能所致。事实上,有五个针对这个主题所做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当男人担负起育儿工作时,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母亲”,也就是说,男人有能力担任母职,只是这种能力因为鲜少有人去经历,从而不被激发罢了。

现在假设母亲是和孩子有亲密连结的第一人,通常情形也是如此,那么她为什么要让自己一直成为孩子的主要照护者?如果让做父亲的、做兄姊的、祖父母乃至一些亲戚朋友加入这一连结,他们是否也能完全亲近这个几乎由母亲拥有的“小宝贝”呢?对一个母亲来说,她可能更本能地希望在照顾宝宝方面能事必躬亲。

将照顾孩子的责任完全丢给母亲,这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那里,母亲担任着主要的育儿工作,洗衣、缝衣、做饭, 包揽 一切家务琐事。她 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担任着职业妇女的角色 。问题是,家中其他成人若能与宝宝建立关系,分担照顾宝宝的责任,那么,他们也同样能与宝宝形成连结,成为一个良好的照护者。

可惜,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女性抱怨说:“我上班的收入扣掉生活费、交通费、餐费及保姆费,一年所剩无几了。这又何必呢?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找保姆来做孩子的妈妈?乾脆自己留在家里带小孩好了。目前保姆大多来自外乡,她们的素质和育儿经验都是很大的问题。”许多婚姻家庭不得不维持母亲停薪在家以解决孩子照顾问题。这类想法 确实值得理解,但如果进一步分析,一个有趣的问题便浮上台面,那就是照顾孩子何以落在母亲身上,而不是父亲身上?

就某个程度而言,母亲势必成为待在家里照顾新生儿的唯一人选,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宝宝最亲密、最主要的照顾者。因为只有母亲可以坦然地享受留职停薪的产假。至于父亲,社会至今尚还没有支持提供男性员工陪产假的文化。事实上,就算有一条关于家庭产假的法案,我国公司的雇主也不会支持男员工将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文化传统是如此地保护企业,以致我们根本无法要求企业主动给予男员工一个带薪的陪产假。

照顾孩子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做父亲当然要负上很大一部份责任。就普遍情形而言,父亲在孩子照顾的问题上始终只处于从属“协助”的地位。根据《现代》杂志的调查显示,它的女性读者所嫁的另一半都希望自己太太能够上班,又能包办孩子的照顾工作。最新统计数字也告诉我们,男人平均只分担了三分之一的家务。虽然与上一代相比这已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显然还是比太太所分担的三分之二要少了许多。很少有父亲能真正了解如何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也很少有父亲愿意减少工作时间深入到孩子生活中去。某杂志的一篇报导就活生生地说明了男人不愿照顾孩子的真实心态:

“从心情焦虑地在外面等待妻子的生产,直到孩子的呱呱落地才给我如释重负的感觉。突然间,我发现自己正与一个充满奇妙生命、会哇哇大哭的婴儿和一个疲累不堪、心绪狂乱的妻子相处在一起。这种感觉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那么喜悦……。甚至对某些男人来说,置身于这种环境反而会感到一种恐惧。刹那间,就算是充满压力的办公室此刻突然变得可爱起来,变得如此吸引人,因为在那儿有规律的模式,有既定的角色。我们不得不承认,离开刚出世的宝宝、回到工作中去的确会有一点罪恶惑,但就另一方面来说,却是一种真正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