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细说中国园林
3315500000009

第9章 上海、无锡园林(2)

从碧梧轩往东北行走,可见观水亭与碧光亭。碧光亭为三面临水的水榭,南向一楹。碧光亭的西北部为北山,全部用黄石堆叠,巍峨起伏,雄浑苍然。山巅植有银杏树,并建有一六角形亭,称“即山亭”。亭下有一石洞,日“归云洞”,曲折幽深,南北三弯,南洞口有百年枫树蔽往洞口。

出归云洞向西行,有丛桂轩、舟而不游轩、霁霞阁、晚香居、慰仪厅等建筑。这座精巧的园林真是步步有景,处处有境,诗情画意,自在眼前。

·白鹤南翔去不归

——南翔古猗园

古代的私园留下一些神话传说的并不多见,而古猗园则是其中之一。传说1000多年前的南翔原是吴郄的偏僻乡村,一天,一个老农耕地时挖出一块奇怪的大石头,这时,天上飞来两只白鹤,在石上停留一会,又飞入云中而一去不复返。老农细看石上,出现了一首诗:“白鹤南翔去不归,唯留真迹在名基。可怜后代空王子,不绝薰修享二时。”后来,有个叫德齐的僧人知道此事后,认为此地是仙基,便化缘建寺,取名“白鹤南翔寺”。古猗园则把这个优美的故事刻在大门的照墙上,使园市市陡增不少文化内涵。古园话沧桑

古猗园位于上海南翔镇东部,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时河南嵩县通判闵士籍初建此园,由当时嘉定著名的竹刻家朱松邻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挖水池,置山石,设亭桥,建楼阁,并且据《诗经》中“绿竹猗猗”诗句,取名“猗园”。后来,此园又归明代画家李流芳的侄子李宜之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洞庭东山人叶锦购得此园,重加修葺,更名为“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居士的《古猗园记》记载了当时古猗园的盛景:“中立逸野堂,登高可览全胜,下临鸢飞鱼跃轩,荷花池,东靠沁松冈,三面靠水,松杉滃然。沿浮筠阁向北,为垒栖廊,夹廊修竹斑驳,与荷风竹露亭相望,绿烟缭绕,气势仙然。”

乾隆五十三年(1789年),地方有关人士募捐购得此园,以作为州城隍庙的灵苑,对公众开放。同治至光绪年间,园内又陆续增建了厅、堂、庵院,作为敬神与集议的场所。随着香客和游人不断增多,古猗园又开设了酒楼茶肆,游人还可以在园内和诗作画,从此远近香客游人不绝,古猗园也就因此闻名退迩。

抗日战争时期,南翔镇遭受日寇的炮火,园内大部分建筑被毁,并且由于日军的占领,大部分花木古物荡然无存。后来有爱国人士捐资重修阙亭,使亭独缺东北一角,取名“缺角亭”,以志国耻。1946年,爱国人士陈少芸出资重修缺角亭,另有朱苏吾、方剑阁捐资重修南厅和白鹤亭,并且还有一些当地富商捐资修复了不系舟等建筑,种植了花草树木,使古猗园逐渐恢复了旧时的风姿。

1958年,政府出资重新整修古猗园,开挖新河,架九曲桥,重建浮筠阁、白鹤亭、鸢飞鱼跃轩。1959年又迁入云翔寺的唐代经幢一对,宋代石塔一座,并EL在南厅还陈列了陈少芸先生珍藏的战国古剑、诸葛鼓等一批文物,使古猗园更增添了文化的内涵。白鹤南翔去不归

古猗园的布局以建筑物分为六个景区:一是南翔照壁景区,主要是指照壁周围的大片草坪和树木,大草坪开阔,周围还植有雪松和香樟,草坪之东还设置一座南亭。二是鸳鸯湖景区,位于全园的中心地带。绕湖建有九曲桥、湖心亭、柳荫桥、曲香廊、茗茶室等建筑,亭、堂、阁、轩,高低错落,山水相连,给人以天高湖阔之感。三是戏鹅池景区,这是古猗园景点最多的区域,围绕戏鹅池,既有著名的缺角亭,又有不系舟、浮筠阁、竹枝山、白鹤亭等古建筑,给人以古朴而典雅的美感。四是梅花园景区,围绕梅花厅有微音阁、唐经幢普同塔,此景点以梅花为主题,梅花园植有红梅、腊梅、绿梅等名贵品种,花开时节,清香四溢,别有一番情趣。五是松鹤园景区。松鹤园三面环水,临水建有一座鹤寿轩,水边还塑有一对大仙鹤。六是青清园景区,这是古猗园的园中园。园中建有荷风竹露亭、君子堂、翠霭楼等建筑,还有黄石叠成的大假山。庭园深几许

从古猗园的南大门入园,首先见到的是一座照壁,这就是有名的“南翔壁”。南翔壁高5米,宽10米,壁上的浮雕为潘其鎏设计和雕刻的。浮雕的内容为“白鹤南翔”的传说。从照壁上可以看到,白鹤南翔寺院苍松翠柏环绕,一对白鹤见寺庙已成便悠然南飞。

从南翔照壁景区往北,便是鸳鸯湖景区。鸳鸯湖位于古猗园的中心地带,湖西有九曲桥南北向横跨湖面,桥上建亭一座,日湖心亭。湖东面则有柳荫桥,两桥相映成对景,遥遥相望。湖四周,亭、阁、堂、轩高低错落,再加上绕湖曲香廊,显得十分古朴幽雅;湖水荡漾,月落波心,使人陡生诗情画意。

从九曲桥经湖心亭拾级而上,就到了著名的缺角亭,这里便是戏鹅池景区了。缺角亭攒尖顶,四柱四角,为方形亭。缺角亭的地势较高,立于亭中,全园的景色尽入眼中:从北边看,有不系舟、浮筠阁;南边则可见九曲桥;西有鸢飞鱼跃轩。

从缺角亭往北行,可见竹枝山和浮筠阁。竹枝山满山翠竹,原称“绿竹山”,大概为了与明代大书法家祝枝山拉上关系,取其谐言改称为“竹枝山”。浮筠阁则是临湖而建的一座水榭,卷棚歇山式屋顶,临水的一面开敞设美人靠,还建有石砌的围栏,极其方便游人观赏水景或者觅鱼戏之乐。

不系舟建于戏鹅池边,外形似一大型游舫,石砌的舟底,舟的前部为亭,中部为廊,后部则建两层楼阁。旧时,文人常集会于此写字作画,故称为“书画舫”。

从不系舟沿戏鹅池西行,可见到白鹤亭。亭高9米,五角,卷棚攒尖顶,尖顶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鹤,引颈伸尾,活灵活现。此亭与白鹤南翔的照壁相呼应。

离开戏鹅池景区再往北行,可以见到唐咸通八年(867年)雕塑的经幢,高10米,仰莲基座,八角七级幢柱,飞檐幢顶,造型十分挺拔而古朴。唐经幢正北有微音阁,上下两层,下层宽,上层略窄,卷棚歇山屋顶。阁内北墙上挂有《微音阁记》,陆象贤撰文,周大刚书写。

从微音阁往东南行走,便能看见富丽壮观的梅花厅。厅宽三楹,其窗格均雕刻成梅花形状。厅前有两株千年古柏,苍苍翠郁,四周则是梅花园,植有红梅、腊梅、绿梅。花开时节,一片清香,使人不忍离去。

从梅花厅往东行,则有鹤寿轩、松鹤园,过柳荫桥便进入青清园景区的龟山。山高7米,面积5亩,四面环水,四周有小桥相通,犹如巨龟的四爪。龟山之东有圆形小岛,名曰****岛。龟山之顶有一只石雕的大龟,昂首身负石碑,碑上刻一大寿字,碑后则有百寿图。

从龟山经花径向东,便是新扩建的青清园了,这是古园的园中园。

·借得青山不用还

——无锡寄畅园

城市的园林,设计再高明也难以完全地模仿自然,人工的痕迹在所难免,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创造的遗憾。所谓鬼斧神工,乃人类赞美大自然的天机神妙。不过,好的园林往往是善于借景,借自然之景以补人造之不足。如此说来,无锡的寄畅园则有着得天独厚的借景条件。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有锡山,其选址是再好不过。寄畅园之所以成为江南名园,大概是与这些条件分不开的。古园话沧桑

寄畅园位于无锡西郊惠山东麓,其原址为惠山寺的“南隐房”和“沤寓房”。明正德年间(1506~1520年),南京兵部尚书秦金从惠山寺购下这两块地面,并大兴土木,建成另fJ墅园林,取名“凤谷行窝”。秦金去世后,该园归其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所有。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时任湖广按察使的秦梁回原籍奔丧葬父,因倦于宦游而不再出仕,于是一心在家整理园林,自享林泉之清福,并改名为“凤谷山庄”。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秦梁之侄秦耀因受人排挤被解除了湖广巡抚之职,返回原籍后,秦耀也寄情于山水,对园林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当时全园造景有20处,为: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知鱼槛、清川华薄、涵碧亭、悬淙涧、卧云堂、邻梵阁、大石山房、丹邱小隐、环翠楼、先月榭、鹤步滩、含贞斋、爽台、飞泉、凌云阁、栖玄堂等。并以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句子“寄畅山水之情”之意,取园名为“寄畅园”。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秦耀将此园分给四个儿子。直到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燿的曾孙秦德藻将此园重新合并,并邀请当时的造园名家张链进行整体设计,张链的侄子张铽还亲自叠山置石,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这一次改造增加了八音涧、七星桥、美人石等景点,而且整体的园林风格更加幽美雅致,文人园林的特点更为突出。

清雍正元年(1723年),秦耀的六世孙秦道然不慎卷入皇子间的王位之争,被牵连下狱,寄畅园被充公。一直到乾隆初年,秦道然之子秦蕙田考中探花后,上疏请求代父赎罪,经乾隆批准后,秦道然获释,寄畅园也被发还。但经过雍正一朝10多年的封禁,寄畅园已经破败不堪。

乾隆八年(1743年),秦道然孙出资初步修葺。乾隆十一年(1746年),秦氏24房合议,把寄畅园作为“祠园”,在其东北隅建双孝祠。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迎接乾隆帝南巡,秦氏又作了全面整修。乾隆六次南巡,次次都在寄畅园停留,其间作诗题字,又命人将寄畅园绘成图画,回京后在万寿I上J东麓仿建一园,名“惠山园”(即现在颐和园的谐趣园)。借得青山不用还

寄畅园的造园艺术是所谓大借景,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周围的自然条件,如苍翠欲滴的惠山和锡山,闻名天下的惠山“天下第二泉”,还有古朴而耸立的龙光塔。因地制宜,引水延山,在叠石垒山、设计水景、布置林木、组织空间方面也充分考虑了周围的自然条件,因而整个园林既显得古朴精美,又与自然融为一体,有难得的自然天趣。庭园深几许

寄畅园的园门为东向,园门简单而素雅,粉墙青瓦,粗看似普通人家的宅院。打开大门,便能看见惠山屹立,翠山葱茏,令人眼睛一亮,此即“开门见山”。进入大门,左右为半封闭的长廊式庭园,再走过一月洞门,迎面一座湖石假山,园景隐约可见。

进入园内,沿着大水池锦汇漪左行,即到知鱼槛。知鱼槛为一小水榭,与长廊的北端相连,临水的一面设美人靠,可以观鱼戏之乐;背面的粉墙上设漏号为“凤山”,此园名有藏风干山谷之意,亦指此地的风水极佳。风谷行窝大厅幽雅、肃穆,书卷气十分浓厚。厅前抱柱有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撰的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为无锡金石名家高石农篆书写就。此联有点景的妙用。

风谷行窝东侧有含贞斋,斋前有一座大型假山——九狮台。据说九狮台是根据元代画家倪云林的《九狮图》叠成的,叠成后状如一只俯伏在树丛的雄狮,如果细看,还可以从一块块巨石中分辨出一只只小狮子来。有的对天长啸,有的顾盼回首,有的伏地窥测,有的张牙舞爪,有的相互玩耍,有的前后追逐。游人还可以沿石磴盘旋而上,登上狮首,这里是最高峰,可以观赏全园的景色。

九狮台旁边还有一个小院落,进院门则见一方荷池,池塘的南面有一座古雅的厅堂,这就是秉礼堂。此处是当年园主人执掌礼仪的场所。堂前有湖石点缀,堂后则种有翠竹和花草,显得格外幽静。·假山真水融自然 ——无锡蠡园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艾,传说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功成身退。带着西施泛舟于太湖,最后落脚于五里湖畔,过着隐居逍遥的生活。无锡的蠡园就与这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相联系。蠡园兴建之初,不知园主人是仰慕当年范蠡的逍遥,还是觉得五里湖的景色秀美,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不论如何,选择五里湖来建造园林,实在是有着上乘的眼光和不俗的生活境界。蠡园就像是一位天姿美妙的女人,它的自然条件是十分优越的,所以它既有江南私家园林的古朴秀雅,又有山水风景园赫的开阔和明媚,实在是一座融自然之天真与人工之巧妙的上乘佳园。古园话沧桑

蠡园位于无锡市西南10公里的五里湖畔。五里湖又名蠡湖,风光十分秀美,相传是春秋时范蠡携西施隐居的地方。不过蠡园的建立是民国初年的事情,离现在也不到100年,算是比较年轻的园林了。民国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湖畔建青祁八景,号称“山明水秀之区”。1927年至1936年,同村人王禹卿父子在虞的帮助下,利用原有基础,建成蠡园。1930年王的亲戚陈梅芳在其西侧再建“渔庄”,又称之为“赛蠡园”。

1950年以后,政府将两园合并,而且进行了改造和扩建。1952年扩建蠡园长廊,与渔庄相连;1980年前后又拓建“层波叠影”新区;仍以蠡园命名以上全部景点。蠡园三面环湖水,水景成为园林的最大特点,假山临水而立,建筑物大多贴水而建,而且蠡园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郭沫若先生曾游蠡园并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

1995年国家邮电部发行的《太湖-蠡湖烟绿》和1996年朝鲜发行的《太湖》邮票,都将蠡园作为其主景。邮票被誉称“国家名片”,上述两枚邮票的发行,更使蠡园闻名遐迩。假山真水融自然

蠡园是一个水景园,特别是依着五里湖而建,烟波浩淼的湖水、湖边的青山与蠡园融为一体,使蠡园不仅仅有江南私家园林的古朴和秀雅,而且有着山水风景园的开朗和空阔,这就是蠡园的最大特点。从这个特点可以看出,蠡园内所建的环形长堤和千步长廊,都是借五里湖面的水景,以表现园内园外融为一体,水天一色,空阔浩淼的境界。这样的借景是一般私园不可能达到的。还有蠡园的七座大假山也是就真水而叠,并因真水而养活,山上的青松翠竹和名贵花木,无不因真水而益茂盛,的确是山水交融,有着“假山真水”的无限意趣。庭园深几许

进入园门,出入一个山洞,就可以看见沿蠡湖筑有一条近300米的环形长堤,这就是南堤春晓。堤上柳丝垂垂,桃花吐艳,堤外一湖碧水,数峰青山,漫步堤上,真是令人心爽神怡。往堤内看,则是一方荷池,一到盛夏季节,莲叶亭亭,红莲自莲争相吐艳,清香满溢。荷塘四边各建一座方亭,方亭周围按筑堤,堤上架桥,名映月。阁北为小溪,上架拱桥,桥上建亭三楹,卷棚式,名水淼亭,俗名桥亭。桥出入口设月洞门。在春秋阁下,有水榭五楹,前有半亭和宽敞的贴水平台,三面围以栏杆。平台中间开一方洞,露出底下一方水域,水中堆砌湖石,供游人凭栏观鱼。水榭为厅堂式,两面装落地雕花长窗,内设茶座。水榭有廊,河岸各半,故名水旱廊。

紧依长廊有水榭七楹,名日“数鱼槛”,临水而筑。槛池对面,为临水而筑的廊屋,东置漏窗,西立敞轩,围以美人靠坐栏,可望东园景色。廊屋以北建半亭,为西水墩水仙庙旧物移此。穿亭向前,有伸入池中的半岛,上有绿漪亭。

在南堤的西南端,临湖建有一六角亭,攒尖顶,飞檐翘角,绿瓦红柱。亭内斗拱上雕有60只金凤凰,每只凤凰由一条金龙率领,正中绘有双龙戏珠,所以此亭又名日“龙凤亭”。亭额上题“望湖”二字。游人至此,可以平眺五里湖的水色天光和(山军)嶂山青翠的峰峦,恰似一幅长卷的青绿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