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细说中国园林
3315500000018

第18章 粤、湘、贵、川园林(1)

岭南园林的特征比较明显,如以英石堆筑假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多见廊桥、植物四季繁花,等等。岭南园林中保存最好的是番禺的余荫山房,其建筑上的灰塑门楣、英石堆山、规则池岸、木雕洞罩、廊桥组合都是岭南园林的典范。岭南园林还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如清代的古典园林中大量采用花色玻璃,不时见到欧式建筑,还有大量出现的满州窗,等等,都是开放和兼容的表现。

在园林风格上,湖南的园林兼有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色,既有江南园林明秀、疏朗的一面,又有北方园林的雄浑和大气,如岳阳楼、长沙的岳麓书院等。

贵州省与云南毗邻,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古称黔中或夜郎。贵州与云南同属云贵高原,域内多山,多江流,河谷深切,地形崎岖,多枣形盆地(坝子)、石灰岩溶洞和伏流,因此贵州的古园林主要是天然山水园林。

四川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古称巴蜀之地,又称“天府之国”。与云南、贵州两省比较,四川的平均海拔高度比较低,除了多山多水以外,也有大片的盆地和平原。四川历史上又是人文荟萃之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化艺术名人、政治家、思想家都出自四川,或者都在四川留下踪迹。因此,四川园林中最出名的有武侯祠(纪念诸葛亮)、杜甫草堂(纪念杜甫)、望江楼(纪念薛涛),还有三苏祠(纪念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等。·余地三弓红雨足

——番禺余荫山房

在佛教的观念中,有芥子纳须弥一说,意为空间的大小是无限的,一粒芥子中也可以纳进一座须弥山。这种哲学观念给了造园艺术一个校好的提示,那就是较小的空间同样可以表现阔大的境界。余荫山房即是这种造园观念的一个极好个案。余荫山房这座古庭园,有着精巧的布局,它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石山、碧水尽纳于三亩之地,使得小小园林显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其二门的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古园话沧桑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东番禺市南村镇。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番禺南村人邬燕天考中举人,中举后捐粟获奖叙七品员外郎,兼分刑部为堂主事。因为为宗族争光,获祖赏三亩地,邬燕天聘请了许多建园名师,在家乡大兴土木,前后历时5年,花费白银近3万两,建造了余荫山房。名,“余荫”,即为不忘祖宗的余荫。

邬燕天在京供职4年后,以母亲老病辞官,荣归故里居此园,他亲撰一副楹联:“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竺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此联概括了主人的人生归宿和志趣。

后来,邬燕天的长子和次子也先后中举,故而在当地有“一门三举人”之说。余荫山房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年久失修,1949年后,政府曾多次拨款修葺,近年又按原貌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并将旁边的瑜园(小姐楼)归并为一园,对外开放。藏而不露、缩龙成寸

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园景可分为东、西两半部。东半部有八角形水池,玲珑水榭为其主要建筑;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东西两半部的景物,通过名叫“浣红跨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余荫山房有三个特点:一是浓荫密布,藏而不露。全园植物繁茂,浓荫匝地,建筑物全为植物遮蔽,“余荫”之意盎然。二是布局精巧、缩龙成寸。园中的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三是以水居中,环水建园。余荫山房地虽三亩,却掘有两池,并架廊桥把东西南北景物连贯起来,造景借景而得层层景色。庭园深几许

余荫山房门前是一个大水池,池中有红莲点点,碧绿的莲叶下游着上千尾锦鲤,鱼虽不大,如有人投鱼食,立刻引起汹涌的鱼潮,把一池碧水搅得哗哗直响。

余荫山房的正门颇为高大,两扇门被黑色的桐油刷得乌黑发亮,门口挂有两只红灯笼,门楣上刻有“余荫山房”四个大字。进大门入前庭,当中一幅精细工巧的砖雕照壁,从两旁的月洞门进入二门,有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此对联正好概括了此园风景的特点。

进入二门即看到后院,院中有一水池,池上建一拱桥,拱桥上托起四角桥亭,朱栏拱护,俯临八角池。

后院所有建筑门窗无不精雕细刻,极为精美,其中的玻璃窗更有特色,单层玻璃是蓝色,往窗外望,好似冬景;两窗重叠,玻璃变成红色,窗外又好似秋景,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是深柳堂,它原是园主人读书的地方。深柳堂面阔三间,分别为厅堂、书斋、卧室,室内宽敞明亮。由于园主人曾在北京做过官,所以他用白色和紫色玻璃来镶嵌窗格。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

与深柳堂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此馆原为藏书小库,以木构花纹图案镶玻璃为门壁,极其精美玲珑;前廊紧贴池边,设长栏,两旁花窗楣额刻有“吞虹”、“印月”。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

水池中有一水榭,呈八角形,又称八角亭。此亭八面皆窗,并且均为木构花纹的玻璃窗。人立亭中,开窗后,八面来风,八面是景,景景不同,有的是杨柳细垂,有的是小桥流水,有的是桂香扑鼻,有的是山石相连,真让人惊叹主人的匠心独运。

余荫山房旁还有一独立园,名瑜园,又称小姐楼。此园迂回曲折,桥、亭、池、馆工艺精奇,其中百寿堂、罗汉堂的石雕、砖雕极为精美,后花园中时花灿烂、百鸟和鸣。登楼则可观全园景色,并可闻琴声绕梁,有古装仕女翩翩起舞。

·潇湘洙泗延学脉

——长沙岳麓书院

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之说,即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这四大书院对于传播发展宋明理学、推动科举文化有相当大的贡献。由于朝代更替和社会变乱,四大书院中,嵩阳书院近年才修复,睢阳书院早已湮灭无闻,白鹿洞书院虽遗构尚存,但办学早已中止,唯独岳麓书院不但建筑屡毁屡修,而且从创建到现在的湖南大学,一直学脉不绝,延绵千载有余,故称“千年学府”。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国外亦相当罕见。古园话沧桑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西郊的岳麓山山下,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冠。岳麓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岳麓书院。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召见书院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宋室南迁后,湖南安抚史刘珙于高宗绍兴元年(1165年)重建书院。宋代著名理学大师张栻主持讲学,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也两度来书院讲学。这一时期是岳麓书院全盛 时期,学生达1000多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

南宋恭帝德祜二年(1276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书院学脉一度中断。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郡人学正刘必大又重建书院。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

清康熙年间(1662~1720年),清政府对于书院教学比较重视,书院在政府的资助下得以重修,康熙皇帝还赐以“学达性天”的匾额给书院。到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书院更为兴盛,乾隆皇帝亦赐书“道南正脉”匾额。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顺应时代的发展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年,工专、商专与政法专校合并,改为湖南大学。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1983年又重新修葺一新。

岳麓书院由于多代山长的努力,建院有章,治学有方,故此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世济民之才,成为湘楚人才脱颖而出的摇篮。从朱熹、张栻、吴猎、王守仁、王夫之、罗典、王文清等大儒到******的老师、知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岳麓书院著名学子之一),可以清晰地看到岳麓书院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对湖南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潇湘洙泗延学脉

书院坐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三面环山,前临湘江。从湘江西岸.的牌楼口,直往山巅,早有古道联通,形成一条风景中轴线,岳麓书院就建在此中轴线上的中点。书院现占地2.5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院前有天马、凤凰二山分峙两旁,俨若天然门户;院后沿中轴线而上,有爱晚亭、舍利塔、古麓山寺、白鹤泉及近代修建的蔡锷墓、黄兴墓等著名景点相托。书院为对称性的布局,中轴线上有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依次而建。文庙、专祠及半学斋分建中轴线的北侧;教学斋、自泉轩、园林、碑廊等分建于中轴线的南侧。整个学院,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庭园深几许

岳麓书院的大门朝东向开,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12级台阶之上。门额上“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为宋真宗手迹。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点出了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历史事实。

进大门之后,里面为一小庭院,点缀有湖石花草,显得十分雅洁。过庭院则为二门。此门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年)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此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匾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的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这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械所撰,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该文由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用颜体行楷所书,笔力道劲,力透纸背。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始建斋舍52间,后屡毁屡建,屡易斋名。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

讲堂左侧有湘水校经堂,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讲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后经清代重修,阁楼存放祭器。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设于今船山祠处,并亲题门额。湘水校经堂在岳麓书院内,办学前后共45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从岳麓书院迁到长沙城南天心阁附近。原堂址改建为船山祠,并将吴荣光亲题的“湘水校经堂”堂额留于明德堂以作纪念。·山韵水趣独醉人

——贵阳花溪公园

贵州的地貌多山,而且多石山。河流山溪穿行其间,有绝嶂,有深峡,有飞瀑,有幽洞.其风景常常有独到之处。花溪公园即是这样一个令人心醉的地方。花溪有麟、凤、龟、蛇四山,四季苍翠欲滴,或麟角独起,或凤屏数叠,或龟势碧波,或蛇曲蜿蜒,各有风韵。花溪的水,终年流淌,清澈碧绿。沿花溪桥至碧云窝,河水出入两山峡峙之中,入则幽深,出则平衍,静如明镜,动似飘仙。泛舟花溪河上,两岸的山间,瀑布迭出,花树婆娑,不假人工,天然成趣,处处是景,处处是画,真是山韵水趣独醉人。古园话沧桑

花溪公园位于贵阳市南郊的花溪镇内。此园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地缙绅周奎你子依山建亭,广植林木,积水为潭,建成一座私家园林。

1936年,贵阳市政府正式将花溪私园改建为公园,根据园址的地形地貌对公园进行了整体设计,增加了一些建筑。从此,花溪公园以幽深灵秀的特点为世人所知。

1944年,著名作家巴金和夫人曾在公园的憩园别墅度蜜月。“憩园别墅”原名“花溪小憩”,也称东舍,巴金当时就在这里写出著名小说《憩园》,并在《憩园后记》里记下了他在这里的一段难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