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女式服装色彩鲜艳,上衣常见的是一种大襟衣,袖口镶有五寸来宽的花边,称为“滚边”。袖宽一尺二寸,有婴儿的妇女在哺乳时,不用解衣扣,只要把衣袖往上一撸,就可以从袖口里给婴儿喂奶。女裤多为青蓝色、白裤腰的大裆裤,裤脚很大,以至于顽皮的小孩在玩“捉迷藏”游戏时,经常把头伸进大人的裤脚里。土家姑娘在平常不穿裙,出嫁时才穿上用两大块花布缝成的八幅罗裙,还要穿上一件特别的衣服——“露水衣”。这种衣服左开襟,大袖大摆,背后绣着一面钵,胸前绣一口明镜,下摆绣着大小相间的一圈圈珍珠,饰以美丽的花边。据说,因为绣了照妖镜,姑娘出嫁穿上它能镇邪驱鬼。
小孩的服饰,随着年龄的增长、季节的变化而更替。刚满月的婴儿,父母爱缝顶金瓜小帽给他戴在头上,名为保护气门。待半岁左右了,春秋季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绣花镶金,额门处插英雄标或五彩绒球;冬季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小孩还要在颈上戴项圈,圈上用银链系着刻有“长命百岁”、“易养成长”等文字的“如意牌”;手脚戴银圈,圈上挂响铃。
对鄂西恩施、宣恩等地区山寨的土家妇女来说,每年五月初三、七月十二,或八月十五的“女儿会”,是妇女最盛大和热闹的节日。每到节日这天,姑娘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佩戴上最好最珍贵的金银首饰,打扮得格外美丽俊俏。衣服穿法是里长外短,让一层层镶边衣裳翻成笋壳状,这叫“节节高”。土家姑娘头缠印花折叠帕,身着绿绿花边衣,腰围黑色金丝绒绣花巾,首饰在晨光下闪亮。姑娘们打扮漂亮,为的是在会上选择一个如意郎君。
“邀山歌” ——特色独具的畲家婚俗
在浙江丽水、温州、衢州等地的崇山峻岭中,散居着一个古老而淳朴的民族——畲族。畲家的婚礼仪式与汉族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杉枝邀山歌”就是最具特色的仪式。
当迎亲队伍快到女方家大门时,媒人放三只双响炮仗,女方也随即燃放鞭炮以示欢迎。接着女方阿姨舅母拿来杉树枝拦在路上,赤郎则接过杉树枝折三段抛路上,表示夜里用山歌来答礼。然后众人在鞭炮声中成双成对进入大门。若人数不成双,还要从周围看热闹的人中拉一个凑上。
晚餐在女方家举行,由男方“亲家”宴请女方客人,这时出现了畲家婚礼中最精彩的场面——赤郎借镬。这是女方对赤郎进行的考核,是男女双方对歌斗智的一场充满情趣的较量。“借镬”意为赤郎编唱含有炊具名称的谜语山歌以借炊具办酒席。女方姑嫂事先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赤郎则要根据需借的各种炊具、什物的形状随口编词,将这些用具一一唱出。仪式开始时,只见新娘的姐妹或嫂嫂立于灶后,赤郎则手捧盛有一块猪肉、一包索面和点燃香烛的桶盘立于灶前吟唱,每唱一句,借一件什物,如“四四方方一并墙(灶),中央开出大龙潭(大锅),铜镜双双对月光(锅盖),金鸡沐浴海中央(木杓),三足落地火焰山(风炉),二耳朝天喜洋洋(二耳锅),青龙引泉茗茶香(茶壶),鲤鱼扳白凑成双(菜刀),……”如果赤郎唱词流畅,礼数周到,那么立在灶后的新娘姐妹就接过桶盘,拿出烹调用具和餐具,帮助烧煮饭菜;若是把歌词唱错或遗漏,那就得重唱或受罚。这时,人们便故意捉弄,以此为乐,往往把赤郎弄得焦急万分,狼狈不堪。站在周围的姑娘,故意推来搡去,以扰乱赤郎的方寸,使他唱错或遗漏,赤郎若是怕羞,越急越出差错,缺一句即少借一物,新娘的姐妹便无意接桶盘,赤郎只得继续吟唱,有的甚至五遍六遍,直到长辈开口,才算“礼俗周全”。当新娘的姐妹接过桶盘时,赤郎要随手把盘中的猪肉放入锅内,迅速盖上锅盖,稍一怠慢,那些守在灶旁的姑娘们就会把纸屑或砻糠撒过来。如果锅内撒进什物,赤郎得老老实实将肉洗净。当赤郎下灶点火时,姑娘们故意将木柴用水泼湿,使他难以点燃,尽管赤郎被烟火熏得眼泪直淌,也要把火烧旺才算作罢。
“筷落地,吃不及”
——赣州地区使用筷子的礼俗
中国人用筷子可以说是世界上的绝活,两根最简单的小棍儿拿在手里,可以任意挟取大至饺子、包子及大块莱肴,小至米粒乃至头发般细的莱丝。外国人常常百思不得其解:中国人的手为什么这么巧?难道两根小棍子里真有什么魔力不成?
筷子是华夏民族独创的进食器具,古代称为“箸”。在《史记》中就曾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叹”的记载,可见商代末年就已经有筷子了。箸后来改称筷子,据明代《菽园杂记》中记载,可能是由于民间忌讳,特别是吴越船民们忌讳“住”音,便反其意用“快”称呼它,约定俗成,就都叫“筷子”了。至今考古发现的筷子已有相当数量,而且有竹、木、铜、铁、金、银等多种材料所制。筷子虽然制作简单,但要熟练使用也需要很高的技巧。两根筷子间没有任何联接,全靠大拇指、食指、中指操纵。
在古代,筷子是与其它食具一起上桌的。《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莱者用箸,无莱者不用箸。”说明筷子是用于取食汤羹中的食物的。后来此种规定渐被打破,是由于筷子使用范围很广,取用各种食品都相当便利;同时筷子制作工艺简单,原料也普通,甚至随便掰两根竹棍便可使用,筷子逐渐成了中国使用最广泛的食具。
在江西赣州,好客的赣州老表就很重视筷子的礼数。在宴会上,客人入座后,切不可急急动筷,只有等主人先握筷,向大家比划一下,以筷邀客说“诸位不用客气,大家请”之后,客人方可动筷进食,否则便是失礼了。每道菜上来后,须等坐在上首的长辈先动筷,并象征性地挟上一筷后,其他人才能用筷。用餐时,若客人不慎落筷于地,得自嘲性地说一句“筷落地,吃不及”,这样主人才会高兴。因为这话语既破了忌讳,讨了口彩,又巧妙地夸赞了主人菜肴的丰盛;菜肴太多以致客人来不及吃,忙乱得连筷子都落地了。餐毕,先吃完的客人要用筷子向全桌未吃完者示意性地指划一下,并说:“各位请慢用。”然后把筷儿架放在自己的空碗上,以示“人不陪席筷陪席”。直到在座宾客全部吃完,大家才能将筷子从碗口取下放于桌上,再离席。
赣州人特别在意“碗口筷”的运用,即把筷子平放在碗口上。如果这种“人不陪席筷陪席”的礼节运用的时机不当,说不定会闹得主客失和。主人在宴请亲朋好友时,若一开席就放了“碗口筷”,那就等于在下逐客令,因为那是民间祭祀游魂野鬼时的仪式,用于待客,等于是在奚落客人来讨饭吃了。如果客人在餐毕离席后没把筷子从碗口取下,则是表示还没有吃饱,这对主人是大不敬的。
此外,“长短筷”也在禁忌之列。作为主人,在摆筷子时,千万不能让筷子一长一短。因为赣州民间风俗认为这是在诅咒客人夫妇或其父母不能“双双同到老”。因此,主人在摆筷前,总要把一簇筷子先放在桌面上垛垛平,再选出长短一样的筷子依次摆放。主人还要注意避免“杂色筷”,即两根筷子不能是不同的花纹或颜色,因为这意味着家人不和睦,对主客双方都是大忌。的粽子有南北之别,馅有成甜、荤素之分。江南的粽子,以嘉兴、苏州、宁波等地最负盛名,有鲜肉粽子、鸡肉粽子、火腿粽子、豆沙粽子等;北方则以北京的江米小枣粽子为最佳。
其实食粽是一个与防病养生有关的节令食俗。因为粽子一般都是用性味清凉、有芳香味的植物叶子包裹,中国南方用得最普遍的是箬叶,味甘性寒,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在南方端午时节气候已略显炎热,此时吃具有清凉解暑功效而又芳香可口的粽子再适合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