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还可以利用附着在风筝上的各种器具来作游戏,十分有趣。比如说,把一种叫做“风琴”的哨儿装在风筝上,绷紧的弓弦迎风振动,发出筝鸣的声响;又如一种叫“送饭儿的”的东西,上面有一对可以张开和闭合的翅膀,装在风筝线上,可以上下滑动。如果把它系在“天女散花”的风筝上,把五彩纸屑放在其中,当它升到风筝跟前时,两翅合闭,彩纸纷撒而下,仿佛落英缤纷,天女散花。
风筝的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有鸟形风筝、虫形风筝、水族风筝、人物风筝、字形风筝、变形和几何图形风筝等几十种。然而潍坊的风筝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还要数珍藏在风筝博物馆中的巨型立体蜈蚣风筝。它长360米,共380节,放飞时要用卡车牵引,要30个人协力操作。
·斗鸡 ——盛行在开封的民间风俗
穿过河南开封的大街小巷,进入古老的平房院落,你会发现许多人家都用鸡笼罩住一只只头小身小、脖长腿长的怪鸡。若是将此鸡撒出笼外,它会挺胸阔步,摆出一副骄傲无比、蔑视一切的姿态。见了外人,它会旋风般地冲上前去,怒发冲冠的样子令人望而生艮。这就是善爱打斗的斗鸡,人们也称之为打鸡、咬鸡。
斗鸡是中国一绝。斗鸡的民间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了山东临淄地方每逢节日都要观看斗鸡游戏。《左传》中还记录了春秋时鲁国人在鸡爪上包着铜皮斗鸡的故事。宋代时,开封为当时的京都,百业兴旺,斗鸡活动更是风行于民间,一直延续至今。
斗鸡的鸡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血统体系,玩斗鸡者也组成了不同的帮派系统。据调查,从血统而论,开封斗鸡大体上有三罩(“罩”即血统)。每罩鸡控制在一部分人手里,形成了三大帮派:北头派、西头派和东头派。每派都有自己的斗鸡领袖。斗鸡爱好者有一种传统,即“论道不论亲”,遇有真正爱鸡者,甚至可以无偿赠送,但是必须遵守约定:斗鸡只能自养不能转让,更不能与其它罩鸡交配繁殖。现在开封玩斗鸡的人大约还有数百家,都集中在开封的老户里,有的人家是世代相传。
开封斗鸡的最大特点是鸡种纯、选种精。选种时,绝对不允许近亲交配。人们喂斗鸡的目的是为了“斗”,所以除了选种有严格要求外,喂养和训练上也有独特管理方法。俗话说“拨好的鹌鹑敦好的鸡”,就是这个意思。
每日黎明,斗鸡人即开始“撵鸡”,鸡在前人在后,速度由慢到快,时间由短到长。然后使之休息、饮水。再放鸡出罩,在广阔的场地上进行散步,让其自由活动,放松精神。中午饱食休息后,下午再次散步,然后进行“训鸡”,即让鸡练习跳罩、敦腿等动作。到晚上天黑前,还要给鸡“补食”,即加餐。这样的训练可使斗鸡筋骨强壮,两腿有力,动作敏捷,有利于打斗。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是斗鸡比赛的正式日子。此外,二月二、三月三,以及月初第一个星期天,也是斗鸡的好时候。
斗鸡前要先选好斗鸡坑。每次斗鸡比赛时,斗鸡坑旁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主持人叫“鸡头家”,是决定斗鸡比赛胜负的裁判,也是斗鸡找对拉线的介绍人。斗鸡双方主人先由“鸡头家”搭桥说合,互相看鸡,叫做“搬眼”。个头、体重、鸡龄基本相同的鸡才能相斗。“鸡头家”喊“拉鸡”,双方抱鸡入场,蹲于比赛圈内,两鸡鸡头相对。一声“撒鸡”,双方同时放手。只见两只斗鸡先是鸡冠****,怒目相对,蠢蠢欲动。随后便突然间鼓翅伸颈,开始相互搏斗,在场上你追我逐,上下飞舞。特别善斗的鸡,嘴狠而准,腿快而重,只几个回合便分出胜负。胜者趾高气扬,引颈高啼;败者鲜血淋淋,逃之夭夭。但也有的斗瞎一只眼,仍继续战斗;有的头破血流,至死不败逃。
斗鸡比赛一般十五分钟为一盘。鸡坑两端各备有清水一桶,供“使水”之用。所谓“使水”,就是斗过一两盘之后,为使斗鸡保持清醒,不使鸡的体温继续升高,在“鸡头家”唤“拢鸡”后,双方抱回斗鸡,用浸湿的毛巾洗净鸡头和口腔中的淤血,再沾清水浸溻斗鸡的胸腹和两翅之下,以利于恢复疲劳,继续战斗。
斗鸡有一条多年形成的规矩:不论双方斗得如何精彩顽强,都不准拍手叫好,以免打架生事。平时欣赏别人的斗鸡时,也只能说好,不能说孬,否则主人便会下逐客令。
·正月十五闹社火 ——黄河流域的传统民间节庆
社火,也叫“社伙”,是一种场面较大、参加人数较多的民间娱乐节庆活动,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流传已久。社火可能源于先秦时代的“社祭”,一般以一所寺庙为中心,由周围村社联合举办,以求得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到了宋代,社火已经演变为自演自娱的节庆活动。
河北张家口地区万全县的社火有着悠久的传统,规模也较大。正月十五这天,参加社火表演的人按次序排成两列,压着鼓点进行串街流动演出,然后都集中在热闹的街心广场开始表演。参加社火表演的角色各有分工,别具一格。如拉场人,负责指挥社火的整个活动,多由老艺人扮演,相公打扮,一手扯长袍襟子,一手拿纸扇,倒退着走,以便面对面指挥。拧鼓人是社火中的主角,整个活动的节奏皆按照他击出的鼓点进行,一般是四二拍子,打三拍空一拍。拧鼓人的服装多数是武生打扮,头扎软巾,脚穿钉靴,上身剑袖子,下身红彩裤,表演起来气势非凡。女孩子们则表演“拉花”,她们身穿花色年装,头扎抓髻,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持两个甩掸子扭着丰收舞,十分惹人喜欢。万全社火中还有负责开路、打场子的大头娃娃,近年又增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富有情趣的人物。
山西的民间社火形式多种多样,有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灯火类等。锣鼓类以节奏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秧歌类的社火表演中,有的侧重歌唱,俗称文场秧歌;有的则歌舞结合,以舞为主,俗称武场秧歌。这些秧歌既有本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吸收了外地歌舞艺术的特长,如凤秧歌就是模拟插秧的舞蹈动作。
在山西社火中最富特色的是阁跷类表演,襄汾县中黄村的“离台”表演,就是其中的一种。高台,又叫“芯子”,是一种在架子上表演的游艺活动。每年正月初十前后,各地农民先在本村、邻村表演,从十五起到县城演出。据说,高台表演最早也是来源于祭祀,由人装扮成神,先在庙内表演,然后串街演出,群众都跟随围观。有时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后面的人无法看到,就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设法固定在木板上抬起,既增加了表演的立体性又方便观众欣赏,由此产生了高台。
高台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背芯子”、“抬亭”等。“背芯子”是用钢筋做成主体骨架套在一主演者的背上,钢架上绑坐着一两个儿童,按照社火脸谱化装,扮成戏剧人物进行表演。表演动作幅度不大,但和主演者常常予以配合,相谐成趣。“抬亭”是由人抬着桌子供演员在上面表演,有的还要在桌上再搭上铁杆,根据一定的力学原理,虚实结合,巧妙地把人固定在铁杆上来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如有的是一个演员伸出手臂,上面站立着另一个演员;有的是一个演员伸开双臂,一手抓着一个小孩的辫子,小孩悬在空中一动不动。高处的演员漫舒广袖,轻轻摆动身体,下面抬的人稳步向前,密切配合。芯子高者可达一丈余,几里外都能看到杆顶的演员。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则神态自如。高抬表演确实称得上是社火演出中的一项奇观。
山西的社火还普遍流行踩高跷,即由舞者踩在木跷上表演。木跷高度不一,一般为四五尺,高的甚至达到一丈五尺。高跷有文武之分。文高跷用弦乐伴奏,演员化装为戏剧人物表演,边走边舞,变换各种队形。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