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过天地之后,新郎揭下新娘头上的盖头并当众用梳子为新娘梳理秀发,随后才在众人的祝福歌声中进入洞房,但别人不准跟随进入,更谈不上闹洞房了。然而这也并不影响婚礼的喜庆、风趣气氛。在紧接着进行的答谢媒人的仪式上,人们簇拥媒人歌舞、敬酒,称颂和感谢他撮合姻缘,做了好事,并把他和送亲人让进上房盛宴款待。在此过程中,有人向媒人嘴里大塞炒面,还有人趁机把酥油抹到他的脸上,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把婚礼中喜气洋洋的气氛一次次推上新的高潮。
·迎娶新娘——男女平等的藏族婚仪
在藏族人的婚姻观念中,没有汉族人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藏族男女是非常平等的,姑娘出嫁、小伙子入赘都是平常事,就连婚事过程与形式也差不多。但藏族人的婚姻有较重的宗教色彩,这也是他们的地域特色。
藏族男女青年要想结婚,首先要经过合婚,也就是请庙里的僧人或l、卦人根据二人的年庚I、算一下二人的属相是否相合,婚姻是否吉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再进行第二步,即求婚。求婚的一方(可以是男方也可以是女方)要请亲友或媒人带着哈达和酒来到对方家说明来意,若对方同意则将礼物收下并回敬一条哈达,随后便要进行订婚典礼,制定婚约,摆酒庆贺。
为了补偿对方对儿女的养育,迎娶一方还要送给对方一定数量的“奶水钱”,藏语称为“吾仁”。到了最后,自然是择吉日迎娶了。吉日一到,迎娶方的亲友们要骑马赶赴对方家,在天亮之前把新娘或新郎迎接过来,举行婚礼。新婚之后三个月或六
个月,新娘或新郎要偕同丈夫或妻子回自己的娘家小住,整个婚配过程至此方告结束。 但这只是藏族人结婚的 一般过程,具体的程序 又随地区的不同而有所 差异。
在西藏一些地区,婚礼庆祝活动一般要持续三天,但新娘在亲友前来祝贺时并不出面,等祝贺的人都离去后才出来与家人同乐。但是在拉萨地区,新婚夫妇在这三天却是双双轮流向宾客敬酒。这种有亲朋好友参加的婚礼一般是在下午进行,在此之前的清晨,还要举行只限于近亲内戚参加的家庭内部婚礼。
藏族婚礼中最与众不同之处,是新郎在迎接新娘时,要在女方家的房顶上举行膜拜星辰的仪式。新娘出门时,女方家又会有人站在楼上,手拿彩箭和羊腿,同时反复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直到新娘走远为止。 在青海藏族地区,青年人的婚礼又是另一番情景。这里往往与西藏一些地区不同,虽然婚礼上人们又是欢宴,又是“拉伊”对歌,歌舞狂欢通宵,但新郎却被“冷落”在一旁。在这热闹的婚礼盛典中,新郎竟然没有任何义务!他无须与新娘一起拜天地,招待亲友,甚至连华丽的衣装也不许穿。在人们欢乐庆贺时,新郎或者在空房闷坐,或者帮婚仪执事们端盘跑腿,要么就干脆赶着羊群去放牧,还有的只好找个角落蒙头大睡,在外乡人看来,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青海藏族地区还有“不落夫家”的古风,新娘在婚礼之后又会回到娘家居住,短则数月,多则数年。这样,新郎虽然已行过婚礼,喜帐一拆,却依然是孤身一人。
青海藏区婚配过程中的奇特之处还有不少,像什么姑娘婚事由舅舅作主,姑娘临出嫁前夕要绝食数天,迎亲仪式上新娘家的妇女们专门对准新郎冷水浇头,婚礼上德高望重的婚礼祝词演说者“董削力”别开生面的长篇祝婚词念诵,风趣紧张的夜间抢婚,等等。凡此种种,无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看肝,卜测凶吉。如果一只鸡肝纹路不吉,就要继续再杀,直到米济认为鸡肝纹路吉祥为止。杀鸡后还要将一些鸡血和鸡毛抹粘在祭台上,以此祭祀鬼灵。接着新郎要以祭台旁一根削过皮的竹棍为靶射箭,以预测新婚夫妇今后生儿育女是否顺利。进屋时,新郎和新娘还要背对背共同握刀杀掉吊挂在门前竹搭彩门正中的那只鸡,再由米济根据鸡肝的纹路判断新郎和新娘的寿辰。随后,新娘在新郎母亲和一位多子多福的妇女左右牵扶下进屋落座,象征着夫妻和睦、大家欢乐的喝酒仪式又开始了。仪式完成,大家又对歌欢唱,饮酒庆贺。
婚礼一般要持续三天,男方在此期间要杀牛宰猪招待女方亲戚,男方氏族的亲友与邻里也带着酒和美味的山鼠肉前来祝贺。到场的客人时而举杯对饮,时而放声高歌,时而又跳起刀舞助兴,往往是通宵达旦。此外,也少不了举行摔跤、射箭、扔石头、跳竹竿等竞赛娱乐活动,为婚礼增添了诸多喜庆色彩。
·成年梳辫礼——藏族女孩的成人仪式
藏族对子孙后代的成长非常重视,他们有着本民族独特的成人礼,其中的藏族人为女儿举行的成人礼更是有着本民族的地域特色。
藏族人一般并无重男轻女的习俗,有时对女儿更加看重,所以他们往往要为女儿举行郑重的成人仪式。到了女孩子年满17岁时,便被认为进入成年期,父母要为其举行标志成人的“上头”仪式,所梳辫子则多达几十条。
这种“上头”仪式一般在藏历正月初二二举行。父母在这天会为女儿准备好各种漂亮服装和装饰品,并请来一位善于梳妆的妇女为她精心梳头打扮一番。只见她头戴“巴珠”,围上彩色围裙“帮典”,愈发显得楚楚动人。亲朋好友此时也会纷纷前来祝贺,向她献上洁白的哈达。随后,姑娘还要前往寺庙拜佛祈祷,家人则设宴招待亲友,歌舞娱乐一天。从此,姑娘的言谈举止处处要像大人,并可以参加男女社交,寻找恋人,乃至谈婚论嫁。
在青海藏区,父母们对女儿的长大成人也十分重视,要为其举行隆重的姑娘成年礼,这种成年礼一般是在姑娘长到15岁以前举行,具体日期则要由喇嘛I、测确定。此前的一二天,父母要为女儿购置漂亮的服饰,并专门请来梳妆手艺高超的妇女为她梳起若干条细辫,并把童年式样的发辫辫套改为成年式样的辫套,再戴上漂亮的头饰“达合尼”。亲友们则轮流请姑娘到自己家作客送礼,表示祝贺。
举行仪式那天,姑娘的舅舅还会来对她进行训话,并请喇嘛主持姑娘的净水洗脸仪式。接着,姑娘要分别向神佛、祖先和父母行跪拜之礼。经过这些仪式后,就表示姑娘已经“成人”了。到场的妇女们则为姑娘唱歌庆贺,她们有领有合,尽情表达衷心的祝愿,把成年礼仪式推向高潮。在这种歌声与喜庆气氛中,又一位姑娘结束了童年,走向了可以支配自己生活的成人行列,在场的人们也再次经受了一回民族传统的熏染。
·水葬送终——藏南门巴族的丧葬仪式
西藏的门巴族人的葬制没有一定的规制,而是多种葬式并存,各地葬俗差异也较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与门巴族人的社会形态和多元宗教信仰有关,同时也与受本地的藏族文化的影响有关。
水葬和土葬是门巴族人的两种主要安葬方式,但在不同地区又各有侧重。墨脱地区的门巴族人认为水葬是极为低下的葬式,而门隅地区门巴族的观念却截然相反,所以盛行水葬。其葬法是人一断气即用白布裹尸再捆成胎儿状,外面再披上衣服以蹲坐姿势摆放在其生前的卧处,停尸两至四天。尸体的面前要摆上酒、饭、烟、“朵玛”、“错”和首饰等供品,村里人接到报丧讯息后要歇工一天,并带着酒饭前去吊唁。出殡的日期和尸体运出房屋的方位要由喇嘛卜测确定,由死者亲属或他人背对背背运到水葬场所。尸体出屋时,家人要将供奉的“错”和荞麦饼及时分送给村里人。
门巴族人的水葬场所并不固定,一般选在水深流急的地方。水葬师在一名助手的协助下处理尸体,旁边另有一人负责燃烧篝火煨桑。他们把尸体放在选定的河边空地,松绑后除去衣服鞋帽。如果死者是男性便伏放,女性则仰放,接着将尸体用砍刀肢解后一块块投入水中。肢解的顺序是先砍头,再砍脚,然后是其他部位。水葬完毕,要将现场清理干净再返回村里,砍刀和死者的衣物则归水葬师所有。
在门隅地区门巴族中只有对患传染病死亡或其他非正常死亡的人才使用的土葬,在墨脱地区门巴族中却是对一般人普遍使用的葬式。方法是将捆成胎儿状的尸体背到由喇嘛选定的坟地后,挖一圆墓穴,再将尸体松绑放入藤条大筐中掩埋,并堆起圆形坟冢。
除了水葬和土葬之外,门巴族人中还有火葬、天葬、屋顶葬、屋底葬和崖葬等葬式。其中火葬因需要大量酥油,费用高昂,一般只有富有的人家或经过长期积蓄后才进行。天葬明显是受到藏族丧葬习俗的影响,仅在门隅部分地区流行。屋顶葬主要流行于门隅地区,主要用于夭折的小孩,经过一至数年再择日进行水葬或崖葬。而在墨脱地区,对夭折的婴儿则实行屋底葬,并且一般是秘密进行。崖葬主要用于逝世的喇嘛和夭折的儿童,主要在门隅北部地区流行。在墨脱地区的门巴族中,还有一种奇特的复合葬,方式是多种葬式结合使用。
“上马酒” ——土族的待客风俗
好客是青藏高原每一个民族的共有性格,走进青海东部的土族之乡,你会有切身的体验。
土族人视客人到来为福气,无论客人是登门拜访还是前来投宿,他们都会礼待有加。一有客人来临,主人就会隆重出门相迎,并真挚地说道:“客来了,福来了!”随后,他们会把客人请进屋中,坐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土炕上,先是以茶点招待,端上一杯加有青盐的浓浓茯茶,再送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然后再以丰盛的酒宴进行招待,席间自然也少不了独具土族特色的闷蒸馍“塔呼日”、油面团“亥留”和荨麻饼“哈立亥”。
如果来的是贵客,主人还会在桌上摆上一个风味独特的酥油花炒面盒“西买日”,再用木盘端上肥嫩的手抓羊肉块,上插一把五寸长的切刀,酒壶上也会系上一撮白色羊毛,这可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了。
酒宴开始了,主人先要诚挚地向客人敬上满满的三杯酒,土族人谓之“吉祥如意三杯酒”。接着,主人会继续给客人敬酒布莱,一定要让客人酒足饭饱。客人要起身了,主人要在大门口恭敬相送,而他们的送客方式仍是敬酒三杯,这也有一个说法,叫做“上马三杯酒”。当然,如果客人不胜酒力或不善饮酒,主人也不会勉强,只要客人用中指蘸酒三次,对空弹洒三下,主人也会心满意足的。
从土族人的待客礼仪中,不但可以看到他们接人待物的火热心怀,也反映出这个民族与蒙占族的密切渊源和游牧生活的痕迹,更体现着他们的精神风貌。 最能代表藏族人礼仪风貌的,还要属“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人最为常用的礼节,所使用的哈达大多为白色,但有时也使用彩色哈达,其颜色有淡黄和蔚蓝,此外还有绿色和红色,加上白色,总共构成五色。
哈达的质地,一般是用生丝织就,稀松如网,讲究的也有用丝绸为材料制作哈达的。哈达的宽度多为20厘米左右,但长短规格不一,短的1米到1.5米,长的竟可达3米到6米。讲究的哈达上还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各种表示吉祥如意的隐花图案。
哈达的使用场合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彩色哈达被认为是菩萨的服装,被看作最隆重的礼物,只有献给菩萨和迎亲制作彩箭时才使用。
许多藏族人在骑马出门时也要带上多条哈达,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是当面献哈达,要用双手平举,使哈达与头顶持平或高过头顶,身体则微向前倾,这才是礼貌的表达方式。庆贺亲友新房落成乔迁所献哈达,通常挂在新房的柱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