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细说中国民俗
3315400000013

第13章 岭南秀色(粤、闽、海南、台湾民俗文化圈)(3)

为了烘托气氛,排瑶的长鼓舞表演和比赛也在斗歌时进行。这种舞蹈多由两对长鼓舞手合跳,其中一人起领舞作用,边跳舞边击鼓,舞姿粗犷豪放。入夜,人们舞得更欢,奔腾跳跃,完全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歌坪上燃起篝火,许多人在野外露宿,唱歌饮酒,通宵达旦。青年男女则在约定地点对歌,谈情说爱。就这样,节日上的欢乐气氛,也随歌声不断向远处漫散……

·迎春花市——绽放在大都市的传统风俗

迎春花市是广州市传统风俗,春节逛花市是广州人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广州市美称为“花城”,一年四季,城市里各种鲜花开放,把城市装点得非常美丽。广州人爱花也是有传统的,据说种花业在广州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经济的发展,鲜花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更吸引了无数文人学者为之挥毫泼墨,大加赞赏。

广州现在的迎春花市,是19世纪60年代初才形成的。这个花市每年春节前夕举办,除夕前三天达到高潮,号称年宵花市。花市所卖花卉品种繁多,除素馨花外,还有桃花、水仙、吊钟、芍药、山茶、剑兰、金橘、腊梅和菊花等上百个品种。走在花市间,但见灯色花光,一片锦绣。望着那一片花海,端详着那散发着香气轻轻颤动的花瓣和舒展着的叶芽,你会禁不住对这些植物中的珍品连声发出赞叹。人们选择和布置这么一个场面来作为迎春的高潮,真是匠心独运!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一日之间广州城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人都出来深夜赏花,此情此景让人感到美妙无比。外乡客人也会由衷赞叹:南国的人们也真懂得欣赏这春天的使者。正是“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

与广州迎春花市相比,海南海口市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更是多了几分野趣。原本在飒飒西风里盛开的菊花,却在椰树下的花市上大放异彩。曾经鲜为人知的海南野花刚刚被人们发现,它们自身的潜在价值就引起了行家们的特别重视。有一种被命名为海南樱花的野花,主要生长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的自然保护区。由于这种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经人工培育后迅速上市,销路极好,被视为花中不可多得的新奇品种。茶花叶绿花红,色彩浓烈,最为青年人所喜爱……既有这么多的花卉品种,如能在家中时时观赏则更为雅致了。于是,送花贺节,就成为海口人的一种时尚。俗语说“花开富贵”,在佳节喜庆之时,送上一盆高雅馨香的鲜花,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妈祖崇拜——福泽沿海的母性神灵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心目中,妈祖是至高无上的护海女神。在福建、台湾各地,到处都有妈祖的祭祀庙,每年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妈祖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林姓是福建莆田的望族。妈祖的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菩萨慈祥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王氏将近分娩时,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处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民间传说妈祖生前精通法术与医术,普救众生,尤其保护渔民,死后仍显灵救难。于是受过她救命之恩的人,便造了一座小庙纪念她。

此后,据说行船的人在海上遇到狂涛汹涌之时,只要大呼“妈祖救命”,海面就会风平浪静。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于是妈祖的圣迹很快传遍了东南沿海。老百姓感激她、崇敬她,历代统治者亦多次予以褒封,从夫人封到妃,再封到天后,最后封到天上圣母,使对妈祖的崇拜愈加发展。但在民间仍然俗称她为“妈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崇拜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大陆地区,以福建为中心,北至宁波、上海、南京、烟台、天津、秦皇岛、丹东,南到广州、澳门、香港、台湾,甚至内地的江西、安徽、贵州等地,都可见到妈祖庙和祭祀妈祖的活动。在台湾省,信仰妈祖和崇拜妈祖的活动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台湾2100万人口中,有近1/3的人信仰和崇拜妈祖,全台湾的妈祖庙有近千座之多。

在东南沿海及港、澳、台等地,妈祖庙(亦称“天后宫”)同样是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逢年过节,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都要焚香祭拜,使得大小妈祖庙内人头攒动,香火鼎盛。人们在祭拜之中,诚心祈求天上圣母的庇佑,使家人幸福平安。特别是到了农历三月廿三妈祖的诞辰,各地还要举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宗教活动高潮。

由于妈祖崇拜,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妈祖文化和妈祖习俗。妈祖习俗包括妈祖舞、妈祖灯笼、妈祖节后禁捕杀、龙舟挂彩、九重米稞、妇女裤子半截红、妇女船帆式发髻、偷妈祖鞋等,而其中数偷妈祖鞋习俗最为神奇有趣。

民间习俗相信,凡是已婚未育的妇女,若想生育,可到妈祖庙偷妈祖脚上的一只鞋,就能怀孕。偷时先要掷篙杯,若为一阴一阳,表明妈祖同意偷,否则不能偷。偷后三个月如怀孕,应到庙中拜谢。孩子生下满月,应去还愿,并做一双新鞋为妈祖穿上。据说偷妈祖鞋求子十分灵验,所以在妇女的心目中,妈祖的地位更是至高无上。这样一来,妈祖不再仅仅是渔民和行船者及其他各阶层人士的守护神,而且还担当起生育神的职责,可见民间大众对她的期望之高。

·儋州山歌——乡土气息浓厚的海南民间艺术

提起儋州山歌,海南人大都喜形于色,总要在外地人面前大大称赞一番。的确,海南儋州的山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带剪强烈的地方色彩,风格各异,特色独具,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海南儋州山歌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儋州山歌已初具雏形。到了唐代,受当时格律诗和新乐府诗的影响,山歌已基本趋于成熟。至宋代苏轼被贬儋州时,当地已是“弦歌四起”,“夷声彻夜不息”,令这位大文豪感慨万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儋州山歌更为流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

儋州山歌讲究韵律,可唱可谈,朗朗上口。其内容分言情表意、劝世教化、农事医药、讽邪嘲恶、对唱逗趣等数种。歌词多为七言四句,带有浓厚的古风形式,语言含蓄生动,优雅清丽,其修辞方法也多用比、兴的手法。有的歌词质朴、直率,出自普通劳动者之口,有的则明显有经过文人加工润色之痕,但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海南,儋州山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人无论是渔民、农夫、小贩、工匠,还是婆姨姑娘、老人小孩,无论是在生产劳作、捕鱼放牧中,还是在休闲乘凉、赶集上墟时,都喜欢放歌咏唱,自娱自乐。尤其在农闲季节、逢年过节或喜庆吉日,男女老少更是欢聚高歌,借此抒情放浪,逗趣取乐。

20世纪90年代初,儋州山歌被文艺工作者加工、改编成山歌剧,使这一支一直开放在荒山野岭上的野花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文艺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山歌剧的剧目以传统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故事为基础,精心提炼主题,塑造出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歌词生动,曲调优美。经农民剧团演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中尤以古装山歌剧《丁郎》最为突出。这出剧情节感人,演员演艺精湛,深深打动了每位观众的心。

·田间“禾楼歌”——祈求丰收的清远民歌

从广州北上,走不远就是现今的清远市。在这里,不仅可欣赏飞霞洞、飞来寺、飞来峡等八大风景名胜,还能听到优美动听的“禾楼歌”。到清远旅游,如果正赶上晚稻抽穗扬花的季节,那便是“禾楼歌”开唱的时候了。

如果考究“禾楼歌”的起源,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清远一带农村的水稻,不管禾苗起初长势多好,到头来总灌不上浆,收获的尽是干瘪的空壳,人们想尽办法都无济于事。有一年稻子要灌浆的时候,附城一带的农民搭起了五彩牌楼,唱起优美的民歌,向上苍述说他们辛酸的遭遇,希望稻谷果实饱满,生活幸福温饱。人们唱了三天三夜,终于感动了天上的“禾花仙子”。她用自己的乳汁喷洒人间,滋润了正在抽穗扬花的禾苗,直到她乳汁喷尽,流出血水。那一年稻谷果然获得了大丰收。乳汁浇灌的结出白米,血水浇灌的结出红米。打那以后,每年六、七月间,人们都在田间搭起牌楼,唱起民歌,这种牌楼就是后来的“禾楼”,他们所唱的民歌就是今天的“禾楼歌”。

如今,每当月朗风清的夏夜,稻花飘香的季节,人们就搭起禾楼,唱起“禾楼歌”。但此时人们高唱“禾楼歌”,已不再像过去是为乞求上苍的怜悯,而是以歌声抒发心怀,憧憬幸福美好的未来,迎来一个又一个大丰收。

广东的客家人爱唱歌,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镇,无论是在江河岸边还是在田头山岗,到处都会听到曲调优美、悠长动听的客家山歌。居住在客家地区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是唱山歌的好手,难怪这里有“山歌之乡”的美誉。

客家山歌曲调丰富,有唱劳动生活的,有唱物产风貌的,但个中的佼佼者是抒发男女爱慕之情的情歌。青年男女对唱情歌时先要唱引歌,发问身世,再唱探情、思求、条件、爱慕,最后唱离别,唱相思,二人的感情距离也随之拉近。其中最动人的当属思求、爱慕、相思之类的情歌,有的情歌这样唱道:

思求:(男)阿妹人才盖一村,两排牙齿白如银。

讲话好比黄莺叫,走路好比风送云。

(女)月光甘清风甘凉,看见情郎在井旁。

家里还有半缸水,假作挑水会情郎。

爱慕:(男)阿哥同妹隔条岗,手拿笠嬷来招邓。

手拿笠嬷招三下,魂魄飞到妹身旁。

(女)送郎一条花手巾,朝晨洗面夜洗身。

毛巾肚上七个字,永久千秋莫断情。

相思:(男)岭岗顶上一株梅,手攀梅树望妹来。

阿妈问俺望脉个,俺望梅花几时开。

(女)梁上燕子双双飞,朝晨同出暮同归。

阿哥出门无信转,目汁流干无人知。山歌中生动的语言把一对情人的炽热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客家山歌过去只在山野、田头唱,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客家 山歌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艺术舞台、电台、电视台等大雅之堂,山歌的 演唱形式也从独唱、对唱发展到演唱、表演唱、擂台演唱和山歌剧等。现 在,每逢中秋节,梅州地区都要举办“山歌节”。客家山歌不仅受到当地 人的喜爱,也深受客居海外的华侨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