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闲情逸致的休闲习俗
喝“功夫茶”的习俗,大约源于广东潮州、汕头和福建漳州、泉州等地,其喝茶之讲究、茶具之精美,喝茶人的闲情逸致,在中国真说得 上是数一数二,这是中国“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潮汕、漳泉地 区,饮功夫茶多为闲情之举,在当地也是交往待客的第一道礼节。
关于“功夫茶”的得名。说法并不统一:一说源于茶名,谓乡人食茶,以武夷小种为主,栋焙次之,工夫、中芽又次之,安溪为下;另一说认为功夫茶因茶具精巧,功夫独到而得名。概括一下,功夫茶的“功夫”,一指技艺,二指时间,三指感觉。种茶制茶得下功夫,泡茶冲茶要好功夫,品茶饮茶得有闲工夫。好功夫与闲工夫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功夫茶。
“功夫茶”首先讲究茶具。大如蜜柑、小似橘子的茶壶(潮洲人俗称“冲罐”、“苏罐”),以紫砂泥壶为正宗,有一人用、二人用和三人以上用的区分。书房里独饮,用一人壶;夫妇或兄弟对饮,用二人壶;客厅招待朋友,用三人壶。三人壶每次冲出茶汤不多不少正好三杯。如果客人多,也可换用大壶。但更多的时候是三人为一批,各轮一巡。品茶的杯,以白瓷薄胎杯为常见,底平口阔,薄似蝉翼,洁白如玉,所谓“不薄不能起香,不洁不能衬色”。原来,功夫茶越烫越易出香,杯子薄一烫就升温,这也是冲功夫茶为什么每巡均要用滚烫的开水浇杯的缘故。功夫茶中的极品,汤色浅,透明度高,只有洁白如玉的杯子方能欣赏其高雅的汤色。壶求紫砂而杯用白瓷,此为功夫茶具一绝。
“功夫茶”的冲泡方式也别具一格。明代许次纾所著《茶疏》曰:“精茗蕴番,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茶之为饮,水最为重,直接影响茶汤的色、香、味。功夫茶所用的水,以泉水为佳,井水次之,其它为下。所用茶叶,以乌龙茶最宜。泡制时先用开水烫壶烫杯,再放茶叶于壶中,尔后用开水冲茶。冲时要掌握“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盖”、“澄清”等环节和要领,泡好后方可饮用。饮时还要将四个小茶盅排成方形,杯口相接,略等片刻,提壶转圈注入四个小茶盅中,以保证茶汤浓度一致,这一方法俗称“关公巡城”。淋到最后一点精华时,还要轮流滴注,俗称“韩信点兵”。饮用时,先敬客人和尊长,其他人则待下一轮再喝。一壶茶泡上三至四轮后,再加茶叶,至茶叶满壶为止。循环往复,半日不止,真可谓“壶中日月长”矣。
功夫茶喝惯了容易上瘾。功夫茶的特点是闻起来香,喝下去苦,回过头甘。苦尽甘来,涩后回爽,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妙处。因其回甘而有生津止渴之效果,又因其喉底的清爽,忍不住又勾起再喝一杯的欲望。梁实秋先生曾经评价功夫茶:“喝功夫茶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
“柴头”、“蜡烛” ——武夷山的民间集会
福建的武夷山市是一个风光如画的城市。这座城市除了旅游业兴旺以外,每年还依照传统有两次盛大的贸易交流大会,它们分别是农历二月初六的“柴头会”和二月二十一日的“蜡烛会”。
柴头会俗称柴棍会。每到会期,当地的农民便带着毛竹、竹叉、凉杆、苗木、家具、农具、耕牛和各种草药等专项物资,汇集到武夷山市进行交流,称得上是规模盛大的集市贸易。来赶柴头会的人,大多是武夷山市附近十几个乡镇的人。此外,邻近县市如邵武、建阳、浦城及江西沿山、上饶、广丰的不少农民也纷纷前来参与交易。每次参加贸易活动的人数可达三四万人。众商家更是积极组织货源利用大会期间进行展销,所以每次柴头会都是盛况空前,热闹非常。
柴头会的起因,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斋教起义,也有人说是纪念清咸丰三年(1851年)的抗税斗争。传说这两次斗争农民用竹叉、锄头作武器,打进城里,大灭了统治者的威风。此后每逢二月初六,武夷山市附近十几个乡镇的农民就扛着竹木、农具进城,进行物资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柴头会。
蜡烛会也是武夷山市的一次大型物资交流会。每逢农历二月二十一日的蜡烛会,武夷山市里又是人山人海。人们牵着耕牛,扛着各种农具、家俱和竹制品到市里进行交流。商业部门也不失时机利用会期销售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贸易活动空前活跃。
关于蜡烛会的起因,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个叫扣冰的和尚。扣冰和尚是唐代人,出生于武夷山关屯,10岁削发出家。他曾因堵住苏河缺口立过大功,受到朝廷表彰,因而也得到武夷山民众的敬重。扣冰圆寂后,人们将他的肉身供奉在瑞岩寺,每年二月二十一日开始,人们举行为期6天的纪念活动。供奉活动的最后,人们把扣冰和尚的肉身抬到城里,此时城里要家家燃烛,户户跪拜。次日人们还要满街张灯结彩,沐浴斋戒,再由善男信女们抬护扣冰和尚肉身“游佛”,过后还要放水灯送佛归寺。这一宗教活动热闹异常,人们在看热闹的同时也顺便进行集市交易。
·土楼、围屋——福建客家的传统民居
福建永定和南靖两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进入这两个县境内,可以看到数以千计的土楼拔地而起,这就是福建客家人传统的民居——土楼。这些客家土楼,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它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土楼的外形主要以圆形、方形最为普遍,它们像“地下长出的蘑菇”或“天上掉下的飞碟”,坐落在绿树掩映的山脚下,小溪边,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土楼采用生土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再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糅合、舂压、夯筑而成。土楼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居室。土楼造型巨大,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最普通的圆楼,一般直径50多米,三四层高,里面有百余间住房,可居住三四十户,二三百人。而较大的土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里面有四五百间房,可住七八百人。最令人瞩目和惊叹的是书洋乡田螺坑的一座土楼群。只见四座圆楼围拱在一座方形土楼四周,像四颗珍珠紧挨着母体,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整体严谨,气度不凡。
永定土楼一般只设一个大门,所有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同居一楼。土楼里面既有天井、厅堂、浴室、谷仓、水井,又有学校、诊所和舞台,再加上各种绘画、雕刻等里里外外的装饰点缀,使整个土楼把建筑艺术和文化氛围结合得完美无缺,天衣无缝。土楼墙壁较厚,既防震、防潮、防盗,又起着保温隔热的作用,冬暖夏凉。难怪土楼中的居民在那里居住多少代也不愿离开。
土楼的建造史可追溯到晋唐时期,那时中原战乱,汉人南进。这些后来的所谓“客家人”辗转到了福建山区,那里交通不便,建筑材料缺乏,还时有盗匪抢劫。为了安全和日后的生活,一个或几个客家人家族便联合起来,用当地的粘土、细砂、石灰、竹片、木条等现成材料,精心设计,用勤劳的双手建成既能居住又具有防御功能的土楼。这种建筑的墙筑脚,夯土和木工的完美结合,处处渗透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文化涵养,但在外人看来却是不可思议和神秘莫测的建筑。
同属客家人,广东梅州地区的围屋也非常有特色。围屋布局严谨,讲究主次对称。外观庄重典雅,富丽堂皇。围屋有殿堂式和围龙式(也作围垅式)两种。最典型的殿堂式围屋是“二堂二横”式。进入大门,沿中轴线依次是下厅堂、天井、上厅堂和后室。上厅堂左右两条巷道,分别穿过南北侧厅,通向左右横屋。就这样,借助厅堂和房间的外墙,把楼上楼下四十多个房间和厅堂、天井、廊道都围在一起。围屋的布局合理,美观实用,整个家族共住一起生活,真是再适宜不过了。
围龙屋大都是殿堂式围屋的扩展。当子孙成人需要扩建房屋时,如果围屋后面地势开阔,有扩展的余地,客家人便从左右厢房接着往上厅堂的后面建造半环形的围屋。典型的有“三堂四横三围”模式,其气势壮观,如游龙围护厅堂,故称围龙屋。龙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现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客家人的围龙屋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龙的文化传统。
惠安女无论冬夏,总是把头包紧,露出肚皮,裤子宽大,所以被人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在泉州街头,看到惠安女风姿绰约地与自己擦肩而过,立时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南国风韵扑面而来。
进入现代的惠安女,她们的服饰比过去有了不少变化。一般来说,她们头戴黄色竹斗笠和花头巾,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防雨淋的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避风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现代惠安女身穿的“节约衫”,比过去的“接袖衫”和“缀做衫”更富有装饰性,即减去过去繁杂的拼接工艺,胸围、袖管收缩紧贴着胸部和手臂,充分衬托出妇女身上的曲线;衣袖长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衣长仅至脐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布色在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底柳条线或两色套装。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
凡四五十岁以上的惠安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虽狭小,却既美观又便于劳动。此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讴莎瑶” ——瑶族窗前求爱的风俗
在崇山峻岭的粤北地区,勤劳勇敢的瑶族人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仅在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就有八排二十四冲瑶族同胞,俗称“八排瑶”。这里的瑶族聚居区民风古朴,瑶族同胞热情好客,而且能歌善舞,似乎天生熟谙音律。唱歌跳舞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敬神祭祖、过节庆祝,都免不了高歌一曲。不仅如此,唱歌在瑶族人的婚恋中还起着 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在每天劳动之余,除了唱歌作乐外,小伙子还会急不可耐地跑到姑娘窗前 唱歌求爱,瑶语称之为“讴莎瑶”。
瑶族姑娘生下来叫莎妹,因此人们把瑶 族姑娘统称为“莎瑶妹”,男青年讴歌恋爱也 就被称为“讴莎瑶”。
“讴莎瑶”的过程可以说充满了绵绵情意与浪漫情调。如果某位瑶族小伙子有了自己中意的姑娘,他就会每天晚上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窗前,用歌声向姑娘倾诉爱情。若姑娘对他也有意,则会用歌声作答,吐露心扉。随着歌声的交流,二人的情意也会加深,姑娘又会从屋里递出小板凳,让小伙子坐下,细唱家常,表露衷曲,直至深夜。两人越唱越亲,到一定火候,姑娘就会走出家门与小伙子相会。小伙子也乘机向姑娘送上一副精致的耳环或一只漂亮的银簪。接过意中人的爱情信物后,姑娘也会把自己心爱的手帕送给小伙子,以示定情。
经过这般窗前月下的浪漫时光,若小伙 子对姑娘从心里满意,便会告知父母,由他们请人到女方家说媒。虽说是在边远山区,双方父母绝不会以门第、贫富为理由出面阻拦,而是会尊重儿女的意愿,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在“讴莎瑶”过程中,也有一厢情愿、而最终未成功的。如果姑娘对前来求婚的小伙子不中意,就会用歌声婉言拒绝,劝小伙子另找理想的伴侣。为了解决小伙子夜里赶山路的问题,姑娘还会送他一支松明火把,让他照路回家,真可谓“婚嫁不成情意在”。
·膜拜“泗州佛” ——闽台地区的爱神崇拜
中国的台湾有一位掌管爱情的神,这就是“泗州佛”。在台湾各地榕树下的凉亭内常设有小神龛,神龛中便供奉着掌管青年男女爱情的“泗州佛”。岛上热恋中的男女无不对“泗州佛”顶礼膜拜,因为他们相信“泗州佛”会保佑他们爱情永恒,使青年男女永远忠于自己的恋人,忠贞不二。
闽台民间的泗州佛崇拜,来源于泉州地方的一则传说:宋朝时,泉州洛阳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时常将过往小船吞没。当时蔡襄任泉州太守,决定在江上建桥,但因河水太过湍急,无法垒成桥基。无奈之下,蔡襄只得设坛,祈求天上神灵相助。蔡襄为民救急解困的精神,感动了南海观世音菩萨,决定助蔡襄一臂之力。有一天,洛阳江上划来一叶轻舟,船头上坐着一位美丽的女子,划船的老翁对岸上的人说:“谁能用钱掷中我的女儿,就把她许配给谁。”岸上行人听了老翁的话,便争先恐后地掏出钱币,向姑娘掷去。但雨点般钱币扔来,却连姑娘的衣角都碰不上。渐渐地,钱越积越多,桥墩也随着钱增多而不断增高。就在这时候,来了位泗州商人,他抛出一把银子,其中一枚刚好落在姑娘的发问。老翁只好将船靠岸,与泗州商人一同进凉亭商议婚事。谁知泗州商人一坐下便起不来了。原来,姑娘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而泗州商人是泗州佛的化身,观音菩萨的好事被泗州佛搅混了,便罚他呆在凉亭里不准出来。
此后,人们便建了许多凉亭,供奉这位为爱情所驱的泗州佛。泉州的洛阳桥和安平桥中都有泗州亭,供奉泗州佛。台湾地区盛产榕树,树阴的凉亭内常常设有小神龛,供奉着泅州佛。传说恋爱中的男女如果有谁移情别恋,只要在泅州佛的脑后挖点泥撒在对方身上,对方立刻就会回心转意。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岛上的青年男女却一直是把“泗州佛”奉为爱神,崇拜有加,笃信不已。
经过一定时间的热恋,男女双方终于进入谈婚论嫁阶段,虽然有许多台湾地区青年采用现代式婚礼,但岛上的传统婚俗更是热闹非凡。新娘入洞房前要踩瓦,意为破邪;接着要跨火炉,表示生活红红火火;然后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夫妻互拜,此后才被送入洞房。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吃“新娘圆”,喝“合卺杯”,至此典礼告成。接下来的闹新房将使婚礼进入高潮。当然,一对新人也不会忘记“爱神”的庇佑,他们会不时地向别人宣扬“爱神”的功德,要不然“泗州佛”的香火怎么总是那么盛呢?
·祭拜床脚婆 ——广东潮油的成丁礼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孩子从婴儿长大成人(一般指十五六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许多地区盛行成年礼或成丁礼,形成了一种地域风俗。如广东潮汕地区,儿童不论男女,凡年满15岁,都要举行成年礼,这种仪式叫“出花园”。
在潮汕地区,每当婴儿出生,父母都要为他(她)供上一个香炉,作为“床脚婆”神位。以后逢年过节或小孩有了三灾六难,都要祭拜“床脚婆”,请她保佑平安。传说农历七月七日,是床脚婆的生日,所以到那天更要隆重祭拜。孩子的父母在那天要准备猪肉、鸡、鱼及各种供品,摆满自己的睡床,除新生婴儿外,孩子也必须虔诚跪拜。拜毕,把香炉置于父母的睡床下,“床脚婆”即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