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速查手册
3315100000008

第8章 十八世纪欧美文学(3)

《阴谋与爱情》

席勒青年时期的戏剧代表作,1782年公演。剧本的主人公是一对热恋中的青年,斐迪南是某公国宰相的儿子,他爱上了音乐师的女儿露伊丝。宰相******为了迫使他与公爵的情妇结婚,在秘书的策划下布置阴谋,使斐迪南误以为露伊丝不忠。斐迪南中计,给露伊丝服用了毒药,露伊丝临死前揭穿了真相。最后,一对情人牺牲,罪犯也被囚入狱中。该剧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表现了封建贵族和市民阶级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市民阶级的觉醒和打破阶级界限的愿望。同时把爱情悲剧和宫廷的政治阴谋联系在一起,更加强了剧本对封建统治的揭露力量,达到了德国市民悲剧前所未有的高度。剧本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斐迪南虽看到了平民的高尚和纯洁,并且珍视他和露伊丝之间的真诚爱情,但也不能体会到露伊丝的苦衷和她与父亲间相依为命的感情,所以很容易就被人煽动起了妒忌心,并铸成大错。

斯塔尔夫人

法国作家。原名热尔曼娜·内克,父亲是银行家,少年时代即以才智见称。20岁时与瑞典驻法国大使斯塔尔一霍尔斯坦男爵结婚。拿破仑执政时不许她留居巴黎,遂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复辟王朝时期,回到巴黎,主持文学沙龙。她的文学理论著述有《论德国》、《论文学》等,前者评述了德国人的特点、德国的文学艺术等,对19世纪初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后者根据狄德罗的文学与社会风尚相互联系的观点,评论从希腊时期到18世纪的欧洲文学,表示了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偏爱。她还著有小说《黛尔菲娜》、《高丽娜》等,塑造了热情奔放的女性形象,特别是勇于追求爱情,不肯轻易屈服于外界的压力,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奥斯丁

英国女小说家。出生在一个叫史蒂文顿的小乡镇,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她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在家由父母指导阅读了很多古典文学和流行小说。她终身未嫁,长期居住农村,生活圈子很狭窄。她共创作了6部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爱玛》是其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教导》、《曼斯菲尔德山庄》、《理智与情感》等。

她特罗洛普

英国小说家。他出生在伦敦一个律师家庭,但家境不好,中学毕业便进入邮局工作。这个工作使他有机会接触了各种人物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1855年因发表以乡镇教区为背景的小说《巴彻斯特养老院》而成名。他的早期作品是一组“巴塞特郡小说”,包括《养老院院长》、《巴塞特寺院))和《阿林顿小屋》等6部小说,集中描写了乡镇牧师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勾画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丑恶面貌。后期转向描写政界生活,主要有包括《首相》、《你能原谅她吗?》和《公爵的子女们》等6部作品的“巴里赛小说”。晚年还著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等讽刺攻击资产阶级腐化生活的小说。他的作品隽永幽默,讽刺犀利,重视人物塑造和作品的道德含义。

鲍狄埃

法国巴黎公社诗人。他出生在巴黎,由于家境贫困,13岁就辍学在父亲的木箱店当学徒。但他从小热爱诗歌,14岁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年轻的女诗神》,歌颂了劳苦大众的革命斗争。在之后的1830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普法战争等历次革命斗的作品基本都以乡镇中产阶级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为主题,描写日常生活的风波和人物之间的喜剧性冲突,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表达她的婚姻观:为了财产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完全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18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充斥着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奥斯丁的创作虽然反映的生活面不广,但扭转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庸俗风气,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济慈

英国诗人。生于伦敦,父母早逝。曾 做过医生,同时又深爱诗歌,在创作中受 诗人亨特和华兹华斯的影响。1817年出 版第一·部诗集,受到人们的好评。后来形 成了“天然接受力”的思想。1818年写 成叙事诗《伊萨贝拉》,他的思想从强调 感官享受转而强调思想深度。1819年济 慈写出了传世之作:颂诗《夜莺》、《希腊 古瓮》、《哀感》、《心灵》和抒情诗《无情 的美人》,十四行诗《灿烂的星,愿我能 与你永在》等,成为济慈诗作的精华和英 国诗歌中的不朽之作。同年又写作了抒 情诗《莱米亚》等作品。济慈诗中有画, 色彩感和立体感甚强。他是英国浪漫主 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 对后世影响巨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 尼生、布朗宁,以及唯美派诗人王尔德和 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其影响。

启蒙运动

指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后进行的第二次民主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启蒙”(Enlightenment)一词指当时进步的思想家提倡的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被基督教会和贵族****迷信所愚昧的封建社会。启蒙运动最先开始于法国,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是当时涌现出的卓有成就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很多思想家直接以文学为宣传的武器,如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等。这些文学作品冲破古典主义的束缚,为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为了更好地面向广大平民,启蒙思想家还创造了很多新形式,如哲理小说、严肃喜剧、书信体小说等。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被视作德国“狂飙突进”的前奏,为俄国的民主革命起了思想准备的作用。

百科全书派

18世纪中叶,启蒙思想家、文学家狄德罗和数学家达朗贝尔应出版商的邀请,主持编纂《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但是狄德罗把编纂工作变成了一场反封建统治和君主****的斗争,以致在编纂过程中,曾两度被勒令“中止”,达朗贝尔在1759年退出了编纂工作,由狄德罗独立支撑大局。《百科全书》从1751年开始编纂,1772年才完成。当时编写条目的是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贯穿着一种反对传统思想、反对权威、反对信仰,提倡科学技术和理性的启蒙思想。所以,法国的启蒙学者也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哥特小说

18世纪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它描写恐怖、暴力,以及对中世纪的向往。故事通常发生在一个哥特式的建筑,尤其是阴暗、荒凉的古堡之中。最早的一部哥特小说是1764年出版的贺拉斯·华尔浦尔的《奥特朗堡》,它对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影响了19世纪初期英国小说家******·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因此在英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他流行的哥特小说有安娜·拉德克利夫的《尤道拂的神秘事迹》和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的《僧人》等。前者经常被作为典型的哥特小说,小说情节恐怖、阴森,富于神秘气氛。《僧人》也非常流行,它的作者获得了“僧人”刘易斯的绰号。它的特点在于恐怖和心理分析相结合。因此,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尤其是霍桑和爱伦·坡发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即兴喜剧

又称“假面喜剧”。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广泛流行的一种独特的喜剧形式。它没有成文的文学剧本,只有“提纲”,演员根据提纲提示即兴发挥。剧中的主要角色及姓名、性格都是固定的,有各自定型的假面、服装;演员在舞台上依靠夸张的动作和模拟姿态来取得戏剧效果。每个演员固定扮演一种类型的角色。它的剧情简单,通常都是叙述青年男女曲折的爱情经历,它的演员都是职业艺人,他们组成戏班在各地巡回演出。在初登舞台时,因具有生动的艺术形式和一定的社会讽刺作用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后来,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脱离了现实生活,成为趣味庸俗的闹剧。18世纪下半叶启蒙主义剧作家哥尔多尼对它进行了改革,废除幕表和假面,并写固定的文学剧本,从而创立了“性格喜剧”。

狂飙突进

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次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自作家克林格的同名剧本。主要参加者是市民阶层的青年作家,以赫尔德为旗手,向封建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它的主要精神特征是: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倡导“返归自然”和德国民族风格;反对一切束缚人的僵化保守的教条,强调感情,有着浓郁的感伤色彩。狂飚突进作家的创作揭露性都比较强,尤其反映市民阶层和封建贵族的冲突。在戏剧和小说方面都有较大成就,歌德的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冯·伯里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华格纳的剧本《杀婴女人》等都是狂飚运动的代表作。80年代中叶后,狂飚运动逐渐消退,它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