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速查手册
3315100000007

第7章 十八世纪欧美文学(2)

萨德

法国作家。原名多纳西安,出身贵族家庭,父亲和叔父的放荡生活,以及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使之养成了目空一切的狂妄性格,并且热衷在作品中表现鞭笞、****和被动接受等,因其作品有大胆的性描写和******等而不容于当时统治者,他曾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主要作品有《贞节的厄运》(一译《美德的磨难》)、《阿斯汀娜》、《爱之诡计》、《爱之罪》、《隆维尔的女主人》等。《贞洁的厄运》描写一对姐妹,妹妹想恪守操节,却先后落入****的修士等人之手,遭受了种种磨难。姐姐****放荡,却享受荣华富贵。由于小说对妹妹遭受的蹂躏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一度因为渲染******而被禁。

拉克洛

拉克洛,意大利作家。出生在亚眠市。从年轻时就参军,在军旅生活之余从事小说创作。1782年发表长篇小说《危险关系》而一举成名。小说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讲述情场老手瓦尔蒙子爵一面追求以贞洁出名的杜尔维夫人,一面奉老相好梅尔兑侯爵夫人之命,占有了情窦初开的赛西尔小姐。此后,他利用杜维尔夫人的同情心,终于攻克了她。但梅尔兑夫人又嘲笑他动了真情,他就写了一封刻薄的绝交信,使杜维尔夫人在痛苦中逝去。这时梅尔兑夫人又向唐塞尼骑士卖弄风情,冷落了他。最后,唐赛尼在和瓦尔蒙的决斗中伤重而死,临终前将他和梅尔兑夫人的通信都交给了后者。梅尔兑夫人身败名裂,出国躲藏。小说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贵族阶级的堕落生活和一些人在感情上的玩火自焚。此后,他又发表过回忆录《论战争与和平》等,但影响不大。

冯维辛

俄国戏剧家。出身贵族家庭,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肆业,后曾在外交部任职。1780年上演的社会讽刺喜剧《旅长》是他的成名作,这也是俄国最早的一部讽刺戏剧。《旅长》针对当时俄国非常流行的以半法国式教育为时髦的社会背景加以嘲讽。该剧结构紧凑,令人忍俊不禁。1782年上演的喜剧《纨绔少年》也是一出社会讽刺剧。描写了农奴主家庭生活对青少年个性形成的不良影响,指出农奴制是社会上一切不幸的根源,体现了作家的启蒙思想和反对农奴制的倾向,但该剧颇为严肃。其它的讽刺作品如《某些能引起聪明和正直的人们特别注意的问题》等,揭露了宫廷显贵和贵族们的厚颜无耻,涉及时代的弊病,曾一度被禁止出版。冯维辛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与对话都很高超,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石,为19世纪的优秀喜剧开了先河。

赫尔德

德国思想家、作家。出生于手工业者家庭,1762年开始在大学学习医学、神学和哲学。1769年旅行法国,会见了狄德罗和歌德等,丰富了他的思想,完成了从启蒙运动到狂飚突进的过渡,在他的影响下德国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学运动。他全部著作的基本思想是总体主义、民主主义和历史主义。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和《关于促进人性的通信》中。他的思想影响了包括歌德和席勒在内的一批作家,成为狂飚突进的精神领袖。他的思想是德国启蒙运动文学向古典文学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他本人是从康德与莱辛通向黑格尔与歌德的一座桥梁。此外,他还非常重视民间文学,并收集了大量民歌,他对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工作对德国文学界也有颇大影响。

歌德

德国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年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1786年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开创了德国的“古典文学”。歌德的创作囊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诸多方面,主要作品有剧本《铁手骑士葛茨·冯·伯里欣根》、《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牧歌式叙事诗《赫尔曼和窦绿苔》,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迈斯特》(包括《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四卷)和抒情诗集《东西合集》等。《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它描写青年维特和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青年人反对封建,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心声,使歌德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浮士德》

歌德的诗体哲理悲剧,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齐名,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这部诗剧的创作从1770年开始构思到1831年完成历经60年之久。取材于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共两部,第一部共25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为5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天上序幕》是全剐的开端,写魔鬼靡菲斯特和上帝打赌,浮士德与魔鬼定下了契约:愿以灵魂为赌注使魔鬼满足他的一切要求。第一部主要写浮士德和甘泪卿的爱情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悲剧性纠葛。第二部写浮士德的政治活动,对政治生活失望后,接着写他和象征古典美的海伦的结合,并生有一子欧福良,欧福良向高处飞时,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也在痛苦中隐去。对占典美的追求也以幻灭告终。这时,浮士德又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在魔鬼的帮助下开始填海造田的工程。已是百岁老人的他把死灵们为他挖掘坟墓的声音,当成了群众在劳动,不由满意地蜕出了“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按照契约,他倒地死去。但天使把他的灵魂引向了天堂。全剧的基本主题是人生理想以及怎样实现理想的问题。浮士德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形象,是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一生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文化发展的历程。

威廉·布莱克

英国诗人、版画家。出生在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一生靠刻绘版画度日。他早年参加过国内的民主斗争,并写有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前者反对教会的禁欲观点,肯定生活和人生的欢乐,歌颂耶稣和天使。后者和前者有一种对应关系,表现了现实社会对人的美好天性的摧残。他的语言有一种灵动之美,追求令人心醉的顿悟。18世纪70至90年代,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影响,他创作了预言诗《法国革命》和《亚美利加》等,歌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人类平等。进入19世纪,长诗《四天神》揭露了英国工商业繁荣的基础是剥削和奴役,对砖窑工人的疾苦作了真实生动的描写;《弥尔顿》和《耶路撒冷》等作品则强调基督教的仁慈和博爱。布莱克的涛歌摆脱了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重热情,重想象,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另外,他诗作中的神秘象征主义倾向对现代诗歌也有较大影响,如叶芝、艾略特等人。

彭斯

苏格兰的民族诗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田里劳动。除曾短期到苏格兰西北部游历外,长期在家乡务农,后曾为税务局职员,一生处在困顿状态。他自幼爱好诗歌,1786年出版第一部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以淳朴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此后,他以民歌为本,写了大量抒情诗、讽刺诗等。代表作如《高原的玛丽》、《一朵红红的玫瑰》和《不管那一套》等。另外,长篇叙事诗《两只狗》、《汤姆·奥桑特》和《快活的乞丐》等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和对民间艺术的改编与提升,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彭斯的多数作品都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苏格兰农村青年的日常生活和诗人的民主思想,故在活泼酣畅中有一种对世俗的蔑视和嘲讽。

席勒

德国诗人、剧作家。出生在一个军医家庭,少年时代受宗教教育,1773年被符腾堡公爵送入军事学校,毕业后当过军医、剧院作家等。1794年和歌德交往,共同创造了德国的古典文学。他从1776年起就在杂志上发表抒情诗等,1782年上演的以反抗暴君为主旨的《强盗》是他的成名作,也是“狂飙突进”运动在戏剧方面的重要成果。此后,写有悲剧《斐哀斯柯》、《阴谋与爱情》,诗体政治悲剧《唐·卡洛斯》,诗歌《欢乐颂》等。古典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诗剧《华伦斯坦》三部曲、《玛丽亚·斯图亚特》、《奥里昂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 尔》等,以及大量诗歌。此外,他还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美育书简》、《论朴素的 诗与感伤的诗》等历史学和美学著述。席勒和歌德一起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高峰,为 德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