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氏部
日本平安朝女作家,约生于978年,逝于1015年。出身中层贵族家庭,本姓藤原,式部是她在宫廷服务期间的称呼。本为藤式部,因《源氏物语》中的紫姬为世人传颂,故又称为紫氏部。她幼年随父亲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对自居易的诗造诣颇深。有过短暂的婚姻,后入宫当女官。《紫氏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她在宫中的生活和感受。她的代表作长篇物语《源氏物语》约成书于11世纪初期,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完整的长篇散文体小说。全书共54卷,卷帙浩繁,场面复杂,主要描写了源氏和他的儿子薰君与众多女性的恋情,塑造了紫上、空蝉、藤壶妃子、浮舟等众多感人的女性形象,同时又有当时贵族的权力斗争,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平安时代贵族的生活。小说的语言绵密典雅,常从最细微处入手,细腻地刻画人物,抒发情感,体现了日本传统悲剧的“物哀”风格。
欧玛尔·海亚姆
波斯诗人、哲学家和天文学家。一译莪默·伽亚谟,出生在霍拉桑尼沙浦尔,幼年在家求学,一生致力于各种学术的研究,曾奉当时苏丹之命筹建天文台。他在世时并不以诗闻名,1859年英国作家爱德华·菲兹杰拉德将他的诗集《柔巴依集》译成英文,出版后以四行诗闻名欧洲。1928年郭沫若将之译成中文,题名《鲁拜集》(鲁拜是阿拉伯语,意为四行诗)。四行诗是伊朗传统的诗体,类似中国的绝句。海亚姆的诗大部分关于死亡与享乐,并对当时学者的腐败和学术环境的窒息表示担忧和不满。他还在诗中探讨人生的意义,认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对来世和神表示否定和讽刺,具有强烈的反宗教迷信的色彩,被统治阶级认为是“吞噬教义的色彩斑斓的毒蛇”。
萨迪
中古波斯诗人。出生在波斯北部名城设拉子,父亲是一个清贫的传教士,十分注重对他的教育。后经人帮助,他进入最高学府尼扎米亚神学院学习,在波斯和阿拉伯诗学方面造诣很深。毕业前离校,作为一个游方僧人度过了近30年的流浪生活,晚年回故乡定居。他早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但主要代表作哲理性叙事长诗《果园》、《蔷薇园》都是晚年完成的。《蔷薇园》是一部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作品,全书除写作缘由和跋外,共8卷,内容涉及帝王言行、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庸、论教育的功效和交往知识等。前7卷是短小的故事,第8卷主要是一些警句和格言,表现出反对奴役和压迫的人道主义思想。语言优美自然,简洁朴质,对话风趣,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哈菲
波斯诗人。出生在一个破产的商人家庭,幼年丧父,勤奋好学,能背诵《古兰经》,他的名字的含义就是“熟背古兰经的人”。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并且引起了宫廷贵族的注意。他创作时正值蒙古人统治波斯,他的诗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专横暴虐、宗教势力的猖獗和社会道德的沉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他的主要诗作是近500首抒情诗“嘎扎勒”,这是波斯的一种古典抒情诗体,只用一个韵脚,通常在最后一联点出主题。哈菲兹的诗作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比兴新奇,充满浪漫主义精神。长期以来,他的诗通过手抄本和民间艺人的吟唱得以流传,他的诗集于1791年出版,得到很多国外诗人的高度评价。
世阿弥
日本室町时代戏剧家。原名结崎三郎元清,父亲是13世纪著名戏剧家观阿弥。他少年时代即开始登台演出,成年后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表演经验和戏剧理论。他同时还是出色的剧作家,代表作有《高砂》、《实盛》、《老松》和《忠度》等,多取材《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等古典著作,语言流畅、典雅,富有表现力。另外,《世阿弥十六部集》中的《花传书》、《花镜》和《能作书》等阐述了能乐的艺术论、演技论等,创造出“能”这一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确立了能剧的基本理论。
贾米
波斯诗人、学者。出生在霍拉桑,童年时随父亲学习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后到赫拉特的尼扎米耶学院学习,在当地一些著名学者的指导下,攻读了文学、神学和天文学等,对阿拉伯文学造诣很深。他一生还先后7次到各地漫游这些经验对他的创作影响较大。贾米属于苏菲派作家,在文学上善于吸收历代著名诗人之长,比如叙事诗就学习了12世纪波斯诗人内扎米的风格。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七卷诗》和散文《春园》,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尤素福和佐列哈》、《莱伊丽和马季农》等都是生动感人的著名诗篇。
井原西鹤
日本江户时代小说家、俳谐诗人。原名平山藤五,出生在大阪一个富商家庭。青年时代主要创作俳谐,并大量取材于城市商人生活,反映了新兴的商业资本的发展面貌,代表作有《西鹤大矢数》等。此书是井原西鹤34岁后到各地周游并创作的市井小说,书中用松散的54个片断描述一名浪子的爱情。168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一代风流汉》是他第一部市井小说,被认为是日本文学史上“浮世草子”的开端。从内容上看,他的作品可以分为********和经济小说两类。前者包括《一代风流汉》、《五个痴情女子的故事》和《一个****的自述》等。晚年写出的《日本致富经》和《处世费心机》等反映商人(町人)生活的作品,一定程度上触到了商人社会的阶级性质,以故事体的形式述说了商人阶级的致富以及处理债务、收款付账的事务。西鹤的市井文学是反映日本町人社会的一面镜子,为近代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借鉴,西鹤是日本古典文学中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松尾芭蕉
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本名松尾宗房,别号青桃、泊船堂等。生于上野,低阶武士之子。父亲是一个私塾老师,他自幼在藤堂新七郎家为少爷做陪读,曾师从当时的著名诗人北村季吟学习俳句,风格上受到谈林派影响。1680年前后,定居在江户的芭蕉庵,并以“芭蕉”为名,开始专业俳谐师的生活。此后出版了《俳谐次韵》、《虚栗》等俳谐选集,逐渐形成了闲寂恬淡的韵味。如著名的《青蛙》俳句:“闲寂古池旁,青蛙跃入水中央,水声扑通响。”1884年起多次外出游历,徒步走遍了名古屋、奈良、大阪以及奥州北陆等地,就其观点而言,一位寂寞旅行者的生活,是提供一名男子与诗人的最佳训练方式。后将旅途中所作辑为《更科纪行》、《奥州的小道》、《嵯峨日记》、《猿蓑》等俳谐诗文集出版。游历经验使他的诗风增加了深沉悲凉的情调,最能代表他这种“怜世”、“幽深”风格的是俳谐集《猿蓑》。松尾芭蕉的创作把俳谐发展成了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近松左卫门
日本江户时代净琉璃和歌舞伎作家。原名杉森信盛,出身没落的武士家庭,青年时做过公卿的侍臣,因有感于仕途曲折,25岁前后毅然投身于当时被人所鄙视的演戏艺人的行列,从事演剧和剧本创作活动。近松的净琉璃历史剧,气势磅礴、场面宏伟,生动地表现了武士精神,代表作有《景清出家》、《国姓爷合战》和《曾我会稽山》等。他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剧,深刻揭示了城市商人社会的腐朽,对店员、妓女等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曾根崎情死》、《大师经昔历》等,其中《曾根崎情死》是净琉璃史上最早的社会剧,为净琉璃舞台开辟了一个反映现实的新领域。他的戏剧中,典雅的古文和俚谣俗谚交错使用,语言极为丰富、生动。禾Ⅱ歌一种有严格规范的日本古代格律诗,主要是和自古以来在日本流传的汉诗相对而言。和歌包括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佛足石体歌等形式,均由五、七音节相配交叉而成。如长歌是“五七五七”音节交替反复多次,最后以“五七七”音节结尾;短歌由“五七五、七七”共31个音节构成;旋头歌则以“五七七、五七七”38个音节构成。其中,短歌是和歌的主要歌体,由于形式限制,特别讲究遣词炼字,简洁、含蓄、雅淡是它的主要特点。《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总集,成书于8世纪中叶,收录有4500多首诗,其中短歌就有约4200首。主要内容是吟叹人生的苦闷悲哀,抒发诗人对外物的细腻感受,初步奠定了日本诗歌重主观情绪、重感受的审美基调。稍后重要的和歌集有《古今集》、《新古今集》等。俳句
日本古典诗歌形式。起源于长连歌和俳谐连歌中的“发句”,江户时代由于松永贞德等人的提倡,才逐渐独立出来,并加上与四季时节有关的词句,成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就是最早的俳句。俳句的基本规则是:每首由17个音节构成,这17个音节又分为五、七、五共三个音段。在日语中,一个音节并不等于一个实词,所以,俳句实际上只有几个词构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另外,每首俳句必须有一个“季题”,就是与四季有关的标志和暗示,要让读者一看就明白所吟咏的是哪个特定季节的事物。一首俳句不能有两个以上的季题。俳句多采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崇尚简洁含蓄,比和歌更为精练。被称为“俳圣”的松尾芭蕉是最著名的俳句作者。草纸文学
日本文学的一种体裁。草纸,又名草子。草纸文学有两种含义:一指用假名写成的物语、日记、随笔等散文,以区别于用汉字写成的文学作品;一说是指日本中世和近世文学中的一种群众读物,是一种带插图的小说,多为短篇。前说中物语、日记、随笔与民间口语相结合,发展成为更具日本民族特点和更富文学意味的散文。最早的作品有纪贯之的《土佐日记》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等。室町时代(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出现的大众小说称为御伽草子,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它的出现标志着平民阶级文学的兴起。江户前期(17世纪初期到17世纪80年代)兴起一种几乎全用假名书写的通俗文艺作品,称为假名草子,重要作品有《两个比丘尼》等。江户元禄前后,以京都、大阪一带为中心流行一种浮世草子,正面描写现实人生,重要作品有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男》等。
悬诗
即“悬挂的诗”之意,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七首长诗的总称。据载在******教产生之前,阿拉伯人每年都到麦加朝觐,并在麦加附近的欧卡兹进行集市贸易活动,举行赛诗会。会后,由公认的诗人选出优秀的作品,用金水抄写在细麻布上,挂在城墙上,供人们阅读观赏,所以称为“悬诗”或“描金诗”。流传下来的这七首诗被认为是蒙昧时期阿拉伯诗歌的代表作,内容和形式都基本成熟。作品常以诗人缅怀遗址,抒发对情人的爱恋开始,描写沙漠、骆驼、羚羊等,宣扬阿拉伯人的生活哲学和崇高理想。形式上看,这七首诗都是工整的格律诗,在韵律上对后世诗歌影响很大。七位诗人中最重要的是昂泰拉·本·舍达德,他的诗仅存约1500行,最集中反映了阿拉伯沙漠骑士自由勇敢、慷慨坚忍的性格。
物语文学
日本一种叙事性散文的统称。产生于平安时代,在日本民间评说的基础上形成。约产生于10世纪初的《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物语文学。早期的物语文学分为两大类,一是“传奇物语”或“虚构物语”,即充满传奇色彩的物语,如《竹取物语》和《落洼物语》。另一类是“歌物语”,以《伊势物语》为代表。它以和歌为主,使和歌和散文融为一体,成为整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11世纪初产生的((源氏物语))标志着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并将上述两种物语结合起来,使物语成为逼真地描摹人情世态,细腻地抒发情感的具有近代心理小说性质的文学体裁。到中世纪,出现了《平家物语》为代表的战记物语,在文体上,韵散并列,对后世的叙事文学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