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速查手册
3315100000023

第23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7)

凯鲁亚克

美国小说家。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城,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未毕业即离校求职。曾当过记者、消防队员等。1943—1950年在美国各地流浪,最后酗酒而死。他提倡自发的即兴写作,共有18部小说,大多带有自传性质,其中《杜鲁士传奇》包括12部小说,从作者的童年时代一直写到他信仰禅宗和酗酒为止,反映了一群对现实不满的青年,通过流浪、性爱、吸毒等发泄苦闷的生活方式和经历。发表于1957年的《在路上》是其中的代表作,描写主人公萨尔·帕拉戴斯和他的朋友们在美国各地的流浪生活,通过对一系列“垮掉分子”的描绘,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以“垮掉的一代”为代表的叛逆青年的精神实质。小说一出版,就在全美掀起了一阵“背包革命”的风潮。凯鲁亚克也成为公认的“垮掉的一代”运动的精神领袖和发言人。

罗布-格里耶

法国当代新小说派作家、理论家。出生在布勒斯特,毕业于巴黎国立农学院,曾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从事热带水果研究。1955年起任午夜出版社文学顾问。195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橡皮》,此后又有《窥视者》、《嫉妒》、《在迷宫里》、《约会的房子》、《美貌的女俘虏》、《金三角的回忆》和短篇小说集《快照》等作品问世。这些作品都属于新小说派的风格,力图纯客观地表现物的世界。60年代起他还从事电影编导工作,他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不朽的女人》等“新浪潮”影片都曾获奖。晚年,他写作了有传奇色彩的回忆录《重现的镜子》、《昂热丽克或迷醉》等。罗布一格里耶认为世界是没有意义的荒诞的存在,因此作者的任务不是做价值判断,而是实录。这在他的《未来小说的道路》、《为了一种新小说》等批评论著中都有论述。

卡尔维诺

意大利小说家。出生在古巴,1947年毕业于都灵大学。同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蛛巢小径》,50年代问世的3部小说《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骑士》,后来辑为三部曲((我们的祖先》,通过借助离奇的情节表现了当代社会里被异化的人的境遇,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命运的哲理的思考。1963年,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多》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小说以寓言式的风格,揭示了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都业已蜕化的人类社会,描述了当代人孤寂、惶恐、陌生和不安的心态。70年代发表了三部有后现代特色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义的古堡》和《寒冬夜行人》,进一步确立了卡尔维诺的创作风格:幻想与现实结合,过去与现在结合,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结合。他以游戏似的新颖结构和变化不定的视角来考察各种机遇、巧合和变化,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天地。

《我们的祖先》

卡尔维诺寓言小说的代表作,包括《分为两学的子爵》、《树上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骑士》3部小说。作家在前言中蜕,《分成两半的子爵》讨论了缺憾、偏颇、人性的匮乏;《树上的男爵》的题旨则包括孤立、疏远、人际关系的困顿;《不存在的骑士》探索空洞的形体以及具体的生命实质,自我建塑命运以及入世的意识,还有出世的全然撤离。中篇小说《子爵》写被分成两半的子爵具有了善恶完全相反的性格,再度合而为一后才成为一个完熬健康的人。《男爵》以第一人称叙述,:写“我”的哥哥男爵8岁起一直在树上生活,终生都没有下来,但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骑士》写一具空铠甲依靠强烈的意志,成为英勇的骑士。这部小说在叙述的方式上采取了小说中设小说的方式,同时还颠覆性地描写了军旅生活等。

海勒

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生于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空军中尉。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此后做过杂志编辑、教师等。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二战后出现的“抗议文学”名作之一。他的另一部著名小说是《出了毛病》,描写美国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中的疑惧和烦恼。此外还有剧本《我们轰炸了纽黑文》等。他注重社会重大问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是超现实主义的,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作品的基调是绝望的,排斥圆满的结局。所以黑色幽默又称为“绝望的喜剧”或“绞刑架下的幽默”等。

《第二十二条军规》

发表于1961年,美国作家海勒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抗议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描写的是美国第二十七飞行大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尼索林厌恶战争,并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但最终仍未摆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阴影,而陷入了两难境地。小说通过空军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荒涎滑稽的关系,反映了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内部的专横、残暴、贪婪和人们受到的迫害,以及现代社会中各种权势利欲的争夺。“第二十二条军规”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圈套,经常被执法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解释,以便随心所欲地置人于死地。小说主要抨击的是“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这一荒诞的社会现实,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开创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荒诞小说的先声。

金斯堡

美国诗人,“垮掉派”代表人物。生于新泽西州一俄国移民家庭,母亲是个激进的共产主义者,对他影响较大。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48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之后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1953年来到旧金山,作过市场调研员等。1955年10月,金斯堡在6号美术举行的朗诵会上朗诵了《嚎叫》的第一部分,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次年,全诗由“城市之光”书店出版,反映了美国青年对资本主义现实生活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以及反对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其它诗集有《现实三明治》和《美国的堕落》,后者包括一些反对美国侵越战争的作品。《你看过这部影片吗?》诉说美国各种污染和公害问题,并对资本家进行谴责,鼓吹人类之爱和同性爱。

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作家,记者。生于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父亲是医生,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后因内战辍学。不久开始作记者,并长期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恶时辰》、《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等。

米兰·昆德拉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他童年时代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歌和剧本,并从事过音乐和绘画等。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了《独自》等诗集。196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苏联入侵捷克后,他1975年移居法国,之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笑忘录》、《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等。还出版有《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等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他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最近出版《慢》、《身份》和《无知》等法语小说。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布拉格之春”前后为背景,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在两条线索下展开,一是托马斯的故事,通过他和特蕾莎及其他情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灵与肉”的两性关系探讨“轻与重”;另一条线索围绕托马斯的女友之一画家萨比娜展开,布拉格事件后,她选择了留在国外过着漂泊的生活,而她的情人弗兰茨则怀着满腔政治热情死在了曼谷街头。生活中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时,也正是我们的生命贴近大地,显得真切实在之时;而当一切负担都缺失时,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那么,面对生活和历史中的“轻”与“重”时,到底选择什么?小说意蕴深远,意义层次丰富,引人思考但并不枯燥。

克丽斯塔·沃尔夫

德国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1949一1953年在耶拿和莱比锡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并常到工厂体验生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分裂的天空》、《回忆克里斯塔·T》、《童年典范》,短篇小说《莫斯科的故事》、《六月的下午》、《菩提树下》和《一只公猫的新生活观》等。这些作品都触及了现实中人们关注的问题,其中《分裂的天空》是6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中成功的作品之一,真实自然地反映了德国的分裂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东西德社会的对立给个人生活的影响——在爱情、婚姻上的抉择。沃尔夫还写过很多评论、散文和随笔等,评论集《读和写》集中表达了她的美学观点,认为文学作品就是要表现个人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要表现主观真实性。品特英国剧作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出生在伦敦东部工人区的一个裁缝家庭。1948年进入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学习,1950年开始创作,同时也参加演出。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生日晚会》、《升降机》、《看房者》、《地下室》、《侏儒》和《虚无乡》等。这些作品的背景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当前英国社会的生活,人物多是小职员、流浪汉等下层人物,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表现人失去“自我”,在一个荒诞的世界中的不知所措。他和贝克特等荒诞派作家的不同在于,作品在整体构思的荒诞性上,还融入了现实主义的成分。另外,作为“愤怒的青年”的同龄人,他还在作品中将威胁和喜剧的成分结合起来,形成了“威胁喜剧”的独特风格。

翁贝尔托·埃科

意大利作家、评论家。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阿历山德里亚城,1954年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从事符号美学研究。60年代末曾组织参与激进的作家和学生运动。之后开始文学创作。198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的名字》,一举成名。故事发生在14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山区一座修道院内,教会内部为了争夺一部珍贵的历史手稿,连续发生了几起谋杀案。最后,手稿和修道院都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塑造,解释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冲突以及各自的局限性,将通俗性和深刻性糅合在一起,取得了雅俗共赏的效果。之后,埃科又推出了《弗科的钟摆》、《昨日之岛》两部长篇小说,在结构上采取漫游方式,进行自由开放的叙述,多种情节任意交错。埃科以一个睿智学者的身份进行创作,是为数不多的后现代派文学大师之一。

奈保尔

印度裔英国作家。他的著作反映出他的印度传统与西印度背景。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就读位于西班牙港的王后皇家学院,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为自由撰稿人,曾为BBC做“西印度之声”广播员,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1955年在英国结婚并定居。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米古埃尔街》、《神秘的按摩师》等以故乡为背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稍后的主要作品有《比斯瓦兹先生的房子》、《抵达之谜》和《半生》等,这些作品以表现“去国者”的困境和“外方人”的疏离感为主题,并以毫不掩饰的真切细节,表现了外裔劳工的悲惨处境。2001年,因为他的作品“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布罗茨基

苏裔美籍诗人。出生在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摄影师。他自小就酷爱自由,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先后当过火车司炉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他从1955年开始写诗,多数发表在《句法》杂志上,并成为“彼得堡集团”的成员,并受到阿赫玛托娃和其他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赏识。1963年发表的著名长诗《悼约翰·邓》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1964年,被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服苦役18个月后,经过苏联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干预和努力而被释放。此后,他的作品陆续在国外出版。主要诗集有《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诗集》、《悼约翰·邓及其他》、《荒野中的停留》等。1972年,布罗茨基被苏联驱逐出境,不久定居美国。侨居期间,他以十多种语言出版了选集,其中《诗选》和《言语的一部分》影响最大。此外,还有散文集《小于一》、《论悲伤与理智》等,他的散文文风练达而又复杂,具有适可而止的分寸感,充满机智和自省的论述。他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思想开阔而坦荡,感情真挚而温和。他的诗充满俄罗斯风味,特别是在流亡国外之后,怀乡更成为他的重要诗歌主题之一。在艺术上,受阿赫马托娃和奥登影响较大,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音韵的和谐。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的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奖中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在遗嘱中说奖金的一部分应该“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奖,奖金约100万美元。享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候选人推荐权的人员为:瑞典科学院和其他在体制与目的方面与它相似的科学院、研究所和学会的成员;大学和大学学院的文学和语言学教授;以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人;在本国文学创作界有代表性的那些作家协会的主席。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获奖者是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因为他的诗作《孤独与深思》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此后,除1914、1918、1940-1943年因战争没有颁奖外,每年颁发一次。